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▪P3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所謂一個開始的覺悟的差別。爲什麼?始覺本覺合一,[始本合一,]就是始覺、本覺,開始覺悟就是本來的悟;本來的悟就是開始的悟。那就是沒有所謂的開始,始本合一嘛![稱究竟覺。]究竟的覺悟。[一、明依位漸證:從信位、賢位、聖位、果位。]賢位就是住、行、向;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叫做叁賢位;十信位、叁賢位、十聖位、果位就是佛。[二、明亡心頓證:]亡心就是一切妄念、我法二執統統放下,[名爲五種隨順覺性。此與五性差別,皆約生滅門中,曲成圓覺之義,]曲成就是方便委屈一下,簡單說它是圓覺,其實不是究竟的圓覺,它還是生滅門當中的圓覺,就是暫時性的委屈一下,就是不究竟的圓覺。[是藏性隨緣爲名。]這就是我們如來藏,本來如來藏性,隨一切的因緣來取名。[因是經共有五名,循名]就是依名,按照這個名字[自必核實,]“核”就是檢查一下,核對一下,是不是實在的符合這一本經的名相?按照這一本經典的名相的名題,這題的名,我們當然要檢查核對一下,是不是符合圓覺的道理?[汝應奉持之,]你們要好好的奉持。[而得自他兩利也。然答奉持之問,若以文顯,則不妨因說經名,]不妨因說經名,因爲說這個經典的名字,“名”就是題目,經典的題目,這個名。[承其文勢,]按照文章的情形,[便于此答。]方便在這個地方回答。[若以義求,]如果按照道理來說、來求。[則在後頓漸門中。]則在後面頓漸門當中發揮。[初答名字竟。]意思是先講經題,後來在經文裏面就有講到頓或者是漸。

  [戊二答所至

  【“善男子!是經唯顯如來境界,]“顯”就是開示,都是開示如來的境界。[唯佛如來能盡宣說。】]不得了!這部《圓覺經》不是普遍的經典,只有佛能夠完全講出來。

  [此答所至。是經]就是《圓覺經》[唯顯如來境界:唯顯者,獨顯也。]“顯”就是開示。[如如來所證境界,不離本起因心。]他所證的境界,當然是他因地發如是心,才會完成如是果覺。[如《文殊章》,文殊請問:願爲此會,諸來]就是一切,一切來參加的[法衆,說于如來,本起清淨,]“說于”就是探討,探討佛本來起清淨之心,[因地法行。說十方諸佛如來,最初根本,所起之清淨因地法行。所雲清淨者:]我們的清淨,[即圓照本體,由來無染,清淨覺相,],我們本來就沒有汙染,今天我們的煩惱,菩薩!萬法唯心造,你冷靜的思惟這句話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畝田,就是八識田中,這畝田要下什麼種子,完全操之于已。我的八識田中,今天要仇恨、要占有、要起貪嗔癡的念頭,那們,這畝田所落下去的,都是貪嗔癡的種子。我現在學佛了,不要這樣,學佛我現在不要起這些念,我不起貪嗔癡的念頭、不起執著、不起種種惡的念頭,那麼,我這一畝田所種下去的,都是清淨心的念頭,這畝田將來到最後收成,就是清淨的果報。很簡單,所以,我告訴諸位:不相信因果的人,是大愚癡的人,你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因果!你相不相信?很簡單,我看到一個人,我恨他,我恨他這個念頭,因就放在心裏,然後逢人就說:我恨他!因爲二十四個小時都一直討厭這個人,一直恨這個人,他愈講,落入八識田中的種子就愈多,每天都在薰習這個恨;又到處說我恨他,培養這個恨的薰習力量,等到以後遇到,二人爲了小事發生口角,起沖突,一氣之下拿刀刺向對方,鬧出人命來。這不是因果嗎?你開始造惡,因緣果報就現前了!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念仇恨的心,他侮辱我們,我們感謝他,轉念:因爲他侮辱我們,讓我們學習忍辱、學習佛道,一切因緣生因緣滅,不可得,放下,放下,不能有恨,以後看到他:我很感謝他,我很感謝他,我怎麼會殺他?那就不必負這個錯誤的因果,很簡單嘛!哪有說沒有什麼因果?你今天來聽經聞法,你所有八識田中都是清淨的種子,這就是因;你明天又歡喜心來聽經,這就是果,因果因果,都連鎖的。你今生聽經,現在歡喜就是因果,因果有叁世的、有刹那的因果,很簡單的道理,不困難。菩薩!修正我們的心,改變我們的念頭,就是大修行人!記住師父的話,念頭不轉變,卡死在那裏,你雖然念佛念很多,也不是一個大修行人。十方諸佛如來,最初的根本,所起的清淨因地法行。所謂清淨者,就是圓照本體,由來無染,清淨覺相[爲因地心。上雲:是諸衆生,清淨覺地,迷真起妄,妄見衆生。]虛妄看到衆生,[妄體元空,]“元”就是本,虛妄的體本來就是空性,是你多余的執著。但無心于萬物,天地萬物,本來就是你的業識,所變現出來的東西。你硬要一直錯覺,分別跟執著說這是真實性的東西,追求不到就一直哭泣、痛苦,一直煩惱,這難道不是本來就空,是你多余的煩惱嗎?所以,妄體元空,本來就是空性的東西,根本就沒有實在性的東西。[全是本覺清淨心地。法行者:即稱清淨法所修之行也。]“稱”就是合于清淨法[所修之行也]《大集經》這段話講得實在是太好了,把師父心中的感受、要講的話,講得淋漓盡致,也把一個修行人跟非修行人,講得一針見血!如飲甘露![《大集經》說:“若有比丘,讀誦如來,十叁部經,樂爲四衆,敷揚廣說,]“敷演”就是所謂的闡揚,“敷”就是所謂的開放,闡揚佛經的道理叫做敷揚;廣說,爲人講經說法。[思惟其義,]思考佛的道理。[是名樂讀,]就是歡喜去讀經而已。[乃至是名思惟,]只是思惟經典而已,[不名]依[法]修[行。]還不是一個真的依法修行的人。再講一遍:如果有比丘喜歡讀誦十二部經典;所以,我才跟諸位說:有的人愛看《無量壽經》,整天都在讀經,念《地藏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。十二部經典,樂爲四衆,而且說法,思惟其義,很喜歡的讀,乃至是名思惟,不名依法修行的比丘。[若有比丘,]若是有比丘。[能觀身心,]能夠觀照身是畢竟空,心妄想不可得,[乃至境界都息,]一切境界統統沒有作用,不能牽製、不能影響到你。都息就是都不受到身體、心靈、外境的影響,知道它本來就沒有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[永離煩惱,]當下就頓悟。[其心寂靜,我則說之,名爲法行。” ]我說此人確確實實是真正依法修行的人。[然菩薩所請說者,意雲求果者,必觀于因。因若非真,果還是妄。如造真金佛像,先須辦得真金,成像之時,體無增減。故請說本起因地,以爲萬行所依也。後佛答: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,是知佛所證境界,果海還徹因源也。]就是他雖然證到果,但是,回光返照回來,還是不離開因。“徹”就是通達,果海還是通達于因;“源”就是水源、根本。果一定通達于因,因一定要通達到果。[唯佛如來,能盡宣說者:唯有佛之與佛,乃能宣說故。說無明等,皆無所有,正是佛境顯現。佛境若不顯現,諸妄何得即空;諸妄不空,焉徹覺源,圓覺根源,即是一心。故《涅槃》雲:“寂滅者,名爲一心。” ]我們的心能寂滅,就是一心。[《華嚴》亦雲:“不能了自心,雲何知正道。” ]注意聽,這個正道,不是智慧之道;這個正道叫做菩提之道,不一樣。意思是說:你若不能了解我們這顆清淨心,不生不滅的涅槃心、寂滅的心,你要如何了解菩提正道呢?根本就不可能,你要完成佛道,根本就不可能!

  [【“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依此修行,漸次增進至于佛地。】

  [首二句,先敘能流布人,]就是說菩薩,不然就是末法的衆生。[第叁句,此敘所流布教。]依此修行,按照這種法門修行。[前問:流布此教,至于何地,似唯顯利他。此答依此修行,並顯兩利。]不但自利又利他。[正見自受持,修自利行,又能流布,修利他行,故曰依此修行。漸次增進者:即依如來本起,清淨因地法行,生信、發解、起行、證果。至于佛地者:以此經唯顯如來境界,]《圓覺經》都是在顯示如來的境界。[身心寂滅,]身心寂滅不是否認的意思,而是透視他,一切法不可得,你不要起心動念去執著身,或者是執著這個心,或者是外境,那都是不可得的,是妄想、分別、業障所顯現出來的假相,不要執著。[平等本際,]本來就平等。[凡聖身心,取相似異,]你若有執著,就會變成不同。[相皆虛妄,當體寂滅,寂滅故平等,皆同一圓覺本際。覺體無異,]覺性的體性無二。[用隨體遍,]妙用是隨體橫遍。[圓滿法界,隨順不二;生死涅槃不二;智慧愚癡不二;衆生諸佛不二;]所謂不二就是同一顆心的意思,你現在生死是這顆心(妄想心);以後你證得涅槃,也是這顆真心,妄心是迷,真心是悟,真心妄心不二心,看你會不會運用而已。我們大家實在都是寶貴之人,有大智慧,擁有真理的人;但是,我們卻不會運用,變成窮人、變成可憐的人。[依、正、自、他,悉皆不二。諸佛如是,故因修得證,必至佛地。二答所至竟。

  戊叁 答奉持

  己一 法說

  【“善男子!是經,]《圓覺經》,[名爲頓教大乘,]頓教就是你若了解《圓覺經》的道理,一刹那之間就完成佛道。[頓機衆生]在刹那間就能悟道,這叫頓機的衆生。[從此開悟,亦攝漸修,]也可以漸漸修,總有一天能達到頓悟的境界,只是時間盡早的問題而已。[一切群品。】]“群品”就是衆生,一切衆生都包括在內,因爲人種太多,幹脆用“品”來分類。

  [此答奉持。是經名爲頓教大乘者:頓教,但一念不生,即名爲佛。]這個太簡單了,我適合修這種行,我比較懶,不適合常常念經;有的經典份量很大,以前念《地藏經》,第一品,念十頁就翻到後面看看,還這麼多!我比較懶,不喜歡誦經。我修行比較喜歡怎麼樣呢?喜歡單刀直入,一句佛號,阿彌陀佛。所以,如果有人打破碗,我一定不會驚叫起來。遇到緊急刹車我也是連聲的念阿彌陀佛,很大聲,每一句都是阿彌陀佛。這就是我的特性,比較懶!聽說有的人一天誦七遍《無量壽經》,嚇死人!誦一次《無量壽經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