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九

  圆瑛法汇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十番显见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
  第九张DVD

  [寅初 带妄显真]

  为什么要带妄显真呢?因为阿难还没有证悟;如果证悟了,妄真统统没有,如果你着一个真心,那个真心也变成妄了,所以,真正的真心叫做绝对,不着妄,也绝对没有一个真。那么,在次第性来讲,方便说叫做带妄显真,方便说叫做带妄显真,因为阿难现在还在迷的当中,记住!阿难现在还在迷啊!

 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,我们常常讲:要如何明心见性?就是这十段。而这十段也是初学佛法的人,《楞严经》最困难的一个段落,一般初学佛法的人,根本就听不懂,自己看,怎么看都看不来,甚至师父讲解,还是听不懂。所以,这一段十番显见,是列为《楞严经》里面最困难的一段,见不见性就在这十段里面。[寅初 带妄显真]为什么带妄呢?因为阿难还没有悟,要显真必需附带方便,带着方便讲了究竟的真心,就是带妄显真;不方便讲,真心不可说

  [分十 卯初 显见是心],[见]就是见性。跟我念一遍,初学佛法的人要强化印象。

  [二 显见不动

  三 显见不灭

  四 显见不失

  五 显见无还

  六 显见不杂

  七 显见无碍

  八 显见不分

  九 显见超情

  十 显见离见]。

  开不开悟,就看这十番显见了,你要全神贯注,这攸关于你的生死最后一招,师父这一辈子,不太可能再讲《楞严经》了,你要全神贯注,一句都不能漏掉,一堂课诵都不能缺席。

  [卯初 显见是心 分五

  [辰初 双举法喻现前]

  [二 双陈法喻令审]

  [三 辨明无眼有见]

  [四 辨明瞩暗成见]

  [五 辨定眼见是心]

  [今初 双举法喻现前]

  经文,[阿难,汝先答我,见光明拳。此拳光明,因何所有?云何成拳?汝将谁见?阿难言:由佛全体,阎浮檀金,赩如宝山,清净所生,故有光明;我实眼观;五轮指端,屈握示人,故有拳相]。这一段问了三问。

  [此蹑前拳相,以验当机],看看对方能不能领悟体会?[毕竟取何为见。如来即为建大法幢,许令开发真心道眼,于彼见解,不得不加勘验],好好地勘验。[故连三问:一问:汝先答我],你刚刚回答我,[见光明拳,此拳光明,因何所有]?为什么有这个光明拳呢?[二问:云何成拳]?为什么成为一个拳头呢?[三问:汝将谁见]?到底是谁见到这个拳?[问虽有三,意则在一,要阿难参究见者是谁]?

  诸位!所有修行,都在能见的当下,领悟妄心跟本性,就是这一点。能见跟所见,如果你可以不必去管一切的境界发生,知道众相本来就空,在能见的那一刹那,能体悟:一个是妄心,一个是真心,起心动念,起执着的心、起分别的心、起坚固习气难舍难离的心,那个就是妄识心。如果见一切相的当下,了悟能缘的妄识不可得,因为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能看的一切的外在的境界,统统是缘起如幻的假相。所以,第一步,外境不要管它,根本就不要管它,因为它是虚幻的,在欺骗你的真心。第二点:注意你的起心动念,如果你一直起贪瞋痴,这个叫做妄识无体、非心,也是妄识无处。如果你能了解歇即是菩提,能见着当体即空,所见境不可得,心坚持如如不动,诸位!见性的日子就到了,悟则刹那间,迷则尘点劫。诸位!修行就在见一切相,心如如不动这个功夫下手。如果你是修净土的,就见一切相统统念阿弥陀佛。看到顺境:阿弥陀佛;看去逆境:阿弥陀佛;看到可恨的众生:阿弥陀佛;看到可爱的种种东西,也是:阿弥陀佛。见一切相,心除了这一句佛号,没有其他的,这个也能见性。所以,要阿难参究见者是谁?

  [即所谓直指人心。见性成佛]。诸位!见性才能成佛,其他统统叫做结缘。你懂吗?涅槃是整个佛教的中心思想,禅宗是整部《大藏经》的灵魂,八大宗派失去了禅宗的实修,等同没有灵魂,因为不懂得即心即佛的道理,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见性,所以,明心见性才能成佛。禅宗的心法是整部《大藏经》的灵魂,我指的是实修,不是那个口头禅、语言禅、文字禅,那个与清净自性完全了不相干的那些禅的游戏,不是这样子。是真参实学的见性的功夫,我指的是这个,指实修的这一个层面。所以,不懂的人,把八大宗派统统切割掉;懂得人其实是不二,你念咒,能离开这个心性吗?你念佛,能离开这个心性吗?你修天台空、假、中,可以离开这个心性吗?你打禅七可以离开这个心性吗?你拜山可以离开这个心性吗?你吃素可以离开这个心性吗?你放生,可以离开这个心性吗?我问你:哪一件事情可以离开心性而有所成就呢?因此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个就是佛教的根本重要的思想,其他叫做结缘。太多人忽略了这一个层面,说:我要念佛!没有错,我也念佛啊,只是念佛的功夫有深有浅。所以,这个见性成佛,可是特别的重要。

  [宗门下教人看话头],看话头就是参,[即本此旨,岂可谓此经完全教意耶]?怎么能够说《楞严经》这一部经完全是在文字上教化而已呢?它其实就是教你明心见性?[此经乃有字之宗],意思就是:这一部《楞严经》,其实是有文字的心法。[宗]就是顿悟,顿悟的心法就是宗门。佛教一个叫教下,一个叫做宗门,而《楞严经》是教你明心见性,虽然有文字记载,可是,它是讲顿悟。因此,此《楞严经》乃是有文字的宗门。[宗门即无字之教],[教]就是教门。无文字,宗门就是不立文字,即心即佛,所以,宗门就是不立文字之教。[又此经双兼宗、教],不要把两个字念在一起喔,宗是宗,教是教,[宗]是指心法顿悟;[教]是指语言、文字、次第的教化,这二个字是二,是方便;是一,宗门跟教下是不可分离的。[阿难不领能见是心],阿难不能领会能见的是心,[故如来不得已,举例设喻以显之]。

  [阿难言,由佛全体,阎浮檀金,赩(xì)如宝山]。[赩]就是金光赤焰,就象宝山。[阎浮檀此云胜金],阎浮檀中国话叫做胜金,[须弥山南面有洲],以前的这个洲,就是我们所讲的陆地,[多此檀树,果汁入水,沙石成金,此金一粒,置常金中,悉皆失色。又传此金方寸,置暗室中,照曜如昼。佛身金色如之,赩如宝山:金光赤焰,犹如一座宝山。清净所生:即前云],也就是前面所说的,[非是欲爱所生,故有光明]。

  这个欲爱包括感情上的执着、欲望上的需求,这个欲爱包括了二个层面,是所有凡夫最难断的一关,感情难断,欲望最难断的。所以,在《阿含经》里面讲说:天中大系缚,莫过于女色。也就是说:人世间最大的捆住你,让你没办法修行的,这是女色这一关!佛陀是对比丘这样讲的,但是,如果对女众这样讲,当然就是讲男色了,因为《阿含经》那个段落是对比丘讲的。他说:三界中,天中大系缚,莫过于女色。也就是把我们生命捆得最严、最紧的,就是男女的欲望,跟感情上的执着,犹如陷入泥沼,不可救拔,爬不起来,就像掉进粪坑里面,爬都爬不起来!那么佛陀已经断这个情执和欲爱,所以,非是欲爱所生,故有光明。所以,如果有人发心来出家,无论比丘、比丘尼,我们都是非常地赞叹的![此答第一问]。

  [我实眼观:答第三问。佛问阿难:汝将谁见]?是谁在看呢?[正要阿难悟见是心。今者阿难于识虽知是妄,于见仍认属眼,不知眼根乃是色法,为眼识所依,见性所托,能见并不是眼也。五轮指端,屈握示人,故有拳相:此答第二问。初双举法喻现前竟]。

  [辰二 双陈法喻令审]

  [佛告阿难:如来今日,实言告汝:诸有智者,要以譬喻,而得开悟]。所以,会讲经说法的法师,会关于比喻,但是,比喻要比喻得当,不可以比喻不当。

  [世尊见当机,仍然认眼为见],他认为眼睛在看,[更反劣于前认识为心]。这个[识]是指妄识的意思。如果没有学佛的,自己看经典,他就认为:我认识你,你认识我。就把这两个字搞在一起念了,其实佛法不是这样。所以,佛法,外行人是一点都没办法的,连[认识为心]他都不知道怎么念,认妄识为自己的心,是这个意思。

  [略说眼见不及识心有三],说用眼根是比上不识心的,用三种情形:[一、眼有形],我们的眼根是有形状的,[可破坏,触之即伤],只要轻轻一碰就会伤到,[不若识心无形],不象我们的识心是无形状的。[卒难损坏],[卒]就是究竟,很难损坏;[二、眼有限],我们的眼根,这个肉眼,是有限制的、限量的,在一个范畴内。[只能明前]只能看到前面,[不能见后]眼睛是没办法看到后面的,[不若识心]。不像识心,我们这个意识心[前后左右,皆能遍缘],可以遍缘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可以自我想像;也可以配合五根起作用,这个意识心的作用可大了!

  [三、眼有碍,但见障内],这个[障]不是业障,是指有形有相的障碍物,你只能看到障碍物的里面之色。譬如说:墙壁为障,障内可见。譬如说围堵啦、墙壁啊,任何挡住视线的障碍物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,眼是有障碍的,见四周的围堵,只见墙内之色而已,[不见障外]遮障以外的就看不到了,[不若识心]不像这个识心,[远隔千山,皆能缘到]。你现在一想到美国,你的心就到美国;你的心动念想到台北,你的心现在就在台北,动个念就到。[因此之故,众生皆认识为心,迷却本有真心;今认眼为见,迷却眼中见性]。[却]就是失落。眼中的见性迷失了。[故如来巧示,无眼有见],有见之间加一个[亦]字,意思更清楚。就算没有眼睛的人,也可以见、见物,见到什么?见到前面一片漆黑。意思就是说:无关、不关有眼,或者是没有眼睛的,统统能见!眼根健康的可以显色,能见;但是,眼睛瞎掉的人一样能见,为什么?他见到一片漆黑。所以,见性一直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