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 第五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所以,二六时中,都一定夹带一个我执,白天虽然比较容易克制一点,看到名、利、色三关,仍然是团团转。所以,要修行,它难,就是连白天都控制不住!白天控制得住,远离这一些烦恼,晚上呢?一睡觉当中,这些意志力没有了、消失了,于梦境又显现种子,所以,它困难就是难在太微细了,佛经太难理解,而且要真实的去解脱,太难太难!

  可是,如果你不去接触佛法,那就完全没有机会;只要接触佛法的众生,都能受益,哪怕是听一句、听一个典故、一个故事,哪怕是一句佛陀的简单开示,也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对宇宙的看法,也能够让我们活得很快乐。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像佛一样,可是,日子已经不远了,解脱的日子已经不遥远了,只要我们有心。坚持,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,记住哲学家这一句话;当你目标正确,坚持,你就一定有所收获!我们学佛的目标正确,你一定要做一个动作,就是:我坚持听经闻法,刮风、下大雨、下冰块我都来!坚持,一定有所收获,这是勉励大家;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!尤其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,说一句实在良心话:要听到楞严大法,还挺难的,还非常难得的因缘,诸位还能够坐在底下,能有因缘聚会一堂,难能可贵!

  经文[见与见缘,似现前境,元我觉明见所缘眚,觉见即眚。本觉明心,觉缘非眚。觉所觉眚,觉非眚中。此实见见,云何复名觉、闻、知、见?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,皆即见眚,非见眚者。彼见真精,性非眚者,故不名见]。

  因为《楞严经》翻译得很简短,一般人实在是看不来,像这样的话这么省略,没有相当的佛学的基础,或者是经教上的通达,实在很难理解他在讲什么。

  注释,[见与见缘,似现前境]:能见之见分与所见之缘(相分),晃如现在目前而为实有之境。差不多一切众生,没有证圣果的,百分之一百都认为境界是实在的,它是很受用的,眼睛可以见、耳朵可以听,这个一点都跑不掉。所以,那种从小到大没有觉悟的智慧心,就是运用执着和知识,那么,这个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。

  [元我觉明见所缘眚]:[觉明]之[觉]是妄觉,并非真觉;因为自心本觉,而起一念无明,还欲求觉;以此一念之妄求,反而转真觉为妄觉,而往外求索,故成根本无明。我们现在一切众生都有在作用,只是这个作用是妄心在作用,不是真心。譬如你看一个人,很恨他,这个就是五重圆影,本性没有这种东西,产生心的病态。譬如说你嫉妒一个人,而佛陀说:没有那个人让你嫉妒。或说你想要占有一件事情,佛陀也告诉你:没有东西可以让你占有。我们没有办法如如智照如如理、无生的理,我们一直认为有东西,那问题就出来了,病态的心就出来了,攻击、伤害、毁谤、不满、牢骚、抱怨、贪瞋痴、嫉妒、占有,没有一样不是心中的阴影,就是这样一直产生不必要的心态、不必要的病态;不必要的病态就是真心的圆影。

  此谓,承上句,现似实有的前境,原来实是我自己最初心起妄觉而欲求明之根本无明,因而幻起能见分,而妄见现前实有所缘之相分,如是所造成的眚病,而究其实,这一切能见与所见,并皆没有实体,就是无自性的意思,皆是眚病。这个就是看出来的见病。意思是没有正觉的看一件事情,没有正确看到一件事情的真相,我们看到的,把这个缘起的假相误认为是实体,所以,在这个缘起的假相里面迷惑了,又产生种种不必要的贪瞋痴慢、身见、边见、戒取见、见取见、邪见、恶知见等等,包括你大学的学者,仍然无法跳脱这一些,仍然没有办法跳脱这个知识的领域,就是所谓的所知障,因为他那个是妄觉,不是真觉。

  [觉见即眚]:若觉自己能见,此即是眚病。亦即,此能见实是妄见,而我们就一直以这个妄见为本,就一直看出去,就一直烦恼。而此能觉亦即是妄觉,非真觉——其实是一种病。[觉所觉眚,觉非眚中]:一旦觉了一切所觉者皆是眚病,问题出在红热的眼病,就问题出在无始的见病。则此觉即是真觉,而非仍堕在眚咎之中。所以,平常心是道,就是这个道理,为什么叫做平常心就是道?不必有太多情绪的东西,没有必要,这个都是心灵的负担,别人好坏,跟我们生死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![此实见见]:这样便是真实知见了一切能见与所见皆非真,皆是妄见。

  [云何复名觉、闻、知、见]:为什么还把一精明的妙觉明性称为六和合的见、闻、觉、知,且妄认其为真实有此六分别,本来是一精明,分为六和合,眼睛就对明暗、耳朵就对动静,没有办法逾越这个范畴。并且认为见闻觉知决定为我心之相?一切众生都是这样,我能看、我能闻,这个就是我的心啊!不晓得这个是妄识、妄分别,能分别的意识心是妄见,所分别的相是缘起、是空,不知道!而实际上,一切能见所见、能闻、能觉、能知併所见、所闻、所觉、所知,皆是一精明体上所起的眚病,能所不断就是眚病,能缘的心、所缘的相,一直误认为确实存在,而不知道这个妄识的执着心,其实是没有实体的,妄识无体、妄识无处、妄识非心,这前面讲过,都无实体。

  [汝今见我及汝……皆即见眚,非见眚者]:所以以你现所见到的我及你自身,以及种种器世间,与十类众生,一切世出世间圣凡依正,都是你的见精之眚病所成就的,眚病就是无始的见病,无量亿劫以来,看什么,那个见就是生病,没有一天是健康的。并非能彻见[一切法皆是眚妄]之真见。[彼见真精,性非眚者,故不名见]:彼见性是绝对,没有能所,诸位!见性就是没有能所,它是绝对的大智慧、绝对的大解脱、绝对的大自在、绝对的平等、绝对的大慈、绝对的大悲、绝对的无分别、绝对的无相,它没有能所。彼见性乃真精妙明,[真]就是非假,[精]就是纯一无杂,真精妙明,纯一无杂,没有妄,完全真心。所以它的性从来没有跟着见精起眚病,意思是如同虚空,从来不随相转,相不离虚空,虚空不是相,虚空从来不受相的影响,这个就是比喻得最好!所以见性不名为[能见],因为它是绝对,没有能所,因此更无[有所见]:以其不病故,无有能所之分。所以,见性是自体分,清净的心。

  义贯,佛言:能[见]之见分[与]所[见]之[缘](就是相分),晃如近[似]真实[现]在目[前]而为实有之[境]界;其实[元]来是[我]最初心起妄[觉]求[明]之根本无明,这什么意思?就是头上安头,就是知见立知,清净心本来就是绝对的知见,却把它头上安头,叫做知见立知,本觉本来就没有妄,而去加一个明,就变成妄觉,不是真觉。幻起能见而妄[见]现前实有[所缘]之相分,而成[眚]者;是故若[觉]自己能有所[见即]是[眚]病(因真如法界中,实无能见所见)。

  虽然起了能所之心,但若能以[本觉]妙[明]真[心]去[觉]了能[缘]与所缘二者皆是虚妄,即[非]有[眚]病了(见眚非病)。一旦[觉]了一切[所觉]者皆是[眚]病,则此[觉]即是真觉而[非]复堕在[眚]幻之[中]了。[此]即是真[实]知[见]了一切能[见]与所见皆非真,皆是妄见。若能如是觉了,则[云何复]将本一精明之妙觉明性[名]为六和合之[觉、闻、知、见],为什么讲六和合?因为六根面对这个外面的六尘,叫做六和合,眼睛与明、暗合;耳朵与动、静合,就变成六和合。而更妄认见闻觉知决定为我心之相及外境相?所以,我们内在里面的想像、种种的相和记忆,其实是不可得!

  [是故汝今]现前所[见]到的[我及汝]自身,[并诸]器[世间]及[十类众生],一切世出世间、圣凡依正,[皆即]汝之[见]精之[眚]病所成,而[非]为能彻[见]一切法皆为[眚者。彼]清净[见]性乃[真精]妙明,其[性]从本以来即[非]有[眚]病[者](本性从来不病,不与妄合;其体虽究竟不染不变,却有随缘幻化之用),诸位!这个随缘其实是方便说,虚空从来不随缘,虚空若随缘就变成生灭;虚空不离因缘,但它不是因缘法,虚空如果能够随缘,虚空就变成生灭法;佛性如果可以随缘,佛性就变成生灭。所以,佛性从来不随缘,只是不离因缘,要如是见解,才是佛见。是[故]妙明真性[不名]为能[见],以其实无能所之相。

  经文[阿难,如彼众生同分妄见,例彼妄见别业一人:一病目人同彼一国,彼见圆影眚妄所生。此众同分所见不祥,同见业中瘴恶所起,俱是无始见妄所生]。

  义贯,佛言:[阿难,如彼]一国[众生]由于[同分妄见]之共业所见种种灾象,来[例彼]因眚目而生[妄见],见灯有圆影之[别业一人:一病目]之[人]实[同彼一国]之人,[彼]病目人所[见]之[圆影]乃[眚妄所生],并非即灯或离灯而有实体,抑即见或离见而有实,本无有生。因为一切法无生。而[此]国之众生因[众同分所见]之[不祥]诸相,乃[同]分妄[见]共[业中]所感[瘴]疠[恶]气[所起]之妄相。而此等诸妄相,[俱是无始]无明熏成[见妄所生]之虚影,犹如空华、阳焰。

  所以,我们看到一切相,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面,其实那是影像,没有实体。所以,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就是这个道理。所有相都是记忆的残影,所有的记忆,也是妄识所分别、存在的一个假相。因此我们不能看到缘起的假相叫做幻影,一直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的真实性,这个是愚痴的人!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就必须空到底,空掉一切执着,空去一切的分别,空掉一切的颠倒,令心无所增减,是真正的修行人。

  诠论:人虽有一、多,业亦有同、别;然其为眚见则同。因为一国之人之同分妄见(见到日月星辰灾相),人数多且规模大,牵涉亦广,所以较难了解;而一人病目见灯有圆影,则事件比较单纯,易于了解;然而两者之道理实同。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国家就对了。因此佛即以一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