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律法师讲圆瑛法师《劝修念佛法门讲义》
劝修念佛法门
福建鼓山涌泉禅寺沙门圆瑛宏悟述
目录
序
圆瑛法师法汇序
圆瑛法汇序
第一念佛发起因缘
第二念佛即是修行
第三念佛最为稳当
第四念佛有胜方便
第五念佛能消业障
第六念佛莫求福报
第七念佛能断烦恼
第八念佛速了生死
第九念佛具足三学
第十念佛普摄群机
十一念佛可度众生
十二念佛得成佛道
集白云法师撰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
序
净土法门。普被三根。实如来上成佛道。下化众生。成始成终之妙道。弥陀誓愿。九界齐资。乃众生速出苦海。顿预莲池。心作心是之良谟。此之一法。为一代时教中。仗佛力之特别法门。不可与一切大小权实。仗自力之诸法门同论者。世多不察。稍聪明者。多矜己之智力。不肯修持。且藐视修持之人。鄙之为愚夫愚妇。若将浼焉。是让此即生了生脱死。超凡入圣之大利益。于愚夫愚妇。而自己不愿得之。可不哀哉。不知净土法门。其大无外。为一切法门之发源归宿法门。是故一切法门。无不从此法界流。无不还归此法界也。果已三惑净尽。四德圆证。不修亦可。若尚未至此地位。且请随华藏海众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菩萨之班。一致进行。以十大愿王之不思议功德。回向往生。西方极乐世界。以期速圆佛果。能如是者。可谓大智慧。大丈夫。世出世间之能事毕矣。尚须随类现身。弘扬此法。作证佛果后之观音普贤。以期众生。咸成佛道而后已。光宿业深重。虽则五十余年。虚预僧伦。一切诸法。皆无所知。虽常念佛。以业重故。其心与佛。未能相应。然信佛无虚愿。当不弃我。故其志愿。任谁莫转。近圆瑛法师。讲演群经之暇。著劝修念佛法门之论。将欲流通。函命作序。光老矣。目力精神均不给。久已谢绝笔墨差事。今幸念佛一法。得人提倡。遂摄举大意。以塞其责云。
古吴灵岩山释印光撰年七十八
圆瑛法师法汇序
圆瑛上人。吾闽产也。幼失怙恃。依季父教养。颖悟绝人。甫成年。即受牒度于石鼓山之涌泉寺。早参三昧。夙擅说经。素以宏化利生为本愿。初主宁波接待寺。倡办宁波佛教孤儿院。次至泉州重兴开元寺。创办开元慈儿院。孤露子弟。薰育者众。旋历内地。并南洋群岛。周流说法。于大乘教义。多所阐明。生平著作。编成法汇。近被推为宁波天童七塔二大丛林及中国佛教会首席。去年天童寺不戒于火。上人则奔走四方。募化重修。规模闳敞。为四明道场之冠。间亦稍治生产。为发展化育基金。是皆躬行实践。以求达其利济宏愿。固不仅以舌粲莲花见称也。今秋上人莅京说法。持示所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。其所发挥演绎。皆切于护国爱人。旨趣之宏。足维风化。爰乐而为之序。
闽侯林 森
圆瑛法汇序
闽中山川磅砖。灵气所钟。高僧辈出。黄檗心要。百丈清规。古德流风。至今犹有存者。圆瑛法师。籍隶古田。蚤岁脱俗。真参实学。孜孜弗懈。卒能成就其德业。光明俊伟。与先哲同揆。乡人士皈依座下者。如水趋壑。比岁卓锡浙东。先后住持七塔天童二寺。法雨覃敷。三根普被。余今夏曾诣天童。参承道席。是时方演讲楞严。缁素翕集。法师阐明义趣。机辩纵横。听者无不悦服。又以持戒为学佛之要。每反复诰诫而不已。信乎宗说兼通。行解相应。足为学者之模楷也。今海上佛学书局。以法师平生撰著。汇刻行世。征序于余。夫我佛设教。法门虽广。无非使人解黏脱缚。明心见性而已。学道之士。真积力久。有悟于第一义谛。灵光独耀。迥脱根尘。虽不立文字可也。其或明宗弘教。发为文辞。等身著作亦可也。何以故。此心既空。则文字与实相。不相违异。故法师愿力宏毅。所至修废举坠。钜细靡遗。至于挺身卫道。处事变艰危之会。不怵不挠。尤为难能可贵。惟其真理既彻。应物无方。虽炽然有为。而不著有为之相。故观法师之文。即事即理。圆融无碍。而佛法之体用彰明。具可于言外得之。呜呼。魔说害教。鱼目混珠。大法之陵夷甚矣。有如法师言句。引经据论。涵义深广。而归于平实。是能灿真灯于既昏续慧命于将坠者。余安得不为之往复赞叹也哉。
闽侯林翔敬撰
劝修念佛法门
福建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宏悟述
卍念佛发起因缘第一
莲池大师云:“越三祇于一念。齐诸圣于片言。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者。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。”此经为持名念佛法门。发起之因缘也。我佛释迦牟尼。观见众生。本来是佛。个个具有佛之知见。奈为无明所覆。妄想所蔽。不自觉知。虽然不觉。而本具佛性。依然存在。如宝藏埋于宅中。明珠系乎衣里。不曾丧失。故我佛开示念佛法门。欲令众生。发心念佛。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见也。
诸佛世尊。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故。出现于世。《法华经》:佛告舍利弗云:“舍利弗、云何名为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缘故。出现于世。诸佛世尊。欲令众生。开佛知见。使得清净故。出现于世。欲示众生。佛之知见故。出现于世。欲令众生。悟佛知见故。出现于世。欲令众生。入佛知见道故。出现于世。”佛之知见。即诸佛之四智菩提。亦即众生之三德秘藏。诸佛悟之。而成等正觉。众生迷之。则枉受轮回。当知迷悟虽殊。生佛本来平等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是法平等。无有高下。”即指众生本具之佛知佛见。与诸如来。无二无别也。
知见二字。约根性说。根性、即是佛性。此性常在六根门头。放光动地,在眼曰见。在耳曰闻。在鼻曰嗅。在舌曰尝。在身曰觉。在意曰知。今但举意根与眼根。故曰知见。实则六性唯是一性。如楞严经云。原以一精明。分成六和合。佛知真知。无所不知。佛见真见。无所不见。今在众生分上。被妄想执著所误。则成为妄知妄见。诚如古德所云:“一片白云横谷口。几多归鸟尽迷巢。”当知妄无自性。全体即真。是以佛为众生。开之示之。欲令众生。悟之入之。如指宅中宝藏。乃是本有家珍。衣里明珠。当下不求自得。
我释迦世尊。开示众生、念佛法门。即是欲令众生。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。称念弥陀名号。念到境寂心空。佛性自当显现。即能悟入佛之知见。遂得亲见自性弥陀。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缘也。
念佛法门。又称净土法门。又名莲宗。又曰净宗。乃是释迦如来。至极悲心。观机施教。观察众生之机。唯此持名念佛一法。最易得度。故无问自说。说出一卷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不假他人发起。即自告舍利弗。“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极乐。其土有佛。号阿弥陀。今现在说法。”自唱极乐依报。弥陀正报。二种名字。此万世持名念佛。从出之大原。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。三根普被。六趣咸超。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。
《弥陀经》中:佛自解释极乐名字云:“舍利弗、彼土何故名为极乐。其国众生。无有众苦。但受诸乐。故名极乐。”于是广陈西方依正二报。种种庄严。发起众生之信仰。次则、普劝众生。志求往生、人人应当发愿。经云:“舍利弗、众生闻者。应当发愿。愿生彼国。所以者何。得与如是诸上善人。俱会一处。”后则、极劝执持名号。一心不乱。而立念佛之净行。经云:“舍利弗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闻说阿弥陀佛。执持名号。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。一心不乱。其人临命终时。阿弥陀佛。与诸圣众。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。心不颠倒。即得往生。阿弥陀佛。极乐国土。”
如上所引。弥陀经之正宗。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、之文。我佛以信愿行三者。以为往生净土三种资粮。果能具足三资。必定诞登九品。要知往生与否。全由信愿之有无。品位高下。乃在行持之深浅。信愿行三者。如鼎三足。阙一不可。我常劝人修持净土法门。于此三资之上。各加一字。谓信、必定要深信。愿、必定要切愿。行、必定要实行。果能如是。则往生净土。可操左券而得矣。
一、深信者:略分四种。一信释迦如来。三觉圆满。四智洞明。观机施教。说此念佛法门。决定是对机之教。不会说错的。二信西方极乐世界。由弥陀如来。因地悲心。所发宏愿。愿后勤修万行。功德庄严。之所成就。决定有此极乐净土。不是想像的。三信六方诸佛。各出广长舌相。赞叹净土法门。是不可思议功德。历代贤圣。宏扬净土法门。为修行径中捷径。至若千经万论处处指陈。古圣先贤、人人提倡。决定是真实之语。不是骗人的。四信娑婆浊恶。为众生恶业之所招感。极乐清净。为众生净业之所成就。念佛、可以清净身口意三业。净业既成。净土往生。决定是因果相孚。不是虚诳的。果然具此四种信心。纵使有人说。更有法门。超过念佛。劝我信仰。我终不为所转。仍是相信念佛法门。最为第一。如是乃名深信。
二、切愿者:略分四种。一愿不负己灵。己灵、即自己本具灵觉之性。此性为天然之佛性。一切众生。人人皆具。奈为烦恼所误。结业所缠。轮回生死苦海之中。今生何幸。得生人道。得闻弥陀名号。本愿功德。深生信仰。自应发愿。尽此报身。受持念佛法门。求脱生死。求生净土。求成佛道。不致辜负己灵也。二愿离苦得乐。我等随业受报。生在娑婆。五浊恶世。备婴众苦。三苦、八苦、无量诸苦。说不能尽。今以娑婆极乐。两土对比。忻厌自生。娑婆有三苦。一苦苦。五趣众生。既受生死之身。已经是苦。更加众苦逼迫。故曰苦苦。二坏苦。六欲天至三禅天。虽然受乐。乐不久长。终有败坏。故曰坏苦。三行苦。四禅天以上。虽然苦乐双亡。难免行阴迁流。未离生死。天报尽时。还要下堕。故曰行苦。而极乐众生。但受身心安泰之乐。而无苦苦。但受依正庄严之乐。而无坏苦。但受三昧寂定之乐。而无行苦。
又娑婆有八苦。…
《劝修念佛法门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