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杯水,然后念一念,一弹,什么毛病都会好!我说:吹牛!我哪有那么厉害?若这样就能治病,不然换你们念一杯给我喝,若是真的,我自己怎么还会胃痛呢?那是说如果卡到无形的鬼魂,那就真的有效。像那天有一个人被狗附身,来到这里,拜佛的姿势就很像狗,她平时很正常;是个女众,我走过去,手往她的头上一摸,都还没开始念咒,她就停下来了。为什么?因为师父这支手整天都在念佛,我在房间里自己打佛七。你想想看,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念阿弥陀佛,全身怎么会不放光?手一摸,她就消灾、就OK了!不是我行,是我整天都念佛,我都观想放光,踏在莲花上;人家是绕佛,我是绕一张沙发,每天都在房间里面自己打佛七,有空就念佛。所以,我并不是很有修行,但是,佛知道我很虔诚。所以,我们若要为人加持,很简单,只要认真念佛就好。我把手往她头上一压,没有念咒就安静下来,接着再持咒,没多久她就醒过来了。那就是真正被附身,那个念了才有用;哪有带精神病的人来叫我加持,我哪有办法?我问她:你哪里不舒服啊?她就看着我笑,也不晓得在笑什么,我每次都遇到这种人,很糟糕。以后不要介绍这种人来,不知道是跟谁打听的?听说这种人初一、十五就会发作,其实我们人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。所以,尘影即销,我们没有了妄想,当然影像就就消灭了,我们如果有大智慧;有人说:看经典不是修行,我告诉你:看经典、听经就是在修行。为什么?听经,他当下这一念与理性相应,没有烦恼,就是在用功。有的人认为听经不是在修行,一定要去跪在佛前才叫做修行,这就是将解跟行分为二。改变我们的观念,使我们的内心没有烦恼,我们现在就是在修行。听经闻法就是在修行,没有烦恼就是在修行,听经闻法能令我们法喜充满。空无是觉,元就是,本来就是我们的觉性,虚空也是我们的觉性;觉性遍满虚空界,你没听过吗?《华严经》说:觉性遍满虚空界;唯识学讲:性识周遍法界,我们的本性,我们的意识,周遍整个法界。悟道的人,无论走到天涯海角、上山下海,他都开悟;悟道的人,无论接触什么境界都悟,就算他快被斩头了也一样!祖师大德讲了一句话:将首临白刃,犹如斩春风,就算头快被砍下来了,跟没有一样。悟道的人,大彻大悟的人,有跟没有都是一样,他结束这个生命,一下子就解脱了,诸佛都示现生灭法,何况凡夫?诸佛菩萨契入空性,遍满虚空界。空元是觉,空性它本来就是有觉悟的自性存在的。[显,即空销觉现;]我们以为那个不可知的顽空,消除了,觉性就出现,就显现出来。[发,即妄尽心开,]虚妄尽,心就开,[俱无边际。]“俱”就是都是,都是无止境的。[如《楞严经》所云:“闻复翳根除,]听闻了佛法以后,我们的眼睛的毛病;“翳”就是烦恼,烦恼就除掉了。翳根除,眼睛有毛病就遮障,心中如果有烦恼,就遮蔽我们清净的本性。翳根除就是眼睛的毛病除掉,也就是比喻烦恼除掉了。[尘销觉圆净,]我们那些想像、没有必要的妄想,如果把它销,就是融入我们的自性清净心,变成妙用了。用我们的智慧一观照,本来就没有,妄想本来无根嘛!所以说消归自性就是这个意思,归无所得。“尘”就是表示微细的烦恼,“消”就是除,或者是融化、除掉;觉圆净,我们的觉性就圆满、清净了。[净极光通达,]清净到极端的时候,我们的光,就是内心的智慧的光就通达。我们常说:业障很重!业障重就是表示烦恼重,智慧不开的意思。[寂照含虚空。” ]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就同时包容一切的虚空。[是真如不变为名。]
《圆觉经》第五个经题,[五、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,是藏性随缘为名。如来藏,是佛性在缠之称,]我们都有一个清净心,“缠”就是烦恼,受烦恼的束缚,我们的清净的佛性被烦恼绑住了。[能依此出生诸佛,]产生诸佛。[谓如来之性,含藏其中。自性,即不变之性,无始迄今,]“迄”就是终点,没有一个始,没有一个终,一直达到今天。[不曾变灭而差别,即随缘之用。]就是不曾变灭而差别中显这个平等,我们清净的本性如如不动。而在差别当中显示平等,那就是随缘之用。[如《弥勒章》之五性差别:一、声闻性,二缘觉性:]根机有差别,有声闻的根机,叫做声闻性;也有缘觉的根机,缘觉性。[若诸众生,永舍贪欲,]如果一切众生能够舍贪欲。[先除事障,未断理障,]先摄身跟口;但是,心的道理还未明了,还没有悟到无生,叫未断理障。事障就是先持戒,事相上先不去犯,然后慢慢的再断理障,慢慢再悟到无生。[但能悟入,声闻性,与缘觉性。]只能入声闻跟缘觉而已。[三、菩萨性:]菩萨的根机。[若诸众生,勤断二障,]就是事障跟理障,[二障已伏,即能悟入,菩萨境界。若二障断灭,]事跟理都去除、放下。[即入如来微妙圆觉。四、不定性:一切众生,已知本具圆觉,依彼所作,因地法行,尔时修习,便有顿渐不同。]意思是:我们本来就具足圆觉,但是,因为各人修行的因地发心不同,所以,有顿根跟渐根。[若遇如来,]算是外缘好,遇到大善知识,如来是我们的大善知识。[无上菩提,正修行路,根无大小,]根机无论大小,[皆成佛果。]现在佛不在了,那没办法。只能遇个矮师父,没办法,多忍耐一下;不过,矮归矮,还算不错啦![五、外道性:若诸众生,虽求善友,遇邪见者,未得正悟,是则名为外道种性。]有的人喜欢乱闯乱撞,到处跑,意思是:一直想要追求真理,结果闯进了外道,很惨!我们一生当中,要遇到正统的佛教,是相当的难![邪师过谬,]这是邪师的过失,[非众生咎,]那不是众生的过失。[是名五性差别。]所以,我们遇到正统的佛教,这不是一佛二佛所种的善根,太不简单明了![如《净慧章》之五种随顺:夫净觉离念,本无生灭,]我们清净的觉性离念,注意听!离念不是离妄念,不是无念。离凡夫的妄念,不是没有圣人之念,圣人之念就是无念,就是妙用现前。你不要说:离念,像死人一样的,那种观念是错误的!净觉离念,清净的觉性,是离开一切凡夫妄想之念,它本来就没生灭,就是没有凡夫的执着跟分别心的意思。[良由最初一念,]最初是假设的名词,人类无法探讨最初,只好用一个假设。[无明妄动,迷真起妄,]迷真心,起妄心。因此令此心,[遂令此心,生、住、异、灭,]让我们的心变来变去,生、住、异、灭,简单讲就是生灭、就是执着。在每一个动念里面,都是一种执着性的执着,生灭变化的一种执着。[四种梦心,]梦心就是不可得,生无生性,住无住性,异无异性,灭无灭性;生性本空,住性本空,异性本空,灭性本空,是故生、住、异、灭本不可得,名四种梦心。[从细至粗,微著不同,]“著”就是显著、粗的意思,微细的念头跟粗糙显出来的念头是不同的,叫微著。“著”就是粗的念头,“微”就是细的念头。就是从细的念头一直变化到明显的念头;[先际最微,]先际就是始,一开始是很微细的,叫做先际。[名为生相,]生相无明。[即是业相。]所谓的业。[中间二三,]就是住跟异,[名住、异相。住相有四,即转相、现相、及智相、相续相。异相有二,即执取相、计名字相。后际最粗,]“后际”就是最后。[名为灭相,即起业相。]起业就是造业,开始要造业,起身业、起口业、起意业。[今因本觉,有不思议内熏之力,熏起厌求之心,]知道生死无常,知道今天追求这个世间不是办法,整天斗争、战乱,不是办法。[又因真如,所流闻熏教法,熏于本觉,益信解力,]“益”就是增加、增强,增强我们的信心,跟了解的力量。[损无明能,]“损”就是破坏,它会破坏无明的能力,渐渐能够破无明。我们别说是到破无明了,光是有学佛跟没学佛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别了!不用谈到学佛深或浅,以前我没学佛,都一直当作这个身体是真的,整天充满了希望,认真读书考试,打算要去荷兰念博士,打算考公费留学。整天都想要出国留学,回来后有一番的成就,干大企业。因为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东西,世间人叫做光耀门庭。没有学佛就是这种心态,当行政院院长,卫生所所长,出门就很神气,对不对?没有学佛,所有的生命就是这样;现在听到佛法,知道这个身体是假的、生命是暂时的,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;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永远的佛性,这样我追求那些假相就错了!光是说到过去以为这世间是真的,到现在知道世间是假的,你看,这个心情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,那感受完全不一样!以前无聊时,人家约去歌厅、舞厅,现在学佛,看到那个没作用,去那里做什么?光是这样,灯光一闪一闪,正当的光线不看,在那里跳啊跳,跳到最后还是得死啊!那些跳舞的女众,将来哪个不必死的?所以,那个感受性就不同,眼睛看出去,一看都是如如不动,这统统是假相,是生灭法、是骗人的东西,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,就是大彻大悟,那些都没有作用。以前电视里有选美大会,会穿泳装,提前一个小时我就在那里等看选美!现在知道了,她们不可能比观世音菩萨更漂亮;没什么差别,到最后,还是会而发苍苍,视茫茫,齿牙动摇,到最后,牙齿照样掉光光,皱纹多到连妆都上不上,一看就透视。所以,它能够破无明,佛法这种东西,这个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,佛道、觉悟,这种东西才是我们永久性的东西。[渐向心源,]渐渐会找到我们本来的东西。[始息灭相,]慢慢的会停止这个灭相,起业相,造业;[终息生相。]到最后就停止生相无明。[生相无明一破,则朗然大悟,觉了心源,本无所动。]动是你自己的错觉,一切世间本来不可得的东西,你强迫自己去迷惑,这样哪有办法?[今无始静,平等平等,]也没有一个开始的所谓的静,平等平等。[无别始觉之异,]也没有所谓不同的一个开始的觉悟之异,没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