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修念佛法門講義

  慧律法師講圓瑛法師《勸修念佛法門講義》

  勸修念佛法門

  福建鼓山湧泉禅寺沙門圓瑛宏悟述

  目錄

   序

   圓瑛法師法彙序

   圓瑛法彙序

   第一念佛發起因緣

   第二念佛即是修行

   第叁念佛最爲穩當

   第四念佛有勝方便

   第五念佛能消業障

   第六念佛莫求福報

   第七念佛能斷煩惱

   第八念佛速了生死

   第九念佛具足叁學

   第十念佛普攝群機

   十一念佛可度衆生

   十二念佛得成佛道

   集白雲法師撰望江南淨土詞十二首

  

  

  

  淨土法門。普被叁根。實如來上成佛道。下化衆生。成始成終之妙道。彌陀誓願。九界齊資。乃衆生速出苦海。頓預蓮池。心作心是之良谟。此之一法。爲一代時教中。仗佛力之特別法門。不可與一切大小權實。仗自力之諸法門同論者。世多不察。稍聰明者。多矜己之智力。不肯修持。且藐視修持之人。鄙之爲愚夫愚婦。若將浼焉。是讓此即生了生脫死。超凡入聖之大利益。于愚夫愚婦。而自己不願得之。可不哀哉。不知淨土法門。其大無外。爲一切法門之發源歸宿法門。是故一切法門。無不從此法界流。無不還歸此法界也。果已叁惑淨盡。四德圓證。不修亦可。若尚未至此地位。且請隨華藏海衆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菩薩之班。一致進行。以十大願王之不思議功德。回向往生。西方極樂世界。以期速圓佛果。能如是者。可謂大智慧。大丈夫。世出世間之能事畢矣。尚須隨類現身。弘揚此法。作證佛果後之觀音普賢。以期衆生。鹹成佛道而後已。光宿業深重。雖則五十余年。虛預僧倫。一切諸法。皆無所知。雖常念佛。以業重故。其心與佛。未能相應。然信佛無虛願。當不棄我。故其志願。任誰莫轉。近圓瑛法師。講演群經之暇。著勸修念佛法門之論。將欲流通。函命作序。光老矣。目力精神均不給。久已謝絕筆墨差事。今幸念佛一法。得人提倡。遂攝舉大意。以塞其責雲。

  古吳靈岩山釋印光撰年七十八

  圓瑛法師法彙序

  

  圓瑛上人。吾閩産也。幼失怙恃。依季父教養。穎悟絕人。甫成年。即受牒度于石鼓山之湧泉寺。早參叁昧。夙擅說經。素以宏化利生爲本願。初主甯波接待寺。倡辦甯波佛教孤兒院。次至泉州重興開元寺。創辦開元慈兒院。孤露子弟。薰育者衆。旋曆內地。並南洋群島。周流說法。于大乘教義。多所闡明。生平著作。編成法彙。近被推爲甯波天童七塔二大叢林及中國佛教會首席。去年天童寺不戒于火。上人則奔走四方。募化重修。規模闳敞。爲四明道場之冠。間亦稍治生産。爲發展化育基金。是皆躬行實踐。以求達其利濟宏願。固不僅以舌粲蓮花見稱也。今秋上人莅京說法。持示所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。其所發揮演繹。皆切于護國愛人。旨趣之宏。足維風化。爰樂而爲之序。

  閩侯林 森

  圓瑛法彙序

  閩中山川磅磚。靈氣所鍾。高僧輩出。黃檗心要。百丈清規。古德流風。至今猶有存者。圓瑛法師。籍隸古田。蚤歲脫俗。真參實學。孜孜弗懈。卒能成就其德業。光明俊偉。與先哲同揆。鄉人士皈依座下者。如水趨壑。比歲卓錫浙東。先後住持七塔天童二寺。法雨覃敷。叁根普被。余今夏曾詣天童。參承道席。是時方演講楞嚴。缁素翕集。法師闡明義趣。機辯縱橫。聽者無不悅服。又以持戒爲學佛之要。每反複诰誡而不已。信乎宗說兼通。行解相應。足爲學者之模楷也。今海上佛學書局。以法師平生撰著。彙刻行世。征序于余。夫我佛設教。法門雖廣。無非使人解黏脫縛。明心見性而已。學道之士。真積力久。有悟于第一義谛。靈光獨耀。迥脫根塵。雖不立文字可也。其或明宗弘教。發爲文辭。等身著作亦可也。何以故。此心既空。則文字與實相。不相違異。故法師願力宏毅。所至修廢舉墜。钜細靡遺。至于挺身衛道。處事變艱危之會。不怵不撓。尤爲難能可貴。惟其真理既徹。應物無方。雖熾然有爲。而不著有爲之相。故觀法師之文。即事即理。圓融無礙。而佛法之體用彰明。具可于言外得之。嗚呼。魔說害教。魚目混珠。大法之陵夷甚矣。有如法師言句。引經據論。涵義深廣。而歸于平實。是能燦真燈于既昏續慧命于將墜者。余安得不爲之往複贊歎也哉。

  閩侯林翔敬撰

  勸修念佛法門

  

  福建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宏悟述

  卍念佛發起因緣第一

  

  蓮池大師雲:“越叁祇于一念。齊諸聖于片言。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。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欤。”此經爲持名念佛法門。發起之因緣也。我佛釋迦牟尼。觀見衆生。本來是佛。個個具有佛之知見。奈爲無明所覆。妄想所蔽。不自覺知。雖然不覺。而本具佛性。依然存在。如寶藏埋于宅中。明珠系乎衣裏。不曾喪失。故我佛開示念佛法門。欲令衆生。發心念佛。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見也。

  諸佛世尊。無非爲一大事因緣故。出現于世。《法華經》:佛告舍利弗雲:“舍利弗、雲何名爲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緣故。出現于世。諸佛世尊。欲令衆生。開佛知見。使得清淨故。出現于世。欲示衆生。佛之知見故。出現于世。欲令衆生。悟佛知見故。出現于世。欲令衆生。入佛知見道故。出現于世。”佛之知見。即諸佛之四智菩提。亦即衆生之叁德秘藏。諸佛悟之。而成等正覺。衆生迷之。則枉受輪回。當知迷悟雖殊。生佛本來平等。《金剛經》雲:“是法平等。無有高下。”即指衆生本具之佛知佛見。與諸如來。無二無別也。

  知見二字。約根性說。根性、即是佛性。此性常在六根門頭。放光動地,在眼曰見。在耳曰聞。在鼻曰嗅。在舌曰嘗。在身曰覺。在意曰知。今但舉意根與眼根。故曰知見。實則六性唯是一性。如楞嚴經雲。原以一精明。分成六和合。佛知真知。無所不知。佛見真見。無所不見。今在衆生分上。被妄想執著所誤。則成爲妄知妄見。誠如古德所雲:“一片白雲橫谷口。幾多歸鳥盡迷巢。”當知妄無自性。全體即真。是以佛爲衆生。開之示之。欲令衆生。悟之入之。如指宅中寶藏。乃是本有家珍。衣裏明珠。當下不求自得。

  我釋迦世尊。開示衆生、念佛法門。即是欲令衆生。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稱念彌陀名號。念到境寂心空。佛性自當顯現。即能悟入佛之知見。遂得親見自性彌陀。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緣也。

  念佛法門。又稱淨土法門。又名蓮宗。又曰淨宗。乃是釋迦如來。至極悲心。觀機施教。觀察衆生之機。唯此持名念佛一法。最易得度。故無問自說。說出一卷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不假他人發起。即自告舍利弗。“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。號阿彌陀。今現在說法。”自唱極樂依報。彌陀正報。二種名字。此萬世持名念佛。從出之大原。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。叁根普被。六趣鹹超。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。

  《彌陀經》中:佛自解釋極樂名字雲:“舍利弗、彼土何故名爲極樂。其國衆生。無有衆苦。但受諸樂。故名極樂。”于是廣陳西方依正二報。種種莊嚴。發起衆生之信仰。次則、普勸衆生。志求往生、人人應當發願。經雲:“舍利弗、衆生聞者。應當發願。願生彼國。所以者何。得與如是諸上善人。俱會一處。”後則、極勸執持名號。一心不亂。而立念佛之淨行。經雲:“舍利弗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聞說阿彌陀佛。執持名號。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叁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。一心不亂。其人臨命終時。阿彌陀佛。與諸聖衆。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。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。阿彌陀佛。極樂國土。”

  如上所引。彌陀經之正宗。乃佛所說勸信勸願勸行、之文。我佛以信願行叁者。以爲往生淨土叁種資糧。果能具足叁資。必定誕登九品。要知往生與否。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。乃在行持之深淺。信願行叁者。如鼎叁足。阙一不可。我常勸人修持淨土法門。于此叁資之上。各加一字。謂信、必定要深信。願、必定要切願。行、必定要實行。果能如是。則往生淨土。可操左券而得矣。

  一、深信者:略分四種。一信釋迦如來。叁覺圓滿。四智洞明。觀機施教。說此念佛法門。決定是對機之教。不會說錯的。二信西方極樂世界。由彌陀如來。因地悲心。所發宏願。願後勤修萬行。功德莊嚴。之所成就。決定有此極樂淨土。不是想像的。叁信六方諸佛。各出廣長舌相。贊歎淨土法門。是不可思議功德。曆代賢聖。宏揚淨土法門。爲修行徑中捷徑。至若千經萬論處處指陳。古聖先賢、人人提倡。決定是真實之語。不是騙人的。四信娑婆濁惡。爲衆生惡業之所招感。極樂清淨。爲衆生淨業之所成就。念佛、可以清淨身口意叁業。淨業既成。淨土往生。決定是因果相孚。不是虛诳的。果然具此四種信心。縱使有人說。更有法門。超過念佛。勸我信仰。我終不爲所轉。仍是相信念佛法門。最爲第一。如是乃名深信。

  二、切願者:略分四種。一願不負己靈。己靈、即自己本具靈覺之性。此性爲天然之佛性。一切衆生。人人皆具。奈爲煩惱所誤。結業所纏。輪回生死苦海之中。今生何幸。得生人道。得聞彌陀名號。本願功德。深生信仰。自應發願。盡此報身。受持念佛法門。求脫生死。求生淨土。求成佛道。不致辜負己靈也。二願離苦得樂。我等隨業受報。生在娑婆。五濁惡世。備嬰衆苦。叁苦、八苦、無量諸苦。說不能盡。今以娑婆極樂。兩土對比。忻厭自生。娑婆有叁苦。一苦苦。五趣衆生。既受生死之身。已經是苦。更加衆苦逼迫。故曰苦苦。二壞苦。六欲天至叁禅天。雖然受樂。樂不久長。終有敗壞。故曰壞苦。叁行苦。四禅天以上。雖然苦樂雙亡。難免行陰遷流。未離生死。天報盡時。還要下墮。故曰行苦。而極樂衆生。但受身心安泰之樂。而無苦苦。但受依正莊嚴之樂。而無壞苦。但受叁昧寂定之樂。而無行苦。

  又娑婆有八苦。…

《勸修念佛法門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大乘起信論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