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以證也。汝何所見?是告以詢問之詞。彼諸盲人,必來對答于汝:我今眼前,惟(獨也)見黑暗],惟獨獨看到一片黑暗,[除暗之外,更無他物可矚。矚即看也,此則揣其答詞]。[揣]就是衡量、猜度,這個是衡量他的回答。
[以是義觀,前塵自暗,見何虧損]?
因此,以這個道理:有眼睛的人,見性起作用,可以看到光明;就是眼睛瞎掉的人也可以看,這個見性不壞,他見到一片黑暗,以此這個道理,前塵自暗,[前塵]就是說:這個盲人前面一片黑暗。見何虧損,[見]就是見性。[何]就是哪裏有。[虧]就是缺失。以這個道理,見性無關于眼根,就算沒有眼睛的人,看到前面一片的前塵,那只是前塵自暗,而我們的見性,哪裏有一點缺失呢?
[前塵指眼前塵境。依本經眼根所對,有明、暗二塵。以是義觀者:以盲人矚暗],是見到暗[之義,觀察起來,眼前塵境,自有一分暗塵,盲人既能矚暗]就是看到暗,[則能見體性,有何虧損]?他一樣能見啊![所以汝言相類],用如來的手握成拳,比類你的眼根的見性,你說是相同,沒有手,則沒有拳;沒有眼根,則沒有見,你認爲相同。[我謂不然者],我認爲不是這樣子,[此也]就是這個道理。[此佛就無位真人赤肉團上],[無位]就是沒有名字了,無法安任何的名字了。無位真人,也可以說沒有階位,它就是絕對,沒有任何的名相,沒有任何的指陳;可是,它能大用。[指出一只金剛正眼,正所謂無明窟裏,有個大光明藏也]。這個大光明藏如何能夠顯呢?記得!歇即顯,你想要開采我們本性的光明嗎?充滿智慧嗎?記得!放下就見到光明。
[上無眼有見,顯能見之性,不假眼緣,是脫根也]。上面所說的,無眼也是有見,顯示能見的見性,是不必假借眼根這個緣的。[下矚暗成見,顯能見之性,不假明緣,是脫塵也。而能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]。[根]就是六根;[塵]就是六塵。原來我們這個光明的自性,無關于六根,也無關于六塵,它是清淨、獨立存在的,誰會用它,誰就是佛;不會用它,就是凡夫。[豈同妄心離塵無體者乎]?哪裏跟一般的妄心,離開這個六塵就沒有體性呢?妄心就是意識分別心,意識分別心就是:五欲六塵起來,貪瞋癡就顯現;五欲六塵沒有了,貪瞋癡又不見了,由塵引出這個意識心,這個意識心就刹那生刹那滅,它不是常住的光明體;常住的光明體性,不受塵和影響。所以[而能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,豈同妄心離塵無體者乎]這個妄心離開了外面的六境,它就沒有體性,這沒有體性就是沒有永恒性,沒有永恒性,刹那不住的意思,不是我們的清淨心,清淨心永遠存在啊?
[昔相國崔公群,見如會禅師問曰:師以何得]?師父!您是用什麼方法,得到成就菩提之道呢?[會曰]如會禅師回答說:[以見性得],因爲我明心見性,明本心,見本性,所以今天得道。[會方病眼],如會禅師有一天眼睛痛。[崔譏曰],[譏]就是諷刺他:[既雲見性,其奈眼何]?這一句話是反諷的意思:喔!明心見性的人也會眼睛痛,對眼睛痛莫可奈何!就譏笑他了,說:既然你是一個見性的人,那麼,爲什麼對眼睛痛卻莫可奈何呢?[會曰:見性非眼,眼病何害]
我們天然的如來藏性,這個見性,它根本不是肉眼,眼病何害?眼睛痛,哪裏有妨害見性呢?害就是影響。何害就是何妨害見性,這樣就看得懂了。眼睛痛,眼病何妨害到我們了見性呢?意思就反過來說:見性跟眼睛痛有什麼關系啊?眼睛痛,也根本就不會影響到明心見性的。[崔稽首謝之]。[謝之]就是謝罪,啊!真是罪過啊,罪過。哎呀!謗到聖人了。所以,這個聖人的心境就是說:什麼是聖呢?你跟他相處的時候,感覺他跟平凡人一樣;但是,等到你要跟他探討內心的深處的時候,你會發現他是萬丈深淵,深不可測,退回來的時候又覺得說:他很平凡;當你親近他,愈接近他的時候,會發現,他離我們好遙遠喔,你始終猜不透見性的人心在想什麼,他那個境界,是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了,就是聖人了。所以,聖人,凡夫來看,他就是一個平凡人啊,吃飯、穿衣、上廁所,跟我們一樣;可是,悟道的人看,就知道這個人不簡單,一樣是開悟的人,跟開大悟的人看:這個人是悟道的人!平凡的人看:咦?我看也沒有什麼呢!他還是一樣,吃飯、穿衣、說說笑笑,也沒什麼兩樣啊!但是,等到你要跟他探討這個心法的時候,你會發現你望塵莫及,他統統通,你完全不通,你構不著,你觸碰不到他的心靈深處,他像萬丈的深淵,沒有辦法去探討,叫做深不可測。所以,這個崔稽首謝之,知道說錯了,謝罪的意思。
[後法眼禅師別雲],別雲有如此這麼一段說了:[是相公眼,豈以會之所答,猶涉教意乎?]相公眼就是崔公,就是剛剛所講的崔公群所說的眼病,豈以會之所答,哪裏是如會禅師之所答的見性呢?意思是說:崔公群所說的眼病,哪裏是如會禅師所答的見性之問題呢?只要一提到問,猶涉教意乎?還是涉及到語言、文字上的教化了。如果說:不涉及到教化,說:師父,師父!您不是大徹大悟嗎?師父:嗯!那您今天眼睛痛,明心見性的人眼睛痛,您也是莫可奈何啊!他的上人如果很高超的話,就拿一塊東西,從他頭啪!打下去,什麼都不能講,意思就是:眼痛跟見性有什麼關系呢?連這一句都不能講,敲一下,他說:喔!師父!您怎麼打我?他也摸不著門。[叁辨 明無眼有見竟]。
[辰四 辨明矚暗成見]
[阿難言:諸盲眼前,惟睹黑暗,雲何成見]?
阿難到現在仍然不悟,阿難說:那一些盲人眼前看到的,只看到一片黑暗啊,怎麼可以說他見到呢?有眼睛,大家公認可以看到東西;在阿難的角度講,就一般衆生的角度講:啊?盲人雲何成見呢?
[當機不達,矚暗成見之義。反難雲:諸盲眼前,一無所見,惟獨睹見黑暗之境,雲何成見?良以衆生迷己爲物,認見屬眼,但知眼見,不知性明]。[良以]就是因爲。因爲衆生已經迷己爲物了,把自己迷惑,認爲這個色身就是一團肉、一團物質,認爲這個無形的見性,是屬于肉眼的眼根;見是心法啊;眼根是肉眼,是色法。但知眼見,不知性明,只知道我們這個肉眼可以看,而不知道肉眼的背後是存在的見性的。[又世人不但無眼,即謂無見,乃至無明]。[無明]不是指沒有智慧,而是指沒有光線。所以,師父說:不是佛教內行的人,打開這一本,不管怎麼看,都會看不懂。他認爲[無明]就是沒有智慧。錯了!在這裏,那[明]是指光線。[無明]就是沒有光線的時候,亦謂無見。[故此上科示內不依根,此科示外不循塵]。[不依根]就是不管眼睛、有沒有眼根,無性無缺,外不循塵,[塵]就是明跟暗。[較上隨塵生滅之識心,其真妄何難立判也]?
經文,[佛告阿難:諸盲無眼,惟睹黑暗,與有眼人,處于暗室,二黑有別?爲無有別?]
師父先解釋一下,佛對阿難這麼說:這一些沒有沒有眼睛的盲人,在眼前看到了一片黑暗;換另外一種角度,有眼睛,眼睛好好的人,也把他處于暗室,燈全部都關掉,沒有日光、沒有月光、沒有燈光,處于暗室,進入黑牢、黑暗、暗室,兩種黑,有別無別?有沒有差別?是有差別呢?還是無差別?意思就是說:盲人眼前看到的黑暗,跟有眼睛的人進入暗室,也看到那一片暗,是有差別呢?還是沒有差別?
[上科阿難意以見明爲見],就是有光線的時候才容許有見,[人所共許]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觀念,[睹暗成見]看到黑暗,也可以看、也可以見,[世間相違]。一般人、世間人打死不相信。[故诤以唯睹黑暗],所以就會有诤論了:以只有看到黑暗,[雲何成見?此科佛立例令審,無眼見黑],沒有眼睛,見眼前一片黑暗,[有眼處暗],有眼的人若處于暗處、暗中,[約根有異],[有異]就是不同。一個是眼根是好的,一個是沒有眼根。就根來講是不同,一個是好的眼睛,一個是壞的眼睛。[論境實同],[境]就是統統是暗,論境實同:兩個統統是暗境,[故問有別無別,令其自審]。
[如是世尊:此暗中人,與彼群盲,二黑較量,曾無有異]。
阿難自己回答:沒什麼差別啊!眼瞎了,看到前面一片黑暗,跟有眼睛的人進入黑暗處,二邊的暗統統是一樣啊!
[機則曰:如是世尊,此暗中人,有眼見暗,與彼群盲,無眼見暗,二者所見黑暗,比較籌量,曾無有異。既知所見,二黑無異,當知能見,二見亦同。汝謂無眼見暗,爲無見]?你認爲沒有眼睛看到暗,這人叫做無見,[豈此有眼見暗,亦無見耶]?難道這個有眼睛的人看到暗,也說無見嗎?[以是義觀],以這個道理來觀察、觀照,來了解,[無有明相,亦複有見]。就算沒有光線,[有見]就是見性還是存在,[顯彼見性曆然,自有離塵之體]。所以,世尊講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相,明、暗屬相。[全不系塵而爲有無],全不系就是完全無關于外在的塵爲有爲無,[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,明暗相傾]。[傾]就是傾奪。[相傾]就是互相奪。明來奪暗,暗就被奪了;暗來就奪明,明就被奪了。所以叫做相傾,[見無所礙],這個見性就沒有任何的障礙。
[正所謂:青山常不動,白雲任去來],我們的見性就是如如不動。動叫做妄。所以,禅宗裏面講:動念即乖。因此你懂得無爲法的人,看到什麼事情都會解脫,因爲生滅變化到最後,它就是不可得,就是什麼都化作空,不可得,萬法皆是敗壞之相。因此,修行就是開采自己的佛性,而佛性從理解到實證,中間就是靠聽經聞法,般若智慧啓發,靠善知識的指引,才有辦法的![四辨明矚暗成見竟]。
[辰五 辨定眼見是心 分二 巳初]
[例明眼見之謬 二 結申心見正義]
[今初 例明眼見之謬]
[阿難:若無眼人,全見前黑,忽得眼光,還于前塵,見種種色,名眼見者;彼暗中人,全見前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