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生苦。二老苦。叁病苦。四死苦。五愛別離苦。六冤憎會苦。七求不得苦。八五陰熾盛苦。而極樂衆生。有蓮華化生之樂。而無胎獄生苦。有相好光明之樂。而無衰變老苦。有自在安甯之樂。而無痛癢病苦。有壽命無量之樂。而無四大分離。數數死苦。有海會相聚之樂。而無愛別離苦。有上善俱會之樂。而無冤僧會苦。有所欲如意之樂。而無求不得苦。有五蘊皆空之樂。而無五陰熾盛苦。兩土穢淨。苦樂懸殊。故切願往生。離苦得樂也。
叁願速登不退。此土修行。難進而易退。都爲環境惡劣。障道緣多。助道緣少。或始勤而終怠。或改途而易轍。或功行未成。世緣已盡。舍生易報。頓忘前修。不能繼續。來生作業。必當退墮。此土修行之難。如十信位菩薩。雖發大心。旋進旋退。如空中毛。隨風而轉。修行信心。須經一萬劫。信心滿足。善根成熟。方登初住。得位不退。而念佛法門。但得往生。便可圓證叁不退。(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)《彌陀經》雲:“衆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”(譯雲不退地、)故決定求生淨土。願登不退也。
四願親見彌陀。因諸佛出世。難得值遇。譬如優昙華。時時乃一現耳。古人雲:“佛在世時我沈淪。我得人身佛滅度。翻悔此身多業障。不見如來金色身。”汝我生當末世。釋迦已過。彌勒未生。欲見佛身。親聞佛法。甚爲難事。譬如孤兒。無怙無恃。殊可憐憫。既失乳養。又乏提攜。危殆孰甚。今極樂世界。彌陀慈尊。現在說法。憐念衆生。如母憶子。故決定念佛。求生淨土。願見彌陀。縱然劫石可磨。而我此願不易。即使臨命終時。或帝釋天主。接我上生忉利天。或大梵天王。接我上生初禅天。我亦決定不去。何況余趣。又不僅願生西方。還要願生上品上生。誓取金臺。早得見佛。速證無生法忍。如懷玉大師。精修淨業。一日見彌陀現身。天樂鳴空。手執銀臺來迎。玉心念、我一生精進。志在金臺。今只銀臺。則不肯往。佛亦不強遂轉身西去。玉由是益加精進。自知必得往生。二十一日後。再見佛菩薩。遍滿虛空。彌陀手執金臺重來接引。玉曰、吾願足矣。遂合掌念佛西逝。是時空中如百千種樂。同時俱作。太守頌曰:“我師一念登初地。佛國笙歌兩度來。惟有門前古槐樹。枝低只爲挂金臺。”正如二祖光明善導大師所雲:“如汝所念。遂汝所願。”是也。
願之爲力也。大不可思議。西方極樂世界。種種莊嚴。全由彌陀願力所成。倘念佛有信無願。則信爲虛信。故次當發願。《普賢行願品》:以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。又普賢菩薩。發願偈雲:“願我臨欲命終時。盡除一切諸障礙。面見彼佛阿彌陀。即得往生安樂刹。”凡修持淨土者。其願不可不切也。
叁、實行者:行即執持名號。專修淨土之行。其行貴在真實。若雖有信願。而無實行。則極樂淨土。仍不得生。如世間果種。雖信此種。種之必能結果。亦願得果。倘不種植。不灌溉培養。其果終不可得。念佛、信願行叁者。阙一不可。亦複如是。然念佛之行有二。
(一)事行。以能念之心。念所念之佛。能所分明。心佛相應。心不離佛。佛不離心。念茲在茲。無有間斷。行住坐臥。不離一句佛號。不起一切妄想。心似寒潭止水。佛如秋月映現。湛然不動。是爲事行念佛。叁昧功成。
(二)理行。即明中道之理。而修念佛之行。聞說念佛法門。谛信不疑。願生極樂。專修淨業。不住有念。不落無念。一心體究。能念心外。無有佛爲我所念。所念佛外。無有心能念于佛。能所不立。心佛一如。心即是佛。佛即是心。無有二相。亦不可以有無求。若言其有。則能念之心。體本空寂。所念之佛。相不可得。若言其無。則能念之心。靈靈不昧。所念之佛。曆曆分明。有無相泯。而歸實相。古德偈雲:“忽然起念念彌陀。平地無風自作波。念念消歸無念處。豈知無念亦爲多。”此皆不專修事相。而純修理觀。觀力成就。了知心佛雖有二名。心佛本來一體。親見自性彌陀。一心湛寂。是爲理行念佛。叁昧功成。
信願行叁者。爲往生淨土資糧。資糧既備。往生何難。既生淨土。便超叁界。便離生死。故釋迦如來。無問自說。以爲念佛發起之因緣也。
第二念佛即是修行
大凡人之修行。與不修行。就在身、口、意、叁業分別。若身行惡事。口說惡言。意起惡念。即是不修行。而念佛法門。能令衆生。叁業清淨。即是修行之法。今試驗之。有一衆生。聞此念佛怯門。深信不疑。願生淨土。實行念佛。一心專念、彌陀名號。字字從心生起。字字從口念出。字字從耳聽入。念得分分明明。一句如是。句句如是。口念心念。心口如一。念念相續。無有間斷。心中唯有佛。佛外更無心。以此念佛一念。而除一切妄念。妄念既止。則意業清淨。此即是意業修行。口念佛號。不說閑言。古人雲:“少說一句話。多念幾聲佛。”聲聲不離佛號。則口業清淨。此即是口業修行。衆生身業。都爲意業所驅使。意業不起念。身業無所行。念佛之人。一心念佛。六根都攝。則身業清淨。此即是身業修行。如何說、念佛不是修行之法。如上所舉念佛。能令叁業清淨。可爲修行之明證矣。
或謂一生念佛。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乃是欺騙愚夫愚婦之言。如果要離苦惱世界。得到安樂處所。必定要有很難得。很奇妙之法。修之才是。今但念佛名。何得謂爲真實修行。此等說話。實在最足誤人。奉勸大家。當加審察。不可聽信。要知念佛法門。非是他人所說。乃是釋迦如來。至極悲心。觀機施教。無問自說。佛爲萬德至尊。言無虛妄。豈有欺騙衆生耶。
佛觀衆生。妄念紛紛。無由止息。故教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。是爲以念止念之法。猶如醫師。以毒攻毒。又衆生之心如水。本來清淨。而起種種妄念如以塵土灰沙。投于水中。清水竟然變成濁水。今欲澄濁就清。必假清水珠之功。方能有效。一句佛號如清水珠。衆生亂心如濁水。雲棲大師雲:“清珠投于濁水。濁水不得不清。佛號納于亂心。亂心不得不佛。”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。豈是騙人乎。
衆生每日二六時中。意識、念念攀緣六塵境界。隨塵取著。妄生貪求。造種種業。依業受報。輪轉生死。長劫不休。意識有二部分。一分名獨頭意識。內緣獨影境。此境即是前五塵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之落卸影子。落在意地之中。爲他所緣一分名同時意識。同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五識。俱時而起。緣外五塵境界。如眼根見色塵時。眼識即起。意識與他同時而起。同緣色塵。吸取色塵境界。交與獨頭意識。計度分別。喻如攝影鏡相似。眼根如是。乃至身根對觸塵。身識起時。意識與他同時而起。同緣觸塵。亦複如是。
意識念念分別。六塵境界。起惑做業。即是生死根源。我佛教人修持念佛法門。念念專注彌陀聖號。自然不念六塵境界。不生分別之心。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。如眼見色時。但念阿彌陀佛。不念色塵好醜。諸根對境。悉皆如是。即大勢至菩薩所說。“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入叁摩提。斯爲第一。”如何不是修行之法。
或以持念佛名無功。殊不知佛名具足萬德。持之可以攝心。修行之法。無過于斯。蓮池大師雲:“舉其名兮。兼衆德而俱備。專乎持也。統百行以無遺。”豈可謂之無功哉。昔日周利槃特迦發心出家。學習一偈。于一百日。得前遺後。得後遺前。不能成誦。偈曰:“守口攝意身莫犯。莫惱一切諸有情。無益之苦當遠離。如是行者得度世。”此偈是佛敕令弟子。每日早中晚叁時。叁摩頭。叁誦偈。不忘我已出家。定要依偈修行。槃特久學不會。其兄周利。乃令還俗。槃特記力雖阙。道心頗堅。不肯還俗。佛愍其愚。教修數息觀。乃數鼻中出入氣息。從一數至十。至十爲止。從一再數。數入不數出。數出不數入。不能出入雙數。槃特依教。安居修習。微細窮盡息相。生住異滅。四相遷流。諸行刹那。其心豁然。得大無礙。盡諸有漏。得阿羅漢果。鼻息當然不及佛名。數息尚能證果。何況念佛。能使叁業清淨。能脫六道輪回。豈可謂不是修行耶。
第叁念佛最爲穩當
釋迦如來。說法四十九年。因機施教。廣立行門。綜計有八萬四千法門。門門皆可入道。譬如千徑九逵。皆達王城。楞嚴所謂。“歸元無二路。方便有多門”也。然于諸門之中。求其最易修。最穩當者。莫若念佛一法。但念南無阿彌陀佛。六字洪名。無論何人。一教便會。只要口念心念。念念相續。便可得成念佛叁昧。其易修可知矣。若但易修而無功效。固亦不足貴。而此念佛法門。但能發起深信之心。切願求生。實行念去。即不參究。不觀想。亦得往生。若依其他法門修習。但憑自己之力。倘自力不足。或錯入歧路。或中途成魔。或功行未成。世緣已畢。來生不能繼續修持。則前功盡廢。此皆危殆之事。
惟有念佛法門。而有自他二力可恃。自力、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。他力、即阿彌陀佛。因地所發。四十八願之願力。自力之外。更加他力。但肯老實念佛。無不往生淨土。只要抱定一句佛號。一生持念到底。常爲諸佛之所護念。常爲佛光之所照觸。一心求生淨土。自不至錯入歧路。亦不會中途成魔。以及隔生遺忘之危殆。
念佛衆生。臨命終時。阿彌陀佛。因中發願。現身接引。此即會二力于一時。收成功于一念。決定親見佛身。往生極樂。于彈指頃。業卸娑婆。神遊淨土。橫超叁界苦海。托質九品蓮臺。位居不退地。果證無生忍。故古德雲:“修行以念佛爲穩當。”誠哉是言也。
現在世人。群推禅宗。爲最上乘。乃是頓教法門。可以頓出生死。頓超佛地。斯言亦複不謬。然須有上根利智之機。方可一生事辦。倘屬下根。自是完全絕分。即使中根。亦未必一生能了。隔世多昧前修。到底總不穩當。
如宋朝青草堂。爲禅門宗匠。一生精進。晚年見宰相、告老還鄉。十分榮耀。忽動一念羨慕之心。身後竟生曾氏爲子。年少登科。官至宰相。以前生之禅業。換一世…
《勸修念佛法門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