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没说要念什么咒,经典也没写,我不晓得要念什么,只有念大悲咒试试看了。我说:你现在要放下,不要再造恶,尤其不能再传给第二个人。这种病就算睁大眼睛也看不出来,你们对于男女关系不要胡搞乱来,不然几时会死你都不知道,我不骗你。真的!还有打针也会传染,有一个医生为病人打针,结果一不小心打偏了,针刺到自己,也是得爱滋病,这个医生已经死了。这是二十世纪的黑死病,到今天为止,没有一个国家,有能力发明对抗爱滋病的药物,完全束手无策![故文云:觉性遍满,圆无际故。当知六根遍满法界,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,遍满法界。圆觉者,直指法体。若不克体标指,不知何法,具足体、相、用三大之义。圆者,满足周备,此外更无一法。]圆满嘛![觉者,虚明灵照,无诸分别想念。故论云:所言觉义者,谓心体离念,离念相者,等虚空界,即是如来平等法身,依此法身,说名本觉。]就是觉,要平等,这个都讲过了,念一遍就很清楚。《大乘起信论》说:什么叫做觉悟呢?什么叫觉?我们的心体离一切念,离念相,我们如果离一切执着,心就如同虚空。这句话讲的太好了!离念相者,等虚空界,就是说:你若能离一切妄想,你的心就能如同虚空广大,这样我们还执着做什么呢?即是如来平等的法身,依此法身说名本觉。[陀罗尼,是梵语,译云总持,谓总一切法,持无量义。圆觉,是法,此法能总一切法。大方广,是义,此义能持无量义。陀罗尼三字是总,大方广圆觉五字是别。故法、]我们说“圆觉”是法。[义、]“大方广”是义,法,“圆觉”是法。义,“大方广”是义,[总、]“陀罗尼”是总。[别]“大方广圆觉”是别。[为名。名题取别遗总,]名题就是本经之题,取别遗总就是,如果取别,取这个“大方广圆觉”那么,总就简略,总就是“陀罗尼”[故略陀罗尼三字。]就是说我们这部经典,叫做“大方广圆觉”“陀罗尼”三个字没有安排下去,取别,就是取“大方广圆觉”遗总就是没有把“陀罗尼”安排下去。《圆觉经》另一个经题也可以叫做:
[二、亦名修多罗了义,是境]境界,境界是在外面。[智]是在内心,境智[相对]就是一对,以境跟智慧[为名。修多罗,此云契经。]中国话叫契经,“契”就是合。[如来所说,契理契机之教,]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根机;契理是合理,合什么理呢?合诸佛所说的道理。契机就是合众生的根机,如果诸佛所说的,不合众生的根机,所有的说法都浪费时间,不合嘛![乃诸经通名。]诸经就是一切,一切经典都有这个“经”字。[权渐之经,]“权”就是方便,“渐”就是根机陋劣,有次第的修持法。权渐之经,用方便、有次第说法的经典,[名不了义,]不了义就是不究竟解脱,只能达到某一种阶段,是佛为了暂时满足众生的根机,暂时方便,所以叫做不了义。[圆顿之经,名为了义。]“了”就是究竟的意思,畅怀诸佛之本怀,名究竟了义。了义就是讲实相法,没有方便法,单刀直入,一下子就讲实相法,没有在那边方便、善巧,没有![上称此经,为十二部经,]十二部经不是十二本经,而是叫做十二分类。有一个出家大约二十五年的比丘,现在已经往生了。人家问他,请问法师!十二部经是什么意思?他就回答:十二部经就是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弥陀经》等等,我说:哇!这样子哪算得完?佛陀讲的经总共有三、四千本,如果从大藏经翻出来,一部一部算,光是在《阿含经》里,有时候一页就是一部经、有时候几个字就是一部经,那没办法算。整部大藏经里,经典可多了!他出家已经二十五年了呢!这就是不懂,没有亲近善知识,就不解佛法的真义。十二分类,分类的意思,现在藉一个比喻来说,譬如就大学来说,大学有工学院、理学院、商学院、农学院、技术学院,等等分类,这样听懂了吗?工学院里面又分电机工程系、电子工程系、土木工程系、水利工程系等等,分成种种科系。所以,十二部经是十二分类。再举个例子,问:人有几种?有黑人、白人、黄种人,黄种人又分成什么?有亚洲人、中东人。亚洲人又分成日本人、中国人、台湾人等等,这样分类。这样比喻就听得很清楚。[清净眼目。]三藏十二部经典,都是以《圆觉经》为眼目;眼睛是灵魂之窗,除非你斜视,不然那是我们真正的窗;如果斜视,那就另当别论。清净的眼目,不是近视的眼目。[修多罗、即十二部经,了义二字,乃指其间所诠,]“诠”就是解释,所解释的道理。[圆顿之法义。]圆顿法的道理。[即所照之境,一一皆悉能了,即能照之智,故为清净眼目,故境智相对为名。]境界跟智慧相对为名。
[三、亦名秘密王三昧,]在这里要注意,“秘密”不是很神秘的意思,意思是说《圆觉经》叫第三个名字,为什么叫做秘密王?就是因为这个境界太高了,唯佛能了,所以叫做秘密。对一般凡夫、二乘人、初机菩萨,可以称为不可思议的境界。不可测不可思议佛的境界,叫做秘密王。简单讲:佛是自在,而我们众生是不自在。[是动定无碍为名。]动中跟定中都无碍。我们众生怕外境现前,所以,尽量来打坐、摄心、尽量远离;而佛是无碍,他无论在何处,都能够在定中。[三昧,乃诸定总名,此翻正定。]加为什么要加一个“正”意思就是:具足智慧的定。他这个定不是只有定,若只有定,就不必加一个“正”定当中充满了般若智慧,才叫做正;外道也有定,那个叫做邪定,生灭法,不能证得实相,没有般若智慧的定,叫做邪定。[权小所修,]“权”就是浅机的菩萨;“小”就是小乘,所修。[有入、住、出,]的分法,若有入定、住定、出定,[不称秘密,以可测故,]“可测”就是可思议。[亦不称王,]为什么不能称王?[不自在故。]王很自在,他最大;王自在,没有人敢管他,所以叫自在。一般大臣就不自在了,要服从皇帝,所以,可测不称王。[诸佛菩萨之定,无有入、住、出,乃即动而定。所谓“那伽常在定,]那伽常在定,有两种解释:一个叫不来,一个叫无罪。就是说他没有所谓的来跟去、生灭的定,不来就是不生不灭。无罪的定,“罪”就是业障,没有业障。那伽常在定就是说:心中证得实相,无有烦恼的定、无罪的定、不来的定;不来就是不去的定、就是不生不灭的定,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。[无有不定时。” ]证得这种定,动静都无碍,无有不定时。[是动不碍定也。]“动”就是造作,一切的行住坐卧,都不障碍我们的定,就是由空性悟到极点。如果你要修空性,要修到毕竟;毕竟就是一丝不挂、一尘不染,连动一个起心动念都没有,朗然照天地,清清楚楚,那才真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[亦乃即定而动,]就是说在定中,也不妨碍他的行住坐卧。[所谓“不起灭尽定、而现诸威仪”,]诸威仪就是表现得非常庄严。不起灭尽定就是没有一个入定、出定的生灭的定,他本来就常在定。灭尽定就是阿罗汉的定,阿罗汉的定,进去,有时候出不来,不能自在;不起就是自在,他不必运用入定的功夫来现出威仪,不必,他当下动静都一如。[是定不碍动也。堪称秘密与王,非权小之所能知,而得自在神用故。是动定无碍为名。
四、亦名如来决定境界,是真如不变为名。]这本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,如来就是佛,诸佛菩萨决定的境界,就是一点都不迷惑。这是真如不变为名。[如来者:《金刚经》云:“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”既无来去,则法身充满于法界,]菩萨!如何才能达到无来去?很多人体会不出来:我从台北到高雄明明坐了四个半小时火车,怎么说无来亦无去呢?这明明有,怎么说无,我实在体会不出来!诸位!无来去就是不起心动念;第二无分别心,走到哪里都平等心;第三悟到毕竟空性,虽有来,来毕竟空,去也空性,走到哪里都依毕竟空性接纳一切,叫做无来去。则法身充满于法界,[常住不动,即是如真;决定境界,亦即真如,]“真”意即不是假,我们的本心叫做真,“如”就是不动,我们的本性是真实性的、不变的。[以不变故,称为决定;灭妄显故,]灭这个虚妄,显真如。虚妄不能灭,讲“灭”是一种方便说,虚妄本无。灭妄就是说智慧生起,自然就没有虚妄;就像水若平静,自然无波。不是说不有波浪,又说水面很平静,不必这句话,没有波浪,就恢复平静的水面;没有妄想,本来就是我们的本性。[名为境界。如《普眼章》:一真法界,]一真就是绝对的意思,绝待,不经任何的比较,[直指本觉灵源。]就是我们的本性,[文云:“无边虚空,觉所显发。” ]无量无尽的虚空,因为我们的觉性而了解,显发就是我们对虚空就加上了一层智慧。[及至观行成就,影像销灭,尘影既销,空元是觉。]观行成就,就是一直观照观照,影像销灭,影像就是我们的妄想。我们的眼睛看外境,执着这个外相,以为真实,就落入印象了!落入印象,以为是真实性的东西。所以,这个影像就是我们藉着外境而自己想像,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些记忆上的残影,叫做影像。消失了,因为有时候人都会烦恼,有很多信徒都来找师父,今天也有一个人来:请问师父,我最近作了一个梦,梦到讲堂的佛像大放光明,梦见师父全身闪闪发亮,师父正要教我结手印时,邻居的狗突然叫,我就被吵醒了!师父!那个梦代表什么啊?我说:依你看,代表什么?我不知道。人生已经是假相了,更何况是讨论梦这种妄中之妄?所以,我不讨论梦境这种东西。梦见佛,你也不必太高兴,有时候是魔现境来干扰你的;不过,我们目前还不够资格着魔,要着魔,也要有相当功夫的人。魔才会找他,不然魔找你做什么?要着魔,也要有资格才着得成,不然想着魔也没办法!今天有一个父亲带女儿来,他女儿精神有点不太正常;也不知道他向谁打听的,不晓得为什么现在都介绍到这里来?他说:法师,我听人家说,您只要端一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