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▪P3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杯水,然後念一念,一彈,什麼毛病都會好!我說:吹牛!我哪有那麼厲害?若這樣就能治病,不然換你們念一杯給我喝,若是真的,我自己怎麼還會胃痛呢?那是說如果卡到無形的鬼魂,那就真的有效。像那天有一個人被狗附身,來到這裏,拜佛的姿勢就很像狗,她平時很正常;是個女衆,我走過去,手往她的頭上一摸,都還沒開始念咒,她就停下來了。爲什麼?因爲師父這支手整天都在念佛,我在房間裏自己打佛七。你想想看,每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念阿彌陀佛,全身怎麼會不放光?手一摸,她就消災、就OK了!不是我行,是我整天都念佛,我都觀想放光,踏在蓮花上;人家是繞佛,我是繞一張沙發,每天都在房間裏面自己打佛七,有空就念佛。所以,我並不是很有修行,但是,佛知道我很虔誠。所以,我們若要爲人加持,很簡單,只要認真念佛就好。我把手往她頭上一壓,沒有念咒就安靜下來,接著再持咒,沒多久她就醒過來了。那就是真正被附身,那個念了才有用;哪有帶精神病的人來叫我加持,我哪有辦法?我問她:你哪裏不舒服啊?她就看著我笑,也不曉得在笑什麼,我每次都遇到這種人,很糟糕。以後不要介紹這種人來,不知道是跟誰打聽的?聽說這種人初一、十五就會發作,其實我們人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。所以,塵影即銷,我們沒有了妄想,當然影像就就消滅了,我們如果有大智慧;有人說:看經典不是修行,我告訴你:看經典、聽經就是在修行。爲什麼?聽經,他當下這一念與理性相應,沒有煩惱,就是在用功。有的人認爲聽經不是在修行,一定要去跪在佛前才叫做修行,這就是將解跟行分爲二。改變我們的觀念,使我們的內心沒有煩惱,我們現在就是在修行。聽經聞法就是在修行,沒有煩惱就是在修行,聽經聞法能令我們法喜充滿。空無是覺,元就是,本來就是我們的覺性,虛空也是我們的覺性;覺性遍滿虛空界,你沒聽過嗎?《華嚴經》說:覺性遍滿虛空界;唯識學講:性識周遍法界,我們的本性,我們的意識,周遍整個法界。悟道的人,無論走到天涯海角、上山下海,他都開悟;悟道的人,無論接觸什麼境界都悟,就算他快被斬頭了也一樣!祖師大德講了一句話:將首臨白刃,猶如斬春風,就算頭快被砍下來了,跟沒有一樣。悟道的人,大徹大悟的人,有跟沒有都是一樣,他結束這個生命,一下子就解脫了,諸佛都示現生滅法,何況凡夫?諸佛菩薩契入空性,遍滿虛空界。空元是覺,空性它本來就是有覺悟的自性存在的。[顯,即空銷覺現;]我們以爲那個不可知的頑空,消除了,覺性就出現,就顯現出來。[發,即妄盡心開,]虛妄盡,心就開,[俱無邊際。]“俱”就是都是,都是無止境的。[如《楞嚴經》所雲:“聞複翳根除,]聽聞了佛法以後,我們的眼睛的毛病;“翳”就是煩惱,煩惱就除掉了。翳根除,眼睛有毛病就遮障,心中如果有煩惱,就遮蔽我們清淨的本性。翳根除就是眼睛的毛病除掉,也就是比喻煩惱除掉了。[塵銷覺圓淨,]我們那些想像、沒有必要的妄想,如果把它銷,就是融入我們的自性清淨心,變成妙用了。用我們的智慧一觀照,本來就沒有,妄想本來無根嘛!所以說消歸自性就是這個意思,歸無所得。“塵”就是表示微細的煩惱,“消”就是除,或者是融化、除掉;覺圓淨,我們的覺性就圓滿、清淨了。[淨極光通達,]清淨到極端的時候,我們的光,就是內心的智慧的光就通達。我們常說:業障很重!業障重就是表示煩惱重,智慧不開的意思。[寂照含虛空。” ]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就同時包容一切的虛空。[是真如不變爲名。]

  《圓覺經》第五個經題,[五、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,是藏性隨緣爲名。如來藏,是佛性在纏之稱,]我們都有一個清淨心,“纏”就是煩惱,受煩惱的束縛,我們的清淨的佛性被煩惱綁住了。[能依此出生諸佛,]産生諸佛。[謂如來之性,含藏其中。自性,即不變之性,無始迄今,]“迄”就是終點,沒有一個始,沒有一個終,一直達到今天。[不曾變滅而差別,即隨緣之用。]就是不曾變滅而差別中顯這個平等,我們清淨的本性如如不動。而在差別當中顯示平等,那就是隨緣之用。[如《彌勒章》之五性差別:一、聲聞性,二緣覺性:]根機有差別,有聲聞的根機,叫做聲聞性;也有緣覺的根機,緣覺性。[若諸衆生,永舍貪欲,]如果一切衆生能夠舍貪欲。[先除事障,未斷理障,]先攝身跟口;但是,心的道理還未明了,還沒有悟到無生,叫未斷理障。事障就是先持戒,事相上先不去犯,然後慢慢的再斷理障,慢慢再悟到無生。[但能悟入,聲聞性,與緣覺性。]只能入聲聞跟緣覺而已。[叁、菩薩性:]菩薩的根機。[若諸衆生,勤斷二障,]就是事障跟理障,[二障已伏,即能悟入,菩薩境界。若二障斷滅,]事跟理都去除、放下。[即入如來微妙圓覺。四、不定性:一切衆生,已知本具圓覺,依彼所作,因地法行,爾時修習,便有頓漸不同。]意思是:我們本來就具足圓覺,但是,因爲各人修行的因地發心不同,所以,有頓根跟漸根。[若遇如來,]算是外緣好,遇到大善知識,如來是我們的大善知識。[無上菩提,正修行路,根無大小,]根機無論大小,[皆成佛果。]現在佛不在了,那沒辦法。只能遇個矮師父,沒辦法,多忍耐一下;不過,矮歸矮,還算不錯啦![五、外道性:若諸衆生,雖求善友,遇邪見者,未得正悟,是則名爲外道種性。]有的人喜歡亂闖亂撞,到處跑,意思是:一直想要追求真理,結果闖進了外道,很慘!我們一生當中,要遇到正統的佛教,是相當的難![邪師過謬,]這是邪師的過失,[非衆生咎,]那不是衆生的過失。[是名五性差別。]所以,我們遇到正統的佛教,這不是一佛二佛所種的善根,太不簡單明了![如《淨慧章》之五種隨順:夫淨覺離念,本無生滅,]我們清淨的覺性離念,注意聽!離念不是離妄念,不是無念。離凡夫的妄念,不是沒有聖人之念,聖人之念就是無念,就是妙用現前。你不要說:離念,像死人一樣的,那種觀念是錯誤的!淨覺離念,清淨的覺性,是離開一切凡夫妄想之念,它本來就沒生滅,就是沒有凡夫的執著跟分別心的意思。[良由最初一念,]最初是假設的名詞,人類無法探討最初,只好用一個假設。[無明妄動,迷真起妄,]迷真心,起妄心。因此令此心,[遂令此心,生、住、異、滅,]讓我們的心變來變去,生、住、異、滅,簡單講就是生滅、就是執著。在每一個動念裏面,都是一種執著性的執著,生滅變化的一種執著。[四種夢心,]夢心就是不可得,生無生性,住無住性,異無異性,滅無滅性;生性本空,住性本空,異性本空,滅性本空,是故生、住、異、滅本不可得,名四種夢心。[從細至粗,微著不同,]“著”就是顯著、粗的意思,微細的念頭跟粗糙顯出來的念頭是不同的,叫微著。“著”就是粗的念頭,“微”就是細的念頭。就是從細的念頭一直變化到明顯的念頭;[先際最微,]先際就是始,一開始是很微細的,叫做先際。[名爲生相,]生相無明。[即是業相。]所謂的業。[中間二叁,]就是住跟異,[名住、異相。住相有四,即轉相、現相、及智相、相續相。異相有二,即執取相、計名字相。後際最粗,]“後際”就是最後。[名爲滅相,即起業相。]起業就是造業,開始要造業,起身業、起口業、起意業。[今因本覺,有不思議內熏之力,熏起厭求之心,]知道生死無常,知道今天追求這個世間不是辦法,整天鬥爭、戰亂,不是辦法。[又因真如,所流聞熏教法,熏于本覺,益信解力,]“益”就是增加、增強,增強我們的信心,跟了解的力量。[損無明能,]“損”就是破壞,它會破壞無明的能力,漸漸能夠破無明。我們別說是到破無明了,光是有學佛跟沒學佛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別了!不用談到學佛深或淺,以前我沒學佛,都一直當作這個身體是真的,整天充滿了希望,認真讀書考試,打算要去荷蘭念博士,打算考公費留學。整天都想要出國留學,回來後有一番的成就,幹大企業。因爲一直認爲這是真實的東西,世間人叫做光耀門庭。沒有學佛就是這種心態,當行政院院長,衛生所所長,出門就很神氣,對不對?沒有學佛,所有的生命就是這樣;現在聽到佛法,知道這個身體是假的、生命是暫時的,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;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永遠的佛性,這樣我追求那些假相就錯了!光是說到過去以爲這世間是真的,到現在知道世間是假的,你看,這個心情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,那感受完全不一樣!以前無聊時,人家約去歌廳、舞廳,現在學佛,看到那個沒作用,去那裏做什麼?光是這樣,燈光一閃一閃,正當的光線不看,在那裏跳啊跳,跳到最後還是得死啊!那些跳舞的女衆,將來哪個不必死的?所以,那個感受性就不同,眼睛看出去,一看都是如如不動,這統統是假相,是生滅法、是騙人的東西,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,就是大徹大悟,那些都沒有作用。以前電視裏有選美大會,會穿泳裝,提前一個小時我就在那裏等看選美!現在知道了,她們不可能比觀世音菩薩更漂亮;沒什麼差別,到最後,還是會而發蒼蒼,視茫茫,齒牙動搖,到最後,牙齒照樣掉光光,皺紋多到連妝都上不上,一看就透視。所以,它能夠破無明,佛法這種東西,這個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,佛道、覺悟,這種東西才是我們永久性的東西。[漸向心源,]漸漸會找到我們本來的東西。[始息滅相,]慢慢的會停止這個滅相,起業相,造業;[終息生相。]到最後就停止生相無明。[生相無明一破,則朗然大悟,覺了心源,本無所動。]動是你自己的錯覺,一切世間本來不可得的東西,你強迫自己去迷惑,這樣哪有辦法?[今無始靜,平等平等,]也沒有一個開始的所謂的靜,平等平等。[無別始覺之異,]也沒有所謂不同的一個開始的覺悟之異,沒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