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好,可是,經典那麼艱澀、那麼難,到最後大家就會放棄,因爲看不懂,沒有人解釋。所以,一直堅持要講這個《義貫》,是因爲再給初學佛法的人一次機會。那麼,因爲我們現在仍然處于艱澀的階段,如果後面就比較簡單的話,《楞嚴經義貫》某一些段落比較容易,就不需要一直講。師父會衡量,看情形。講《楞嚴經義貫》就是要讓楞嚴大法更加的推廣,更能夠使上、中、下根器的人都蒙受益,所以,我們才不厭其煩的在這裏重複;雖然在重複,可是用的時間不能那麼長,對不對?用的時間那麼長,那怎麼講得完?講得太慢了,不行!師父有師父的立場。
第十叁節,這個是成觀法師自己編排的,《楞嚴經義貫》的這個章節,跟《楞嚴經講義》不太一樣,所以,我們就依照《楞嚴經義貫》來念。
第十叁節 別業妄見與同分妄見
經文[阿難白佛言:世尊,如佛世尊爲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;諸和合相與不和合,心猶未開,而今更聞“見見非見”,重增迷悶!伏願弘慈,施大慧目,開示我等覺心明淨。作是語已,悲淚頂禮,承受聖旨]。
[注釋],[諸和合相與不和合,心猶未開]:[心猶未開]指的是[諸和合相與不和合],因爲這個道理,阿難等先前沒有聽過,所以心未開。諸法有和合,成一合相,那是權教。一合相師父講的,緣起法就把它當作是一合相來看,就好象真的有那個相,事實上是方便說,那是權教;權教就是方便說的,還不是究竟義。如來一時方便攝引鈍根之人,故說[因緣和合而生法]。然依第一義實法,第一義實法就是究竟實相;究竟實相就是畢竟空相的角度來說,不但[所和合]的結果之[一合相]不可得,乃至[能和合]的因與緣亦無自體性。
諸位!因與緣無自性是什麼?不是因空、緣空,因當體即空,緣當體即空,空不合空,所以叫做無自性體,不可得。因空、緣空、空不合空,就是這個道理。不可得中,沒有緣起,緣起即空,方便說有緣起。故究竟實無和合,一合之相如空華、陽焰,猶如幻化。故《金剛經》雲:[所謂一合相,非一合相,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]爲什麼講貪著其事?因爲沒辦法透視那個相,合起來那個假相不實在的。
[見見非見]:第一個[見]是動詞,第二個[見]是名詞。若能見到[能見之性],此猶非是真見,以有能所故。有能所就不是絕對的見,絕對的見就是無見。有能有所,則生滅熾然,非是真常不生滅性。[弘慈]:大慈。
義貫:[阿難白佛言:世尊,如佛世尊]方才[爲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]之理;但尚未聞佛開示[諸]法[和合]一[相,與不和合]之理,因而于此,[心猶未開]悟,[而今更聞]佛說能[見]到[見]精者,猶[非]真[見],則[重增迷]惑昏[悶,伏願]世尊依于[弘慈],廣[施大慧目,開示我等],令悟[覺心明淨]。阿難[作是語已,悲淚頂禮,承受]如來[聖旨]。如來所說的話,統統叫做聖旨;我們凡夫沒辦法。
經文[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衆,將欲敷演大陀羅尼,諸叁摩提,妙修行路。告阿難言:汝雖強記,但益多聞;于奢摩他微密觀照,心猶未了,汝今谛聽,吾當爲汝分別開示;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。]
注釋,[大陀羅尼]:[陀羅尼],總持之義,此爲以一法而總攝一切理、持一切事,于一切教、行、境、果之理與事,無所不攝、無所不持,故稱總持。例如此經以如來密因之妙真如性,總持一切修證之理與事,無不能究竟堅固圓滿。所以,開佛的知見特別的重要,就是如來密因。[諸叁摩提]:[叁摩提],正定。
[妙修行路]:六十位修證之道。還有的講五十五位,其實這個是分類不同,有多、有寡,這個在唯識學、《璎珞經》、《華嚴經》,略有所不同,或者是小乘的經典,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初果向、初果;二果向、二果;叁果向、叁果;四果向、四果,證果的這個果位,大、小乘多多少少談的階位有一點不同,大致上是相同。[強記]:記憶力很強,聞即不忘不失。這算是不錯了,但是,對于真修行沒什麼幫助,修行不是靠強記的。[于奢摩他,微密觀照,心猶未了]:于自性奢摩他本定之理,而起的細微秘密觀察照了真性之智,猶未了悟。
诠論,這個诠論很重要,這個是成觀法師自己對《楞嚴經》的一種重要的诠釋,這個诠論就特別重要!注解《楞嚴經》的高僧大德,有自己的看法,這個诠論就是成觀法師有獨到、可貴之處!所以,多讀他們高僧大德各個的角度,能夠幫我們智慧擴大、視野擴大、經教擴大,更能夠了解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所以,特別重要!
[大陀羅尼門](大總持門)爲本經之精要。本經之總持門分兩大部分:一個是理總持門,二爲事總持門。[理總持門]就是心,以理就是心,心即是理,此部分即是開示[心真如]之理,以此一理而攝持無量之理。所有的理不離心,心真如就是一理一切理。所以《大乘起信論》雲:[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,所謂心性不生不滅]。諸位!這個不生不滅,它的重點就是不增不減,你爲什麼會生滅?就是執著,認爲有東西增,擁有很多很多財産、擁有我執,這個就是增;或者是人家對不起你,你有失落感;或者財産失去、人家欺負你,你好象失去什麼;或者失去朋友,這個就是得跟失,所以,就會化作一念的生滅。因此,修學佛道的人,這個得失心要稍微放下,擁有的東西,知道它是幻;失去的東西,那就過去了,也不要在意。
故說[心真如]是理總持門。又,理總持門亦是解悟門,謂行者于此心真如理,在破無量邪見、惡見,妄想、我見之後,于此平等、圓成之理,得以現前信解,悟了,故是解悟門。其次,本經之[事總持門],是指大佛頂首楞嚴神咒。所以,我們每次《楞嚴經》講完,要持一個楞嚴咒。謂行者于理上悟後,即在事上起修。所以,這個事修特別的重要!本經亦言[理可頓悟,事須漸修]。何謂[事須漸修]?所謂[事],是指除障、持楞嚴咒要這樣子,事修可以除障。淨業,要真正的去修,轉識這叁件大事。這叁件大事不是光悟了就可以的,所以古人悟了之後,便去住山二、叁十年,就爲了一心潛修,以便除障,淨叁業、轉八識而令始覺(最初開悟)合于本覺,達于究竟覺。
此非一蹴可幾,而且要有方法(就是法門),而本經所開示之悟了以後的修證門即是[首楞嚴神咒]大總持門,依此神咒總持法門,以此父母所生之身,即得現身除障、淨業、轉識成智,證大菩提,轉大*輪,度脫衆生,作大佛事。所以,密宗講即身成佛,就是這個道理,叁密相應,即身成佛。所以,密宗很迷人;但是,經教不通、心性不明,會很迷惑!每天只知道念佛、持咒、觀想,對如來藏性不知道。此大總持門不但是我們末世凡夫所依之最殊勝大威力法門,連十方如來坐菩提場、降伏衆魔、成等正覺、轉大*輪,也是依此陀羅尼總持門(如是本經中如來所說)。
經文[阿難,一切衆生輪回世間,由二顛倒,分別見妄,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。雲何二見?一者衆生別業妄見;二者衆生同分妄見]。
注釋,[一切衆生]:除了六凡之外,在此還包括二乘及權教菩薩。[由二顛倒,分別見妄]:由于兩種顛倒心之分別,而見種種妄相。[當處發生]:[當處],本處,亦即本心本識之中,謂這些顛倒妄見,非離心別有,而全是在本心中發生,所謂不離本處。[當業輪轉]:即在這些本業中而輪轉,亦即,輪轉者,除了這些[業]外,更無人受此輪轉:輪轉者業也,非他,是中無人;所以一切輪轉非離此等業而有。所以,我們活得多麼的冤枉,並沒有真正受輪轉的人,就是因爲業在轉,這個業就是煩惱、無明惑,所有的生滅輪回,統統來自一顆無明、愚癡的心,而且輪回的很冤枉;歇即是菩提,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輪轉就停。我們什麼時候能夠理解、體悟、了悟那個放下的可貴,什麼時候?如果修行當作起點,那麼,誰先放下,就誰先到達終點,到達終點就沒有東西可以放下。所以,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功夫,時時刻刻都要下的功夫。
[雲何二見]:[二見],此二種顛倒分別所起之妄見。[一者衆生別業妄見]:[別業],即不共業,即每個衆生個別有的業,亦即所謂[殊相]之妄見,此類妄見,人人不同,因爲每個人所造集之業都不盡相同的緣故。這句話,易言之,即是[自業所感之妄見]。自己造什麼因,自己得什麼果,這世間不用怨天尤人,懂得佛法的人,就是不用怨恨,你爲什麼出生在這個家庭?爲什麼跟這個爸爸、媽媽結這個父子、母子之緣?那就是業了!每一個人的業不同,所以,業現前就是認命,不用算命,認命接受這個事實,歇即是菩提。[二者衆生同分妄見]:這就是一切衆生,或一部分衆生所共有之業(共業)所起之妄見,即唯識百法中稱爲[衆同分],爲心不相應行法之一。色法、心王、心所法,是依色、心王、心所叁位假立,這個我們在《百法名門論》都講得很清楚了。此句,易言之即:[共業所感之妄見]。
義貫,佛言:[阿難,一切]凡外權小之[衆生]之所以[輪回世間]的原因,主要是[由]于[二]種[顛倒]心之[分別]而[見]種種[妄]相所致,而此二妄見乃于衆生本心本識中[當處發生],非離心而生,亦令衆生[當]此本[業]而[輪轉],非離業而別有輪轉,(輪轉者業也,此中無人,無作者、受者)。你看,我們輪回得有多冤枉,因爲萬法空無自性,所以,苦得很冤枉。正因爲我們的業識不斷,業就是生滅意識心。[雲何]爲[二]顛倒所起之妄[見?一者]爲[衆生]依個[別]之[業]所起之[妄見](自業所感之妄見);[二者]爲[衆生]共[同]有[分]之[妄見](共業所感之妄見)。
經文[雲何名爲別業妄見?阿難,如世間人目有赤眚,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。于意雲何?此夜燈明所現圓光,爲是燈色?爲當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