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么好,可是,经典那么艰涩、那么难,到最后大家就会放弃,因为看不懂,没有人解释。所以,一直坚持要讲这个《义贯》,是因为再给初学佛法的人一次机会。那么,因为我们现在仍然处于艰涩的阶段,如果后面就比较简单的话,《楞严经义贯》某一些段落比较容易,就不需要一直讲。师父会衡量,看情形。讲《楞严经义贯》就是要让楞严大法更加的推广,更能够使上、中、下根器的人都蒙受益,所以,我们才不厌其烦的在这里重复;虽然在重复,可是用的时间不能那么长,对不对?用的时间那么长,那怎么讲得完?讲得太慢了,不行!师父有师父的立场。
第十三节,这个是成观法师自己编排的,《楞严经义贯》的这个章节,跟《楞严经讲义》不太一样,所以,我们就依照《楞严经义贯》来念。
第十三节 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
经文[阿难白佛言:世尊,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;诸和合相与不和合,心犹未开,而今更闻“见见非见”,重增迷闷!伏愿弘慈,施大慧目,开示我等觉心明净。作是语已,悲泪顶礼,承受圣旨]。
[注释],[诸和合相与不和合,心犹未开]:[心犹未开]指的是[诸和合相与不和合],因为这个道理,阿难等先前没有听过,所以心未开。诸法有和合,成一合相,那是权教。一合相师父讲的,缘起法就把它当作是一合相来看,就好象真的有那个相,事实上是方便说,那是权教;权教就是方便说的,还不是究竟义。如来一时方便摄引钝根之人,故说[因缘和合而生法]。然依第一义实法,第一义实法就是究竟实相;究竟实相就是毕竟空相的角度来说,不但[所和合]的结果之[一合相]不可得,乃至[能和合]的因与缘亦无自体性。
诸位!因与缘无自性是什么?不是因空、缘空,因当体即空,缘当体即空,空不合空,所以叫做无自性体,不可得。因空、缘空、空不合空,就是这个道理。不可得中,没有缘起,缘起即空,方便说有缘起。故究竟实无和合,一合之相如空华、阳焰,犹如幻化。故《金刚经》云:[所谓一合相,非一合相,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。]为什么讲贪着其事?因为没办法透视那个相,合起来那个假相不实在的。
[见见非见]:第一个[见]是动词,第二个[见]是名词。若能见到[能见之性],此犹非是真见,以有能所故。有能所就不是绝对的见,绝对的见就是无见。有能有所,则生灭炽然,非是真常不生灭性。[弘慈]:大慈。
义贯:[阿难白佛言:世尊,如佛世尊]方才[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]之理;但尚未闻佛开示[诸]法[和合]一[相,与不和合]之理,因而于此,[心犹未开]悟,[而今更闻]佛说能[见]到[见]精者,犹[非]真[见],则[重增迷]惑昏[闷,伏愿]世尊依于[弘慈],广[施大慧目,开示我等],令悟[觉心明净]。阿难[作是语已,悲泪顶礼,承受]如来[圣旨]。如来所说的话,统统叫做圣旨;我们凡夫没办法。
经文[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,将欲敷演大陀罗尼,诸三摩提,妙修行路。告阿难言:汝虽强记,但益多闻;于奢摩他微密观照,心犹未了,汝今谛听,吾当为汝分别开示;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。]
注释,[大陀罗尼]:[陀罗尼],总持之义,此为以一法而总摄一切理、持一切事,于一切教、行、境、果之理与事,无所不摄、无所不持,故称总持。例如此经以如来密因之妙真如性,总持一切修证之理与事,无不能究竟坚固圆满。所以,开佛的知见特别的重要,就是如来密因。[诸三摩提]:[三摩提],正定。
[妙修行路]:六十位修证之道。还有的讲五十五位,其实这个是分类不同,有多、有寡,这个在唯识学、《璎珞经》、《华严经》,略有所不同,或者是小乘的经典,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初果向、初果;二果向、二果;三果向、三果;四果向、四果,证果的这个果位,大、小乘多多少少谈的阶位有一点不同,大致上是相同。[强记]:记忆力很强,闻即不忘不失。这算是不错了,但是,对于真修行没什么帮助,修行不是靠强记的。[于奢摩他,微密观照,心犹未了]:于自性奢摩他本定之理,而起的细微秘密观察照了真性之智,犹未了悟。
诠论,这个诠论很重要,这个是成观法师自己对《楞严经》的一种重要的诠释,这个诠论就特别重要!注解《楞严经》的高僧大德,有自己的看法,这个诠论就是成观法师有独到、可贵之处!所以,多读他们高僧大德各个的角度,能够帮我们智慧扩大、视野扩大、经教扩大,更能够了解《楞严经》的思想,所以,特别重要!
[大陀罗尼门](大总持门)为本经之精要。本经之总持门分两大部分:一个是理总持门,二为事总持门。[理总持门]就是心,以理就是心,心即是理,此部分即是开示[心真如]之理,以此一理而摄持无量之理。所有的理不离心,心真如就是一理一切理。所以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[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,所谓心性不生不灭]。诸位!这个不生不灭,它的重点就是不增不减,你为什么会生灭?就是执着,认为有东西增,拥有很多很多财产、拥有我执,这个就是增;或者是人家对不起你,你有失落感;或者财产失去、人家欺负你,你好象失去什么;或者失去朋友,这个就是得跟失,所以,就会化作一念的生灭。因此,修学佛道的人,这个得失心要稍微放下,拥有的东西,知道它是幻;失去的东西,那就过去了,也不要在意。
故说[心真如]是理总持门。又,理总持门亦是解悟门,谓行者于此心真如理,在破无量邪见、恶见,妄想、我见之后,于此平等、圆成之理,得以现前信解,悟了,故是解悟门。其次,本经之[事总持门],是指大佛顶首楞严神咒。所以,我们每次《楞严经》讲完,要持一个楞严咒。谓行者于理上悟后,即在事上起修。所以,这个事修特别的重要!本经亦言[理可顿悟,事须渐修]。何谓[事须渐修]?所谓[事],是指除障、持楞严咒要这样子,事修可以除障。净业,要真正的去修,转识这三件大事。这三件大事不是光悟了就可以的,所以古人悟了之后,便去住山二、三十年,就为了一心潜修,以便除障,净三业、转八识而令始觉(最初开悟)合于本觉,达于究竟觉。
此非一蹴可几,而且要有方法(就是法门),而本经所开示之悟了以后的修证门即是[首楞严神咒]大总持门,依此神咒总持法门,以此父母所生之身,即得现身除障、净业、转识成智,证大菩提,转大*轮,度脱众生,作大佛事。所以,密宗讲即身成佛,就是这个道理,三密相应,即身成佛。所以,密宗很迷人;但是,经教不通、心性不明,会很迷惑!每天只知道念佛、持咒、观想,对如来藏性不知道。此大总持门不但是我们末世凡夫所依之最殊胜大威力法门,连十方如来坐菩提场、降伏众魔、成等正觉、转大*轮,也是依此陀罗尼总持门(如是本经中如来所说)。
经文[阿难,一切众生轮回世间,由二颠倒,分别见妄,当处发生,当业轮转。云何二见?一者众生别业妄见;二者众生同分妄见]。
注释,[一切众生]:除了六凡之外,在此还包括二乘及权教菩萨。[由二颠倒,分别见妄]:由于两种颠倒心之分别,而见种种妄相。[当处发生]:[当处],本处,亦即本心本识之中,谓这些颠倒妄见,非离心别有,而全是在本心中发生,所谓不离本处。[当业轮转]:即在这些本业中而轮转,亦即,轮转者,除了这些[业]外,更无人受此轮转:轮转者业也,非他,是中无人;所以一切轮转非离此等业而有。所以,我们活得多么的冤枉,并没有真正受轮转的人,就是因为业在转,这个业就是烦恼、无明惑,所有的生灭轮回,统统来自一颗无明、愚痴的心,而且轮回的很冤枉;歇即是菩提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轮转就停。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理解、体悟、了悟那个放下的可贵,什么时候?如果修行当作起点,那么,谁先放下,就谁先到达终点,到达终点就没有东西可以放下。所以,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功夫,时时刻刻都要下的功夫。
[云何二见]:[二见],此二种颠倒分别所起之妄见。[一者众生别业妄见]:[别业],即不共业,即每个众生个别有的业,亦即所谓[殊相]之妄见,此类妄见,人人不同,因为每个人所造集之业都不尽相同的缘故。这句话,易言之,即是[自业所感之妄见]。自己造什么因,自己得什么果,这世间不用怨天尤人,懂得佛法的人,就是不用怨恨,你为什么出生在这个家庭?为什么跟这个爸爸、妈妈结这个父子、母子之缘?那就是业了!每一个人的业不同,所以,业现前就是认命,不用算命,认命接受这个事实,歇即是菩提。[二者众生同分妄见]:这就是一切众生,或一部分众生所共有之业(共业)所起之妄见,即唯识百法中称为[众同分],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。色法、心王、心所法,是依色、心王、心所三位假立,这个我们在《百法名门论》都讲得很清楚了。此句,易言之即:[共业所感之妄见]。
义贯,佛言:[阿难,一切]凡外权小之[众生]之所以[轮回世间]的原因,主要是[由]于[二]种[颠倒]心之[分别]而[见]种种[妄]相所致,而此二妄见乃于众生本心本识中[当处发生],非离心而生,亦令众生[当]此本[业]而[轮转],非离业而别有轮转,(轮转者业也,此中无人,无作者、受者)。你看,我们轮回得有多冤枉,因为万法空无自性,所以,苦得很冤枉。正因为我们的业识不断,业就是生灭意识心。[云何]为[二]颠倒所起之妄[见?一者]为[众生]依个[别]之[业]所起之[妄见](自业所感之妄见);[二者]为[众生]共[同]有[分]之[妄见](共业所感之妄见)。
经文[云何名为别业妄见?阿难,如世间人目有赤眚,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。于意云何?此夜灯明所现圆光,为是灯色?为当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