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修念佛法門講義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功名。豈不惜乎。宰相身後。升沈莫蔔。羅狀元雲:“一家飽暖千家怨。半世功名百世冤。”而念佛之人。但得信、願、行、叁資糧具足。臨終自然蒙佛接引。往生極樂淨土。永卸輪回。而得解脫。極樂國中。蓮華化生。是爲最後之生。壽命無量。與諸上善人。俱會一處。任運進修。自可一生成佛。直趣無上菩提。修行法門之穩當。孰有過于此者乎。

  第四念佛有勝方便

  

  我佛所說。無量行門。皆是隨機方便。利益一切衆生。而求其于方便之中。殊勝方便者。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。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。

 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。即是可以普攝群機。若智若愚皆有分。是僧是俗總堪修。人不分男女貴賤。處不論寺廟俗家。時不拘閑忙動靜。但肯一心念佛。無論何人。皆得往生。疾超生死。永息輪回。其殊勝爲何如也。

  或謂念佛。乃愚夫愚婦所修。而智識階級。何必修此法門。試問、今之智人。能超過文殊、普賢、二大士否。彼皆發願。求生淨土。普賢偈雲:“願我臨欲命終時。盡除一切諸障礙。面見彼佛阿彌陀。即得往生安樂刹。”文殊偈全同。“願我命終時。滅除諸障礙。面見阿彌陀。往生安樂刹。”又能超過永明、蓮池、二大師否。彼二師智海弘深。才華煥發。爲古今所共仰。皆是專心念佛。力宏淨土法門。著述豐富。並行于世。我何人斯。而說何必念佛。即如諺雲。聰明多被聰明誤。即此輩也。

  或謂念佛。是出家人之事。在家人不必念佛。此言不但辜負佛懷。而且贻誤衆生。諸佛說法。無非普度衆生。說此念佛法門。叁根普利。九有鹹超。正是普度衆生之法。豈有只度出家人。不度在家人之理。既是普度。何分僧俗。故無論男女老壯。皆應發心念佛。方能得度。試觀淨土往生集。有多少在家人。一生念佛。臨終現瑞。往生西方極樂國土。

  或謂念佛。要到寺廟裏去念。要在佛堂裏面念。俗家別處。則不可念。此種之人。亦是不懂念佛道理。當知念佛。則行住坐臥。二六時中。除大小便外。無一時一處。不可念佛。正要念念相續。方能把念佛工夫。念得純熟。打成一片。最好在睡夢中。都要記得念佛。果能如是。則臨命終時。方有把握。不至顛倒。古詩雲“行時正好念彌陀。一步還隨一佛過。足下時時遊淨土。心頭念念離娑婆。傍華隨柳須回顧。臨山登水莫放他。等得阿侬生極樂。十方來去任如何。”“住時念佛好觀身。四大之中那一真。我與彌陀非兩個。影兼明月恰叁人。空房漸朽應難住。淨土雖遙尚易生。何日如蟬新脫殼。蓮華胎裏産金身。”“坐時觀佛足跏趺。身在蓮臺華正敷。毫相分明隨念見。金容映現與心符。事如夢幻元空寂。理到圓融非有無。何日池頭捧雙足。親蒙頂上灌醒醐。”“臥時念佛莫聞聲。鼻息之中好系名。一枕清風秋萬裏。半床明月夜叁更。無如塵累心難斷。惟有蓮華夢易成。睡眼朦胧諸佛現。覺來追記尚分明。”如睡夢中不能念佛。都是工夫未純。醒時當向佛前。叩頭流血。生大慚愧。更加精進。念到二叁十年。自然于大昏睡中。念佛亦不間斷矣。須知人生如醒。人死如夢。夢中常常能夠念佛。死時自能念佛往生。又念佛工夫。須要自己勘驗。果能于歡喜煩惱。順逆境中。依舊念念不斷。不爲愛憎之境所動。則生死關頭。自得一心不亂矣。

  或謂念佛是老年人之事。年輕者、不必念佛。此亦是誤人之言。當知人命無常。壽夭不定。發心念佛。愈早愈好。果然長壽。則念佛多年。功行深、而品位必高。古人雲:“莫待老年方學道。孤墳多是少年人。”請味斯言。自當猛省。如能及早念佛。即使定業難逃。短命而死。則淨業已修。淨緣已結。雖功行尚淺。而信願深切。亦可蒙佛接引。往生極樂。余有勸修詩句雲:“奉勸諸賢及早修。光陰似箭去難留。寒來暑往催人老。不覺青年白了頭。”

  有說念佛是閑人的事。有公務工作之人。不能念佛。豈不聞白樂天居士雲:“行也阿彌陀。坐也阿彌陀。縱饒忙似箭。不廢阿彌陀。”昔日葛濟之之妻。家貧織布度日。有僧教以念佛法門。終日持念不辍。在布機上。擲一梭念一聲佛號。習以爲常。雖終日織布。不知辛苦。其夫素習道家。鉛汞之術。勸妻舍念佛。而煉丹藥。其妻不從。仍織布念佛如故。一日正在織布念佛之時。彌陀現身于虛空中。光明照耀。氏在機杼見之。急起下拜。即邀濟之瞻禮。濟之亦見佛半身。遂生信仰。念佛見佛。果有其事。則臨命終時。蒙佛接引。當亦不謬。乃焚仙經。同修淨土。後夫婦臨終。俱得瑞相。同生極樂。此念佛不礙作事之明證也。何必一定閑人。方可念佛。

 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。即是可以帶業往生。一切衆生。依惑造業。隨業受報。此乃必然之事。地藏經雲:“業力甚大。能敵須彌。能深巨海。能障聖道。是故衆生。莫輕小惡。以爲無罪。死後有報。纖毫受之。父子至親。歧路各別。縱然相遇。無肯代受。”若業不空。生死必定不了。如安世高法師。累世修持。有一世爲安息國太子。舍離五欲。出家修道。得宿命通。知前世欠人命債。其債主在中國。于是航海而來。到達洛陽。行至曠野無人之境。忽觌面來一少年。身佩鋼刀。遠見法師。則怒氣沖沖。近前未發一言。乃拔刀殺之。法師死後。靈魂即至安息國投胎。又爲太子。迨至年長。又發心出家。依然有宿命通。知前世至洛陽。酬還命債。今尚有命債未清。債主亦在洛陽。于是重來。至前生殺彼之人。家中借宿。其人即允。何以前則殺彼身命。今乃允其借宿。因命債已還故也。乃款待晚餐。僧問曰、汝認識我否。答曰不識。又告曰、我即爲汝于某年某月某日。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。其人乃大驚。以爲此事。無有第叁者能知。此僧必是鬼來索命也。遂欲逃遁。僧對曰勿懼。我非鬼也。即告以被殺之後。其魂複至安息投胎。此次重來洛陽。仍欲償還命債我明日當被人打死。以償夙生命債。故特來相求。請汝明日爲我作證傳我遺囑。說是我應還他命債。請官廳不必治誤殺者之罪。托畢各自安睡。次日同至街坊。僧前行。其人隨後。見僧之前。有一鄉人挑柴。前頭之柴。忽落墜地。後頭之柴。亦即墜下。其扁挑向後敲過。適中僧之腦袋。立即斃命。鄉人爲街坊人。擒送官廳。訊明定罪。其人見其事。與昨晚之言相符。遂將該僧遺囑。向官廳代求。勿治鄉人之罪。免累命債不清。官聞言信因果不昧。命債難逃。遂赦鄉人誤殺之罪。其僧靈魂複至安息國。第叁世又投胎爲太子。再出家修行。即世高法師是也。以此驗知。業系難逃。如世高法師。前兩世均爲高僧。能知宿命。尚不能轉其宿業。而念佛法門。可以帶業往生。其殊勝又何如耶。

  念佛法門。帶業往生一事。爲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。自古及今。人多懷疑。昔有國王。問沙門(出家人之通稱)那先(沙門名)雲。念佛之人。可以帶業往生。此事人難取信。答曰大王。大石置水沈否。王曰必沈。又謂欲令不沈。其可得乎。王曰不可。又謂若以大石。置大船上。運載他方。其可得乎。王領悟曰可。當知衆生有業。必致墜落。如大石置水必沈。念佛之人。仗承彌陀願力。接引往生。乘佛大願船。故得帶業往生。亦如大石置船不沈。可運他方。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。

  更舉一事。以證帶業往生。昔張善和。一生殺牛爲業。一日病笃。將欲命終。見群牛都來索命。或以角挑其眼。或以角刺其胸。或以頭撞其背。或以腳踢其身。驚怖無量。喚妻請僧救度。其妻爲請一僧。入室告善和曰。不必驚怖。汝今生殺業過重。無有他法可救。但當一心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。可以與汝解冤。可以令汝脫苦。隨我稱念。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。善和一手執香。隨僧稱念。甫念數聲。善和曰牛去矣。僧勸再念。求生西方。善和益加懇切。又同聲稱念。少頃高聲曰、佛來接我。遂插香合掌。念佛而逝。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。

  奉勸諸人、看了善和念佛。帶業往生之因緣。須審察明白。不可錯會。若謂念佛。可以帶業往生。生前則恣意作業。依賴于佛。欲待臨命終時。再來念佛。帶業往生。千萬不可如是思想。當知臨終念佛。不是容易之事。若無夙世善根。臨終絕對不能念佛。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。前世確有善根。如無善根。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。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。教令念佛。惟望戒惡在先。莫待求佛于後。正好閑時多燒香。莫等臨時抱佛腳。古語雲、臨崖勒馬收缰晚。船到江心補漏遲。

  念佛第叁殊勝方便。即是可以徑登不退。蓮宗二祖。光明善導大師雲:“余門修行。迂僻難成。唯此法門。速超生死。”娑婆衆生。根鈍障深。發心修行者少。即有發心。而堅固不退者更少。或因身見太重。保惜幻軀。稍涉辛勞。恐生妨礙。始勤終惰。工夫不能前進。或因環境惡劣。助道乏緣。正要發心修行。竟生諸般阻礙。無力排遣。遂退初心。或因病魔纏繞。四大不得自由。或因外魔作祟。現形種種破壞。或因內魔撓亂。忽生異見邪解。古雲:“道高一尺。魔高一丈。”此皆退墮因緣。不勝枚舉。

 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。世緣已盡。功業未成。一經轉世。乃有隔胎之迷。竟昧前修。不能繼續。一墮紅塵。貪欲便生。仍舊沈淪苦海。不能超拔。余少時。聞前輩僧。說一故事。頗有道理。但未見書籍。今特錄載。以證隔生成退。即蘇東坡學士。相傳爲五祖戒禅師後身。才華隽秀。身入宦途。曾娶一妻數妾。沈迷五欲。竟不自覺。因與佛印禅師。爲方外交。禅師欲度東坡。一日至其家過宿。東坡遣一妾。入室侍奉。夜間禅師。令其妾取七個爐子。用炭火燃著。再取一茶铛。盛滿铛水。囑置爐上煎之。水既沸已。亦不泡茶。令置第二第叁。以及各爐。次第輪煎。其妾不解何意。禅師則宴坐安然。茶铛煎久。其水既幹。爆的一聲破壞了。禅師含笑。謂其妾曰。夜深可回安寢。次晨東坡問妾。昨晚禅師。有何說話。妾即以其事相告。東坡覺悟。若不斷欲。必致喪生。如爐上之铛。水幹必裂。但欲習非禅定之力。無…

《勸修念佛法門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大乘起信論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