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黑,忽獲燈光,亦于前塵,見種種色,應名燈見?]
這文言文看不來,師父先解釋一遍,說阿難:那一些沒有眼睛的盲人,看到了前面一片都是漆黑,如果有那個醫術高明的人,把他的眼睛治好了,恢複正常的眼根,叫做忽得眼光,突然他的眼睛治愈了、痊愈了,突然眼睛亮起來,看得到了。還于前塵,像明眼人一樣能見到前面的外境,見種種色,名眼見者。在你阿難的角度說:那個叫做眼睛真的看到。就是一個盲人把眼睛治好,眼根恢複正常,你認爲這個叫做眼見的話;彼暗中人,那麼,眼睛明亮的人,處在暗處的時候,全見前黑,前面也是一片漆黑,忽獲燈光。眼睛亮的人處于暗處,全部都暗;當他把燈光一開的時候,亦于前塵。也看到了前面,見種種色,應名燈見,這個時候應該叫做燈光看到啊,因爲燈出現才見到嘛?這是佛反過來。
[此下辨明,見乃是心,此心離緣獨立,不藉根],不借內六根,[不托塵],也不依托外面六塵。佛陀的偉大就是在這個地方:明心見性。說: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偉大;美國發射太空船到月球去,阿姆斯壯(阿姆斯特朗)登陸月球,說:我的一小步,是人類的一大步!看起來都很偉大。深海有人去探討;外太空發射太空船;人體有醫學去探討,唯獨獨沒有人明心見性,去找到每一個人究竟存在的如如不動的心性;唯有佛陀發現,只有佛陀發現。所以,佛陀是聖人中的聖人,你一般科學知識,它都是往外,科學很好,幫助我們理解整個宇宙,物理、化學都很好,幫助我們增加我們的知識;唯獨獨佛性沒有人發現,惟有佛陀。
不借根,也不托塵。[本科先例明眼見之謬]。先例就是來告訴你這個,先說明眼見的錯誤。[上六句,就阿難意按定;下六句,例破其謬。以無眼得眼而後見,既名眼見者]。一個眼睛壞掉被醫生醫好了,突然眼根恢複了,你認爲這個叫做眼見的話。[則無燈得燈而後見,應名燈見也],那麼一個正常人,在黑暗處把燈一亮,那應該名爲燈見啊![蓋燈不名見,人所共知;眼不名見,人所共迷]。真的看不是眼睛,是後面那一顆心;後面那一顆心有更深的一層,不是意識心,是見性在看、心性在看,而一般衆生不能理解,所以,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執著,情緒隨時隨地都在起伏,叫做妄想顛倒。佛陀說:如果一切衆生,遠離了顛倒妄想的這些執著,也跟佛一樣了]。[故用燈反難],來反問,[令知眼見之謬],令知眼見是錯誤的。
[若燈見者,燈能有見,自不名燈;又則燈觀,何關汝事]
姑且退一步說:燈見者,如果燈見,名爲燈見。前面說:忽獲燈光,亦于前塵,見種種色,應名燈見?退一步說:假設你這個燈見能成立,若燈見者可以成立的話,燈能有見,自不名燈。燈既然能自己變成有見,當然就不叫做燈了,這就變成有情了,燈能自己自見;又則燈觀,那麼,又則燈自己能見,[觀]就是能見,何關汝事?又關你什麼事情呢?這一句意思就是說:若燈見者,燈自己有見,當然就不叫做燈,因爲燈是被見的嘛!又則燈觀,如果燈自己能見,那麼,也不關你的事情啊,因爲它燈自己能見。
[若謂是燈見者,燈是無情,而能有見,自不名爲燈,既名爲燈,自無能見之功。又則燈縱能觀見,自是燈觀,何關于汝之事?則燈不名見也明矣]。[明矣]就是非常明顯。[眼不名見,例此可知]。可是,一般人都迷惑了,以爲眼能見,不知道後面是心性在見。[初例明眼見之謬竟]。
[巳二 結申心見正義]
[是故當知:燈能顯色,如是見者,是眼非燈;眼能顯色,如是見性,是心非眼。]
所以,你應當知道:燈只能顯色,就是燈只能幫助顯色,不能變成能見。如是見者,是眼非燈,能看到的是眼睛,絕對不是燈,這一層道理你懂。所以,這裏標號成A段;眼能顯色,如是見性,是心非眼。所以,這裏分兩段。再解釋一遍:A、是故當知,所以,你應當知道,外面的燈,只能幫助你顯出這種種的色相,而如是見者,而能看到的是眼睛看到,約不是外面的燈,這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。更深一層的,B:如果你在[是眼非燈]後加:[同樣的道理]五個字,這樣更清楚了。同樣的道理,眼是能顯色,眼睛只是幫助顯色的,真正的看的是什麼?如是所見之性,是心非眼,是後面那一顆心在作用,不是那個眼根的肉眼在看。這樣前面讓你知道,粗糙的例子讓你理解,後面就更微細地推進一步,更微細的讓你去覺察到說:喔!眼根也是能顯色,真正的見後面的見性,是心在看,不是眼。所以,你沒聽說過嗎?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是不是?我們讀過這個古書,都是這樣子,還要有心呢!所以,重點是心。
[是輾轉成謬之故,當知自有正義可申。此正明見性是心非眼,非但不藉明塵,兼亦離彼肉眼,故以燈爲能例,眼爲所例,有眼得燈,此但借燈以顯色]。這個大家都知道,[如是見者],如是能見者,加一個[能]字更清楚,如是能見的話,[是眼而非燈]。是眼睛而不是外面的燈,就一般[此事人所共知],就你大家能理解的,繼續推論、繼續深入地去理解。[以此例明,無眼得眼],沒有眼睛,突然得到了眼睛,恢複正常,[亦但借眼以顯色],只是借著眼睛來顯這個色。[如是見者,是心而非眼],更推論真正的見,是後面那個心,不是那個肉眼。[此事人所不覺],這個事情,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,一般人理解是:有眼睛、有燈光、有境界就能看,一般人理解到這個程度;而佛陀教我們:要更深一層的,我們的眼根只是肉眼,真正能看的是後面那一顆心,佛陀要我們理解更深一層的道理。[如來如是顯發,可謂婆心特切,聞者急宜省悟,認取見性爲心矣]。見性爲心,就是見性才是真正的我們的心。因此,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清淨心修行,用無所住的心來修行,每一個人本具的。所以,讓我們的清淨心發揮,一直發揮作用,你只要記得:歇即是菩提,天大地大的事都沒事,天大的事情都沒事,就是大徹大悟的人![觀佛前呵],觀佛前面呵叱[妄識非心,此顯見性是心],那個見性才是我們的心,前後照應,即所以應阿難真心之求也。
[昔枯木祖元禅師],過去有一個叫做枯木祖元禅師,[依大慧于雲門庵,夜坐次],就是半夜起來。以前出家人不像現在出家人這麼好命,我們現在出家人,一個人一個房間,有的人兩個,不一定,講堂大部分老參都是一個人一個房間。以前有時候古叢林不是的,木板釘一釘是整排的,睡覺的時候是整排的,一個一個躺著;起來的時候也是一個一個;到禅堂坐禅的時候,也是有次第的,這樣坐整排。所以,夜坐次就是半夜起來,大家坐著,很有次第性,也就是排好的意思,很有次第的坐著,要准備去禅堂了。[見僧剔燈],這個[剔]本來是剃頭的意思,就是除去頭發叫做剔,在這裏當作熄滅,或者是拿走。說:看到一個出家人。以前不是這種燈,是油燈,油燈要用蓋子蓋一下,油燈就熄滅了。當然也有人用吹的:呼!吹熄了!以前哪有電燈啊?都是油燈,同時挂在牆壁的;拜科學發達之賜,現在的人好命了,現在的燈光多亮啊!又有麥克風,講經說法又可以錄音、又可以錄影。多好啊!所以,我們感謝科學家的發明。
見僧剔燈,就是熄滅的時候,正要拿走那個燈,[始徹證],一下子突然大悟。[有偈曰],有這個偈頌這麼說:[剔起燈來是火,曆劫無明照破,歸堂撞見聖僧,幾乎當面蹉過!不蹉過,是甚麼?十五年前奇特,依舊只是這個]。諸位!這個叫一般人來看,沒有人看得懂,這一段看得懂的人舉手,是不是?沒有人看得懂它到底是什麼意思。師父解釋一下:剔起燈來是火,就是說當他熄滅,要拿起那個燈的那一刹那,是火。這個[火]就是明心見性,見心中大智慧如火,就是開悟的意思。正當熄滅燈,要拿走的時候,突然才見到了真火,就是真心。曆劫無明照破,有了般若智慧,本具的不生不滅的見性、涅槃妙心,曆劫無明照破,喔!原來萬法本如來藏。歸堂撞見聖僧,回到禅堂的時候,看到了聖僧,就是剛剛要剔燈的那個出家人,幾乎當面蹉過。蹉過就是差一點就錯過了!假設說:這蹉過本來就是白白浪費的意思!如果說換一個角度,不蹉過是什麼?如果沒有當面蹉過,是甚麼,那又是什麼狀況呢?十五年前奇特,十五年前想要有一個好奇,因爲不悟嘛,想要見性這種好奇心,十五年前奇特,有這個好奇心,想要明心見性。今天明心見性以後,怎麼樣?依舊只是這個。[只是這個]後面加四個字你就更清楚了:[沒有新舊],沒有新,也沒有舊,依舊只是這個,沒有新,沒有舊。就是每一個人都存在一個曆劫來存在的這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性,不缺一絲一毫,所以,依舊只是這個。十五年前很好奇,想要明心見性;現在大徹大悟以後,發現依舊跟十五年前這個一樣啊,也沒有什麼新,沒有什麼舊,以前十五年前就存在。
[慧以偈贈曰],慧就是大慧禅師。大慧禅師用這個偈頌送他:[萬仞崖頭解放身,起來依舊卻惺惺,饑餐渴飲渾無事,那論昔人非昔人]。這個萬仞,周朝以七尺,或者八尺爲一仞,叫做萬仞崖頭,就是萬丈深淵的懸崖邊。解放身就是縱身一躍,這什麼意思?萬仞崖頭是指表法的,就是最難放下的時候,衆生總會留一點點執著,爲自己著想,心也是,不管怎麼樣,他都會留一手。面包師父留一手;中藥的醫師留一手;毛筆的老師留一手,什麼事情第一個顧慮到,一定會留一點點當作將來的資糧,就是以[我]爲考量。所以,那個萬仞崖頭是指什麼?是指最難放下的那個時候,解放身,那個時候縱身一躍,就是難舍能舍一樣通身放下,就在那個時候,縱身一躍,跳!一般人不敢,一般人叫他萬緣放下,他那個命根不斷,命根就是第八意識的微細執著,是很難要衆生一躍的,在最難關的那一刹那,他一樣能夠看得破,叫做萬仞崖頭解放身。起來依舊卻惺惺,起來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