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四

  慧律法師

  文殊講堂

  講題: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

  日期:2009.5.15-2009.5.23

  片數:共5片(本片爲第4片)DVD

  從今天起,要用《楞嚴經講義》和《義貫》,因爲後面要講五陰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七大,《表解》、《講義》、《義貫》都帶來。有人說那很重!表示你業障很重,這經典哪怕重?對不對?以前都很千辛萬苦,帶得稍微重一點沒關系,開智慧比較重要!

  [申叁 結見見即釋離迷悶 (分二)]

  [酉初 令取上義轉釋]

  [二 令對目前會釋 今初]

  經文[覺所覺眚,覺非眚中。此實見見,雲何複名,覺、聞、知、見]?

  先解釋一遍:覺所覺眚,第一個[覺]叫做真覺,真覺覺悟到所覺,這個[所覺]就是能緣和所緣,也就是見相二分,[能覺]就是能、所,能見的見分和所見的相分,也就是能緣和所緣;這個[眚]就是眼睛有毛病。整句的意思:覺所覺眚,說:當正覺、真心之覺,覺悟到了能覺和所覺;這個毛病知道——能所不斷、無明不斷、煩惱不斷的時候,那麼,覺非眚中。第一個[覺]是真體之覺,我們真心、真體之覺,非眚,就沒有毛病了,沒有無始的見病。覺非眚中,就是真體之覺,是絕對不是見病之中,也就是說:真正的覺,是沒有毛病的。此實見見,[此]是指上面兩句。實見見就是如同前面所講的見見非見。前面所講的:當真見見到了妄見的時候,真見就絕對不是妄見,這一句的道理是一樣的。雲何複名,覺、聞、知、見?沒有能所,原是一顆真心,絕對的一真法界,平等的心性,哪裏還有六根的見精呢?

  [覺]是指鼻、舌、身;[聞]是指耳;[知]是指意;[見]是指眼。那麼,見聞覺知,它這裏排列是覺、聞、知、見,就是見、聞、覺、知,就等同六根的六精。再把這個義理貫串起來,前面四個字,覺所覺眚就是[覺緣],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結歸。覺非眚中就是[非眚],也就是前面我們那一段所講的:[覺緣非眚]的意思。現在師父把它貫串起來,說:當真覺覺悟到了能覺、所覺,覺悟到了見相二分原是一體的這個問題的時候,真體之覺悟,就絕對不會墮落見病當中。這個如同前面所講的見見非見,當真見見到了妄見的時候,真見就絕對不會落入妄見的義理是一樣的。原來、本來是一真法界,平等不二,沒有能所,本來是一精明,本來是一體的,雲何變成了見、聞、覺、知六和合呢?元是一精明,純一真心,平等不二,哪裏還有六根的分別呢?六根的意識心作用的見精呢?

  [上來別業中種種發揮,結歸覺緣非眚一句],[覺緣]就是前面四個字:覺所覺眚,所以,這個[所覺]兩個字就是等于[緣]字,[緣]就是等同能緣跟所緣。所以,結歸[覺緣非眚],[非眚]就是覺非眚中。所以,這八個字就是等于[覺緣非眚]的意思,我們說:覺所覺眚,覺非眚中,就如同前面四個字[覺緣非眚]一樣的道理,等于一句。

  [正轉釋見見非見之迷悶也。首句即上覺緣(見相二分)二字];第一個是真覺,第二個[緣]字就是見相二分,兩個字覺緣。[二句即上非眚二字。一、叁覺字是真體,所覺即能緣所緣]見相二分,見相二分[由無明]妄見[所熏,知見妄發(見分),發妄不息],簡單講:佛就是有一顆圓滿健康的心靈、佛性,而我們每一個衆生,不是重病就是輕病,要不就少病,我們的心沒有一個不病,我們的心靈都卡住了一層無明,粗細、輕重而已。所以,發妄不息,看什麼統統執著,看什麼都不順眼,一天到晚就是堅持著自己的看法和已見,所以,發妄不息,從來沒有停止過。

  [勞見發塵(相分)],當我們發妄不息的時候,就勞見發塵,種種的相就誤認爲是實在了。[悉皆如眚],病就出來了。[真覺未覺時,常墮眚中,一覺所覺是眚],[眚]就是無明病,[則此真覺,即已離眚,非墮眚中矣!此牒前本覺明心,覺緣非眚],本妙、本覺、本明之心覺悟的時候,那麼,見相二分的毛病就沒有了,所以,覺緣非眚。[及前能見眚者],能見眚的,[終無見咎],就像一個人落入了水中喊救命,當他離開水,看到水的時候,已經得救了。以及前面能夠見到眚病的時候,終究是沒有見病的過失。

  [又見眚非病之義,亦如圓覺所雲:“知幻即離”是也]。離幻即覺。而我們這個重點,這個[幻]字,這是徹底的空,是幻。舉個例子,當我們說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講到這一句的時候,我們會慢慢的在腦筋裏面去分析一件事情。譬如《楞伽經》講:碎爲微塵觀,也就是把任何的相碎爲微塵,我們如是觀察。問題來了:那個微塵是實在的嗎?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電子、質子、分子,在佛經裏面叫做顆粒微塵、叫作塵相。現在問題就是:塵有沒有實性?如果說塵有實性,就違背佛經的意思,因爲萬法空無自性。所以,問題出在這個地方,小乘認爲四大的顆粒微塵,把它分析到最後,那個就是最極微的塵相,是構成整個宇宙的元素,就是由這個顆粒微塵、最極微的塵相,構成地水火風、山河大地、花草樹木、日月星辰,這個是小乘所承認的。

  但是,佛陀就問了:你所謂的極微,非常微細的顆粒微塵,它有方分否?佛在經典裏面,方分就是說有沒有體積?用我們現在的名詞就是說:你認爲整個宇宙的最微細的顆粒微塵,這個顆粒微塵有沒有體積?如果有,不能講叫做極微,因爲還可以切割;如果沒有,沒有的東西,怎麼可以合成有?所以,佛陀問:如果一個顆粒微塵,切割、分析到最後可以入空,那麼反過來講,集多少的虛空可以變成一個顆粒微塵?佛陀說:這根本就不可能!我們知道,集虛空怎麼會變成色相?所以,了解色相是徹底的空、徹底的無自性,連那個顆粒微塵的自性,都不可以逗留在觀念裏面。

  我們了解說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這個你能了解,一朵花、一棵樹、一座山,這個你能理解。但是,當它到顆粒微塵的時候,如果你執著,那個是有實性的東西,就違佛的教誡,就不是佛的意思。佛說:一個顆粒微塵的塵相,仍然是幻,它仍然是空無自性。所以,不能說:我一直分析,分析到最後有空的出現。佛陀說:如果我們用切割的方法、分析的方法,把一朵花、或者是一個桌子、椅子,分析到最後,變成顆粒微塵,你認爲從顆粒微塵,用最高科技再切割、分析下去,可以入空。那佛陀就問你說:集合多少的虛空,可以變成一個顆粒微塵的有相、塵相?世尊說:大家都知道,集空不可能變塵,應當了解:塵是空無實性、究竟空,色即是空,就是這個道理,無一法不空,還不能卡在一個實在的顆粒微塵、有實體性。知道嗎?

  怎麼都沒反應?發生什麼事?這樣聽得來嗎?嗯,這樣聽得來;其實是因爲師父在問了,不點頭也不行了。好了!那就沒辦法,你就慢慢慢慢的薰習,佛法本身就是很辛苦,有一點難處。沒有關系,大小乘的分水嶺就是這樣,小乘它承認有一個顆粒微塵的塵相;大乘,連這個塵相都沒有實性,當全就是空,空到底,沒有一法不空。好!那你這樣理解,就知道大乘佛法的究竟之處,換句話說:那個顆粒微塵也不可得,地水火風其實就是本性,究竟的空。

  底下,[此實見見:此字即指上二句,實即見見非見之義。比顯雲:真覺覺于所覺是眚時],真覺覺于所覺是眚的時候,真覺覺悟到這個所覺有毛病的時候,[真覺不墮于眚中(此上二句義)];佛陀看:每一個衆生都卡在無明病裏面,所以,佛就無病。世尊是心靈究竟圓滿解脫的聖者,佛陀的心靈是沒有病的;我們一切衆生,不是重病就是小病,不是輕病就是少病;還有一種就是沒有救藥的病,是什麼都執著、什麼都計較,沒有一天活快樂的日子,沒有!

  [即前真見,見于見精帶妄時]候,就是前面的真見,見到見精帶妄,見精帶有少分的妄。諸位,見精不帶妄叫做見性;見精帶妄的時候,不純的真心,叫做見精。所以,只要稱見精,看你是稱在什麼時候的角度、時空,不一樣。[真見非墮于見精妄中],真見就是真心、本體,每一個人的清淨佛性,絕對不會墮于帶有妄的見精當中。[彼此意義相類。雲何]底[下]是[責怪之辭,見性即是寂常心性],叫做絕對空,空到徹底。

  [所應取爲本修因者],所以,下手處就必須是不生不滅,一等是學,直須無學,無學就是沒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。[雲何複將此妙覺明性,名爲覺、聞、知、見]來化作生滅的意識心呢?[何異將連城之璧],價值連城之[璧],就是美玉。[喚作碔砆],碔砆就是像玉一般的美石,可惜它是石頭,類似玉,它不是真玉。[豈不誤哉]?把這個象玉一般的美石,誤認爲是璧,就是美玉,那個就是壞了、不正見了!我們把意識心當作是本性的不生滅心,那就壞了!豈不誤哉?[覺、聞、知、見,即是六精,體同用異]。體性是一樣的,它的用是有差別的。

  [元以一精明,分作六和合]。一精明就是純粹的本性,分成六根在作用。它這個什麼意思呢?就是眼離不開明暗、色空的範疇;耳朵離不開動、靜的範疇。眼睛,所有的明暗,還有色空這些相,其實在心性裏面化作一念的生滅。換句話說:我們眼睛這個見性被明暗、色空所拘縛住,沒有辦法超脫這個範疇;但是,總歸就是化作內在意識心的一念生滅心,這一念生滅心顯現在心性當中,就變成了執著、妄想和顛倒。所以,元以一精明,其實是同一個本性,分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作用,變成六根,就是六和合。

  [覺知二字,各具二精,即帶妄之見精也。衆生既不可執妄爲真,亦不可將真作妄,如祗認見、聞、覺、知爲心,則被所覆],因爲這個是妄心,也就是眼見一切色、耳聞一切聲、鼻嗅一切香、舌嘗一切味,就一直化作一念的意識心,一直執著,那就完全是妄心的作用,就被捆住了。則真心被覆蓋住,[即不見精明本體矣]。雖然是六根,其實是一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