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律法师
文殊讲堂
讲题: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
日期:2009.5.15-2009.5.23
片数:共5片(本片为第5片)DVD
[申二 破合]
前面是破[和],现在是破[合],佛陀为了让一切众生彻底的了解,我们的见性是独立存在的,不属于缘起,所以不和合;但是,却不能离开和合,所以,一直在强调,同时分开来讨论。
经文[复次,阿难!又汝今者,妙净见精,为与明合?为与暗合?为与通合?为与塞合]?
现在就是问这个见精,妙净见精,因为二妄已除——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已经除去了,所以,才用这个[妙净见精]。就是纯一无杂的见性,是用这个名词。所以,楞严经在某个时候,它用的这个名相不同的时候,你就必须要特别注意!这个纯一无杂的见性,叫做妙净见精。
[此破合。凡言合者,如盖与函相合附],[函]就是藏物的小箱子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宝贵的东西,这小箱子上面有个盖,小箱子叫做函,上面有个盖子可以紧密的合着,把它保护和隐藏起来。所以,这上面的盖跟函就是相合附,[而不离也]。
经文[若明合者,至于暗时,明相已灭,此见即不与诸暗合,云何见暗?若见暗时,不与暗合,与明合者,应非见明!既不见明,云何明合,了明非暗]?
这个单单在文字上,就非常困难,这个不是念中文系有办法的。师父先解释一遍,同时呼吁大家:你的反应要快,听这个《楞严经》,开慧的楞严、开智慧的楞严经,没有相当好的脑筋没有办法;听不来的就作未来因。诸位!这个也是挺重要的正确的观念,佛经里面常常提到,听经闻法,如果不懂的就退,那很可惜!因为你今天所种的这个种子和因缘,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长、会成熟。譬如你今天听了《楞严经》,也许你这一辈子没有办法解脱,或者超三界;但是,你有这个因缘,就完全不同,经过了百千万劫,哪一尊佛,也许叫做妙音佛,也许叫做净光佛,随便举个例子,刚好要选这个出家,随走过去,有善根的人看到这尊佛,他就会想跟着这个佛陀出家。这是讲的比喻,种善根跟不种善根,那个不种善根的看到这一尊佛,他会远离的。
可是,今天在讲堂,也许你听不懂;但是,原来是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的时候,还听了慧律法师讲《楞严经》,这个善根一种下去,它经过了无量劫,就一定会发芽。那连这个因都没有种下去,没有结下这个善缘,你将来就完全没有因缘。所以,这个叫做功不唐捐,在你的八识田中,种下了这个金刚种子——听经闻法,百千万劫都不会消失!这个种未来因很重要的,我举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。十几年前,有一个卖门卖茶叶的,跟我说:师父!我经营茶叶很久了,您如果要喝茶叶的时候,您记得!一定要喝好茶,好茶温胃,打通你的这个血行,而且除掉污秽的气,这个很好!您记得喝茶慢慢喝,一口一口喝。我从十几年以前,根本就没有喝茶的习惯,完全没有。只是有这个专业的人士,这样来到师父的面前讲他的好意,当时,我并不在意,这个种子种下去,十几年来,我从来不喝茶。
有一天,差不多两个月前,我早上睡醒的时候,头非常的痛,很痛很痛。有西药,那个止痛药都摆在前面的,可是,西药我已经很久不敢碰了,因为那个后遗症很严重,都不敢吃那个什么普拿疼、止痛剂,一粒西药都不敢吃,就一直让它痛,很痛很痛!痛的时候,自己要去突破,这个早上医院也没开,中药也没有,只有西药,西药不敢吃,这么痛怎么办呢?自己要想去突破。我现在就现成的东西,有没有一种能够治头痛的,而且没有后遗症的、对我身体又能够健康的?突然去想到茶叶,这个可能不错!这个是信徒送的,可能人家去外面郊游、旅游的时候,看到好茶买来送师父的,我就一直摆在那边。
突然想到要泡茶,头痛到这种程度,不处理不行。十几年来,种的那个泡茶的种子,就突然想到要治疗这个头痛,试试看!就把茶叶拿出来,想说:这个会好吗?没有办法!西药不敢吃,只有试试看,就把台湾高山茶,上面标示的,一千八百公尺到二千五百公尺的高山茶,是怎么样台湾的好茶,这个解说。好!那就把它泡了!我不懂怎么泡茶,随便抓一撮,只知道说把它热水滚滚的烫下去,因为我这个是外行的,从来不喝茶的。随便泡吧!就喝了,奇怪!竟然剧烈的头痛好了,好了呢!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!没有吃西药、没有吃中药,就这样好了!
从那一天起,我到现在每天都喝茶。所以,交待你们一个任务,去找好茶,拿回来算我成本就好,不要赚我的钱,最好是不要赚太多。刚刚要上课前还喝茶。我现在举这个例子就是说:你今天听经闻法,什么时候会用到,你不知道,这个智慧的种子一种下去以后,金刚种子一种下去以后,你百千万劫都有可能,会出家修行、了生死证果,乃至于成佛。如果你今天连这个种子的因缘都没有,听到困难的就畏缩、退缩,那么,就非常可惜!我只能这样劝劝大家。
师父先解释一下:若明合者,至于暗时,明相已灭,意思是这个见性,如果只有跟明相才合,明相走了,见性就跟着走了,至于暗的时候,到暗的时候,就是不明,所以,先前的这个明相就已经灭了,暗来,明就灭,这一定的道理!所以,若明合者,如果见性只有跟明相才合,那么,暗来的时候,明已经去了,明相已灭了。此见就是见性,这个见性即不与诸暗合,为什么?跟人家跑掉了,云何见暗?
这样你如果听不懂,我举个例子,譬如大家都去过公园,公园如果有厕所的话,厕所里面有一面镜子。诸位!男众如果是表明相的话,女众如果是表暗相的话,在座诸位,有一个男人上去厕所,照镜子,把镜子拿走了;那么,下一位女众来,进去有没有镜子照?没有,镜子被拿走了!懂这个比喻吗?非常好!所以,明相如果跟见性合的话,那么,就跟见性跑掉。暗相来,就看不到暗相。若见性跟明相合者,至于暗相来的时候,先前的明相就已经灭了,此见性就不与诸暗合,因为跟明相跑掉了,云何再见暗呢?为什么会再见到暗呢?可见,见性不随明、暗而亡,明来见明,暗来见暗。
若见暗时,不与暗合,与明合者,应非见明!这句你反应要很快才有办法听得懂。假设说这个见性见到暗的时候,却不与暗合,没有跟暗合,却能够见到暗,简单讲:这个人如果见明的时候,那一定怎么样?如果与明合的时候,应非见明,跟明相合的时候,应当没有见明,为什么呢?因为见暗的时候,不需要与暗合,简单讲,见明的时候,也不需要与明合。是不是?
这一句就是反过来,另外一个角度讲。再讲一遍:若见暗时,不与暗合,与明合者,应非见明,这两句是转过来,前面八个字段落,后面急下的,转过来那个念头,先讲前面八个字。若见暗时,不必与暗合,不一定跟暗合,意思是,我们了解见性见暗的时候,一定要跟暗合啊!现在把它假设说,若见暗的时候,不必跟暗合,那么,急转直下,反过来同样的道理,跟明相合的时候,应非见明,为什么?合就是不见,对不对?不合就是见。前面是:若见暗的时候不与暗合,现在与明相合,当然就不可以见明。
这样你们到底有没有听懂?怎么都没什么表情?若见暗时,不一定跟暗合,与明合的时候,就应当非见明,既不见明,如果这个见性不能见到明相,云何明合,为什么跟明相合的时候,了明非暗?我们却清楚的知道,是明而不是暗呢?整句再解释一遍:若明合者,至于暗时,明相已灭,此见即不与诸暗合。如果这个见性跟明合的时候,那么,关于暗的时候来到,先前的明相就已经灭了,这个见性就不能与诸暗合,因为被明相带走了见性,云何可以再见到暗呢?表示见性不随明、暗,明来见明,暗来见暗。换另外一个角度,如果看到暗的时候,不一定跟暗合,那么,反过来说,跟明相合的时候就应非见明,意思是:这是矛盾的、不可能的!既不见明,云何明合,了明非暗?既然见性见不到明相,为什么跟明相合的时候,我们非常清楚是明相,而不是暗相?这样听得懂吧!好!听不懂就作未来因了。
[此正破明合。若与明合者,如圆盖合于圆函],圆函就是匣子,藏物的小箱子,这个就是函。[附而不离,至于暗时,暗生明灭],就是暗相生,明就灭。[见]性[与明合,自必随明以俱灭],[自必]就是当然,当然随着明相就俱灭了。[此见]性[即不与诸暗合],因为跟明跑掉了,[既不合暗,云何而能见暗]?如果见性不跟暗相来和,又怎么能够见到暗相呢?[若见暗时,不与暗合者:恐防谬计,不必暗合,而能见暗。故破云:若见暗之时,不必定与暗合,依旧与明合],那么,从这个角度来讲,急转直下,[而能见暗者,则不合能见],则不合能见暗,[合应不见,汝见与明合者,应当见暗,而非见明矣]!
[云何明合,了明非暗。此归正破。既与明合,应]当[非见明,云何现前],为什么?意思就是:前面的假设是错误的,云何现前?为什么你现在[与明合时,了知是明非暗也?明暗是二,见性是一],明相有来去、有生灭,见性没有。[明、暗有生灭,见性无去来,岂可说合耶]?
经文[彼暗、与通,及诸群塞,亦复如是]。
意思是:举一个明相来举例的话,那么,其它的暗、通,以及诸群塞,亦得如是,依此类推就可以明白。[此以上可以例知,故云亦复如是。初破和合竟]。
[午二 破非和合 (分二)]
[未初 承示转惑]
[二 别为破斥 今初]
非和合也不对,非和合怎么能够见明相、暗相、通相、塞相呢?不和合的话,见性没有相,如何来显呢?
经文[阿难白佛言:世尊!如我思惟:此妙觉元,与诸缘尘,及心念虑,非和合耶]?
阿难对佛说:世尊!我现在这样子静静的思惟,听佛的开示,现在觉悟到此[本]妙,[觉]就是觉明,元[清净体],就是本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