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▪P3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》要兩個小時,七遍要十四個小時。他爲了什麼呢?爲了要誦滿幾萬遍,因爲聽人家說,念十萬遍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;不了解自性上的東西,整天就念經。人家六祖聽到一句偈: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,OK!一句就解決,哪像我們在這裏搞了老半天!但一念不生,即名爲佛,這才是我要修的法門,快速、直接,輕松、簡單![不依地位、]就是不依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,[漸次而說,總不說法相,唯辨真性。]不說一切外相的東西,只辨這個真性。[一切所有,唯是妄想,一切法界,唯是絕言。]絕言就是不必說,不用講。菩薩,我們修行若能達此境界,什麼樣的境界呢?修到眼睛所見的統統順眼,受到任何委屈,也不解決,很歡喜心,無論一切事相、一切道理,統統無生,我們都能夠將它消化,一念不生,統統不要去臆測、猜測、推論,與我們無關的,統統不要去幹涉別人,你看這種日子是什麼日子?真正無業。今天你有業,都是自己造成的,特別是哪張嘴。那張嘴守不住,不該說的話老是從口而出,不然就是心裏煩惱,閑著沒事就多少造一點惡業,這個絕言的功夫不到!什麼是絕言?心能夠無生,而且沈默,耐得住一切委屈,這不簡單!絕言就是不二,不二法門,不必說嘛,就是這種東西。你知、我知、佛知,開悟的兩師徒見面,哈哈哈,相視而笑,師父就說:你知我知,不要告訴別人,因爲別人也聽不懂!開悟的境界,唯證相應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所以,要修行說難很難,要說簡單,其實是一念之間而已。[五法、叁自性皆空,]相、名、分別、如如、正智。“相”就是事相,外面的相。第二個是名,我們說相,接著就要安排一個名字稱呼。第叁就是我們的分別心。第四如果透視,就是如如不動的如如。第五叫正智,到最後圓滿智慧,五法。叁自性就是: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,學過唯識學的人都知道。遍計所執就是所謂虛妄的執著,周遍計度,執著的意思。依他起又叫做緣起,藉著條件而起叫做依他,“他”就是種種條件,依著種種條件而起,叫做依他起性,也就是緣起無自性。圓成實性,一切的智慧究竟圓滿,叁自性。[八識、]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,[二無我]人無我、法無我,叫做二無我;簡單講就是人空、法空。[俱遣。]統統除掉。[诃教勸離,]“诃”就是排斥、诃責,教他們要遠離虛妄執著的八識、二無我、叁自性。[毀相泯心,]“毀”就是破相,泯心就是滅掉,滅掉妄想心。[生心即妄、不生即佛,故名爲頓。]你冷靜看看,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起心動念,統統用一顆歡喜心試試看,這是何等的胸襟、何等的世界、何等的日子!如果你找到了喜悅,你就找到了真正的生命;我們的生命,不生不滅的本性,本來就是一種很喜悅的生命。喜悅是生命的本質,喜悅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;不是苦惱,苦惱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。

  [大乘者:乘,是車乘,有:小、中、大叁乘。如《法華經》,門外叁車,羊車是小乘,喻聲聞;鹿車是中乘,喻緣覺;牛車是大乘,喻菩薩。]以前我們常常講到。[又此不獨是大乘,且是最上一乘佛。謂是經唯顯如來境界,今名大乘,即法華之大白牛車,乃真大也。]絕對的大。

  [頓機衆生,從此開悟者:謂此等衆生,不于一佛二佛,叁、四、五佛而種善根,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,今生才出頭來,]就是産生這個種子,[便能出口驚人。

  如六祖大師,初到五祖會下。

  五祖即問:汝是何方人,來此欲求何物?

  答曰: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,來此欲求作佛,不求余物。]我只求作佛。[

  五祖曰:汝是嶺南獦獠,如何堪能作佛?]獦獠就是偏僻荒涼、沒有開化地方的人。

  [答曰:人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,]我雖然是出生在野蠻的地方,[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

  五祖知是法器,不與多說。乃雲:此處要作苦行,汝到米房舂米去。]這個在六祖壇經都講過,師父就簡單念一下。[

  六祖身小,碓重踏不起,]碓就是舂米的用具,[腰間要系一墜腰石,]這樣可以增加重量,[才踏得起,于是米房做米八月余。

  五祖一日忽見惠能,謂曰,吾思汝之見]就是你的看法。[可用,]你很有高見,你很有根機,是個法器,可用,堪稱法器。[恐有惡人害汝,遂不與汝言,汝知之否?

  答曰:弟子亦知師意,不敢行至堂前。

  五祖越日白衆,謂吾年已老,要汝大家,作偈一首呈吾看,若悟大意,即付汝衣法,紹繼祖位。

  當時衆皆相謂:神秀上座現爲教授師,必是他得,我等可以不做。

  神秀有偈,不敢送呈,經四日十叁度。于是思惟,]想了又想,[若不呈偈,]交給師父,[終不得法,遂于半夜叁更,寫在方丈步廊壁上,從他和尚看見,若道是好,即出禮拜,雲是秀作。]出來說是我作的。

  [次日五祖見偈,知是神秀所作,惜未得入門,不見自性。]沒有見到自性。

  [祖叁更喚秀入堂,問曰,偈是汝作,未見本性。只到門外,未入門內,如此見解,]依你的見解,[覓無上菩提,了不可得。]根本就不可能。[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,]當下在說話,就是一切妙用現前。[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。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萬法不滯,]滯就是停頓,不會停頓。[一真一切真。汝且去!]你可以去休息了。[一兩日更作一偈將來,吾看汝偈,若入得門,吾付汝衣法。

  神秀退後,神思不安,]想來想去很不安,[又經數日,作偈不成。]作不出來。

  [複有兩日,有一童子,誦偈]誦神秀作的偈。[至碓坊過,]舂米的地方。[惠能一聞,便知此偈是未見本性,請童子複誦一遍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” ]要常常掃,掃到幾時?像我們這種懶人,一次就解決,常常掃,要掃到幾時?一切法不可得,就解決了!何處惹塵埃,對不對?勿使惹塵埃,這樣還沒辦法,這個不必請五祖來,我來看也知道這個沒有見性。的確如此!本性是縱橫自在,要怎麼惹塵埃?本性本來就空寂、不可得,可能惹塵埃?一切都是我們妄想所産生的東西。[遂問童子,此偈誰作?童子即將上事告知,是神秀上座所作,書于方丈南廊壁上,]走廊的牆壁上。[五祖令人皆誦。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惠能曰:我于此舂米八月余,未曾行至堂前,望上入引至偈所。

  適江州別駕]別駕就是自己駕一輛馬車,就是我們所講的刺史,有一官半職。正好遇到江州的一個官,叫做[張日用,在此看偈,惠能因不識字,乃請別駕一誦,]這官員一誦,[與童子一樣,遂即歎氣一聲。]

  意思是說沒有明心見性。[張問其故,]你爲什麼歎氣呢?[答曰:“我亦有一偈,可惜我不能書。

  張曰:汝念我聽,我爲汝書。

  念曰: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”

  書已,張與衆人,無不驚怪,嗟歎不已!]非常驚訝![各相謂言:]大家都這樣說,[奇哉!不得以貌取人。

  五祖見衆人驚怪,恐人害他,遂將鞋底擦了偈,曰:亦未見性。]這個師父很聰明,怕人家害他。[衆以爲然。]大家都相信師父的話。

  [次日五祖,潛至碓坊,見惠能腰石舂米,語曰:求道之人,爲法忘軀,當如是乎!乃問米熟否?

  答曰:米熟久矣,猶欠篩在。]欠篩,只缺師父的印證而已。

  [五祖以杖]敲叁下,[擊碓叁下而去,惠能即會意,叁更入室。祖以袈裟遮圍,]遮起來,[不令人見,]怕人家害六祖。[爲說《金剛經》,至應無所在住,而生其心,惠能言下大悟,]這個時候才是真正大悟,在他尚未來見五祖以前,在賣柴時聽人家誦《金剛經》,他是有所悟,那叫做解悟。這個地方是證悟,不一樣!聽到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,他有所悟,這是解悟,但是,還沒有大悟!在這裏,言下大悟![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。

  遂啓祖言:何期自性,]哎呀,這個本性,[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,]這個本性,[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]這個自性實在是[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

  祖知悟本性,謂惠能曰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]若不了解,我們這顆不生不滅的心才是修行的心,才是我們起步的開始,真正成佛的因地心,那麼,一切學法無益。爲什麼?只有增加一些經驗而已,不能解脫生死。[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

  叁更受法,人盡不知,便傳頓教,及衣缽雲:汝爲第六代祖,善自護念,廣度有情,流布將來,無令斷絕!聽吾偈曰:有情來下種,因地果還生,]有情就是衆生,有情的衆生,如果下菩提種,因地果還生。因爲他有這個因地的菩提心、因地心,到最後果就會産生,一定會按照因地的發心,與果地的覺悟是相同的。[無情亦無種,無性亦無生。]石頭等等是無情物,本來就無種,它無性、無情,無佛性,當然就不能産生菩提的果覺。

  [祖複曰:昔達磨大師,]此土就是中國。[初來此土,人未之信,故傳此衣,]以相信他是第幾代祖師。[以爲信體。代代相承法則,以心傳心,皆令自悟自證,自古佛佛唯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,衣爲爭端,止汝勿傳,]止就是到了你這一代,就不要傳下去,[若傳此衣,命如懸絲,]懸絲就是一根頭發綁很重的東西,隨時會斷掉。[汝須速去,]趕快離開。[恐人害汝!

  惠能啓白:向何處去?

  祖日:逢懷則止,遇會則藏。]逢懷就是懷集縣,你碰到懷集縣就安住不要動;遇到四會縣,就藏起來。

  [惠能叁更,領得衣缽雲:能、本是南中人,]南中就是嶺南,本來是嶺南的人。[素不知此山路,如何出得江口?]我不識路。

  [五祖雲:汝不須憂,吾自送汝。送至九江驿邊,]驿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停船的站,以前來往都是騎馬,下了馬就是坐船,[祖令上船,祖把橹自搖。]“橹”就是槳。

  [惠能曰:請和尚坐,弟子合搖橹。

  祖曰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