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五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明相所在,雲何甄明,合非合理]?

  意思就是:假設說你這個假設是成立的,若不相和合,且不知明相所在,你這個見性,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裏,見性看不到明相啊!若不相合,見性是見性,明相是明相啊!見且不知,[見]就是見性,見性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裏,那又怎麼能夠分別明相,所謂的合或者是非合之理?意思就是講不通。見性都不知道明相在哪裏,講什麼合跟不合?意思就是這樣子,就是非合不行。

  [此承上]面[既不相合,縱見之],就算看到[亦不能見,見且不見,自然不知明相所在;如耳聽明],[明]就是光線,[聽且不能聽,豈知所在耶?知既不知,雲何甄別明白,合與非合之理]?

  經文[彼暗、與通,及諸群塞,亦複如是]。

  [此例破,可知],可以知道。[後無結文者],沒有結文。[因此科但釋前超情科中余情,故不另結]。意思是:後面有貫串的意思,跟前面超情科中的余情一樣的道理,所以,在這裏不另結;後面還有貫串的義理,就是會通四科,即性常住,有更擴大。[文自阿難妄識破後,求示寂常妙明真心,而如來指與根中見性,十番極顯其真],我們十番顯見裏面,一次又一次的顯出我們的真心,顯出我們真心的本性。爲什麼佛要我們自己珍重,不要自暴自棄,是每一個人根中都有佛性,先從一根來找,再擴大六根,一根叫做見性,六根叫做藏性。

  諸位!要有一個觀念,單單指眼睛,這個叫做見性;如果統統指六根的本性,譬如眼睛叫做見性;耳根叫做聞性;鼻叫做嗅性;舌頭叫做嘗性;身體叫做觸性;意叫做識性。六根裏面,一講到同一個性,這個時候要講如來藏性;單指一根開發,叫做見性,是用眼根單刀直入來講,讓大家容易了解。所以,單以一根眼根來講,叫做見性;如果六根同一個性,這個時候要講如來藏性,名詞就不一樣了。

  [二見複剖其妄],同分妄見,還有別業妄見,把這個妄分析出來。[克就當人分上,最親切處,分明指出,會見、聞、覺、知,虛妄病緣,妄不離真],諸位!妄不離真,爲什麼?妄心是真心的影子而已,[妄]就是指妄識,[真]是指真心,妄識就是真心的影子。所以,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影子而已。因爲意識就攀緣這個假相,落入這個觀念變作影子,而把影子當作是真實,所以,一直攀緣這個生滅的無常假相,痛苦不堪!但是,你要找真心又可以離開妄心;妄當體即空就是真。

  [同是覺明無漏妙心;此中複明,本妙覺元,非和合與不和合,密示萬法一體之旨],講非和合也不對,講不和合也不對,超越一切非和合與不和合。密示萬法一體之旨,本來就是一真平等法界,同一個如來藏性,分什麼合還有離?[大科尅就根性,直指真心已竟。自此以前但顯理究竟堅固,若不知所指之心,不獨近具根中],不只是在六根當中的根性,其實我們的本性,[實則量周法界],實則是指:其實我們的如來藏性,是量周法界的,意思是說:我們本來是很富有的,每一個人都是大富翁,整個宇宙。在莫于相上住著,整個宇宙的財産其實都是你的;但是你現在卻執著,攬這個宇宙當中少許的四大,誤以爲這個是[我],所以,你的思惟、你的起心動念、行住坐臥,都離不開這個我執的假相,所以,你很貧窮!我們活得非常的貧窮,很可憐!就是整個宇宙的財産都是我們,我們現在變成非常貧窮,爲什麼?流浪六道輪回,變成一個怎麼樣?街頭的流浪漢。我們現在就是在六道輪回的流浪漢!

  我看電視報導,人家面包店沒賣的面包,那個老板心腸很好,給這些街頭之友,就是流浪漢,來發。我們現在就是很可憐,在六道當中,輪回當中,我們本來是佛性,沒有用出來;這一顆摩尼寶珠,大富大貴,最尊貴的佛性沒有用出來,我們用的是妄心、妄識、妄執著,爲什麼?攬這個宇宙當中少許的這一些元素,誤認爲這個是自我,而把整個宇宙全部丟掉!所以,這一輩子沒有佛陀來示現,我們不知道,我們竟然也是佛,我們是大富翁,整個宇宙的財産竟然是我們的。而我們貪著的卻是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,每天睡的那個房子、銀行裏面的存款的簿,對人尖酸刻薄,我們享受這個貧窮,卻不知道我們是大富翁,我們多麼的可憐!

  流浪六道輪回,誰來可憐我們?誰來同情我們?所以,佛經裏面講:粉身碎骨無以報佛恩,都沒有辦法報答佛陀的恩、對我們的大恩。那麼,今天佛陀入涅槃了,我們依照他的法來修行就是報佛恩。無論如何,我們粉身碎骨,也要把正法傳出去,讓無量無邊的衆生解脫,是名報佛恩,若不說法度衆生,無以報佛恩。所以,我們內在裏面,無論出家、在家,能夠聽到無上的正法,第一個重要的觀念,就是一定要報佛恩。

  我們是叁寶弟子,把自己的身口意清淨就是報佛恩,你有能力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有時間出時間,有空間出空間;如果你家很有空間,騰出來放法寶、散播法寶,這個有空間出空間;如果你有時間送法寶,打包寄出去,用電話、用網絡,都可以救衆生,尤其是現在資訊發達的。所以,實則量周法界,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,本性是佛。[則何以明事究竟堅固耶]?不只是在根中見性,實則我們的如來藏性量周法界,要不然怎麼能夠叫做一切事究竟堅固?所以,見性對一個佛弟子來講,有如此的重要,而竟然一切衆生都把它放棄;我不想聽經、不想聞法,我只想念念佛。多麼的可惜,真的可惜!

  [故下會通四科,全事即理,圓彰七大],全事即理就是:相就是性,事就是生滅,生滅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滅;事就是有爲,當體即空就是理,就是無爲,事就是相,理就是性;事就是生滅,理就是不生不滅;事就是有爲,理就是無爲,當體即空,有爲就是無爲。全事即理,全理即事,理事不二,性相不二,性相不二,這個就是佛法的精髓。圓彰七大,[全相皆性],諸位!在相中爲什麼這麼重要?就是讓你不可以偏頗。

  譬如你一個好好的身體,你要把它搞得生病;當然這個跟業力有關系,常常講說:哎呀!這個是四大本空,五陰無我,但可惜,你不知道相就是性。換句話說: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,佛性顯現不出來,你一個人車禍、重傷害,乃至變植物人躺在那邊,雖然法法平等,佛性人人皆有;問題你躺在加護病房,躺在那邊急救,也許救不起來!沒有錯,人人皆有佛性,重病、昏迷不醒,有佛性,佛性用不出來!這樣你就知道,照顧這個身體、健康的身體有多麼的重要!爲什麼?性相不二,有了健康的身體,才有好的道業。所以,全相皆性,無量無邊的山河大地,其實就是如來藏性。

  [極于叁如來藏],叁如來藏其實就是一真,它是站在角度不一樣,站在破相的角度,講空如來藏;站在緣起的角度,叫做不空如來藏;站在一真的角度、平等的角度叫做空不空如來藏。[圓融無礙;說奢摩他,令悟一切事相,無非理性],說奢摩他、說叁摩、說禅那,這是整部《楞嚴經》重要的大科,第一大段就是說奢摩他。爲什麼要講奢摩他呢?讓我們微密觀照,定中有慧。令悟一切事相,無非理性,[乃統世界、身、心,爲一定體。自此見性,轉名如來藏性],從此叫做如來藏性,[以能遍爲諸法實體,乃對萬法而立名也。初克就根性直指真心竟]。

  [楞嚴經講義第五卷終]

  諸位翻開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》,再看下來——正宗分底下A正修具示成佛妙定,再往下看——B如來答定,再往下看,這個最重要——C正說妙定始終。正說妙定始終,那叁個大段你要看清楚:A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,我們現在就正在講這一段。說奢摩他就是微密觀照,定中有慧叫做奢摩他。B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,C說禅那證位,令入圓定、直趣菩提。我們這第一大段是最爲重要,如果沒有開這個無上的如來藏性,那你怎麼樣懂得如來密因呢?說奢摩他令悟如來密因就是什麼?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,佛陀簡而言之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:修行單刀直入,從本性下手,令心無所增減就是修行。你擁有很多的財産,統統是幻;你今天一無所有,仍然是幻,所以,隨緣度日,該有的責任就有。

  簡單講:第一個就是叫你開悟見性,你才有辦法,依此不生滅的本性下去修行,就叫做如來密因;如來的密因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,特別的重要!你第一個A沒有,就不用講到B了,第一個就沒有悟,你講什麼B呢?說奢摩他令悟密因大開圓解,B就是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,C就是禅那證位,令住圓定、直趣菩提,A加B加C,等于首楞嚴大定。這個觀念很重要,人家會問你說:你聽師父講《楞嚴經》講那麼久,什麼叫做首楞嚴大定呢?你就跟他回答:A加B加C,就是首楞嚴大定。他如果再繼續問的時候,你不說:你不要再問了!這樣就好!有功夫的只知道A加B加C,就不要再問下去了(法師笑)。

  好!我們要開始翻開《義貫》,在講《義貫》前,有幾句話說明:有一個法師跟我講,師父!您講這個義貫,爲什麼都一直念?速度很快!我跟他講:你想想看,我們《楞嚴經講義》,那個文言文那麼艱澀,我們用的時間那麼長,如果這個《義貫》的白話文,所用的時間,也同《楞嚴經講義》的文言文,時間那麼長,你想想看!一般來講,講楞嚴經大部分的都是講《楞嚴經講義》過了,就不再講這個《義貫》,那師父爲什麼要講?我想說,有些初學佛法的人,他的學曆不夠,只有念到國小或者是國中,所謂的文化水平不是很好,教育水平比較差一點,他很想修行,可是,在文字上就非常困難。又不是老參,因爲老參有相當的基礎了,聽這個不陌生;可是,對一個初學《楞嚴經》來講,像我們前面天講這個同分妄見、別業妄見的文言文,你看,多麼的艱澀、多麼的難!

  所以,師父慈悲,希望能夠救度更多的衆生,使這些楞嚴大法、佛陀的大法傳得更普遍,更多人了解《楞嚴經》的偉大和世尊的偉大。如果說,佛法那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