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妙覺明元清淨之體,原來的清淨之體。與諸緣塵,明、暗、通、塞,因爲要往外去攀緣的,不是明相就是暗相、就是通相、就是塞相,叫做緣塵,外在的塵。與諸外在的塵——明、暗、通、塞,及心念慮,就是我這一顆能分別的心,非和合耶?它不是和合。
[當機聞說,證菩提心,不從和合起,遂轉惑],因此轉惑[非和非合,離緣別有],離開這個明、暗、通、塞的外緣,而別有清淨自性。[此妄情計度,勢所必至。觀其問詞曰],阿難說:[如我思惟,末句殿以耶字,是未敢自決,而請佛求決]定[也。此妙覺元者:指此根中見性,乃本妙覺明,元清淨體,具不變隨緣二義;依不變義故非和合,依隨緣義非不和合],所以,非和合,或者是非不和合,兩個角度不一樣。[性、相互融,真、俗無礙,此以剖妄之後,乃立斯名]。
[與諸緣塵:即明、暗、通、塞,所緣]的[塵境。及心念慮:即六處識心,以心爲識體,念慮爲識用,此正辯根性之與塵識],塵是外在的,識是內在的,塵識,塵識,塵所引出來的心的念慮就是識。[非則俱非也。初承示轉惑竟]。就是非和合、非不和合。這段是說,阿難對佛說:世尊!如我思惟,這個本妙覺明,元清淨體,與諸明、暗、通、塞、念慮的意識心,是不和合的。佛就破斥他:不與明相合,你怎麼見明?不與暗相合,你又怎麼見暗?
[未二 別爲破斥 (分二)]
[申初 破非和]
[二 破非合 今初]
經文[佛言:汝今又言,覺非和合。吾複問汝:此妙見精,非和合者,爲非明和?爲非暗和?爲非通和?爲非塞和]?
師父先解釋一遍:佛言,說你現在又說,意思是,你一直重要用二分法,不是左邊就是右邊,不是右邊就是左邊;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,怎麼樣轉都是那個念慮心,從來沒有體悟到迥脫根塵的那個絕對的心性,脫不了!所以,怎麼樣講,就是以世俗之見、妄想的分別,而來揣測佛境。所以,沒有見性的人,你不管怎麼講,他完全沒辦法理解和體悟,沒有辦法,只能作未來的因。
佛言:汝今又言,這一句佛有感傷、感歎的意思,你爲什麼一直重複,這樣子不是左邊就是右邊呢?覺非和合,爲什麼又說我們的妙覺元,本妙覺明,元清淨體非和合。我現在問你:此妙見精,這個本性、如來藏性,如果非和合,假設說你這個角度來講的話,爲非明和?好!是沒有跟明相來和,那又爲什麼能夠見明?見性不與明和,如何見明?爲非暗和?如果見性不與暗和,又怎麼能見暗?爲非通和?[通]就是貫通、貫穿,就像虛空之處就是通,如果這個見性沒有與塞和,又如何那個地方是阻塞,爲什麼能夠知道?見性沒有觸及到明、暗、通、塞,如何知道明暗、通塞?
[此正破非和,以顯非不和也]。意思就是講不和合是不對的,非不和就是沒有辦法離開緣起,[非和者兩物異體,各不相入之謂也。佛言:汝今又言此妙覺元,非和合者,吾複問汝,此妙見精,非和合者,應如磚石並砌],就像磚是磚,石頭是石頭,磚跟石頭形狀不一樣啊,[砌]就是把它堆疊起來,很明顯的你了解這是磚、這是石頭,這個就是明顯的不和合。同時把它堆疊起來叫做並砌,磚跟石頭堆疊起來,你很明顯可以看到這是磚、這是石頭,爲什麼?[彼此各不相入],磚的形狀跟石頭的形狀不一樣,磚是四四方方的,石頭有的成圓的、有的成扁的,不規則。[爲與明、暗、通、塞,四法之中,與何法非和耶]?你說說看。[此中見精稱妙者,亦二妄已剖故也]。[剖]就是分析,已經除掉了。好,底下世尊就告訴他道理。
經文[若非明和,則見與明,必有邊畔!汝且谛觀:何處是明?何處是見?在見在明,自何爲畔]?
我們的世尊要阿難好好的省思、冷靜分析一下。師父解釋一下這一句:如果我們的本性,不跟明相和,則見性跟明相必有邊畔,沒有和。我舉個例子,你看,如果不和。師父的左手代表現性,右手代表明相,如果沒有和,就是沒有完全密合,就象這樣(法師雙手合掌),見性跟明相,你會發現什麼?中間有一條界限對不對?這個就是不和的結果。如果我們的見性沒有跟明相和,那麼,見性跟明相它就有一條界限。因爲沒有和嘛!有一個裂縫、裂線。
汝且谛觀:佛陀要阿難好好的仔細觀察,何處是明?哪裏是明相?在明相當中,你又怎麼個分辨出見性?意思就是:明相、見性根本就是不二。見到明相,譬如說我們光線看出來,我們看的明相,現在講堂這麼亮,這個燈光這麼清楚,我們的見性看出去,你有辦法分辨說這是見性、這是光線嗎?當然沒辦法分啊!要不然你從光線裏面分出見性給我看看,誰有辦法?這個就是表示是不二,見性跟明相是沒辦法分的,就是很明顯的和。何處是見?哪裏是見性?諸位!在見性、在明相,自何爲畔?用什麼來當作界限?意思就是你找不到界限,找不到界限就是和合,這麼容易。
[此但約明破。若見非與明和],如果見性不跟明相和。[如磚]、跟[石]頭[並砌],[砌]就是把它堆疊起來,就是磚是磚,石頭是石頭,爲什麼?體格格不入,[體不相入],磚塊是四方形的,石頭是呈不規則的,有的圓、有的扁、有的大、有的小的,很明顯你就知道,這個是磚、這是石頭,因爲體不相入。[則見之與明,必有邊際界畔],那一定的道理,因爲沒有和嘛![此是必然之理。汝且現今谛實觀察],好好的觀察,[何處是明相?何處是見精]?釋迦牟尼佛就,你根本分不出哪裏是明相?哪裏是見精?意思是:不和是不可能的,見光明,見性本身就存在,見性就是由光線來顯現,這兩個是不二,你不能講它不和。[在見精與明相二者之間,自何處爲界畔耶]?意思是你找不出來,找不出來就是和,[此先與索畔]。
經文[阿難!若明際中,必無見者,則不相及,自不知其明相所在,畔雲何成]?
好!轉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討論,不必這樣一直逼迫你,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,阿難!如果在明相當中,這[明際]就是有光、光線之下。若明際之中,看得很清楚,這個時候,必無見者就是:你一定要說,必定沒有見性的作用,假設說你是這樣講。則不相及,諸位!沒有見性,哪來看得到明相呢?不相及就是不和合,見性跟明相彼此之間不相及,沒有和合。見性跟明相不和合,當然自不知其明相所在,處尚不在,連明相都不知道在哪裏,畔雲何成?連明相的界限到哪裏都不知道,界限怎麼能說得通?
再解釋一遍:阿難!如果在明相的當中,你一定要說沒有見性的作用,那麼,就表示見性跟明相不相及,就是沒有和合,見性跟明相不和合、不相及,見性沒有來到明相的中間,當然就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,處尚不知,畔雲何成?這個明相的地方尚不能成立,都不知道明相在哪裏,你說有界限,界限在哪裏啊?你說這個國家,國土在哪裏都不知道,你怎麼知道國家的界限在哪裏?
[此蹑成破意。謂言縱有邊畔,亦如磚石之不相入。際者界限也]。就是界限,[承上見精、明相,各有界限],如果各有各的界限。[見中無明,明中無見]。這個要注意,底下那個[無明]是沒有光線、沒有明相。見中無明不能說:見性當中沒有智慧。哇!那完蛋了!是見性當中,沒有所緣的光線,[明]就是明相,明中無見,就是明相中也沒有見性,是這個意思。見中無明,明中無見,意思是見性當中並沒有光線的明相;或者是明相當中,也沒有能緣的見性,這兩句是這個意思,完全不相及。
[若明相界限中間,必無見者,則彼此不相及],見性是見性,明相是明相,不和合,兩個不相及,[自然不知明相所在之處;處尚不知,邊畔從何分別]?好!舉個例子,譬如假設有人講說:我在南部的山區蓋了一棟木屋,請問:木屋的界限到哪裏?不知道。[木屋在哪裏?]就不用講界限到哪裏,爲什麼?連連木屋都不知道,怎麼知道那個界限是哪裏?處都沒有,哪裏有界限?[畔既不分,則非和之義不成矣]!意思是一定要和合。
經文[彼暗、與通,及諸群塞。亦複如是]。
如果見性不與暗和,就見不到暗;如果見性不與通和,就不知道是通;如果見性不與塞和,就不知道是塞相,亦得如是。[此破一,自可例余。初破非和竟]。
[申二 破非合]
經文[又妙見精,非和合者,爲非明合?爲非暗合?爲非通合?爲非塞合]?
這個文字很容易的,[此破合可知]。
經文[若非明合,則見與明,性、相乖角,如耳與明,了不相觸]。
解釋一下:如果我們這個見性,並沒有跟明相更緊密的合在一起,那麼,則見性是見性,明相是明相,本性是本性。則見與明,這見性與明相怎麼樣?性、相乖角,一個是屬性,一個是屬相,見性是性,明相是相,什麼叫乖角呢?就是兩角永遠沒有交會點,[乖]本來就是違背的意思,沒有交會點。如耳與明,耳朵、耳根本來是對聲塵的,你現在把耳朵拿來跟光線來對,是對不上的,光線是針對眼睛的。說:耳與明,爲什麼?了不相觸,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人說:我用耳朵來看事情的。對不對?眼睛壞了,眼睛瞎掉了,說:我用耳根來看的。那沒有辦法!是不是?就像耳根跟明相了不相觸,[觸]就是會合,沒有觸合到。
再解釋一遍:如果這個見性不跟明合,那麼,見性跟明相就像性相的相乖角、相違背,就像耳根來對這個明相的不可能;耳根是對聲塵的,明相是對眼根的,根本就兩不相觸,了不相觸,意思就是要合。
[首句牒定。若見不與明合者,則見與明,一屬性,一屬相,彼此乖違角立,各不相順]。[角立]就對立,各不相順。就像牛角兩個角對立著,牛的兩只角一輩子都不會相觸、相碰到,叫做角,這個角比喻牛角,佛經常常用的。[此據理論,下以喻明。既然非合,應如耳根之與明相],耳根不是對明相的,耳根是對聲塵的。[了無關系,不相觸合;觸即合也]。
經文[見且不知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