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律法师
文殊讲堂
讲题: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
日期:2009.5.15-2009.5.23
片数:共5片(本片为第4片)DVD
从今天起,要用《楞严经讲义》和《义贯》,因为后面要讲五阴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七大,《表解》、《讲义》、《义贯》都带来。有人说那很重!表示你业障很重,这经典哪怕重?对不对?以前都很千辛万苦,带得稍微重一点没关系,开智慧比较重要!
[申三 结见见即释离迷闷 (分二)]
[酉初 令取上义转释]
[二 令对目前会释 今初]
经文[觉所觉眚,觉非眚中。此实见见,云何复名,觉、闻、知、见]?
先解释一遍:觉所觉眚,第一个[觉]叫做真觉,真觉觉悟到所觉,这个[所觉]就是能缘和所缘,也就是见相二分,[能觉]就是能、所,能见的见分和所见的相分,也就是能缘和所缘;这个[眚]就是眼睛有毛病。整句的意思:觉所觉眚,说:当正觉、真心之觉,觉悟到了能觉和所觉;这个毛病知道——能所不断、无明不断、烦恼不断的时候,那么,觉非眚中。第一个[觉]是真体之觉,我们真心、真体之觉,非眚,就没有毛病了,没有无始的见病。觉非眚中,就是真体之觉,是绝对不是见病之中,也就是说:真正的觉,是没有毛病的。此实见见,[此]是指上面两句。实见见就是如同前面所讲的见见非见。前面所讲的:当真见见到了妄见的时候,真见就绝对不是妄见,这一句的道理是一样的。云何复名,觉、闻、知、见?没有能所,原是一颗真心,绝对的一真法界,平等的心性,哪里还有六根的见精呢?
[觉]是指鼻、舌、身;[闻]是指耳;[知]是指意;[见]是指眼。那么,见闻觉知,它这里排列是觉、闻、知、见,就是见、闻、觉、知,就等同六根的六精。再把这个义理贯串起来,前面四个字,觉所觉眚就是[觉缘],也就是前面所讲的结归。觉非眚中就是[非眚],也就是前面我们那一段所讲的:[觉缘非眚]的意思。现在师父把它贯串起来,说:当真觉觉悟到了能觉、所觉,觉悟到了见相二分原是一体的这个问题的时候,真体之觉悟,就绝对不会堕落见病当中。这个如同前面所讲的见见非见,当真见见到了妄见的时候,真见就绝对不会落入妄见的义理是一样的。原来、本来是一真法界,平等不二,没有能所,本来是一精明,本来是一体的,云何变成了见、闻、觉、知六和合呢?元是一精明,纯一真心,平等不二,哪里还有六根的分别呢?六根的意识心作用的见精呢?
[上来别业中种种发挥,结归觉缘非眚一句],[觉缘]就是前面四个字:觉所觉眚,所以,这个[所觉]两个字就是等于[缘]字,[缘]就是等同能缘跟所缘。所以,结归[觉缘非眚],[非眚]就是觉非眚中。所以,这八个字就是等于[觉缘非眚]的意思,我们说:觉所觉眚,觉非眚中,就如同前面四个字[觉缘非眚]一样的道理,等于一句。
[正转释见见非见之迷闷也。首句即上觉缘(见相二分)二字];第一个是真觉,第二个[缘]字就是见相二分,两个字觉缘。[二句即上非眚二字。一、三觉字是真体,所觉即能缘所缘]见相二分,见相二分[由无明]妄见[所熏,知见妄发(见分),发妄不息],简单讲:佛就是有一颗圆满健康的心灵、佛性,而我们每一个众生,不是重病就是轻病,要不就少病,我们的心没有一个不病,我们的心灵都卡住了一层无明,粗细、轻重而已。所以,发妄不息,看什么统统执着,看什么都不顺眼,一天到晚就是坚持着自己的看法和已见,所以,发妄不息,从来没有停止过。
[劳见发尘(相分)],当我们发妄不息的时候,就劳见发尘,种种的相就误认为是实在了。[悉皆如眚],病就出来了。[真觉未觉时,常堕眚中,一觉所觉是眚],[眚]就是无明病,[则此真觉,即已离眚,非堕眚中矣!此牒前本觉明心,觉缘非眚],本妙、本觉、本明之心觉悟的时候,那么,见相二分的毛病就没有了,所以,觉缘非眚。[及前能见眚者],能见眚的,[终无见咎],就像一个人落入了水中喊救命,当他离开水,看到水的时候,已经得救了。以及前面能够见到眚病的时候,终究是没有见病的过失。
[又见眚非病之义,亦如圆觉所云:“知幻即离”是也]。离幻即觉。而我们这个重点,这个[幻]字,这是彻底的空,是幻。举个例子,当我们说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讲到这一句的时候,我们会慢慢的在脑筋里面去分析一件事情。譬如《楞伽经》讲:碎为微尘观,也就是把任何的相碎为微尘,我们如是观察。问题来了:那个微尘是实在的吗?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电子、质子、分子,在佛经里面叫做颗粒微尘、叫作尘相。现在问题就是:尘有没有实性?如果说尘有实性,就违背佛经的意思,因为万法空无自性。所以,问题出在这个地方,小乘认为四大的颗粒微尘,把它分析到最后,那个就是最极微的尘相,是构成整个宇宙的元素,就是由这个颗粒微尘、最极微的尘相,构成地水火风、山河大地、花草树木、日月星辰,这个是小乘所承认的。
但是,佛陀就问了:你所谓的极微,非常微细的颗粒微尘,它有方分否?佛在经典里面,方分就是说有没有体积?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就是说:你认为整个宇宙的最微细的颗粒微尘,这个颗粒微尘有没有体积?如果有,不能讲叫做极微,因为还可以切割;如果没有,没有的东西,怎么可以合成有?所以,佛陀问:如果一个颗粒微尘,切割、分析到最后可以入空,那么反过来讲,集多少的虚空可以变成一个颗粒微尘?佛陀说:这根本就不可能!我们知道,集虚空怎么会变成色相?所以,了解色相是彻底的空、彻底的无自性,连那个颗粒微尘的自性,都不可以逗留在观念里面。
我们了解说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这个你能了解,一朵花、一棵树、一座山,这个你能理解。但是,当它到颗粒微尘的时候,如果你执着,那个是有实性的东西,就违佛的教诫,就不是佛的意思。佛说:一个颗粒微尘的尘相,仍然是幻,它仍然是空无自性。所以,不能说:我一直分析,分析到最后有空的出现。佛陀说:如果我们用切割的方法、分析的方法,把一朵花、或者是一个桌子、椅子,分析到最后,变成颗粒微尘,你认为从颗粒微尘,用最高科技再切割、分析下去,可以入空。那佛陀就问你说:集合多少的虚空,可以变成一个颗粒微尘的有相、尘相?世尊说:大家都知道,集空不可能变尘,应当了解:尘是空无实性、究竟空,色即是空,就是这个道理,无一法不空,还不能卡在一个实在的颗粒微尘、有实体性。知道吗?
怎么都没反应?发生什么事?这样听得来吗?嗯,这样听得来;其实是因为师父在问了,不点头也不行了。好了!那就没办法,你就慢慢慢慢的薰习,佛法本身就是很辛苦,有一点难处。没有关系,大小乘的分水岭就是这样,小乘它承认有一个颗粒微尘的尘相;大乘,连这个尘相都没有实性,当全就是空,空到底,没有一法不空。好!那你这样理解,就知道大乘佛法的究竟之处,换句话说:那个颗粒微尘也不可得,地水火风其实就是本性,究竟的空。
底下,[此实见见:此字即指上二句,实即见见非见之义。比显云:真觉觉于所觉是眚时],真觉觉于所觉是眚的时候,真觉觉悟到这个所觉有毛病的时候,[真觉不堕于眚中(此上二句义)];佛陀看:每一个众生都卡在无明病里面,所以,佛就无病。世尊是心灵究竟圆满解脱的圣者,佛陀的心灵是没有病的;我们一切众生,不是重病就是小病,不是轻病就是少病;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救药的病,是什么都执着、什么都计较,没有一天活快乐的日子,没有!
[即前真见,见于见精带妄时]候,就是前面的真见,见到见精带妄,见精带有少分的妄。诸位,见精不带妄叫做见性;见精带妄的时候,不纯的真心,叫做见精。所以,只要称见精,看你是称在什么时候的角度、时空,不一样。[真见非堕于见精妄中],真见就是真心、本体,每一个人的清净佛性,绝对不会堕于带有妄的见精当中。[彼此意义相类。云何]底[下]是[责怪之辞,见性即是寂常心性],叫做绝对空,空到彻底。
[所应取为本修因者],所以,下手处就必须是不生不灭,一等是学,直须无学,无学就是没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。[云何复将此妙觉明性,名为觉、闻、知、见]来化作生灭的意识心呢?[何异将连城之璧],价值连城之[璧],就是美玉。[唤作碔砆],碔砆就是像玉一般的美石,可惜它是石头,类似玉,它不是真玉。[岂不误哉]?把这个象玉一般的美石,误认为是璧,就是美玉,那个就是坏了、不正见了!我们把意识心当作是本性的不生灭心,那就坏了!岂不误哉?[觉、闻、知、见,即是六精,体同用异]。体性是一样的,它的用是有差别的。
[元以一精明,分作六和合]。一精明就是纯粹的本性,分成六根在作用。它这个什么意思呢?就是眼离不开明暗、色空的范畴;耳朵离不开动、静的范畴。眼睛,所有的明暗,还有色空这些相,其实在心性里面化作一念的生灭。换句话说:我们眼睛这个见性被明暗、色空所拘缚住,没有办法超脱这个范畴;但是,总归就是化作内在意识心的一念生灭心,这一念生灭心显现在心性当中,就变成了执着、妄想和颠倒。所以,元以一精明,其实是同一个本性,分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作用,变成六根,就是六和合。
[觉知二字,各具二精,即带妄之见精也。众生既不可执妄为真,亦不可将真作妄,如祗认见、闻、觉、知为心,则被所覆],因为这个是妄心,也就是眼见一切色、耳闻一切声、鼻嗅一切香、舌尝一切味,就一直化作一念的意识心,一直执着,那就完全是妄心的作用,就被捆住了。则真心被覆盖住,[即不见精明本体矣]。虽然是六根,其实是一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