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叁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不生,妄本來就無體。你看到什麼,直入無分別處;看到什麼,直入無執著處,這個就是如來藏性,但莫隨境界而轉。有功夫的人,直下無心便是道,無心就是沒有執著心、分別心、顛倒的心,這樣就契入了真如。同時要真的有那個能力,在一切病苦當中、在一切得失當中、在一切男女的欲望當中,也能如如不動。所以,當一個人見性的時候,山河大地統統平等心性,也不再什麼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,統統沒有,統統放下,唯是一心。見性,心性就清淨,身、口、意就會清淨。

  [申二 就所例法進別合別 (分二)]

  [酉初 總成例意]

  [二 詳應前文 今初]

  經文[例汝今日:以目觀見,山河國土,及諸衆生,皆是無始,見病所成]。

  就像你今天眼睛看出去,山河大地、花草樹林、日月星辰、種種國土,以及看到一切衆生相,其實這些都是無始以來,心性當中,卡住了一層無明的見病。見病是什麼意思?就是看什麼就落入主觀意識、看什麼就是二分法、看什麼就是能所、看什麼統統執著、看什麼都不順、看什麼都分別,只要看就煩惱,看男,男相;看女,女相,嚴重的對立、嚴重的煩惱,看什麼著什麼,就叫做見病所成。什麼叫做衆生?就看什麼統統執著,沒有一樣不執著,叫做見病所成,不知道那個是虛妄不實的緣起法,都不知道!

  [此舉所例法。例者同一例也,若約叁番,分屬進退合明,此乃第一番,進以合明;進前眚目見圓影,易知之別業,例今好眼],你的眼睛好好的,[見身界,難知之別業]。你今天眼睛好好的看,一般衆生:事實就是我的根身、器界,就這麼清楚明了,這當然是真的,哪裏是妄呢?所以,這個就不知道難知的別業之妄。[今日目觀者;就今眼前,親住親見之近境],一切衆生都著爲實際的,[山河國土,及諸衆生,即所見身界,皆是無始根本見病所成之影,與圓影枝末見病之影,同一例]。意思都是見病的問題。[又皆是二字,有注家雲:所見身界之相分,與能見之見分,皆是根本無明,動彼淨心,而成業識,轉本有智光,爲能見之見分,于無相真理中,妄現所見之相分,故見、相二分,皆是根本見病所成,即影、見俱眚也]。也就是影、見俱眚,[此解于文雖順,于義未足]。

  [結處須以見圓影,與見依、正皆是無始見病所成,于義方足]。意思就是:見圓影還有見到依正,都是無始見病所成,全部把它包括在內,這樣在義理上才足夠。[此屬交互進退合明,進圓影合明身界,則身界固無始見病所成,與眚見圓影,同一例虛妄也;退身界合明圓影,而圓影雖爲枝末見病所成,亦不離根本見病,以末由本起,亦與身界同一例見妄也。初總成例意竟]。

  [酉二 詳應前文]

  經文[見與見緣,似現前境,元我覺明,見所緣眚,覺見即眚。本覺明心,覺緣非眚]。

  《楞嚴經》的文字這麼簡單,義理卻是很深,這個不是中文系的來就看得懂,誰看得懂啊?沒有人看得來!好!解釋一下:上面的[見]就是見分,見與見[所]緣,能見所緣。[見緣]就是見所緣,當然就是相分了,簡單講就是見分與相分。似現前境,因爲見分是能緣,見緣是所緣,就是相分,能緣之見分,與所緣的相分(就是見緣),似現前境。這樣能所不斷,好象真的看到前面的境界,問題出在哪裏?問題出在元我覺明,見所緣眚,元就是本來是出自于我,這個覺明就是覺上安一個明,不是本覺;覺上安一個明就以爲是覺,就是明覺,就前面所講的: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,這道理一樣。

  本覺上還安一個明,叫做頭上安頭,本覺就本覺,是絕對的覺,不需要你去明,不必加一個動作;本覺如果再加一個動作,那麼,就變成妄覺。所以,這個[覺明]就是覺上加明,就是妄覺的意思。出自于哪裏呢?覺見即眚。覺上加一個覺就是妄覺,這個妄覺一産生,見就是見分,所緣就是相分,問題就出來了。眚就是轉真見變成妄見,眚,因爲能所就顯現出來,見所緣眚,就是能緣的見分、所緣的相分,是如此的不間斷,那麼,真見就消失,轉真見變成妄見了。覺見即眚意思是說:就算你這個妄覺、妄明所發出來的能見的見性,因爲帶有妄,所以叫做覺見。加一個明的覺所發出來的能見性,亦即是眚,也是有問題。它不是本覺、不是本明,它是妄覺、妄明。所以,覺見即眚,就算是覺明所發出來的能見,也就是見性的病根,因爲是從妄覺發出來的。本覺明心就是本來的妙明真覺,就是本覺妙明的真心。覺緣非眚,它有妙用,所以,這個本覺的妙用一顯現,就沒有能所了。

  注意聽!這個[緣]就是能所,就是見相二分、能所二緣。[覺]跟[緣]要分開來解釋,[覺]就是本覺,當本覺覺悟到能所二緣、見相二分,是來自同一個本覺,就沒有能所了,就消失了。意思就是:本覺的妙明真心遍及一切,能所二緣知道都是妄,這個覺體當然就不會墮入妄中,實在是非有眚妄見可以比,所以叫做非眚,絕對不是眚見可以比,叫做覺緣非眚。本覺妙用現前的時候,發現見相二分、能所二緣,不墮入虛妄的妄覺當中,當然就沒有病了,本覺妙明真心就遍一切了,能所雙亡,妄就消除,見性就沒有毛病了。

  好!這整段我把它貫串起來,見與見緣,似現前境,元我覺明,見所緣眚,覺見即眚。本覺明心,覺緣非眚。這個見分與見所緣的相分,看起來有那麼一回事,就像示現在前面的,真正的現在我前面的境界一樣,這個問題出在哪裏呢?這個問題統統出在于:我的本覺上面還加一個明,變成了妄覺,就是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。這個見分以及所緣的相分,見分跟所緣産生了問題的時候,這個真見就消失了,就轉真見變成妄見,就算這個妄覺所發出來的能見之見性,也是問題的見性,即是眚。換句話說:如果有人悟了,本覺妙明的真心,這個時候的本覺,悟到了能所見相二分,能緣、所緣都不可得,這個時候,真覺就沒有毛病;真覺沒有毛病,本覺妙明的真心就遍一切,能所二緣都是妄,知道就是絕對的覺體,這個覺體(覺性之本體)就不會墮落虛妄當中,當然就不是有眚妄見可以比,當然就是非眚。

  [初二句,妄境似有。見即見分,合上]面[以目觀見。見緣即見所緣之相分,合上]面的[國土衆生。此見、相二分,依自證分而起],見相二分就如同蝸牛上面兩個觸角,自證分如同蝸牛的身體,蝸牛的觸角收回來,其實是蝸牛的一個身體而已;蝸牛的身體伸出去變成兩只角,兩只角其實是同一個身體,所以,用這個蝸牛來比喻非常的恰當。依自證分而起,[屬依他起性];依他起性就是緣起無自性,總是因緣生,無自性的。

  [依他如幻,非有似有,故曰似現前境。诘其根本],討論、探究到它的根本原因,[元我真覺墮在妄明之中],在覺上面還加一個明,這個問題就出來了。[以爲其咎,覺明二字,亦即四卷中,性覺必明],本性本來就真覺,不必加一個明,必明就是加一個明,覺上加明就是妄覺。[妄爲明覺]。就是加一層功夫讓它覺,那死定了,那不是本覺。[性覺即自性之覺體,本具妙明之德用,不假明而明之],如果假一個明,那就不是本覺了,本覺它自然會覺,不需要加一個明。[設若必定加明于覺體之上,則此必明一念,即是妄爲,不當爲而爲也。即轉妙明爲無明,性覺成妄覺,由此妄覺,遂起見、相二分之妄。覺明乃爲根本無明,諸妄總因]。在第[四卷]當中,[叁種忽生相續,無不因此而成]。

  諸位看一下《楞嚴經表解》,忽生叁種相續:

  叁種相續之因就是:世界相續、衆生相續、業果相續,這叁個。如果你沒有斷煩惱、沒有了生死,你繼續來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也絕對成住壞空,一直讓你輪回有個地方。再來,衆生相續,只要殺盜淫沒有斷,你就會繼續來投胎,跟父母有緣,這是衆生相續。衆生相續以後,你怎麼樣?果報一直現前,業果相續。這個業果相續,殺生、殺貪爲本;或者是盜貪爲本;或者是淫貪、淫欲,你愛我心,我愛你心,你憐我色,我憐你色,愛來愛去,就一直墮落下去,所以,業果就相續了。所以,世界相續、衆生相續、業果相續,只要你沒有了生死、超越六道輪回,這個就一直繼續下去。

  [見所緣眚者:見即轉相之見分],我們《大乘起信論》講: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業相就是相分、轉相就是見分、現相就是妄現境界,見就是轉相之見分,[所緣即現相之相分,皆由無明之力,轉真見成妄見]。那個本覺消失了、智慧消失了,統統用無明在見。[此見即眚見],見性出了問題,看什麼統統不順,看什麼統統執著。[遂有所緣依、正之眚影],所以,我們看依報、看正報,統統出現問題,著爲真實。[合上見病爲影。覺見即眚者:接上句,謂非但所緣是眚],所緣是相分,就是能緣的覺明,[即覺明所發之能見],就是能緣,也是問題,也就是眚,[亦即是眚,以俱依無明而有,妄體本無,合上影見俱眚也]。

  [本覺明心,覺緣非眚者:此]說[明真體非病];我們的真心本體是沒有病的。[上覺字],上面這個[覺]字[指真體,下]面[覺字指妙用。緣字雙攝見分、相分,能、所二緣。謂本覺妙明]的[真心,遍覺能、所二緣皆妄],妄放下就是絕對的。[此覺體自不墮妄中,實非有眚妄見可比,故曰:“非眚”,合上見眚非病]。見到了毛病,當然就不病了,把病去了。[《正脈》雲:此阿難所見身境,即有兩重難知:一者難知其爲別業,以與衆同住,彼此不異也]。我阿難這個色身,跟大衆的衆生同住共見啊,怎麼會是妄呢?

  [二者難知其爲妄見,以與衆見同,信其實有也]。我阿難有,你們大家都有啊![故以前眚影],在前面講的眚影,[兩重易知者例之]。來這裏比例發明出來,讓大家難知變成易知。[問:身境同見,何以類眚影之別見]?身境是實實在在的,身體跟外境是實實在在的,大家都看得到,同住共見,爲什麼用這個眼睛的看到圓影、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