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▪P3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合是吾渡汝。]“合”就是應該,應該來講是我度你,叫做合。應該是我來度你,怎麼是你來幫我搖船呢?[惠能曰:迷時師度,悟了自度。

  祖曰:如是如是!以後佛法,由汝大行,大大的興盛。[汝去叁年,吾方逝去,]叁年以前,五祖就知道自己要往生了。[汝今好去,努力向南,不宜速說,]不要太快說法,[佛法難起。]因爲佛法的因緣不簡單,要遇到因緣、遇到根機利的人,不然有人會害你,法反而傳不下去。[

  [惠能別祖南行,五祖歸,數日不上堂。

  衆疑問曰:和尚少病少惱否?]是不是無病?是不是沒什麼煩惱呢?[曰:病即無,衣法已南矣?

  問曰:誰人得之?

  曰:能者得之。]這個“能”就是指大徹大悟的人得去,有能力的人得去,當然是這樣。

  [衆乃知,]大衆乃知,[欲追奪其衣缽。

  有一僧姓陳,名惠明,先是四品將軍,性行粗慥,爲衆人先,]因爲身體強壯,[追至]江西[大庾嶺,趁及惠能。]“趁”就是追,追到了,將軍一定跑得比較快嘛。惠能個子小,而且沒騎馬,只是坐船。

  [能擲下衣缽于石上,曰:此衣表信,]這是五祖傳給我的信物,[可力爭耶?]怎麼可以讓你用強奪的力量奪去呢?力爭就是可以用強力奪去嗎?

  [能隱草莽中,]草叢中,[惠明至,提掇不動。]這個“掇”同“奪”,奪不動。

  [乃喚:行者行者!我爲法來,不爲衣來。]這個人也算是很不要臉,本來實在是爲衣而來,現成馬上改口了;改說爲法來,也無妨啦![惠能遂出,坐盤石上,]坐在石頭上,[惠明作禮。

  惠明雲:望行者爲吾說法,惠能曰:子]就是你,[既爲法而來,可屏息諸緣,]“屏息”就是放下,別說世間有很多苦惱的事你放不下;包括你放不下的事情,統統要放下![勿生一念,]統統不要想,[吾與汝說。明良久!]惠明端坐了一些時間。“良久”就是一下子。

  [惠能曰: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]就是這個時候,[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]本來面目就是未生前的面目,你母親還未生你之前是什麼面目?就是明上座本來面目,就是我們的佛性。你只要不思善、不思惡,就是不要落入觀念裏面,平等心,那一念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

  [惠明即時回光返照,言下大悟。]你看有多快?人家一句話就解決了,大悟啊!我們也是大“霧”。我的根機,我適合這個,適合言下大悟這種法,要我整天誦經典,那沒有辦法!

  [複問雲:上來密語密意外,還更有密意否?]你跟我這樣講,我就開悟,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法,還有密意嗎?

  [惠能雲:與汝說者,即非密也,]我若跟你說,就沒有秘密,[汝若返照,密在汝邊。]你的秘密——不可思議的佛性、清淨心就在你身上。

  [惠明曰:明、在黃梅,]就是在五祖那個地方。[實未省自己面目,]省就是還沒有悟到自己本來的面目。[今蒙指示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今行者即惠明師也。

  惠能曰,汝若如是,吾與汝同師黃梅,善自護持!]黃梅就是五祖,同拜一師。善自護持,你要保持這顆清淨心。

  [明又問:今後向甚處, 去。惠能曰:逢袁則止,遇蒙則居。]“袁”就是江西省的袁州,“州”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縣,袁州縣。你到江西逢袁州則止;袁州有一個蒙山,遇蒙則居,你如果遇到蒙山,就在那個地方住下來。

  [明禮辭,]辭別。[回至嶺下,謂趁衆曰:]“趁”就是追,要追六祖的那些人。[向陟崔鬼,]我剛才跑到有岩石不平等的土山;岩石高而不平的土山,叫崔嵬。我跑到那個地方,竟然找不到六祖![竟無蹤迹,當別道尋之,]你們另外去找,他怕別人害六祖。[趁衆鹹以爲然。]追的這些大衆,都以爲是真實的,就往其他方向追,當然是追不到。

  [惠明後改道明,]惠明後來改名道明法師,因爲要避開師父的名字。[以避師諱。]因爲跟師父一樣有“惠”,有同一個字不合適,六祖叫惠能,他叫惠明,他是因爲六祖而開悟,所以,六祖可說是他的師父。

  [惠能自黃梅得法,回至韶州,]廣東省,回到他本來的地方。[無人知者。]沒有人知道。

  [此段公案,因頓機衆生,從此開悟,能奉以自修,持以化衆。亦攝漸修,一切群品者:此經既頓漸俱收,]這部經既然頓根、漸根都收。[則遲速皆益,]都能得到利益,[如食少金剛喻,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,如五性差別,皆可成佛。]聲聞性、緣覺性、菩薩性、不定性、外道性,[五種隨順,佛說是人,名爲成就,一切種智。以此經總攝漸修,一切群品故。]一切衆生。[初法說竟。]我們前面所講的部分,最重要的就是師父剛才跟你們講的那句話:怎麼樣是真正的修行人?怎麼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?若有比丘,能觀身心境界都是空性,永離煩惱,他的心能夠寂滅,我則說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師父認爲這段話太重要了!我們今天的是非、紛爭,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後面的是流通分,勸告我們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。《圓覺經》馬上圓滿結束,我們也很歡喜,希望大家好好的念佛,以《圓覺經》爲指歸。我爲什麼要講這些經典?因爲外面一般的講經,都是講二、叁天,那叫什麼?那叫做方便開示,差不多都是講故事,講一般的開示,所以,難以深入經藏。

  [己二 喻說]

  先看這段:善男子!是經,就是《圓覺經》,名爲頓教大乘,頓機的衆生,一刹那從此就開悟;但是,亦攝漸修的衆生,一切群品就是衆生。這段就是表示《圓覺經》無所不包;現在再看本段這樣才了解它的比喻。[【“譬如大海,]大海就是指《圓覺經》,[不讓小流;]這個“讓”就是排斥、拒絕,大海就是因爲它不拒絕小河流,才能變成大海。也就是《圓覺經》無所不包,不管你修行小乘、大乘都受益。[乃至蚊虻]“蚊”就是蚊蟲,“蝱”也是蚊子的一種;蚊蝱是比喻小乘的,蚊子吃的水比較少,表示心量小的小乘。[及阿修羅,]阿修羅是比喻大乘。乃至小乘以及大乘,不論哪一種,[飲其水者,]就是只要他進來研究,進入圓覺,[皆得充滿。】]只要他能聽到《圓覺經》這個法,不論哪一種根性的人,能夠吸收《圓覺經》的思想,皆得充滿,都能得到飽滿。意思是都能得到究竟解脫、究竟的佛果。

  [譬如大海,不讓小流者:此乃喻教。謂萬派皆歸于海,江、河、淮、漢之水,無不彙歸,然亦不讓小流。讓,猶辭也,謂辭之不容入。]“辭”就是拒絕,“謂辭之不容入”拒絕它而不能容下它,不容入。不讓小流,當然就是不排斥細小的河流,也就是不拒絕,完全接受,不論你是哪一種根性的人,我都接受,這才是圓融的人。我們就沒有辦法象大海,[海必不爾,]不爾就是不如此,不會這樣,海一定不會這樣子拒絕你。大小河流它都接納,[所以能成其大也。喻頓教必通圓教,統攝一切大乘教法,然不僅能攝大乘,乃至小乘,人天等法,亦皆普攝,故雲不讓小流。此複喻機,因前教中,既喻大海,]大海[千流萬派,無不容納,故此機中,蚊虻,喻小乘;阿修羅,喻大乘。]不管小乘、大乘[謂此圓覺淨法,]圓覺的清淨之法,[衆生皆具,根機大小,]只因[迷悟不同,但有得聞淨法,佛性種子,納在八識田中,時至機熟,自爾圓成佛果,故喻飲其水者,皆得充滿。叁答奉持竟。

  戊四 答功德

  己一 以寶施校量顯聞經勝

  【“善男子!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,]意思是用七寶:金、銀、琉璃、珍珠、琥珀、瑪瑙,用這些七寶,多少呢?積滿叁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用這種心來布施,這不得了![不如有人]不如有一個人,[聞此經名]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,不如聽到這部經典的名字,[及一句義。】]其中的一句道理。爲什麼?你布施再多,只能得到世間的福!但是,你若有圓覺的大智慧,就能轉凡入聖,這不得了!所以,印經典的功德無量無邊,我們所要做的事就是要將法一直傳出去。法,一句相應,他就能入,說不定因此發心來修行,來吃素、來出家修行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。諸布施當中,法布施爲最,功德最大。我們在施舍當中,若以無分別心來施舍、合實相來施舍,功德更是遍滿虛空界。我們要將所聽過的錄音帶、經典、書籍,到處與人結緣。但是,要對方能夠接受;對方如果不接受,你硬塞給他,強迫人家接受佛法,這不是辦法,就像壓著一頭牛的頭,叫它喝水。它不想喝,你硬要它喝,它會很痛苦,因此這樣做反招毀謗。

  [以此寶施校量。假使有人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,]叁千大千世界[是一佛刹土,]一佛刹土的意思就是一尊佛度化的範圍,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。[非叁千個大千世界也。]不是叁千個大千世界,[以叁次言千,故成大千。]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[初,積一千個小世界爲小千世界;]小千世界就再乘以1000[次,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中千世界;叁、積一千個中世界成大千世界;爲一佛刹土。以七寶積滿,于是一佛刹,以用布施,其福多否?]這福報是不是很大呢?[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字及一句經中義理,其福更勝。《直解》雲:世寶盈刹,]“盈”就是滿,世間的寶貝滿叁千大千世界,“刹”就是叁千世界,[位資有漏,]只是幫助有爲法的生滅的生活,只能滿足你現實的生活。世間的寶貝,滿叁千大千世界,只能幫助我們煩惱凡夫的生活。[至理一言,轉凡成聖,]至理就是真理,佛講的真理,一句話就能轉凡夫成聖人。[故功倍天淵,]這是天壤之別,不一樣![以顯聞經超勝也。]以顯示聞經典是超過一切。

  [己二 以度人校量顯說經勝]

  前面是以財物布施來校量,現在是就度從來比較。[【“善男子!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,]如果有一人講經說法,能夠度無量無邊無盡的衆生,證得阿羅漢果;[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。】]因爲能進入圓覺的智慧,半偈就已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