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妙觉明元清净之体,原来的清净之体。与诸缘尘,明、暗、通、塞,因为要往外去攀缘的,不是明相就是暗相、就是通相、就是塞相,叫做缘尘,外在的尘。与诸外在的尘——明、暗、通、塞,及心念虑,就是我这一颗能分别的心,非和合耶?它不是和合。
[当机闻说,证菩提心,不从和合起,遂转惑],因此转惑[非和非合,离缘别有],离开这个明、暗、通、塞的外缘,而别有清净自性。[此妄情计度,势所必至。观其问词曰],阿难说:[如我思惟,末句殿以耶字,是未敢自决,而请佛求决]定[也。此妙觉元者:指此根中见性,乃本妙觉明,元清净体,具不变随缘二义;依不变义故非和合,依随缘义非不和合],所以,非和合,或者是非不和合,两个角度不一样。[性、相互融,真、俗无碍,此以剖妄之后,乃立斯名]。
[与诸缘尘:即明、暗、通、塞,所缘]的[尘境。及心念虑:即六处识心,以心为识体,念虑为识用,此正辩根性之与尘识],尘是外在的,识是内在的,尘识,尘识,尘所引出来的心的念虑就是识。[非则俱非也。初承示转惑竟]。就是非和合、非不和合。这段是说,阿难对佛说:世尊!如我思惟,这个本妙觉明,元清净体,与诸明、暗、通、塞、念虑的意识心,是不和合的。佛就破斥他:不与明相合,你怎么见明?不与暗相合,你又怎么见暗?
[未二 别为破斥 (分二)]
[申初 破非和]
[二 破非合 今初]
经文[佛言:汝今又言,觉非和合。吾复问汝:此妙见精,非和合者,为非明和?为非暗和?为非通和?为非塞和]?
师父先解释一遍:佛言,说你现在又说,意思是,你一直重要用二分法,不是左边就是右边,不是右边就是左边;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,怎么样转都是那个念虑心,从来没有体悟到迥脱根尘的那个绝对的心性,脱不了!所以,怎么样讲,就是以世俗之见、妄想的分别,而来揣测佛境。所以,没有见性的人,你不管怎么讲,他完全没办法理解和体悟,没有办法,只能作未来的因。
佛言:汝今又言,这一句佛有感伤、感叹的意思,你为什么一直重复,这样子不是左边就是右边呢?觉非和合,为什么又说我们的妙觉元,本妙觉明,元清净体非和合。我现在问你:此妙见精,这个本性、如来藏性,如果非和合,假设说你这个角度来讲的话,为非明和?好!是没有跟明相来和,那又为什么能够见明?见性不与明和,如何见明?为非暗和?如果见性不与暗和,又怎么能见暗?为非通和?[通]就是贯通、贯穿,就像虚空之处就是通,如果这个见性没有与塞和,又如何那个地方是阻塞,为什么能够知道?见性没有触及到明、暗、通、塞,如何知道明暗、通塞?
[此正破非和,以显非不和也]。意思就是讲不和合是不对的,非不和就是没有办法离开缘起,[非和者两物异体,各不相入之谓也。佛言:汝今又言此妙觉元,非和合者,吾复问汝,此妙见精,非和合者,应如砖石并砌],就像砖是砖,石头是石头,砖跟石头形状不一样啊,[砌]就是把它堆叠起来,很明显的你了解这是砖、这是石头,这个就是明显的不和合。同时把它堆叠起来叫做并砌,砖跟石头堆叠起来,你很明显可以看到这是砖、这是石头,为什么?[彼此各不相入],砖的形状跟石头的形状不一样,砖是四四方方的,石头有的成圆的、有的成扁的,不规则。[为与明、暗、通、塞,四法之中,与何法非和耶]?你说说看。[此中见精称妙者,亦二妄已剖故也]。[剖]就是分析,已经除掉了。好,底下世尊就告诉他道理。
经文[若非明和,则见与明,必有边畔!汝且谛观:何处是明?何处是见?在见在明,自何为畔]?
我们的世尊要阿难好好的省思、冷静分析一下。师父解释一下这一句:如果我们的本性,不跟明相和,则见性跟明相必有边畔,没有和。我举个例子,你看,如果不和。师父的左手代表现性,右手代表明相,如果没有和,就是没有完全密合,就象这样(法师双手合掌),见性跟明相,你会发现什么?中间有一条界限对不对?这个就是不和的结果。如果我们的见性没有跟明相和,那么,见性跟明相它就有一条界限。因为没有和嘛!有一个裂缝、裂线。
汝且谛观:佛陀要阿难好好的仔细观察,何处是明?哪里是明相?在明相当中,你又怎么个分辨出见性?意思就是:明相、见性根本就是不二。见到明相,譬如说我们光线看出来,我们看的明相,现在讲堂这么亮,这个灯光这么清楚,我们的见性看出去,你有办法分辨说这是见性、这是光线吗?当然没办法分啊!要不然你从光线里面分出见性给我看看,谁有办法?这个就是表示是不二,见性跟明相是没办法分的,就是很明显的和。何处是见?哪里是见性?诸位!在见性、在明相,自何为畔?用什么来当作界限?意思就是你找不到界限,找不到界限就是和合,这么容易。
[此但约明破。若见非与明和],如果见性不跟明相和。[如砖]、跟[石]头[并砌],[砌]就是把它堆叠起来,就是砖是砖,石头是石头,为什么?体格格不入,[体不相入],砖块是四方形的,石头是呈不规则的,有的圆、有的扁、有的大、有的小的,很明显你就知道,这个是砖、这是石头,因为体不相入。[则见之与明,必有边际界畔],那一定的道理,因为没有和嘛![此是必然之理。汝且现今谛实观察],好好的观察,[何处是明相?何处是见精]?释迦牟尼佛就,你根本分不出哪里是明相?哪里是见精?意思是:不和是不可能的,见光明,见性本身就存在,见性就是由光线来显现,这两个是不二,你不能讲它不和。[在见精与明相二者之间,自何处为界畔耶]?意思是你找不出来,找不出来就是和,[此先与索畔]。
经文[阿难!若明际中,必无见者,则不相及,自不知其明相所在,畔云何成]?
好!转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,不必这样一直逼迫你,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,阿难!如果在明相当中,这[明际]就是有光、光线之下。若明际之中,看得很清楚,这个时候,必无见者就是:你一定要说,必定没有见性的作用,假设说你是这样讲。则不相及,诸位!没有见性,哪来看得到明相呢?不相及就是不和合,见性跟明相彼此之间不相及,没有和合。见性跟明相不和合,当然自不知其明相所在,处尚不在,连明相都不知道在哪里,畔云何成?连明相的界限到哪里都不知道,界限怎么能说得通?
再解释一遍:阿难!如果在明相的当中,你一定要说没有见性的作用,那么,就表示见性跟明相不相及,就是没有和合,见性跟明相不和合、不相及,见性没有来到明相的中间,当然就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,处尚不知,畔云何成?这个明相的地方尚不能成立,都不知道明相在哪里,你说有界限,界限在哪里啊?你说这个国家,国土在哪里都不知道,你怎么知道国家的界限在哪里?
[此蹑成破意。谓言纵有边畔,亦如砖石之不相入。际者界限也]。就是界限,[承上见精、明相,各有界限],如果各有各的界限。[见中无明,明中无见]。这个要注意,底下那个[无明]是没有光线、没有明相。见中无明不能说:见性当中没有智慧。哇!那完蛋了!是见性当中,没有所缘的光线,[明]就是明相,明中无见,就是明相中也没有见性,是这个意思。见中无明,明中无见,意思是见性当中并没有光线的明相;或者是明相当中,也没有能缘的见性,这两句是这个意思,完全不相及。
[若明相界限中间,必无见者,则彼此不相及],见性是见性,明相是明相,不和合,两个不相及,[自然不知明相所在之处;处尚不知,边畔从何分别]?好!举个例子,譬如假设有人讲说:我在南部的山区盖了一栋木屋,请问:木屋的界限到哪里?不知道。[木屋在哪里?]就不用讲界限到哪里,为什么?连连木屋都不知道,怎么知道那个界限是哪里?处都没有,哪里有界限?[畔既不分,则非和之义不成矣]!意思是一定要和合。
经文[彼暗、与通,及诸群塞。亦复如是]。
如果见性不与暗和,就见不到暗;如果见性不与通和,就不知道是通;如果见性不与塞和,就不知道是塞相,亦得如是。[此破一,自可例余。初破非和竟]。
[申二 破非合]
经文[又妙见精,非和合者,为非明合?为非暗合?为非通合?为非塞合]?
这个文字很容易的,[此破合可知]。
经文[若非明合,则见与明,性、相乖角,如耳与明,了不相触]。
解释一下:如果我们这个见性,并没有跟明相更紧密的合在一起,那么,则见性是见性,明相是明相,本性是本性。则见与明,这见性与明相怎么样?性、相乖角,一个是属性,一个是属相,见性是性,明相是相,什么叫乖角呢?就是两角永远没有交会点,[乖]本来就是违背的意思,没有交会点。如耳与明,耳朵、耳根本来是对声尘的,你现在把耳朵拿来跟光线来对,是对不上的,光线是针对眼睛的。说:耳与明,为什么?了不相触,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人说:我用耳朵来看事情的。对不对?眼睛坏了,眼睛瞎掉了,说:我用耳根来看的。那没有办法!是不是?就像耳根跟明相了不相触,[触]就是会合,没有触合到。
再解释一遍:如果这个见性不跟明合,那么,见性跟明相就像性相的相乖角、相违背,就像耳根来对这个明相的不可能;耳根是对声尘的,明相是对眼根的,根本就两不相触,了不相触,意思就是要合。
[首句牒定。若见不与明合者,则见与明,一属性,一属相,彼此乖违角立,各不相顺]。[角立]就对立,各不相顺。就像牛角两个角对立着,牛的两只角一辈子都不会相触、相碰到,叫做角,这个角比喻牛角,佛经常常用的。[此据理论,下以喻明。既然非合,应如耳根之与明相],耳根不是对明相的,耳根是对声尘的。[了无关系,不相触合;触即合也]。
经文[见且不知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