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修念佛法門講義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長短大小。分劑段落。而受生死。二變易生死。約內心說。指心念有生住異滅。遷變移易。亦屬生死。叁界之內。六道衆生。具足二種生死。界外叁乘聖人。無有分段生死。但受變易生死。若二種生死都不受者。唯佛一人。當知生死。是由煩惱所造成的。佛則轉煩惱爲菩提。了生死證涅槃。故不受生死。

  叁界內之衆生。欲求了脫生死。豎出叁界則難。橫超叁界則易。何謂豎出叁界則難。世人若修九次第定。由一定而入一定。次第而升。先修色界。初禅離生喜樂定。二禅定生喜樂定。叁禅離喜妙樂定。四禅舍念清淨定。再修無色界。空無邊處定。識無邊處定。無所有處定。非想非非想處定。此八是世間有漏禅定。若不得第九滅受想定。則不能了脫叁界生死。後一是無漏禅定、此九定順序而入。不得超越。故名九次第定。中間經曆無量時劫。九定完成。方能豎出叁界。得阿羅漢果。若但得前八種定。未進第九定。終不能了脫生死。如郁頭藍弗仙人。修到非想非非想定。天報享盡。還墮飛狸之身。故謂豎出叁界則難也。

  何謂橫超生死則易。即是念佛法門。往生極樂。極樂世界。與娑婆世界。同在一個刹種。此刹種共有二十層。娑婆極樂同居第十叁層。彌陀經雲:“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”是平橫而過。娑婆衆生。念佛功成。往生極樂。即是橫超叁界。疾出生死。便得圓證叁不退。壽命同佛。無量無邊。阿僧祇劫。譯無數劫。。蓮花化生。即是最後之身。不必再受生死輪回。除乘願再來。入世利生。則各隨本願。非隨業而受生也。而念佛之人。乃是一念功成。一生事辦。故謂橫超生死則易也。

  豎出叁界。如蟻子上于高山。橫超叁界。如風帆行于順水。又譬如毛笚內生一蟲。笚長成竹。蟲在竹中。欲求出離。若向上咬竹節。咬穿一節。複有一節。努力咬去。未到竹梢。命已先死。此喻衆生。豎修九次第定。求出生死也。若從竹邊咬一洞。洞穿即能得出。此喻衆生。精修念佛法門。橫超生死也。其難其易。不啻天淵。

  念佛法門。雖可橫超叁界。速了生死。而于臨命終時。是一最大關頭。果然平日信願深切。淨行成就。或得理一心不亂。或得事一心不亂。自可預知時至。正念昭彰。一切境緣。不能爲礙。則其往生也。如入禅定。一彈指頃。托質寶蓮。業卸塵勞。神棲安養。圓證叁不退也。

  倘若信願行叁資糧。雖然具足。未得事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。則臨終時。還須道友助念。幫同念佛。助成正念。方得往生。最怕臨終之時。以種種事緣。擾亂其心。打失正念。有礙往生。凡爲道友徒眷家屬。當明此理。助念爲要。

  如在家居士。一生念佛。志願往生。最好將家務以及身後各項。預早安排。交付清楚。或立遺囑。以免臨命終時。有所挂礙。並須嚴囑家庭眷屬。臨終之時。一齊助念。不得提起家務。種種情緣。牽絆之事。切忌啼哭。擾亂其心。臨命終時。一念若差。則不能往生。關系重大。請勿忽視。深望爲眷屬者。當以助道爲孝。勿以情愛。而誤往生大事也。凡我等念佛求生淨土之人。當知一生辛勤。收功就在末後一著。當臨欲命終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。此時應當萬緣放下。寸絲不挂。一心專念彌陀聖號。求見我佛接引。求生上品蓮臺。正念昭彰。往生可必。一刹那間離五濁。屈伸臂頃到蓮池。故曰念佛速了生死。

  第九念佛具足叁學

  

  念佛有四種。一實相念佛。依實相理。念法身佛。法身清淨。猶若虛空。遍一切處。實無有相可得。本無能念之心相。亦無所念之佛相。能所雙亡。心佛不二。即心是佛。即佛是心。若念實相佛。則無念而念。念即無念。一心不亂。湛然常住。是爲理念。

  雲棲雲:“念空真念。生入無生。念佛即是念心。生彼不離生此。心佛衆生一體。中流兩岸不居。”古德雲:“一句彌陀五十年。分明掘地討青天。而今好個真消息。夜半鍾聲到客船。”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。

  二觀想念佛。即觀無量壽佛經所說。因韋提希夫人。生忤逆子。名阿阇世。隨順提婆達多惡友之教。奪父王位。囚閉其父。頻婆娑羅王。于七重暗室之內。製止群臣。不得往見。欲令餓斃。夫人送酥蜜麸及葡萄漿。與王飲食。遂得不死。至叁七日。阿阇世王問守者。老王猶存否。答曰尚在。即問何人送食。而得不死。守者白言。惟有夫人入宮。及沙門目連富樓那二人。常飛空而來。爲王說法。故無法禁止。阿阇世王。聞言大怒。于是提劍欲殺其母。大臣月光及耆婆。谏之不聽。遂拂袖而去。于是世王驚懼不敢殺母。乃將母閉于幽暗宮中。不令得出。韋提希悲泣雨淚。遙向耆阇崛山。頂禮釋迦世尊。佛即現身。令其得見。夫人懇切悲哀。禮佛發願。來生不願生此濁惡世界。願生清淨佛國。我佛即以神力。普現十方清淨佛國。令其揀擇。願生何國。夫人乃揀西方極樂世界。清淨莊嚴。願生彼國。佛即爲說十六妙觀。依法界心。觀法界境。以爲求生之要。然觀法幽微。修頗不易。先觀落日者。所以標想西方。而令向彼佛也。次觀水。叁觀地。四觀樹。五觀池。六總觀。七華座。八像觀。九佛身。十觀音。十一勢至。十二普觀。十叁雜觀。十四十五十六。觀上中下叁輩。九品往生。令其舍劣而取勝也。觀行成就。即得往生彼國。

  叁觀像念佛。即靜坐觀佛形像。先觀彌陀眉間白毫相光。毫相觀成。漸次觀佛面部。以及全身。觀像功成。即能隨身所向。皆得見佛。相好莊嚴。

  四持名念佛。即佛說阿彌陀經。所示執持名號之法。不假參究。不必觀想。不勞觀像。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。萬德洪名。或加南無(譯皈依)二字。更可表示皈敬之意。念佛之法。貴在一心。口念心念。心口如一。若口念心不念。難成功效。心念口不念。此則無妨。還要念念相續。勿令間斷。果然精進不懈。則極樂世界。七寶池中。蓮蕊日益增大。蓮花日見光榮。這個蓮蕊雖是無情之物。而有感應冥符之妙。此方衆生發心念佛之時。西方蓮蕊當即標名。勤惰才分。榮枯立見。還有勝劣分明之妙。功行淺深。品分高下。無量往生。不相錯謬。命終往生。即生此華。此華乃脫凡殼之靈宮。安慧命之神宅。古雲:“他年淨土蓮開日。憶得娑婆念佛時。”

  念佛之法。易則甚易。幾歲孩童。一教便會。並沒有甚麼奧妙。難則誠難。八十老僧。尚念不好。未得一心不亂。工夫總未成功。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。殊多不信。以爲修行。必須有秘奧玄妙之法。修之方能獲益。是以近來多有向修淨土僧俗。舍念佛而修密宗者。殊不知淨密同功。淨土則清淨叁業。密宗則叁密相應。實乃異途同歸。何必舍此取彼。余生平本無門戶之見。初學禅宗。後則兼修淨土。深知禅淨同功。先學天臺。後學賢首。乃知臺賢一致。始學性宗。繼學相宗。了知性相不二。今對密教。亦極信仰。固知顯教是佛所說。密教亦佛所說。我佛觀衆生之機。應得顯益者。爲說顯教。應得密益者。爲說密教。顯密雖殊。同爲對機應病之法藥。故對顯密。同一信仰。

  余前至南京。及湖南湖北講經時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。每每勸人修習密宗。不必茹素。以持戒爲小乘之行。大乘離相。有何持犯。況佛在世。亦許比丘食五淨肉。又雲食衆生之肉。即是度彼衆生。但未悉斯言出何經論。我只知菩薩具同體大悲。觀一切旁生。皆有知覺。與我悉皆同體。本具佛性。不忍殺彼。將其身肉。供我口腹。若雲食其肉即爲度他。則對衆生。應當平等而度脫之。何以獨對豬羊雞鴨。魚蝦之類。日日食之度之。而對蜈蚣蚰蜒。腹蠍糞蟲之類。爲何竟不食不度耶。又對自己眷屬。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。此種妄言惑衆。分明貪求肉食。不能持戒。反美其名曰。食他即是度他。自作教他。疑誤衆生。定招惡報。甚有多年茹素。念佛之人。被其所惑。而至開葷。密功未成。淨戒先破。誠爲可惜。豈不痛哉。此爲余所不贊同也。

  《楞嚴經》雲:“我滅度後。末法之中。多此鬼神。熾盛世間。自言食肉。得菩提路。”又雲:“汝等當知。是食肉人。縱得心開。似叁摩地。皆大羅刹。報終必沈。生死苦海。”佛言如是。謹當遵從。切勿被邪說所誤。以食肉爲無礙之道。豈不聞古詩雲:“血肉淋淋味足珍。一般痛苦怨難伸。設身處地扪心想。誰肯將刀割自身。”又詩雲:“千百年來碗裏羹。冤深似海恨難平。欲知世上刀兵劫。但聽屠門夜半聲。”修行之人。不能勸人戒殺放生。反自食肉。令人殺生。悲心何在。凡有志修行者。宜辨邪正。明是非。重因果。識去取。余平日總是勸人茹素念佛以修身。莫欠衆生來世債。或有說天生萬物以養人。一切禽獸。原是天生把(可作“被”解)人吃的。此是邪解。最能誤人。令人造罪。要知天生萬物。指米麥豆蔬等類。可以養人。並非指畜類。一切畜生。貪生怕死之心。與人類無異。若以強欺弱。殺食其肉。必結深冤。必欠命債。一定要報仇的。世間殺劫。皆是殺生食肉所造成的。古雲:“世間欲免刀兵劫。除非衆生不殺生。”若人欲學密宗可也。而學吃葷則不可。未曾念佛。而學密宗亦可。既經念佛。而竟改途易轍。此皆信不深。願不切。良可歎也。

  念佛一法。切切不可看輕。乃是最簡單。最圓妙。之無上法門。可謂大陀羅尼(譯大總持)門。能總一切法。能持無量義。釋迦說法四十九年。不出經律論叁藏。叁藏所诠。即是戒定慧。叁無漏學。經爲定學藏。律爲戒學藏。論爲慧學藏。一句彌陀名號。一心稱念。即可具足戒定慧叁學。其圓妙爲何如耶。

  念佛何以能具戒學。《楞嚴經》雲:“所謂攝心爲戒。由戒生定。因定發慧。是則名爲叁無漏學。”而念佛正是攝心之法。佛知衆生。第六意識妄想心。念念攀緣。六塵境界。多諸散亂。如妄心攀色塵之緣。而起貪嗔癡之惑。造殺盜淫等業。毀諸戒律。攀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、法塵等緣。亦複如是。

  佛教衆生。稱念佛名。即是以念佛之正念。止息攀緣之妄念。倘妄心攀色塵之緣。即專念阿…

《勸修念佛法門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大乘起信論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