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其他方向追,當然是追不到。

  [惠明後改道明,]惠明後來改名道明法師,因爲要避開師父的名字。[以避師諱。]因爲跟師父一樣有“惠”,有同一個字不合適,六祖叫惠能,他叫惠明,他是因爲六祖而開悟,所以,六祖可說是他的師父。

  [惠能自黃梅得法,回至韶州,]廣東省,回到他本來的地方。[無人知者。]沒有人知道。

  [此段公案,因頓機衆生,從此開悟,能奉以自修,持以化衆。亦攝漸修,一切群品者:此經既頓漸俱收,]這部經既然頓根、漸根都收。[則遲速皆益,]都能得到利益,[如食少金剛喻,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,如五性差別,皆可成佛。]聲聞性、緣覺性、菩薩性、不定性、外道性,[五種隨順,佛說是人,名爲成就,一切種智。以此經總攝漸修,一切群品故。]一切衆生。[初法說竟。]我們前面所講的部分,最重要的就是師父剛才跟你們講的那句話:怎麼樣是真正的修行人?怎麼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?若有比丘,能觀身心境界都是空性,永離煩惱,他的心能夠寂滅,我則說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師父認爲這段話太重要了!我們今天的是非、紛爭,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後面的是流通分,勸告我們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。《圓覺經》馬上圓滿結束,我們也很歡喜,希望大家好好的念佛,以《圓覺經》爲指歸。我爲什麼要講這些經典?因爲外面一般的講經,都是講二、叁天,那叫什麼?那叫做方便開示,差不多都是講故事,講一般的開示,所以,難以深入經藏。

  [己二 喻說]

  先看這段:善男子!是經,就是《圓覺經》,名爲頓教大乘,頓機的衆生,一刹那從此就開悟;但是,亦攝漸修的衆生,一切群品就是衆生。這段就是表示《圓覺經》無所不包;現在再看本段這樣才了解它的比喻。[【“譬如大海,]大海就是指《圓覺經》,[不讓小流;]這個“讓”就是排斥、拒絕,大海就是因爲它不拒絕小河流,才能變成大海。也就是《圓覺經》無所不包,不管你修行小乘、大乘都受益。[乃至蚊虻]“蚊”就是蚊蟲,“蝱”也是蚊子的一種;蚊蝱是比喻小乘的,蚊子吃的水比較少,表示心量小的小乘。[及阿修羅,]阿修羅是比喻大乘。乃至小乘以及大乘,不論哪一種,[飲其水者,]就是只要他進來研究,進入圓覺,[皆得充滿。】]只要他能聽到《圓覺經》這個法,不論哪一種根性的人,能夠吸收《圓覺經》的思想,皆得充滿,都能得到飽滿。意思是都能得到究竟解脫、究竟的佛果。

  [譬如大海,不讓小流者:此乃喻教。謂萬派皆歸于海,江、河、淮、漢之水,無不彙歸,然亦不讓小流。讓,猶辭也,謂辭之不容入。]“辭”就是拒絕,“謂辭之不容入”拒絕它而不能容下它,不容入。不讓小流,當然就是不排斥細小的河流,也就是不拒絕,完全接受,不論你是哪一種根性的人,我都接受,這才是圓融的人。我們就沒有辦法象大海,[海必不爾,]不爾就是不如此,不會這樣,海一定不會這樣子拒絕你。大小河流它都接納,[所以能成其大也。喻頓教必通圓教,統攝一切大乘教法,然不僅能攝大乘,乃至小乘,人天等法,亦皆普攝,故雲不讓小流。此複喻機,因前教中,既喻大海,]大海[千流萬派,無不容納,故此機中,蚊虻,喻小乘;阿修羅,喻大乘。]不管小乘、大乘[謂此圓覺淨法,]圓覺的清淨之法,[衆生皆具,根機大小,]只因[迷悟不同,但有得聞淨法,佛性種子,納在八識田中,時至機熟,自爾圓成佛果,故喻飲其水者,皆得充滿。叁答奉持竟。

  戊四 答功德

  己一 以寶施校量顯聞經勝

  【“善男子!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,]意思是用七寶:金、銀、琉璃、珍珠、琥珀、瑪瑙,用這些七寶,多少呢?積滿叁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用這種心來布施,這不得了![不如有人]不如有一個人,[聞此經名]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,不如聽到這部經典的名字,[及一句義。】]其中的一句道理。爲什麼?你布施再多,只能得到世間的福!但是,你若有圓覺的大智慧,就能轉凡入聖,這不得了!所以,印經典的功德無量無邊,我們所要做的事就是要將法一直傳出去。法,一句相應,他就能入,說不定因此發心來修行,來吃素、來出家修行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。諸布施當中,法布施爲最,功德最大。我們在施舍當中,若以無分別心來施舍、合實相來施舍,功德更是遍滿虛空界。我們要將所聽過的錄音帶、經典、書籍,到處與人結緣。但是,要對方能夠接受;對方如果不接受,你硬塞給他,強迫人家接受佛法,這不是辦法,就像壓著一頭牛的頭,叫它喝水。它不想喝,你硬要它喝,它會很痛苦,因此這樣做反招毀謗。

  [以此寶施校量。假使有人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,]叁千大千世界[是一佛刹土,]一佛刹土的意思就是一尊佛度化的範圍,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。[非叁千個大千世界也。]不是叁千個大千世界,[以叁次言千,故成大千。]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[初,積一千個小世界爲小千世界;]小千世界就再乘以1000[次,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中千世界;叁、積一千個中世界成大千世界;爲一佛刹土。以七寶積滿,于是一佛刹,以用布施,其福多否?]這福報是不是很大呢?[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字及一句經中義理,其福更勝。《直解》雲:世寶盈刹,]“盈”就是滿,世間的寶貝滿叁千大千世界,“刹”就是叁千世界,[位資有漏,]只是幫助有爲法的生滅的生活,只能滿足你現實的生活。世間的寶貝,滿叁千大千世界,只能幫助我們煩惱凡夫的生活。[至理一言,轉凡成聖,]至理就是真理,佛講的真理,一句話就能轉凡夫成聖人。[故功倍天淵,]這是天壤之別,不一樣![以顯聞經超勝也。]以顯示聞經典是超過一切。

  [己二 以度人校量顯說經勝]

  前面是以財物布施來校量,現在是就度從來比較。[【“善男子!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,]如果有一人講經說法,能夠度無量無邊無盡的衆生,證得阿羅漢果;[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。】]因爲能進入圓覺的智慧,半偈就已足夠。你看,講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!度百千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,還不如講這部經的功德大!爲什麼?這部經能令我們究竟解脫,十二部經的清淨眼目嘛!叁藏十二部經典,都要叫我們成圓覺!

  此以度人校量。假使有人,教化百恒河沙衆生,各得阿羅漢果,]中國話叫無生,[此雲無生,以智斷見思惑,出分段生死,證偏真涅槃,]偏真涅槃就是偏空涅槃,只斷我執,就是只證我空,未斷法空,未證法空,未斷法執,叫偏真涅槃。[得少爲足。不如有人,宣說此經,分別半偈之義,凡全偈者,所謂四句:]四句成爲一偈。[無彼我人相,]無彼此我人相,[當依正智慧,]一定要依佛究竟覺悟的智慧。[便得超邪見,]這樣你才能超越邪知邪見,[證覺般涅槃,]“般”就是大,“大”就是絕對的涅槃、究竟的涅槃,不是對小涅槃來講的、不是對人空涅槃來講的,是對究竟涅槃來講。證覺般涅槃,[半偈只二句。《直解》雲:小果雖多,]就是證阿羅漢果的雖然多,[終無實證,]不究竟。[此經半偈,成佛正因,故難爲校量,以顯說經超勝也。]所以,我告訴這些比丘、比丘尼說:諸供養中,以法供養最偉大,我們出家修行,是不是要發願荷擔如來家業?怎麼能說出家後整天忙其他的事?我們出家的任務是什麼?什麼叫宗教?宗教就是用生命去投資,而且不後悔。你想想師父出家至今,我不夠資格說我後悔,也不夠資格說我沒有能力;我沒有權利說我沒有能力荷擔如來的家業,因爲這是我自己的選擇,這條路我走得無怨無悔。這條種是我用生命所換來的,我歡喜心接受,我了解這是我的任務。所以,我每天都活在歡喜犧牲當中,來享受這份犧牲,因爲宗教是生命的投資。我出家至今,不曾後悔,也不夠資格說我無能,一定要接受它!這樣我們就了解,我們是宗教家,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將佛的法,散播到每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只要跟我們有緣的衆生,這種工作我們一定要做,直下承擔。這是我們比丘、比丘尼的任務,無怨無悔。把你的生命融入每一個衆生的心中,你的生命就不是一個。將我們的生命,融入一切衆生的心中,我們的生命就無量無邊的偉大。人在這個世間,自私自利爲了自己,也是過一生;他每天認真的做,認真的爲衆生犧牲,也是過一生。所以,同樣過一生,要學會選擇、學會運用,圓覺的思想很重要!有一次我去一間道場住,那時候還沒出家,去親近高僧大德。那位高僧大德很嚴格,跟我一起去住的在家人,也是大專生,這位師父都是度大專生;因爲他很嚴格,親近他很辛苦,這個在家居士,每天就看師父的過失,對師父很不滿!洗衣服時,就開始發牢騷了;這就是沒有圓覺的覺醒。我告訴他:你來親近師父,卻整天講他的壞話,不如離開!他說:可是,師父也有一些優點啊!我說:你難道不能發現他全部都是優點?爲何一定要按照你的方式去過日子呢?等你活到六、七十歲的時候,看你有沒有辦法做到像這位高僧大德一樣?他說:沒辦法。我說:既然沒辦法,你發什麼牢騷?所以,我們學佛,變成說沒有圓覺的思想,卡在有無、得失的東西,不了解自己。結果那個人走到哪裏,大家都不喜歡,強出頭;我們如果沒有圓覺的思想,他走到哪裏,事理都不會圓融。一個人強出頭,他不但學道不會成功,走到哪裏都不受歡迎,也很危險!舉個例子,今天電視報導,現在全世界的犀牛只剩下幾千支,爲什麼人們要獵殺犀牛?因爲它前面那支角。一支犀牛角甚至價值新臺幣幾十萬;中藥用犀牛角,磨粉吃下去馬上退火。犀牛如果沒有那支角,它不會被殺死,不會死這麼慘!它被人槍殺之後,全身都沒人要,也不會有人吃犀牛肉,唯獨要取那支角。如果它沒有這支角,今天就不會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