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四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[則複滅除諸生死因:生死因即二種顛倒,分別見妄,爲輪回之本。別業妄見,屬事識],事識就是身口意的造作,屬于有爲法。[爲分段生死因;同分妄見屬業識],業識就是微細無明的識心,難以覺察叫做業識,簡單講就是動念的意思,這太難了!你白天還有一點功夫,晚上睡覺、意志薄弱的時候,什麼夢境統統出來,這叫業識。所以,道理你知道是一回事情,師父講:沒有禅叁昧功夫的人、沒有體悟到涅槃的時候,雖然你前面有那個涅槃的果,放在你前面,可是,你吃不到!意思就是:沒有真功夫的人,佛法形同戲論。因此如果把佛法回歸到解脫的真實境的時候,你可以品嘗到佛陀那種涅槃的妙用。

  我常常勸大家:明天不要生氣,作一天佛;明天不要貪心,作一天的佛;明天不要起愚癡的念頭,作一天佛,試試看,try and test。作一天的佛,哇!真的好啊!沒有記恨、沒有嫉妒、沒有排斥,看到不舒服的人也不會不爽,很好!哇!你進步了,作一天的佛,完全沒有貪,從來不生氣,很好!

  有一個小朋友,時間到的時候一直趕他媽媽來八關齋戒:媽媽!趕快去八關齋戒啦!不要忘記!他媽媽煩死了:知道啦!弟弟、妹妹爲什麼那麼喜歡你爸爸、媽媽來這裏八關齋戒?師父!我告訴你,我媽媽來打八關齋戒,那一天都不會打我、罵我!真是好!這小朋友還真聰明!所以,那個小朋友回去都會看行事曆,每次要叫醒他媽媽,幾月幾號,那小朋友都知道,他媽媽反而忘記了!時間到:媽媽!明天八關齋戒喔!因爲怕媽媽在家會打他、罵他!

  底下,同分妄見屬于業識,[爲變易生死因;但所緣同、別二境既離,能緣本]根本無明、[末二妄自息,即不起二種顛倒,分別見妄]。所以,一個好的環境很重要,因爲好的環境,同分妄見也就比較少,別業妄見也比較少。所以,要跟好人在一起、要親近善知識、要有一個好的環境。記得!惡的朋友千萬不要交、壞的朋友千萬不要交。

  今天我看報紙,他交到壞的朋友,他朋友說:我告訴你,我帶你去大陸賺錢!就把他帶到大陸,然後就保險公司給他投保兩千萬,帶到大陸,四、五個人把他抓起來,用硫酸潑他,潑到眼睛失明,再加碼四千萬,就是要詐領保險金,四個人做的!交到惡友,壞的朋友,竟然把他設計,爲了領保險金,可以活生生的把一個人的眼睛潑硫酸,把他弄失明。要去領了!領的時候保險公司起疑心,開始查,爆發出來!你想想看,朋友可以爲這四千萬,把他眼睛搞失明,慘不慘?你叫他後半輩子怎麼辦?這四千萬的保險金,還不是你應許得的呢!因爲他繳了保費,盡快的把他搞失明,就不用再繳了,要賠償!沒有得逞。交壞的朋友,一輩子!

  [故曰:“則複滅除諸生死因”。此句離見也,並上叁句,即下文不隨分別,世間、業果、衆生叁種相續,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],就是世界相續、衆生相續、業果相續,我們講過,後面還會講。[文義相類,遠離即不隨也。又塵既不緣],就是說,這個外塵既不去攀緣,[根無所偶],[偶]就是一雙,眼對色,眼根對色塵,這個叫做偶,配對的意思,人家說:一對怨偶。耳根對聲,六根沒有對象的話,就不會有妄想、妄見。所以,根無所偶就是說:六根沒有所攀緣的對象。[返流全一],[一]就是一個真心,[六用不行]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用,就是六種妄識不起作用,就是見精不起作用,別業妄見、同分妄見都不起作用,叫做六用不行。

  [十方國土]唯是一心,就是心。心就是真如清淨、[皎然清淨,如淨琉璃,內懸明月]。就象淨琉璃,內懸明月,光會透得出來,就是真心如果開大智慧,六根門頭放光動地,如淨琉璃,內懸明月;我們現在內懸烏雲密布,內懸無明啊,我們不是內懸明月,你的內心沒有智慧、沒有光。

  經文[圓滿菩提,不生滅性。清淨本心,本覺常住]。

  [此明即覺,合上離見即覺,如圓覺經離幻即覺,義相同],知道這個世界是虛幻的,就沒有東西可以執著;但是,因爲習氣太重了,所以,必須慢慢磨練。要不然,在座諸位,哪一個不知道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?大家都知道啊!那問題來了,爲什麼修了好幾十年,煩惱還是在呢?這個就是事修的重要,沒有磨練是不行的。[顯言之,即離妄即真也]。離妄就是放下,只要是緣起法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萬法無有真,離假一切真,這是六祖講的。萬法無有真,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永恒的,不是真實的,沒有,統統是假相。[前二句圓滿及性字,皆要雙用。不生滅性,即是涅槃,謂妄見即離,真覺全顯,即能圓滿叁菩提性],叁種菩提性。[及圓滿叁涅槃性]。

  我知道你們聽完就還給我了,念也念不出來什麼叫做叁菩提性。

  翻開《表解》:念一下這些名相。

  就能圓滿叁菩提性,及圓滿叁涅槃性。[承上能緣之妄見除,則轉煩惱圓滿菩提性;所緣之妄境離,則轉生死圓滿涅槃性。此即菩提、涅槃,二轉依果]。

  [清淨本心,本覺常住者:既已圓滿智、斷二果],就是智德、斷德兩種果報。[智]就是本來的,本來具足般若智,斷,所有的統統斷,斷就是無明全斷,叫做斷德。這句意思是說:佛性由修而顯、因修而顯,斷就是修,因爲修行,所以能夠斷;不修行,那就不可能斷了,就是要用功的意思。

  [複本心源,究竟清淨,本覺到此,方得出纏,常住不變,輪回從此永卸矣!此節文但能不取見緣,不隨見妄,則終日對境,終日無境可對],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的!師父一直講,修行你一定要抓到關鍵,這個關鍵就是你看什麼,就記得!不必隨它;世間人很多的是是非非、恩怨,你統統不要跟著它跑。[能所不立,法法全真],這個就是:塵塵真,塵塵真,塵塵盡是本來人;相相佛,相相佛,相相皆是法身佛,無一法不是法身佛。[是謂常住首楞嚴叁昧。如《起信論》雲:“離一切法差別之相,以無虛妄心念,即是真如常恒不變,淨法滿足”也。初釋其迷悶竟]。只要你有所分別心,就不是真如心;但是,你也會感覺到說,有的衆生真的很煩,不是道理可以講得通的!也有,一定會有的,那就轉一個念頭,同情他。

  譬如說像我們在回信的時候,有時候到最後,慈悲沒辦法解決問題,他一問,問十七個問題,一次問十個、二十個!一次要的法寶,我感謝法師,我們這裏對您的法很相應,我們這裏處偏遠地帶,經濟不發達。好!要什麼統統列出來,跟我們流通處沒有什麼兩樣,整排統統列出來,統統要。所以,有時候我們真的很慈悲,這個法要滿足每一個單位,或者是每一個出家衆、在家衆,真的沒辦法,因爲那個要工本的,現在又是經濟風暴。全部都免費的,還是有點困難。真的!所以,有時候拿個工本費或怎麼樣,難免的!所以,這個度衆生說實在話,很難講到很圓滿、平衡,非常困難!

  有時候,你會在慈悲跟智慧,還有在決斷的時候,會很難決定說:我如果繼續容忍這樣的人,我叫做慈悲嗎?還是不慈悲,還是要跟他講?到底要講還是不講?那你會一直在猶豫,因爲那時候,智慧不夠的時候,就變成進跟退很困難抉擇,真的!

  [辰二 開其未開 (分二)]

  [巳初 蹑前悟與未悟]

  [二 正破和合俱非 今初]

  經文[阿難!汝雖先悟,本覺妙明,性非因緣,非自然性;而猶未明如是覺元,非和合生,及不和合]。

 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?阿難!你雖前面悟到本覺妙明,妙明之性不是因緣,也不是自然性,但是,還不了解如是覺元,就是本覺的妙心,本覺的妙心元,非和合生,也就是不是和合生,以及不和合,也不可以離開和合。非和合生就是不即和合,以及不和合,你講不和合,譬如眼睛跟光線不和合,不和合你怎麼可以看到光?耳朵跟動、靜的音聲不和合,不和合,你怎麼分動跟靜啊?所以,也不能講不和合,也不可以講和合,這個就是不即還有不離,現前當下。

  [此蹑前文,當機述意:“世尊!爲我等輩,宣說因緣及與自然,諸和合相,與不和合,心猶未開,而今更聞,見見非見,重增迷悶。”而佛先其所急,與釋迷悶,今了知真見見于見精之時,真見已離自體中一分妄,非是帶妄之見矣,則迷悶已釋;此當開其未開,謂阿難言:汝雖先前已悟,本覺妙明真心,雙超妄情,分別計度,而非因緣性,非自然性。而猶未明下屬未悟。以因緣、自然,佛已開示,故得先悟。如是本覺妙心,元非和合生],元非和合就是不能講不是和合。[及不和合],也不能講說離開和合。[此理實猶未明,故不得不再爲開示也。若說覺性,是和合生],和合就是不可以離,不可以離,你永遠做衆生啊!

  [則與離一切相相背;若說非和合有],非和合就是不可即,即是和合,非和合就是即和合。若說非和合,不是和合,不能講不和合,不和合就是一定要合了。若說非和合有,[則與即一切法相背],非和合也就是離,如果你講不和合,不和合,就沒有辦法現前當下了,因爲你不可以離開一切法,則與即一切法相背。所以,這個是兩個角度,講和合就是不可以離開和合,講非和合,就是不可以即和合,就是跟一切法相背。我們常常講:離一切相,或者即一切相;可是,即一切相或者離一切相,這都是站在某一種角度講的,如果你性相一如的話,沒有即,沒有離,唯是一真,它就是絕對了,絕對怎麼可以講離?絕對怎麼可以講即?所以,講和合,就是跟離一切相相背;講非和合,就跟即一切法相背,這兩個角度就是這樣子。[故下正明非和合,及非不和合之義。初蹑前悟與未悟竟]。

  [巳二 正破和合俱非 (分二)]

  [午初先破和合]

  [二 破非和合 (午初又分二)]

  [未初 總舉妄惑]

  [二 別爲破斥 今初]

  經文[阿難!吾今複以前塵問汝:汝今猶以一切世間,妄想和合,諸因緣性而自疑惑,證菩提心和合起者]。

  阿難!我現在再以你看得到、觀察得到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