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前尘影事来问你:汝今犹以一切世间,无知的众生妄想,妄想就是自生疑惑,就是妄想。疑见性为和合,以及诸因缘性,就是跟和合有关了。疑见性为和合,以及诸因缘性,跟和合相关,而自疑惑,疑惑就是:真心到底是和合不和合?弄不清楚!证菩提心和合起者。好!现在证悟了菩提心,岂属于和合而起?这是佛告诉阿难:真心为能证悟之菩提心,岂属于[和合]而起?真心为能证悟之菩提心,岂属于和合而起者?
这个我再解释一遍:阿难!我现在又以前尘影事来问你,汝今仍然以一切世间,生灭妄想心、意识心,自生疑惑,这些妄想怀疑什么?怀疑见性是和合,妄想和合,妄想就是怀疑见性为和合,叫做妄想和合。说:妄想疑见性为和合,以及诸因缘性,因缘性就是和合相关,而自疑惑,就是见性跟因缘性有关,而自疑惑。那么,证菩提心和合起者,证悟了菩提的真心,哪里是属于你阿难所讲的和合而起?
[前破因缘等,皆约前尘而破,以见离尘不显故];见性是因为外尘的相才显现。[今破和合,亦以前尘为问。故佛云:吾今复以前尘问汝,汝今犹以一切世间,妄想情计,疑见性为和合而有,此诚不当]。这实在是不恰当![观犹以二字,有责怪意,和合上加妄想二字,以真见本无和合,妄想情计,妄计和合。诸因缘性一句,以和合与因缘相关,故兼言之];因缘性跟和合有关,和合跟因缘性有关,[自生疑惑,即是妄想]。
[证菩提心,和合起者:此二句按定错计。上句即指真见,以真见为能证菩提之因地心,此心为如来密因],所以,要进入佛的境界,下手处,要不生不灭性,要彻底的放下生灭,这个才能进入如来的密因。[由来不变,岂属和合起者]?由来不变就是绝对独立,不跟任何东西合。[故不应自生疑惑。初总举妄惑竟]。
[未二 别为破斥 (分二)]
[申初 破和]
[二 破合 今初]
经文[则汝今者,妙净见精,为与明和?为与暗和?为与通和?为与塞和]?
现在分别来破斥。说:你现在者,妙净见精,因为见相二妄已除,所以,加一个[妙]。那么,现在佛就问了:这个妙净见精就是本妙本净、纯一无杂的见精,现在我问你:到底是跟明相、有光亮的明相和?还是没有光线的暗处和?或者是与空、通的地方和?或者是和阻塞的地方和?你说说看。因为见相二妄已除的话,这句意思是:真心到底与明和?与暗和?为与通和?还是与塞和?就是这个意思。
[此仍用见精者,以真见、见精无别体故]。本体是一。所以,真见是没有带妄,见精是带妄;可是,如果除了以后,也可以用见精,因为见精是纯一无杂,就是见性。[因二妄既剖,故加妙净二字,以此见虽然处染,毕竟不染,其清净本体,由来不变,故曰:“妙净”。为与明和等,即以前尘为问也]。
经文[若明和者,且汝观明,当明现前,何处杂见?见相可辨,杂何形像]?
好!解释一下:如果跟有光线的明相来和,就用这个来举例子,且汝观明,你好的看这个明相,注意看!当明相现前的时候,何处杂见?何处杂这个见性?[杂]就是和,如果见性是见性、明相是明相,你很清楚的,见性跟明相并没有杂在一起!那么,说和就不对了。见、相可辨,这个[见]就是内在的见性、见精,[相]是指明相。在这里是说:这个见性、见精,内在的见精,和外在的明相,很清楚可以辨明。意思是:能见是能见,所见是所见,这非常清楚的!好!杂何形像?我现在问你:混和以后,又变成了什么形像呢?
[首句牒定,下以名、义、体、相四意破之。先约相破。杂即和也,凡言和者,必有二物,相投不分,方成和义]。你说见性跟明相是和,好!现在用这个角度来讨论,所以,就问阿难[故难云:且汝观见明相,正当明相现前之时,何处杂和汝见耶]?何处夹杂你的见精?意思就是:见精一直存在,并没有混杂在一起,外相是外相。[见相可辨],能见的见性、外在的见相,很清楚![杂何形像者]:混杂在一起,这中间变成了什么?就失去了原有的见性、失去原有的相吗?[见精属内心,明相属外境,如果杂和为一,亦应可辨;如朱与面粉二物杂和,则朱失其红,面失其白,成为非红非白之色,今见相],就是见分、相分,[二者杂和,究竟作何色相耶]?
佛很有智慧,就问他了:
经文[若非见者,云何见明?若即见者,云何见见]?
诸位!底下这一段是指混和以后,见性跟明相混和以后,这个明相若非见者,若非见就是:如果不是见性所见,混和后,若不是见性所见,[云何]就是如何,能见到明?大家都知道,明相当然是见性所见。若这个相即见者,如果这个相就是见性所有,那么,哪有没有生命的相变成色见了?前面讲为何以色见见自己的见性?这个成何体统?大家都知道能见、所见的定义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如果相就是我们的见性,那么,又怎么能够以这个来见自己的见性?怎么可以以这个见来见自己的自性?
[二约义破。凡言和者,必有二物,先相离而后相即,方成和义]。两种,本来是相离,和在一起就相即。[难云:见与明相和后],见性跟光线的明相混和以后,[毕竟还是见耶?非是见耶]?到底是见性,还不是见性?如果混和以后,明相它不属于见性、不是见性,[若和后明相非是见者],那么就看不到了;当然眼睛是看到明相啊![应无所属],对不对?若混和以后,明相非是见性,当然就看不到了,因为里面没有见性了。[云何而能见明]!又为什么见性这么清楚可以看到明相呢?
[此非离也。若和后明相即是见者],如果把混和以后,这个明相,就变成你的见性了,明相是没有生命的,把明相变成我们的见性,[相既成见],那麻烦大了!你的见性已经成相了,[应不能自见其相],因为你的眼睛被相卡住,见性就是相,以相见相,这个不成能所,相既成见,就是变成相见了,见已成相,相就是见,见就是相了,应不能自见其相。当然,眼睛变成有相,有相怎么变成能够看到外面的相呢?
[若仍见其],如果见性跟明相混和在一起,可是,见性还是可以看到它的相,[云何以见自见其见]?怎么可以说,用自己的见,来见到自己的见?怎么可以这样讲?因为它是无形,所以,云何以见自见其见?怎么可以说,用自己的见性来见到自己的见性呢?因为那是见性,前面讲的:已经变成色相了。[此非即也。如是观察,则和义不成]。
再讲一遍:相既成见,应不能自见其相,如果还可以看到它的相,云何以见自见其见?这个就是非即。如是观察,则和义不成。
经文[必见圆满,何处和明?若明圆满,不合见和]!
如果其见性本自圆满、自己圆满,自己圆满就不需要和啊,何处和明?因为两种东西不圆满才叫做和,哪里需要跟这个光线来和?见性本身圆满,就不需要和了,此二体各不圆满,才说和嘛!若明相圆满,如果明相本自圆满,也不适合与见和,也不和见和,也不适合更容与见和。各自圆满就不需要,没有缺陷,没有缺陷就不需要和。所以,这句的意思就是:如果见性本自圆满,就不需要跟光线和;如果光线本自圆满就不需要跟见性和。
[三约体破。凡言和者,必二体各不圆满,方可相和。难云:必其见性圆满,何处可以再和明相?若使明相圆满,不合更容见与之和]?意思是:两个各体圆满,就没有缺陷,没有缺陷就圆满。譬如说虚空它是圆满,那要跟谁和呢?需要多余的吗?不需要!所以,见性圆满,就不需要与明相和;如果明相圆满就更不需要与见性和,就是这个意思。
经文[见必异明,杂则失彼,性、明名字,杂失明、性,和明非义]。
见必异明,有情的见性,必异、异明,不同于无情之明相,诸位!这个要分开来讨论,[见]就是有情物,有情才有见性;[明]就是无情物,这个很简单。见必异明就是:有情之见性,一定异于无情之明相,就是这样解。杂则失彼,那么,能见的有情的见性跟无情的明相,就失去了见性、失去了明相。性、明名字,杂失明、性,这什么意思?本性和明相,本来有的名字,是因为见性跟明相混杂在一起,杂失明性,杂和起来,就失去了明相,与其见性的本名。就是前面讲的朱砂、朱是红色的,面粉是白色的,杂在一起就失去本名了。所以,杂失明、性,就是杂和在一起,就失去了明相这个名词,还有见性的名词。和明非义,用见性来混和明相,见性和明相混和在一起,是没有道理的。因为混和在一起,就明相失去明相、见性失去见性。
再讲一遍:见必异明,杂则失彼,性、明名字,杂失明、性,和明非义。有情的见性,当然不同于无情的明相,如果假设说把它混杂在一起,就会失去本性和明相的名字,杂和在一起,就会失去明相和见性的本名。所以,用见性来混和明相的讲法,说这样是和合,是没有道理的,意思就是没有和。
[四约名破。凡言和者,必二物不同,而后相和,既和当失本名。难云:若见性与明相,未杂之时,见是见,明是明,有情之见性],当然不同于、[必异于无情之明相],当然不同于明相,[杂和之后,则必失彼见性明相,本有之名字,而见当非见],而见性变成了非见性。[明应非明];明相也变成了非明相,因为混杂了嘛![如水土相和,则失彼水土本名,转名为泥矣。杂和既失明相见性之本名,则说见性和明相者]混和在一起[非义矣],就是没有道理的。
经文[彼暗与通,及诸群塞,亦复如是]。
[以明例余,彼暗与通塞,非和之义,亦复如是。初破和竟]。如果讲到暗跟通,以及种种诸群塞,亦复如是。意思就是:其他就不用讲了,举这个[明],就可以包括暗和通,或者是塞,意思是一样的。在这里注意,稍微分辨一下[和]跟[合]。如果讲这个[和],是两种东西和在一起,比较粗糙,类似物理作用。讲这个[合],就紧密结合在一起了。所以,佛陀为了要破我们的和合的观念,见性不跟明、暗、通、塞和合,所以,分开来讨论。这两个字,分开两个段落来破。这个[和]是比较粗糙,还没有完全紧密在一起。
前面这个[和]象物理作用、后面这个[合]象化学作用,完全融入在一起,更紧密的,就是不可分的意思。这两个字分开来讨论,更容易了解,见性跟明、暗、通、塞,是完全不和合,完全绝对独立。要不然怎么迥脱根尘?要不然怎么了生死?如果说见性没有独立存在的本能,那么我们所有见到一切相,就一直会跟它掺杂在一起,没有办法迥脱根尘、了生死;正因为我们见性独立,可是,又不可以离相喔,你讲不和合也不对,不和合怎么可以见到明、暗?讲和合也不对,讲和合就永远生死,佛法它就是这么奥秘!
所以,经典里面某一些比喻,它是为没有见性的人而设立的,譬如《大乘起信论》讲:真妄和合,真心跟妄心和合。诸位!这一句不符合佛意,只是善巧方便,让你了解和合,就是说我们本性。如果真心跟妄心混和,那你永远不能成佛。经典常常这样讲:用水跟波来比喻,因为风动,所以水就动,水动就变成无明;风不动,就变成真如。真如跟无明,那这个麻烦大了,这个比喻是错误的,为什么?那我成佛以后,再变众生了,无明就是众生;我变众生以后,有一天我就成佛;我成佛以后,又来变众生了。所以,用[真妄和合]这一句是不对的!
诸位!真从来不是妄,但是,妄不离真;无明从来不是真心,因为无明可以破,真心本自存在,所以,无明绝对不是真,无明是真,你怎么破?无明跟真心和合,你怎么破?妄从来不是真,无明绝对不是真如,无明就是真如的影像,而无明本自不存在。这样你才有办法了生死。无明若跟真心和合,一直变众生,一下变佛;一下变佛,一下子又变众生,这个修行永远没有办法成就的,这个观念是错误的!但是,佛经为了善巧方便,就是只有这样子比喻而已,你没有大悟,就是这样讲。所以,讲经说法的人,他就只好这样讲,注解也是这样讲,所有的法师都跟着这样讲,这个讲本身就不对!为什么?成佛,这样没有什么意义啊,成佛可以变众生,众生可以变佛,那这个还是轮回之见。
我们要了解,比喻的本身,它只是比喻而已。我已经讲过:讲经说法的人,本身如果没有见性,他不知道那个比喻对、错,没有办法分辨,他就只有照本宣科;照本宣科就是无明。佛法不在语言、文字里面,佛法在真心的流露出来,要不然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:我说法四十九年,没说过一个字?就表示这些语言、文字统统是幻相、是方便。所以,讲经说法,必须从本性流露出来,它才没有矛盾,它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,也才有办法把众生带入佛的知见,要不然,要善知识做什么?自己看经典不就好了吗?
有一个在家居士,在我旁边突然靠过来,问一个问题:请问师父!我学佛了二十年,我怎么样来证明才知道,我自己是真的开悟见性?我如何来知道,我是不是有开悟见性?我说:很简单,你把《楞严经》打开来,所有的经文跟注解统统看得来,同时不要听人家讲,完全自己看得来,一个字不漏、一个义理不差,同时知道里面的问题在哪里,你就是大彻大悟的人!他说:喔!那我还没有办法,我看不懂!我说:是啰!大悟就是这样子,无关于语言、文字,从本性流露出来,没有一个字不懂,没有一个义理会偏差,完全吻合。
要不然,全中国、全台湾的人、法师都这样讲: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诸位!可以随缘,又可以不变,不变又可以随缘;就会众生可以变佛,佛可以变众生了,这一句只能讲它是善巧方便。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,释迦牟尼佛一辈子都没讲过这一句话。要怎么讲?本性从来不是缘起;可是,不坏缘起,就这样。本性不可以离开缘起;可是,它不是缘起,本性如果是缘起法,它就是生灭啊。可是,它不坏缘起,坏缘起,你怎么作用?所以,本性从来不与缘起合;可是,本生不可以离开缘起,离开缘起不是佛法,佛法出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世间就是缘起,要这样如是悟、如是解,才是佛的正见。佛法,它真的有困难度的!
明天结束,接下来把《义贯》这部分重新讲一遍。为什么要这么讲,因为给初学佛法的人再一次的机会。文言文太艰涩,完全听不懂。师父的慈悲,你们慢慢体会,我才不厌其烦的讲两次;如果大家程度那么好,我就上台抚尺一拍,下课!大家都开悟了,OK!回去自己看。可是,你们根器不够,要慢慢来,慢慢的磨。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 第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