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生苦。二老苦。三病苦。四死苦。五爱别离苦。六冤憎会苦。七求不得苦。八五阴炽盛苦。而极乐众生。有莲华化生之乐。而无胎狱生苦。有相好光明之乐。而无衰变老苦。有自在安宁之乐。而无痛痒病苦。有寿命无量之乐。而无四大分离。数数死苦。有海会相聚之乐。而无爱别离苦。有上善俱会之乐。而无冤僧会苦。有所欲如意之乐。而无求不得苦。有五蕴皆空之乐。而无五阴炽盛苦。两土秽净。苦乐悬殊。故切愿往生。离苦得乐也。
三愿速登不退。此土修行。难进而易退。都为环境恶劣。障道缘多。助道缘少。或始勤而终怠。或改途而易辙。或功行未成。世缘已尽。舍生易报。顿忘前修。不能继续。来生作业。必当退堕。此土修行之难。如十信位菩萨。虽发大心。旋进旋退。如空中毛。随风而转。修行信心。须经一万劫。信心满足。善根成熟。方登初住。得位不退。而念佛法门。但得往生。便可圆证三不退。(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)《弥陀经》云:“众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”(译云不退地、)故决定求生净土。愿登不退也。
四愿亲见弥陀。因诸佛出世。难得值遇。譬如优昙华。时时乃一现耳。古人云:“佛在世时我沉沦。我得人身佛灭度。翻悔此身多业障。不见如来金色身。”汝我生当末世。释迦已过。弥勒未生。欲见佛身。亲闻佛法。甚为难事。譬如孤儿。无怙无恃。殊可怜悯。既失乳养。又乏提携。危殆孰甚。今极乐世界。弥陀慈尊。现在说法。怜念众生。如母忆子。故决定念佛。求生净土。愿见弥陀。纵然劫石可磨。而我此愿不易。即使临命终时。或帝释天主。接我上生忉利天。或大梵天王。接我上生初禅天。我亦决定不去。何况余趣。又不仅愿生西方。还要愿生上品上生。誓取金台。早得见佛。速证无生法忍。如怀玉大师。精修净业。一日见弥陀现身。天乐鸣空。手执银台来迎。玉心念、我一生精进。志在金台。今只银台。则不肯往。佛亦不强遂转身西去。玉由是益加精进。自知必得往生。二十一日后。再见佛菩萨。遍满虚空。弥陀手执金台重来接引。玉曰、吾愿足矣。遂合掌念佛西逝。是时空中如百千种乐。同时俱作。太守颂曰:“我师一念登初地。佛国笙歌两度来。惟有门前古槐树。枝低只为挂金台。”正如二祖光明善导大师所云:“如汝所念。遂汝所愿。”是也。
愿之为力也。大不可思议。西方极乐世界。种种庄严。全由弥陀愿力所成。倘念佛有信无愿。则信为虚信。故次当发愿。《普贤行愿品》:以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。又普贤菩萨。发愿偈云:“愿我临欲命终时。尽除一切诸障碍。面见彼佛阿弥陀。即得往生安乐刹。”凡修持净土者。其愿不可不切也。
三、实行者:行即执持名号。专修净土之行。其行贵在真实。若虽有信愿。而无实行。则极乐净土。仍不得生。如世间果种。虽信此种。种之必能结果。亦愿得果。倘不种植。不灌溉培养。其果终不可得。念佛、信愿行三者。阙一不可。亦复如是。然念佛之行有二。
(一)事行。以能念之心。念所念之佛。能所分明。心佛相应。心不离佛。佛不离心。念兹在兹。无有间断。行住坐卧。不离一句佛号。不起一切妄想。心似寒潭止水。佛如秋月映现。湛然不动。是为事行念佛。三昧功成。
(二)理行。即明中道之理。而修念佛之行。闻说念佛法门。谛信不疑。愿生极乐。专修净业。不住有念。不落无念。一心体究。能念心外。无有佛为我所念。所念佛外。无有心能念于佛。能所不立。心佛一如。心即是佛。佛即是心。无有二相。亦不可以有无求。若言其有。则能念之心。体本空寂。所念之佛。相不可得。若言其无。则能念之心。灵灵不昧。所念之佛。历历分明。有无相泯。而归实相。古德偈云:“忽然起念念弥陀。平地无风自作波。念念消归无念处。岂知无念亦为多。”此皆不专修事相。而纯修理观。观力成就。了知心佛虽有二名。心佛本来一体。亲见自性弥陀。一心湛寂。是为理行念佛。三昧功成。
信愿行三者。为往生净土资粮。资粮既备。往生何难。既生净土。便超三界。便离生死。故释迦如来。无问自说。以为念佛发起之因缘也。
第二念佛即是修行
大凡人之修行。与不修行。就在身、口、意、三业分别。若身行恶事。口说恶言。意起恶念。即是不修行。而念佛法门。能令众生。三业清净。即是修行之法。今试验之。有一众生。闻此念佛怯门。深信不疑。愿生净土。实行念佛。一心专念、弥陀名号。字字从心生起。字字从口念出。字字从耳听入。念得分分明明。一句如是。句句如是。口念心念。心口如一。念念相续。无有间断。心中唯有佛。佛外更无心。以此念佛一念。而除一切妄念。妄念既止。则意业清净。此即是意业修行。口念佛号。不说闲言。古人云:“少说一句话。多念几声佛。”声声不离佛号。则口业清净。此即是口业修行。众生身业。都为意业所驱使。意业不起念。身业无所行。念佛之人。一心念佛。六根都摄。则身业清净。此即是身业修行。如何说、念佛不是修行之法。如上所举念佛。能令三业清净。可为修行之明证矣。
或谓一生念佛。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乃是欺骗愚夫愚妇之言。如果要离苦恼世界。得到安乐处所。必定要有很难得。很奇妙之法。修之才是。今但念佛名。何得谓为真实修行。此等说话。实在最足误人。奉劝大家。当加审察。不可听信。要知念佛法门。非是他人所说。乃是释迦如来。至极悲心。观机施教。无问自说。佛为万德至尊。言无虚妄。岂有欺骗众生耶。
佛观众生。妄念纷纷。无由止息。故教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。是为以念止念之法。犹如医师。以毒攻毒。又众生之心如水。本来清净。而起种种妄念如以尘土灰沙。投于水中。清水竟然变成浊水。今欲澄浊就清。必假清水珠之功。方能有效。一句佛号如清水珠。众生乱心如浊水。云栖大师云:“清珠投于浊水。浊水不得不清。佛号纳于乱心。乱心不得不佛。”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。岂是骗人乎。
众生每日二六时中。意识、念念攀缘六尘境界。随尘取著。妄生贪求。造种种业。依业受报。轮转生死。长劫不休。意识有二部分。一分名独头意识。内缘独影境。此境即是前五尘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之落卸影子。落在意地之中。为他所缘一分名同时意识。同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五识。俱时而起。缘外五尘境界。如眼根见色尘时。眼识即起。意识与他同时而起。同缘色尘。吸取色尘境界。交与独头意识。计度分别。喻如摄影镜相似。眼根如是。乃至身根对触尘。身识起时。意识与他同时而起。同缘触尘。亦复如是。
意识念念分别。六尘境界。起惑做业。即是生死根源。我佛教人修持念佛法门。念念专注弥陀圣号。自然不念六尘境界。不生分别之心。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。如眼见色时。但念阿弥陀佛。不念色尘好丑。诸根对境。悉皆如是。即大势至菩萨所说。“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。入三摩提。斯为第一。”如何不是修行之法。
或以持念佛名无功。殊不知佛名具足万德。持之可以摄心。修行之法。无过于斯。莲池大师云:“举其名兮。兼众德而俱备。专乎持也。统百行以无遗。”岂可谓之无功哉。昔日周利槃特迦发心出家。学习一偈。于一百日。得前遗后。得后遗前。不能成诵。偈曰:“守口摄意身莫犯。莫恼一切诸有情。无益之苦当远离。如是行者得度世。”此偈是佛敕令弟子。每日早中晚三时。三摩头。三诵偈。不忘我已出家。定要依偈修行。槃特久学不会。其兄周利。乃令还俗。槃特记力虽阙。道心颇坚。不肯还俗。佛愍其愚。教修数息观。乃数鼻中出入气息。从一数至十。至十为止。从一再数。数入不数出。数出不数入。不能出入双数。槃特依教。安居修习。微细穷尽息相。生住异灭。四相迁流。诸行刹那。其心豁然。得大无碍。尽诸有漏。得阿罗汉果。鼻息当然不及佛名。数息尚能证果。何况念佛。能使三业清净。能脱六道轮回。岂可谓不是修行耶。
第三念佛最为稳当
释迦如来。说法四十九年。因机施教。广立行门。综计有八万四千法门。门门皆可入道。譬如千径九逵。皆达王城。楞严所谓。“归元无二路。方便有多门”也。然于诸门之中。求其最易修。最稳当者。莫若念佛一法。但念南无阿弥陀佛。六字洪名。无论何人。一教便会。只要口念心念。念念相续。便可得成念佛三昧。其易修可知矣。若但易修而无功效。固亦不足贵。而此念佛法门。但能发起深信之心。切愿求生。实行念去。即不参究。不观想。亦得往生。若依其他法门修习。但凭自己之力。倘自力不足。或错入歧路。或中途成魔。或功行未成。世缘已毕。来生不能继续修持。则前功尽废。此皆危殆之事。
惟有念佛法门。而有自他二力可恃。自力、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。他力、即阿弥陀佛。因地所发。四十八愿之愿力。自力之外。更加他力。但肯老实念佛。无不往生净土。只要抱定一句佛号。一生持念到底。常为诸佛之所护念。常为佛光之所照触。一心求生净土。自不至错入歧路。亦不会中途成魔。以及隔生遗忘之危殆。
念佛众生。临命终时。阿弥陀佛。因中发愿。现身接引。此即会二力于一时。收成功于一念。决定亲见佛身。往生极乐。于弹指顷。业卸娑婆。神游净土。横超三界苦海。托质九品莲台。位居不退地。果证无生忍。故古德云:“修行以念佛为稳当。”诚哉是言也。
现在世人。群推禅宗。为最上乘。乃是顿教法门。可以顿出生死。顿超佛地。斯言亦复不谬。然须有上根利智之机。方可一生事办。倘属下根。自是完全绝分。即使中根。亦未必一生能了。隔世多昧前修。到底总不稳当。
如宋朝青草堂。为禅门宗匠。一生精进。晚年见宰相、告老还乡。十分荣耀。忽动一念羡慕之心。身后竟生曾氏为子。年少登科。官至宰相。以前生之禅业。换一世…
《劝修念佛法门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