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瑛法彙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十番顯見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第九張DVD
[寅初 帶妄顯真]
爲什麼要帶妄顯真呢?因爲阿難還沒有證悟;如果證悟了,妄真統統沒有,如果你著一個真心,那個真心也變成妄了,所以,真正的真心叫做絕對,不著妄,也絕對沒有一個真。那麼,在次第性來講,方便說叫做帶妄顯真,方便說叫做帶妄顯真,因爲阿難現在還在迷的當中,記住!阿難現在還在迷啊!
這一段特別的重要,我們常常講:要如何明心見性?就是這十段。而這十段也是初學佛法的人,《楞嚴經》最困難的一個段落,一般初學佛法的人,根本就聽不懂,自己看,怎麼看都看不來,甚至師父講解,還是聽不懂。所以,這一段十番顯見,是列爲《楞嚴經》裏面最困難的一段,見不見性就在這十段裏面。[寅初 帶妄顯真]爲什麼帶妄呢?因爲阿難還沒有悟,要顯真必需附帶方便,帶著方便講了究竟的真心,就是帶妄顯真;不方便講,真心不可說
[分十 卯初 顯見是心],[見]就是見性。跟我念一遍,初學佛法的人要強化印象。
[二 顯見不動
叁 顯見不滅
四 顯見不失
五 顯見無還
六 顯見不雜
七 顯見無礙
八 顯見不分
九 顯見超情
十 顯見離見]。
開不開悟,就看這十番顯見了,你要全神貫注,這攸關于你的生死最後一招,師父這一輩子,不太可能再講《楞嚴經》了,你要全神貫注,一句都不能漏掉,一堂課誦都不能缺席。
[卯初 顯見是心 分五
[辰初 雙舉法喻現前]
[二 雙陳法喻令審]
[叁 辨明無眼有見]
[四 辨明矚暗成見]
[五 辨定眼見是心]
[今初 雙舉法喻現前]
經文,[阿難,汝先答我,見光明拳。此拳光明,因何所有?雲何成拳?汝將誰見?阿難言:由佛全體,閻浮檀金,赩如寶山,清淨所生,故有光明;我實眼觀;五輪指端,屈握示人,故有拳相]。這一段問了叁問。
[此蹑前拳相,以驗當機],看看對方能不能領悟體會?[畢竟取何爲見。如來即爲建大法幢,許令開發真心道眼,于彼見解,不得不加勘驗],好好地勘驗。[故連叁問:一問:汝先答我],你剛剛回答我,[見光明拳,此拳光明,因何所有]?爲什麼有這個光明拳呢?[二問:雲何成拳]?爲什麼成爲一個拳頭呢?[叁問:汝將誰見]?到底是誰見到這個拳?[問雖有叁,意則在一,要阿難參究見者是誰]?
諸位!所有修行,都在能見的當下,領悟妄心跟本性,就是這一點。能見跟所見,如果你可以不必去管一切的境界發生,知道衆相本來就空,在能見的那一刹那,能體悟:一個是妄心,一個是真心,起心動念,起執著的心、起分別的心、起堅固習氣難舍難離的心,那個就是妄識心。如果見一切相的當下,了悟能緣的妄識不可得,因爲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能看的一切的外在的境界,統統是緣起如幻的假相。所以,第一步,外境不要管它,根本就不要管它,因爲它是虛幻的,在欺騙你的真心。第二點:注意你的起心動念,如果你一直起貪瞋癡,這個叫做妄識無體、非心,也是妄識無處。如果你能了解歇即是菩提,能見著當體即空,所見境不可得,心堅持如如不動,諸位!見性的日子就到了,悟則刹那間,迷則塵點劫。諸位!修行就在見一切相,心如如不動這個功夫下手。如果你是修淨土的,就見一切相統統念阿彌陀佛。看到順境:阿彌陀佛;看去逆境:阿彌陀佛;看到可恨的衆生:阿彌陀佛;看到可愛的種種東西,也是:阿彌陀佛。見一切相,心除了這一句佛號,沒有其他的,這個也能見性。所以,要阿難參究見者是誰?
[即所謂直指人心。見性成佛]。諸位!見性才能成佛,其他統統叫做結緣。你懂嗎?涅槃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,禅宗是整部《大藏經》的靈魂,八大宗派失去了禅宗的實修,等同沒有靈魂,因爲不懂得即心即佛的道理,也沒有一個人可以見性,所以,明心見性才能成佛。禅宗的心法是整部《大藏經》的靈魂,我指的是實修,不是那個口頭禅、語言禅、文字禅,那個與清淨自性完全了不相幹的那些禅的遊戲,不是這樣子。是真參實學的見性的功夫,我指的是這個,指實修的這一個層面。所以,不懂的人,把八大宗派統統切割掉;懂得人其實是不二,你念咒,能離開這個心性嗎?你念佛,能離開這個心性嗎?你修天臺空、假、中,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?你打禅七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?你拜山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?你吃素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?你放生,可以離開這個心性嗎?我問你:哪一件事情可以離開心性而有所成就呢?因此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就是佛教的根本重要的思想,其他叫做結緣。太多人忽略了這一個層面,說:我要念佛!沒有錯,我也念佛啊,只是念佛的功夫有深有淺。所以,這個見性成佛,可是特別的重要。
[宗門下教人看話頭],看話頭就是參,[即本此旨,豈可謂此經完全教意耶]?怎麼能夠說《楞嚴經》這一部經完全是在文字上教化而已呢?它其實就是教你明心見性?[此經乃有字之宗],意思就是:這一部《楞嚴經》,其實是有文字的心法。[宗]就是頓悟,頓悟的心法就是宗門。佛教一個叫教下,一個叫做宗門,而《楞嚴經》是教你明心見性,雖然有文字記載,可是,它是講頓悟。因此,此《楞嚴經》乃是有文字的宗門。[宗門即無字之教],[教]就是教門。無文字,宗門就是不立文字,即心即佛,所以,宗門就是不立文字之教。[又此經雙兼宗、教],不要把兩個字念在一起喔,宗是宗,教是教,[宗]是指心法頓悟;[教]是指語言、文字、次第的教化,這二個字是二,是方便;是一,宗門跟教下是不可分離的。[阿難不領能見是心],阿難不能領會能見的是心,[故如來不得已,舉例設喻以顯之]。
[阿難言,由佛全體,閻浮檀金,赩(xì)如寶山]。[赩]就是金光赤焰,就象寶山。[閻浮檀此雲勝金],閻浮檀中國話叫做勝金,[須彌山南面有洲],以前的這個洲,就是我們所講的陸地,[多此檀樹,果汁入水,沙石成金,此金一粒,置常金中,悉皆失色。又傳此金方寸,置暗室中,照曜如晝。佛身金色如之,赩如寶山:金光赤焰,猶如一座寶山。清淨所生:即前雲],也就是前面所說的,[非是欲愛所生,故有光明]。
這個欲愛包括感情上的執著、欲望上的需求,這個欲愛包括了二個層面,是所有凡夫最難斷的一關,感情難斷,欲望最難斷的。所以,在《阿含經》裏面講說:天中大系縛,莫過于女色。也就是說:人世間最大的捆住你,讓你沒辦法修行的,這是女色這一關!佛陀是對比丘這樣講的,但是,如果對女衆這樣講,當然就是講男色了,因爲《阿含經》那個段落是對比丘講的。他說:叁界中,天中大系縛,莫過于女色。也就是把我們生命捆得最嚴、最緊的,就是男女的欲望,跟感情上的執著,猶如陷入泥沼,不可救拔,爬不起來,就像掉進糞坑裏面,爬都爬不起來!那麼佛陀已經斷這個情執和欲愛,所以,非是欲愛所生,故有光明。所以,如果有人發心來出家,無論比丘、比丘尼,我們都是非常地贊歎的![此答第一問]。
[我實眼觀:答第叁問。佛問阿難:汝將誰見]?是誰在看呢?[正要阿難悟見是心。今者阿難于識雖知是妄,于見仍認屬眼,不知眼根乃是色法,爲眼識所依,見性所托,能見並不是眼也。五輪指端,屈握示人,故有拳相:此答第二問。初雙舉法喻現前竟]。
[辰二 雙陳法喻令審]
[佛告阿難:如來今日,實言告汝:諸有智者,要以譬喻,而得開悟]。所以,會講經說法的法師,會關于比喻,但是,比喻要比喻得當,不可以比喻不當。
[世尊見當機,仍然認眼爲見],他認爲眼睛在看,[更反劣于前認識爲心]。這個[識]是指妄識的意思。如果沒有學佛的,自己看經典,他就認爲:我認識你,你認識我。就把這兩個字搞在一起念了,其實佛法不是這樣。所以,佛法,外行人是一點都沒辦法的,連[認識爲心]他都不知道怎麼念,認妄識爲自己的心,是這個意思。
[略說眼見不及識心有叁],說用眼根是比上不識心的,用叁種情形:[一、眼有形],我們的眼根是有形狀的,[可破壞,觸之即傷],只要輕輕一碰就會傷到,[不若識心無形],不象我們的識心是無形狀的。[卒難損壞],[卒]就是究竟,很難損壞;[二、眼有限],我們的眼根,這個肉眼,是有限製的、限量的,在一個範疇內。[只能明前]只能看到前面,[不能見後]眼睛是沒辦法看到後面的,[不若識心]。不像識心,我們這個意識心[前後左右,皆能遍緣],可以遍緣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可以自我想像;也可以配合五根起作用,這個意識心的作用可大了!
[叁、眼有礙,但見障內],這個[障]不是業障,是指有形有相的障礙物,你只能看到障礙物的裏面之色。譬如說:牆壁爲障,障內可見。譬如說圍堵啦、牆壁啊,任何擋住視線的障礙物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,眼是有障礙的,見四周的圍堵,只見牆內之色而已,[不見障外]遮障以外的就看不到了,[不若識心]不像這個識心,[遠隔千山,皆能緣到]。你現在一想到美國,你的心就到美國;你的心動念想到臺北,你的心現在就在臺北,動個念就到。[因此之故,衆生皆認識爲心,迷卻本有真心;今認眼爲見,迷卻眼中見性]。[卻]就是失落。眼中的見性迷失了。[故如來巧示,無眼有見],有見之間加一個[亦]字,意思更清楚。就算沒有眼睛的人,也可以見、見物,見到什麼?見到前面一片漆黑。意思就是說:無關、不關有眼,或者是沒有眼睛的,統統能見!眼根健康的可以顯色,能見;但是,眼睛瞎掉的人一樣能見,爲什麼?他見到一片漆黑。所以,見性一直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