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以证也。汝何所见?是告以询问之词。彼诸盲人,必来对答于汝:我今眼前,惟(独也)见黑暗],惟独独看到一片黑暗,[除暗之外,更无他物可瞩。瞩即看也,此则揣其答词]。[揣]就是衡量、猜度,这个是衡量他的回答。
[以是义观,前尘自暗,见何亏损]?
因此,以这个道理:有眼睛的人,见性起作用,可以看到光明;就是眼睛瞎掉的人也可以看,这个见性不坏,他见到一片黑暗,以此这个道理,前尘自暗,[前尘]就是说:这个盲人前面一片黑暗。见何亏损,[见]就是见性。[何]就是哪里有。[亏]就是缺失。以这个道理,见性无关于眼根,就算没有眼睛的人,看到前面一片的前尘,那只是前尘自暗,而我们的见性,哪里有一点缺失呢?
[前尘指眼前尘境。依本经眼根所对,有明、暗二尘。以是义观者:以盲人瞩暗],是见到暗[之义,观察起来,眼前尘境,自有一分暗尘,盲人既能瞩暗]就是看到暗,[则能见体性,有何亏损]?他一样能见啊![所以汝言相类],用如来的手握成拳,比类你的眼根的见性,你说是相同,没有手,则没有拳;没有眼根,则没有见,你认为相同。[我谓不然者],我认为不是这样子,[此也]就是这个道理。[此佛就无位真人赤肉团上],[无位]就是没有名字了,无法安任何的名字了。无位真人,也可以说没有阶位,它就是绝对,没有任何的名相,没有任何的指陈;可是,它能大用。[指出一只金刚正眼,正所谓无明窟里,有个大光明藏也]。这个大光明藏如何能够显呢?记得!歇即显,你想要开采我们本性的光明吗?充满智慧吗?记得!放下就见到光明。
[上无眼有见,显能见之性,不假眼缘,是脱根也]。上面所说的,无眼也是有见,显示能见的见性,是不必假借眼根这个缘的。[下瞩暗成见,显能见之性,不假明缘,是脱尘也。而能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]。[根]就是六根;[尘]就是六尘。原来我们这个光明的自性,无关于六根,也无关于六尘,它是清净、独立存在的,谁会用它,谁就是佛;不会用它,就是凡夫。[岂同妄心离尘无体者乎]?哪里跟一般的妄心,离开这个六尘就没有体性呢?妄心就是意识分别心,意识分别心就是:五欲六尘起来,贪瞋痴就显现;五欲六尘没有了,贪瞋痴又不见了,由尘引出这个意识心,这个意识心就刹那生刹那灭,它不是常住的光明体;常住的光明体性,不受尘和影响。所以[而能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,岂同妄心离尘无体者乎]这个妄心离开了外面的六境,它就没有体性,这没有体性就是没有永恒性,没有永恒性,刹那不住的意思,不是我们的清净心,清净心永远存在啊?
[昔相国崔公群,见如会禅师问曰:师以何得]?师父!您是用什么方法,得到成就菩提之道呢?[会曰]如会禅师回答说:[以见性得],因为我明心见性,明本心,见本性,所以今天得道。[会方病眼],如会禅师有一天眼睛痛。[崔讥曰],[讥]就是讽刺他:[既云见性,其奈眼何]?这一句话是反讽的意思:喔!明心见性的人也会眼睛痛,对眼睛痛莫可奈何!就讥笑他了,说:既然你是一个见性的人,那么,为什么对眼睛痛却莫可奈何呢?[会曰:见性非眼,眼病何害]
我们天然的如来藏性,这个见性,它根本不是肉眼,眼病何害?眼睛痛,哪里有妨害见性呢?害就是影响。何害就是何妨害见性,这样就看得懂了。眼睛痛,眼病何妨害到我们了见性呢?意思就反过来说:见性跟眼睛痛有什么关系啊?眼睛痛,也根本就不会影响到明心见性的。[崔稽首谢之]。[谢之]就是谢罪,啊!真是罪过啊,罪过。哎呀!谤到圣人了。所以,这个圣人的心境就是说:什么是圣呢?你跟他相处的时候,感觉他跟平凡人一样;但是,等到你要跟他探讨内心的深处的时候,你会发现他是万丈深渊,深不可测,退回来的时候又觉得说:他很平凡;当你亲近他,愈接近他的时候,会发现,他离我们好遥远喔,你始终猜不透见性的人心在想什么,他那个境界,是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了,就是圣人了。所以,圣人,凡夫来看,他就是一个平凡人啊,吃饭、穿衣、上厕所,跟我们一样;可是,悟道的人看,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,一样是开悟的人,跟开大悟的人看:这个人是悟道的人!平凡的人看:咦?我看也没有什么呢!他还是一样,吃饭、穿衣、说说笑笑,也没什么两样啊!但是,等到你要跟他探讨这个心法的时候,你会发现你望尘莫及,他统统通,你完全不通,你构不着,你触碰不到他的心灵深处,他像万丈的深渊,没有办法去探讨,叫做深不可测。所以,这个崔稽首谢之,知道说错了,谢罪的意思。
[后法眼禅师别云],别云有如此这么一段说了:[是相公眼,岂以会之所答,犹涉教意乎?]相公眼就是崔公,就是刚刚所讲的崔公群所说的眼病,岂以会之所答,哪里是如会禅师之所答的见性呢?意思是说:崔公群所说的眼病,哪里是如会禅师所答的见性之问题呢?只要一提到问,犹涉教意乎?还是涉及到语言、文字上的教化了。如果说:不涉及到教化,说:师父,师父!您不是大彻大悟吗?师父:嗯!那您今天眼睛痛,明心见性的人眼睛痛,您也是莫可奈何啊!他的上人如果很高超的话,就拿一块东西,从他头啪!打下去,什么都不能讲,意思就是:眼痛跟见性有什么关系呢?连这一句都不能讲,敲一下,他说:喔!师父!您怎么打我?他也摸不着门。[三辨 明无眼有见竟]。
[辰四 辨明瞩暗成见]
[阿难言:诸盲眼前,惟睹黑暗,云何成见]?
阿难到现在仍然不悟,阿难说:那一些盲人眼前看到的,只看到一片黑暗啊,怎么可以说他见到呢?有眼睛,大家公认可以看到东西;在阿难的角度讲,就一般众生的角度讲:啊?盲人云何成见呢?
[当机不达,瞩暗成见之义。反难云:诸盲眼前,一无所见,惟独睹见黑暗之境,云何成见?良以众生迷己为物,认见属眼,但知眼见,不知性明]。[良以]就是因为。因为众生已经迷己为物了,把自己迷惑,认为这个色身就是一团肉、一团物质,认为这个无形的见性,是属于肉眼的眼根;见是心法啊;眼根是肉眼,是色法。但知眼见,不知性明,只知道我们这个肉眼可以看,而不知道肉眼的背后是存在的见性的。[又世人不但无眼,即谓无见,乃至无明]。[无明]不是指没有智慧,而是指没有光线。所以,师父说:不是佛教内行的人,打开这一本,不管怎么看,都会看不懂。他认为[无明]就是没有智慧。错了!在这里,那[明]是指光线。[无明]就是没有光线的时候,亦谓无见。[故此上科示内不依根,此科示外不循尘]。[不依根]就是不管眼睛、有没有眼根,无性无缺,外不循尘,[尘]就是明跟暗。[较上随尘生灭之识心,其真妄何难立判也]?
经文,[佛告阿难:诸盲无眼,惟睹黑暗,与有眼人,处于暗室,二黑有别?为无有别?]
师父先解释一下,佛对阿难这么说:这一些没有没有眼睛的盲人,在眼前看到了一片黑暗;换另外一种角度,有眼睛,眼睛好好的人,也把他处于暗室,灯全部都关掉,没有日光、没有月光、没有灯光,处于暗室,进入黑牢、黑暗、暗室,两种黑,有别无别?有没有差别?是有差别呢?还是无差别?意思就是说:盲人眼前看到的黑暗,跟有眼睛的人进入暗室,也看到那一片暗,是有差别呢?还是没有差别?
[上科阿难意以见明为见],就是有光线的时候才容许有见,[人所共许]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观念,[睹暗成见]看到黑暗,也可以看、也可以见,[世间相违]。一般人、世间人打死不相信。[故诤以唯睹黑暗],所以就会有诤论了:以只有看到黑暗,[云何成见?此科佛立例令审,无眼见黑],没有眼睛,见眼前一片黑暗,[有眼处暗],有眼的人若处于暗处、暗中,[约根有异],[有异]就是不同。一个是眼根是好的,一个是没有眼根。就根来讲是不同,一个是好的眼睛,一个是坏的眼睛。[论境实同],[境]就是统统是暗,论境实同:两个统统是暗境,[故问有别无别,令其自审]。
[如是世尊:此暗中人,与彼群盲,二黑较量,曾无有异]。
阿难自己回答:没什么差别啊!眼瞎了,看到前面一片黑暗,跟有眼睛的人进入黑暗处,二边的暗统统是一样啊!
[机则曰:如是世尊,此暗中人,有眼见暗,与彼群盲,无眼见暗,二者所见黑暗,比较筹量,曾无有异。既知所见,二黑无异,当知能见,二见亦同。汝谓无眼见暗,为无见]?你认为没有眼睛看到暗,这人叫做无见,[岂此有眼见暗,亦无见耶]?难道这个有眼睛的人看到暗,也说无见吗?[以是义观],以这个道理来观察、观照,来了解,[无有明相,亦复有见]。就算没有光线,[有见]就是见性还是存在,[显彼见性历然,自有离尘之体]。所以,世尊讲: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相,明、暗属相。[全不系尘而为有无],全不系就是完全无关于外在的尘为有为无,[明来见明,暗来见暗,明暗相倾]。[倾]就是倾夺。[相倾]就是互相夺。明来夺暗,暗就被夺了;暗来就夺明,明就被夺了。所以叫做相倾,[见无所碍],这个见性就没有任何的障碍。
[正所谓:青山常不动,白云任去来],我们的见性就是如如不动。动叫做妄。所以,禅宗里面讲:动念即乖。因此你懂得无为法的人,看到什么事情都会解脱,因为生灭变化到最后,它就是不可得,就是什么都化作空,不可得,万法皆是败坏之相。因此,修行就是开采自己的佛性,而佛性从理解到实证,中间就是靠听经闻法,般若智慧启发,靠善知识的指引,才有办法的![四辨明瞩暗成见竟]。
[辰五 辨定眼见是心 分二 巳初]
[例明眼见之谬 二 结申心见正义]
[今初 例明眼见之谬]
[阿难:若无眼人,全见前黑,忽得眼光,还于前尘,见种种色,名眼见者;彼暗中人,全见前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