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一段是說,如果這個産生的虛空,跟挖土沒有任何的關系,若虛空因鑿出,因爲挖才産生,那麼,這個挖是應當挖出虛空。挖是應當挖出虛空,不應當挖出土,事實不然,我們是挖出土,才看到虛空。不因鑿出,如果說這個虛空不是因爲鑿而産生的,跟鑿沒有任何關系,鑿自出土,就是鑿自己挖出土來,爲什麼挖出土的同時,又看到空?就表示看到空就是因爲出土。所以,你講這個虛空因爲鑿出,也不對!如果是鑿出,應當鑿出虛空,可是卻鑿出土,應當不是出土。如果說不鑿,不跟鑿有關系,跟挖沒有任何的關系,爲什麼是同挖出土同時就見空?出土見空,表示它跟挖土有關系。挖出土來同時看到虛空,就表示挖(這個鑿),跟鑿有關系的。
這段再解釋一下,如果說虛空是因爲鑿出空,那麼,則鑿就能出虛空的話,就不應當是挖出土才對,你應當是挖出空才對,所以,應非出土,本來要挖出虛空,卻挖出來是土,所以,跟鑿事實上是沒有關系的。如果說跟挖出土是沒有關系的,如果說這個空不是因爲鑿産生的,意思就是虛空跟鑿沒有任何的關系,自己挖出土的時候,爲什麼同時又見到虛空?這整段就是說:你說這個空的産生,跟(因)鑿、挖出是不對;說這個虛空不因鑿、挖出,也是不對!
[此破因鑿不因鑿,兩者俱非。若謂此空,是因鑿而出,則是鑿出虛空],因爲你說虛空的産生因鑿而出,因爲鑿才可以挖出虛空,那麼,這虛空就是被挖出來才對,爲什麼沒有挖出虛空?[應非出土],應當不可能挖出土,應當挖出虛空,但是事實不然,是挖出土不是挖出虛空。應當不必出土,[而成空也]。才産生這個虛空,[若謂此空,不因鑿出],跟鑿沒有關系,[與鑿無幹者,則鑿井之時,但自出土,應不成空],也不應當産生虛空,[雲何隨鑿,隨見虛空耶]?這個虛空因鑿,因不鑿,都不對!
經文,[汝更審谛,谛審谛觀:鑿從人手,隨方運轉,土因地移,如是虛空,因何所出]?
你要好好的谛觀,鑿是人拿工具跟隨人的手,隨方運轉,土因地移,因爲地移動,所以,如是虛空到底是怎麼産生的?
[此更教以審察谛觀:井因鑿出,鑿從人手,隨其方向,擇地施工,運轉而成,土因地中搬移而出;如是井內虛空,因何所出?以此空,上已辨明,既非無因自出,又非土出,又非鑿出,畢竟從何所出耶]?其實都是妄識,本無來去、生滅,都是妄識。
經文,[鑿、空虛實,不相爲用,非和非合;不應虛空,無從自出]。
鑿、空虛實,鑿的體是實在的,[鑿]要連接[實];[空]要連接[虛],意思就是:鑿的體是實的,空、虛空的體是虛的,這個實是實實在在運作的、實在在挖的。鑿是實際在運作的,虛空是沒有實體的,這二種不相爲用,一個是實,一個是虛,不相爲用,根本就沒有和,也沒有合。也不能像外道的虛空無因産生,虛空是有因産生的,借重著因緣,而因緣也是妄。
[鑿體是實,空性是虛,一虛一實,不相爲用,雲何可說因緣和合而有?故曰非和非合;下二句翻上,既非和合,則不和合,故亦破雲:不應說言,此空無所從來,自然而出?此即雙破因緣、自然二計]。
[巳叁 合會警悟]
經文,[若此虛空,性圓周遍,本不動搖,當知現前,地、水、火、風,均同也名五大,性真圓融,皆如來藏,本無生滅]。
如果這個虛空,性圓周遍,本來就不動搖,那麼我們應當理解,跟前面一起談到的: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、空大,均名五大,就是同名五大。性真圓融,皆如來藏,本無生滅,這個本無生滅,不是對生滅講的,是絕對的意思,立一個不生滅不對,這個本無生滅實在是離一切的語言,絕對的本體說的,是絕對的絕對,並不是相對的絕對;如果說本無生滅是對生滅講的,這個不對。所以,本來就不能說有生滅還是不生不滅,這個叫做本無生滅。諸位,注意!諸法本空,本無亦空,所以這個本無生滅,那當然就本無不生不滅了。這個就這個意思,本無生滅,就是本無不生不滅,也不能立一個不生不滅,因爲法性本來就空,本來就是不生不滅,本來就是絕對的無生,不能立一個不生不滅。
[佛意以此空大,合前四大,同名五大,會歸藏性。諸經多惟說四大,此經點出空大,例彼四大,同名五大。當知非僅虛空,新得大名,兼顯四大,昔日雖稱爲大,亦惟其據處處皆有,地水火風言之,而實未顯互不相礙,非真大也。自今融以藏性,圓遍常住,方爲真大,雖非新得大名,至今始得真大之實。若尋常談空,雖說周遍,有色礙處,即不圓滿,因色、空二法,相傾、相奪之故。今此空性,即是藏性],包括一切色法,統統是藏性,就是沒有任何對立、能所,絕對叫做[圓融無礙,圓滿周遍,色、空相即],色就是空,色當體即空,所以,色等同空,那麼,就表示本性無所障礙;我們現在分色、分空,當然有所障。[乃是性圓周遍。此性寂然常住,本不動搖,與下無生滅同]。
[當知現前地、水、火、風,均名五大者:此以空大,性圓周遍,本不生滅,例知現前地、水、火、風,四大均等。四大平昔,雖稱周遍],[平昔]就是以往,四大以往雖然稱爲周遍,[未經彰顯,一一稱性,圓融周遍,今會同空大,同名五大]。
[性真圓融,皆如來藏,本無生滅者:即言諸大一一,唯性唯真],絕對的性,絕對的真,就是沒有任何能所對立,統統沒有。[如前所雲,性色真空,乃至性風真空等,以性融大,諸大全性,故曰皆如來藏。性真二字,即指藏性真心,諸大圓融無礙,無一而非如來藏,從本以來,元無生滅],[本]就是無始,沒有任何一個開始,從無始來,本來就沒有生滅,[即常住不動]。
經文,[阿難,汝心昏迷,不悟四大,元如來藏,當觀虛空:爲出爲入?爲非出入]?
這個就叫你修行,意思是說你要悟到這四大跟平等法界是一樣嗎?很簡單,看看虛空,什麼時候出,什麼時候入?你們也應當了解,這個地、水、火、風,什麼時候有出、有入?根本沒有出、入,絕對的如來藏性裏面,並沒有這些。阿難,汝心昏迷,不悟四大,元如來藏,當觀虛空:爲出爲入?爲非出入?
[此警令觀察空大,悟明四大]。意思就是虛空沒有什麼出入,四大當然也沒有,出入是妄。[謂阿難言,汝心昏迷;無明障心故昏,真智不起故迷。執諸法皆因四大和合而有,是不悟四大,元是如來藏,非和非合,非不和合,故令觀察虛空,自可便知。當觀虛空,爲出爲入,爲非出入者:教以應當觀察虛空,即觀鑿井所見之空,爲因鑿土而出耶?爲因移土而入耶?爲土有出入,空非(無也)出入耶?若悟空大,非出非入,非不出入,即可悟明四大,一一性圓周遍,非和非合],講出入也不對,講沒有出入還是不對。[非不和合矣!如前總喻雲:如水成冰,豈可說一定不和合耶]?爲什麼?因爲借緣起而談論;但是,緣起也是幻,緣起也是空。[如“冰還成水”,豈可說一定和合耶]?說和合不對,說不和合還是不對。在絕對的如來藏性,方便說是隨緣顯現;雖是隨緣,其實其性本空。
[巳四 結顯體用]
經文,[汝全不知:如來藏中,性覺真空,性空真覺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]。
在這裏[空]爲什麼用一個[覺]呢?汝全不知:如來藏中,性覺真空,爲什麼?因爲如果說用[空]的話,那就統統一樣了,就是:性空真空,那不是都一樣嗎?所以,這個[空]就是覺性的意思,因此用:性覺真空,性空真覺。本性的真覺,其實就是真實的空;本性的真正的空,其實就是真實的覺悟、真正的覺性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。
[汝全不知,寓]就是含藏著[有深責之意。我如是爲汝種種開示,中道了義],在此注意!中道了義就是不著一物,這是真正的中道,你不要以爲有一種東西叫做中道,連中道都要破。[要汝觀空得悟。汝竟全然不知,如來藏中,性具之覺,本是真體之空;性具之空,即是真體之覺。此二句,按前空大,變其文法,將前指性之空,換爲覺字,空覺二字,皆指藏性。藏性具有寂、照二義],寂是體,照是用,[空是寂義,覺是照義。又複顛倒其詞,將本大]就是空大,[性空之句放在下句,若不變其文,則雙句皆是,性空真空,性空真空],這樣在講什麼,就分不清楚了,所以,這個寫文章的人可是了不起,它有寂、照義,寂字不能用,要用照字,就是覺,在這裏就是用照字。[無可分別。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准前可知]。
經文,[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]。
[上顯全體圓融,此顯大用無限]。
在座諸位,你今天把內心裏面再放大得像虛空,你的生活完全自在,空性愈大,它的自在性愈大,你的喜悅的心就愈重、愈大。佛告訴我們要用喜悅的心過活我們的每一分、每一秒,要知足的心、感恩的心來過日子。一般衆生都很難用到這個,一般衆生連過日子都不會,不會過。必須用喜悅、知足的心,放大胸量。意思是說空的愈多愈自在,大用就無限。
經文,[阿難,如一井空,空生一井;十方虛空,亦複如是,圓滿十方甯有方所]。
阿難,就像一處來鑿井,他所見到的虛空,這個虛空又見到了一個井,虛空顯現的時候,就産生了一個井;其實並沒有什麼出還有入,本不動搖,也沒有生滅,十方虛空,亦複如是,圓滿十方甯有方所?什麼時候現空不知道,其實並沒有出跟入,而是相妄性真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[此即事以驗,性圓周遍。如一處鑿井,所見之空,空生一井;十方鑿井,所現虛空,亦複如此。一井之空,非出非入者是也。虛空圓滿,周遍十方,甯有一定方所?正由虛空,無所不遍,故成大義。非此有彼無,先無今有,不但具有大義,亦具常義,故前雲:“本不動搖,本無生滅”也]。
[巳五 雙拂二計]
經文,[循業發現。世間無知,惑爲因緣,及自然性,皆是識心,分別計度。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]。
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