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律法師
文殊講堂
講題: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
日期:2009.5.15-2009.5.23
片數:共5片(本片爲第5片)DVD
[申二 破合]
前面是破[和],現在是破[合],佛陀爲了讓一切衆生徹底的了解,我們的見性是獨立存在的,不屬于緣起,所以不和合;但是,卻不能離開和合,所以,一直在強調,同時分開來討論。
經文[複次,阿難!又汝今者,妙淨見精,爲與明合?爲與暗合?爲與通合?爲與塞合]?
現在就是問這個見精,妙淨見精,因爲二妄已除——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已經除去了,所以,才用這個[妙淨見精]。就是純一無雜的見性,是用這個名詞。所以,楞嚴經在某個時候,它用的這個名相不同的時候,你就必須要特別注意!這個純一無雜的見性,叫做妙淨見精。
[此破合。凡言合者,如蓋與函相合附],[函]就是藏物的小箱子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寶貴的東西,這小箱子上面有個蓋,小箱子叫做函,上面有個蓋子可以緊密的合著,把它保護和隱藏起來。所以,這上面的蓋跟函就是相合附,[而不離也]。
經文[若明合者,至于暗時,明相已滅,此見即不與諸暗合,雲何見暗?若見暗時,不與暗合,與明合者,應非見明!既不見明,雲何明合,了明非暗]?
這個單單在文字上,就非常困難,這個不是念中文系有辦法的。師父先解釋一遍,同時呼籲大家:你的反應要快,聽這個《楞嚴經》,開慧的楞嚴、開智慧的楞嚴經,沒有相當好的腦筋沒有辦法;聽不來的就作未來因。諸位!這個也是挺重要的正確的觀念,佛經裏面常常提到,聽經聞法,如果不懂的就退,那很可惜!因爲你今天所種的這個種子和因緣,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成長、會成熟。譬如你今天聽了《楞嚴經》,也許你這一輩子沒有辦法解脫,或者超叁界;但是,你有這個因緣,就完全不同,經過了百千萬劫,哪一尊佛,也許叫做妙音佛,也許叫做淨光佛,隨便舉個例子,剛好要選這個出家,隨走過去,有善根的人看到這尊佛,他就會想跟著這個佛陀出家。這是講的比喻,種善根跟不種善根,那個不種善根的看到這一尊佛,他會遠離的。
可是,今天在講堂,也許你聽不懂;但是,原來是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的時候,還聽了慧律法師講《楞嚴經》,這個善根一種下去,它經過了無量劫,就一定會發芽。那連這個因都沒有種下去,沒有結下這個善緣,你將來就完全沒有因緣。所以,這個叫做功不唐捐,在你的八識田中,種下了這個金剛種子——聽經聞法,百千萬劫都不會消失!這個種未來因很重要的,我舉一個比較貼切的例子。十幾年前,有一個賣門賣茶葉的,跟我說:師父!我經營茶葉很久了,您如果要喝茶葉的時候,您記得!一定要喝好茶,好茶溫胃,打通你的這個血行,而且除掉汙穢的氣,這個很好!您記得喝茶慢慢喝,一口一口喝。我從十幾年以前,根本就沒有喝茶的習慣,完全沒有。只是有這個專業的人士,這樣來到師父的面前講他的好意,當時,我並不在意,這個種子種下去,十幾年來,我從來不喝茶。
有一天,差不多兩個月前,我早上睡醒的時候,頭非常的痛,很痛很痛。有西藥,那個止痛藥都擺在前面的,可是,西藥我已經很久不敢碰了,因爲那個後遺症很嚴重,都不敢吃那個什麼普拿疼、止痛劑,一粒西藥都不敢吃,就一直讓它痛,很痛很痛!痛的時候,自己要去突破,這個早上醫院也沒開,中藥也沒有,只有西藥,西藥不敢吃,這麼痛怎麼辦呢?自己要想去突破。我現在就現成的東西,有沒有一種能夠治頭痛的,而且沒有後遺症的、對我身體又能夠健康的?突然去想到茶葉,這個可能不錯!這個是信徒送的,可能人家去外面郊遊、旅遊的時候,看到好茶買來送師父的,我就一直擺在那邊。
突然想到要泡茶,頭痛到這種程度,不處理不行。十幾年來,種的那個泡茶的種子,就突然想到要治療這個頭痛,試試看!就把茶葉拿出來,想說:這個會好嗎?沒有辦法!西藥不敢吃,只有試試看,就把臺灣高山茶,上面標示的,一千八百公尺到二千五百公尺的高山茶,是怎麼樣臺灣的好茶,這個解說。好!那就把它泡了!我不懂怎麼泡茶,隨便抓一撮,只知道說把它熱水滾滾的燙下去,因爲我這個是外行的,從來不喝茶的。隨便泡吧!就喝了,奇怪!竟然劇烈的頭痛好了,好了呢!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!沒有吃西藥、沒有吃中藥,就這樣好了!
從那一天起,我到現在每天都喝茶。所以,交待你們一個任務,去找好茶,拿回來算我成本就好,不要賺我的錢,最好是不要賺太多。剛剛要上課前還喝茶。我現在舉這個例子就是說:你今天聽經聞法,什麼時候會用到,你不知道,這個智慧的種子一種下去以後,金剛種子一種下去以後,你百千萬劫都有可能,會出家修行、了生死證果,乃至于成佛。如果你今天連這個種子的因緣都沒有,聽到困難的就畏縮、退縮,那麼,就非常可惜!我只能這樣勸勸大家。
師父先解釋一下:若明合者,至于暗時,明相已滅,意思是這個見性,如果只有跟明相才合,明相走了,見性就跟著走了,至于暗的時候,到暗的時候,就是不明,所以,先前的這個明相就已經滅了,暗來,明就滅,這一定的道理!所以,若明合者,如果見性只有跟明相才合,那麼,暗來的時候,明已經去了,明相已滅了。此見就是見性,這個見性即不與諸暗合,爲什麼?跟人家跑掉了,雲何見暗?
這樣你如果聽不懂,我舉個例子,譬如大家都去過公園,公園如果有廁所的話,廁所裏面有一面鏡子。諸位!男衆如果是表明相的話,女衆如果是表暗相的話,在座諸位,有一個男人上去廁所,照鏡子,把鏡子拿走了;那麼,下一位女衆來,進去有沒有鏡子照?沒有,鏡子被拿走了!懂這個比喻嗎?非常好!所以,明相如果跟見性合的話,那麼,就跟見性跑掉。暗相來,就看不到暗相。若見性跟明相合者,至于暗相來的時候,先前的明相就已經滅了,此見性就不與諸暗合,因爲跟明相跑掉了,雲何再見暗呢?爲什麼會再見到暗呢?可見,見性不隨明、暗而亡,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。
若見暗時,不與暗合,與明合者,應非見明!這句你反應要很快才有辦法聽得懂。假設說這個見性見到暗的時候,卻不與暗合,沒有跟暗合,卻能夠見到暗,簡單講:這個人如果見明的時候,那一定怎麼樣?如果與明合的時候,應非見明,跟明相合的時候,應當沒有見明,爲什麼呢?因爲見暗的時候,不需要與暗合,簡單講,見明的時候,也不需要與明合。是不是?
這一句就是反過來,另外一個角度講。再講一遍:若見暗時,不與暗合,與明合者,應非見明,這兩句是轉過來,前面八個字段落,後面急下的,轉過來那個念頭,先講前面八個字。若見暗時,不必與暗合,不一定跟暗合,意思是,我們了解見性見暗的時候,一定要跟暗合啊!現在把它假設說,若見暗的時候,不必跟暗合,那麼,急轉直下,反過來同樣的道理,跟明相合的時候,應非見明,爲什麼?合就是不見,對不對?不合就是見。前面是:若見暗的時候不與暗合,現在與明相合,當然就不可以見明。
這樣你們到底有沒有聽懂?怎麼都沒什麼表情?若見暗時,不一定跟暗合,與明合的時候,就應當非見明,既不見明,如果這個見性不能見到明相,雲何明合,爲什麼跟明相合的時候,了明非暗?我們卻清楚的知道,是明而不是暗呢?整句再解釋一遍:若明合者,至于暗時,明相已滅,此見即不與諸暗合。如果這個見性跟明合的時候,那麼,關于暗的時候來到,先前的明相就已經滅了,這個見性就不能與諸暗合,因爲被明相帶走了見性,雲何可以再見到暗呢?表示見性不隨明、暗,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。換另外一個角度,如果看到暗的時候,不一定跟暗合,那麼,反過來說,跟明相合的時候就應非見明,意思是:這是矛盾的、不可能的!既不見明,雲何明合,了明非暗?既然見性見不到明相,爲什麼跟明相合的時候,我們非常清楚是明相,而不是暗相?這樣聽得懂吧!好!聽不懂就作未來因了。
[此正破明合。若與明合者,如圓蓋合于圓函],圓函就是匣子,藏物的小箱子,這個就是函。[附而不離,至于暗時,暗生明滅],就是暗相生,明就滅。[見]性[與明合,自必隨明以俱滅],[自必]就是當然,當然隨著明相就俱滅了。[此見]性[即不與諸暗合],因爲跟明跑掉了,[既不合暗,雲何而能見暗]?如果見性不跟暗相來和,又怎麼能夠見到暗相呢?[若見暗時,不與暗合者:恐防謬計,不必暗合,而能見暗。故破雲:若見暗之時,不必定與暗合,依舊與明合],那麼,從這個角度來講,急轉直下,[而能見暗者,則不合能見],則不合能見暗,[合應不見,汝見與明合者,應當見暗,而非見明矣]!
[雲何明合,了明非暗。此歸正破。既與明合,應]當[非見明,雲何現前],爲什麼?意思就是:前面的假設是錯誤的,雲何現前?爲什麼你現在[與明合時,了知是明非暗也?明暗是二,見性是一],明相有來去、有生滅,見性沒有。[明、暗有生滅,見性無去來,豈可說合耶]?
經文[彼暗、與通,及諸群塞,亦複如是]。
意思是:舉一個明相來舉例的話,那麼,其它的暗、通,以及諸群塞,亦得如是,依此類推就可以明白。[此以上可以例知,故雲亦複如是。初破和合竟]。
[午二 破非和合 (分二)]
[未初 承示轉惑]
[二 別爲破斥 今初]
非和合也不對,非和合怎麼能夠見明相、暗相、通相、塞相呢?不和合的話,見性沒有相,如何來顯呢?
經文[阿難白佛言:世尊!如我思惟:此妙覺元,與諸緣塵,及心念慮,非和合耶]?
阿難對佛說:世尊!我現在這樣子靜靜的思惟,聽佛的開示,現在覺悟到此[本]妙,[覺]就是覺明,元[清淨體],就是本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