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沒說要念什麼咒,經典也沒寫,我不曉得要念什麼,只有念大悲咒試試看了。我說:你現在要放下,不要再造惡,尤其不能再傳給第二個人。這種病就算睜大眼睛也看不出來,你們對于男女關系不要胡搞亂來,不然幾時會死你都不知道,我不騙你。真的!還有打針也會傳染,有一個醫生爲病人打針,結果一不小心打偏了,針刺到自己,也是得愛滋病,這個醫生已經死了。這是二十世紀的黑死病,到今天爲止,沒有一個國家,有能力發明對抗愛滋病的藥物,完全束手無策![故文雲:覺性遍滿,圓無際故。當知六根遍滿法界,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,遍滿法界。圓覺者,直指法體。若不克體標指,不知何法,具足體、相、用叁大之義。圓者,滿足周備,此外更無一法。]圓滿嘛![覺者,虛明靈照,無諸分別想念。故論雲:所言覺義者,謂心體離念,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,即是如來平等法身,依此法身,說名本覺。]就是覺,要平等,這個都講過了,念一遍就很清楚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說:什麼叫做覺悟呢?什麼叫覺?我們的心體離一切念,離念相,我們如果離一切執著,心就如同虛空。這句話講的太好了!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,就是說:你若能離一切妄想,你的心就能如同虛空廣大,這樣我們還執著做什麼呢?即是如來平等的法身,依此法身說名本覺。[陀羅尼,是梵語,譯雲總持,謂總一切法,持無量義。圓覺,是法,此法能總一切法。大方廣,是義,此義能持無量義。陀羅尼叁字是總,大方廣圓覺五字是別。故法、]我們說“圓覺”是法。[義、]“大方廣”是義,法,“圓覺”是法。義,“大方廣”是義,[總、]“陀羅尼”是總。[別]“大方廣圓覺”是別。[爲名。名題取別遺總,]名題就是本經之題,取別遺總就是,如果取別,取這個“大方廣圓覺”那麼,總就簡略,總就是“陀羅尼”[故略陀羅尼叁字。]就是說我們這部經典,叫做“大方廣圓覺”“陀羅尼”叁個字沒有安排下去,取別,就是取“大方廣圓覺”遺總就是沒有把“陀羅尼”安排下去。《圓覺經》另一個經題也可以叫做:
[二、亦名修多羅了義,是境]境界,境界是在外面。[智]是在內心,境智[相對]就是一對,以境跟智慧[爲名。修多羅,此雲契經。]中國話叫契經,“契”就是合。[如來所說,契理契機之教,]上契諸佛之理,下契衆生根機;契理是合理,合什麼理呢?合諸佛所說的道理。契機就是合衆生的根機,如果諸佛所說的,不合衆生的根機,所有的說法都浪費時間,不合嘛![乃諸經通名。]諸經就是一切,一切經典都有這個“經”字。[權漸之經,]“權”就是方便,“漸”就是根機陋劣,有次第的修持法。權漸之經,用方便、有次第說法的經典,[名不了義,]不了義就是不究竟解脫,只能達到某一種階段,是佛爲了暫時滿足衆生的根機,暫時方便,所以叫做不了義。[圓頓之經,名爲了義。]“了”就是究竟的意思,暢懷諸佛之本懷,名究竟了義。了義就是講實相法,沒有方便法,單刀直入,一下子就講實相法,沒有在那邊方便、善巧,沒有![上稱此經,爲十二部經,]十二部經不是十二本經,而是叫做十二分類。有一個出家大約二十五年的比丘,現在已經往生了。人家問他,請問法師!十二部經是什麼意思?他就回答:十二部經就是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彌陀經》等等,我說:哇!這樣子哪算得完?佛陀講的經總共有叁、四千本,如果從大藏經翻出來,一部一部算,光是在《阿含經》裏,有時候一頁就是一部經、有時候幾個字就是一部經,那沒辦法算。整部大藏經裏,經典可多了!他出家已經二十五年了呢!這就是不懂,沒有親近善知識,就不解佛法的真義。十二分類,分類的意思,現在藉一個比喻來說,譬如就大學來說,大學有工學院、理學院、商學院、農學院、技術學院,等等分類,這樣聽懂了嗎?工學院裏面又分電機工程系、電子工程系、土木工程系、水利工程系等等,分成種種科系。所以,十二部經是十二分類。再舉個例子,問:人有幾種?有黑人、白人、黃種人,黃種人又分成什麼?有亞洲人、中東人。亞洲人又分成日本人、中國人、臺灣人等等,這樣分類。這樣比喻就聽得很清楚。[清淨眼目。]叁藏十二部經典,都是以《圓覺經》爲眼目;眼睛是靈魂之窗,除非你斜視,不然那是我們真正的窗;如果斜視,那就另當別論。清淨的眼目,不是近視的眼目。[修多羅、即十二部經,了義二字,乃指其間所诠,]“诠”就是解釋,所解釋的道理。[圓頓之法義。]圓頓法的道理。[即所照之境,一一皆悉能了,即能照之智,故爲清淨眼目,故境智相對爲名。]境界跟智慧相對爲名。
[叁、亦名秘密王叁昧,]在這裏要注意,“秘密”不是很神秘的意思,意思是說《圓覺經》叫第叁個名字,爲什麼叫做秘密王?就是因爲這個境界太高了,唯佛能了,所以叫做秘密。對一般凡夫、二乘人、初機菩薩,可以稱爲不可思議的境界。不可測不可思議佛的境界,叫做秘密王。簡單講:佛是自在,而我們衆生是不自在。[是動定無礙爲名。]動中跟定中都無礙。我們衆生怕外境現前,所以,盡量來打坐、攝心、盡量遠離;而佛是無礙,他無論在何處,都能夠在定中。[叁昧,乃諸定總名,此翻正定。]加爲什麼要加一個“正”意思就是:具足智慧的定。他這個定不是只有定,若只有定,就不必加一個“正”定當中充滿了般若智慧,才叫做正;外道也有定,那個叫做邪定,生滅法,不能證得實相,沒有般若智慧的定,叫做邪定。[權小所修,]“權”就是淺機的菩薩;“小”就是小乘,所修。[有入、住、出,]的分法,若有入定、住定、出定,[不稱秘密,以可測故,]“可測”就是可思議。[亦不稱王,]爲什麼不能稱王?[不自在故。]王很自在,他最大;王自在,沒有人敢管他,所以叫自在。一般大臣就不自在了,要服從皇帝,所以,可測不稱王。[諸佛菩薩之定,無有入、住、出,乃即動而定。所謂“那伽常在定,]那伽常在定,有兩種解釋:一個叫不來,一個叫無罪。就是說他沒有所謂的來跟去、生滅的定,不來就是不生不滅。無罪的定,“罪”就是業障,沒有業障。那伽常在定就是說:心中證得實相,無有煩惱的定、無罪的定、不來的定;不來就是不去的定、就是不生不滅的定,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。[無有不定時。” ]證得這種定,動靜都無礙,無有不定時。[是動不礙定也。]“動”就是造作,一切的行住坐臥,都不障礙我們的定,就是由空性悟到極點。如果你要修空性,要修到畢竟;畢竟就是一絲不挂、一塵不染,連動一個起心動念都沒有,朗然照天地,清清楚楚,那才真正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[亦乃即定而動,]就是說在定中,也不妨礙他的行住坐臥。[所謂“不起滅盡定、而現諸威儀”,]諸威儀就是表現得非常莊嚴。不起滅盡定就是沒有一個入定、出定的生滅的定,他本來就常在定。滅盡定就是阿羅漢的定,阿羅漢的定,進去,有時候出不來,不能自在;不起就是自在,他不必運用入定的功夫來現出威儀,不必,他當下動靜都一如。[是定不礙動也。堪稱秘密與王,非權小之所能知,而得自在神用故。是動定無礙爲名。
四、亦名如來決定境界,是真如不變爲名。]這本經亦名如來決定境界,如來就是佛,諸佛菩薩決定的境界,就是一點都不迷惑。這是真如不變爲名。[如來者:《金剛經》雲:“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”既無來去,則法身充滿于法界,]菩薩!如何才能達到無來去?很多人體會不出來:我從臺北到高雄明明坐了四個半小時火車,怎麼說無來亦無去呢?這明明有,怎麼說無,我實在體會不出來!諸位!無來去就是不起心動念;第二無分別心,走到哪裏都平等心;第叁悟到畢竟空性,雖有來,來畢竟空,去也空性,走到哪裏都依畢竟空性接納一切,叫做無來去。則法身充滿于法界,[常住不動,即是如真;決定境界,亦即真如,]“真”意即不是假,我們的本心叫做真,“如”就是不動,我們的本性是真實性的、不變的。[以不變故,稱爲決定;滅妄顯故,]滅這個虛妄,顯真如。虛妄不能滅,講“滅”是一種方便說,虛妄本無。滅妄就是說智慧生起,自然就沒有虛妄;就像水若平靜,自然無波。不是說不有波浪,又說水面很平靜,不必這句話,沒有波浪,就恢複平靜的水面;沒有妄想,本來就是我們的本性。[名爲境界。如《普眼章》:一真法界,]一真就是絕對的意思,絕待,不經任何的比較,[直指本覺靈源。]就是我們的本性,[文雲:“無邊虛空,覺所顯發。” ]無量無盡的虛空,因爲我們的覺性而了解,顯發就是我們對虛空就加上了一層智慧。[及至觀行成就,影像銷滅,塵影既銷,空元是覺。]觀行成就,就是一直觀照觀照,影像銷滅,影像就是我們的妄想。我們的眼睛看外境,執著這個外相,以爲真實,就落入印象了!落入印象,以爲是真實性的東西。所以,這個影像就是我們藉著外境而自己想像,就是我們所講的一些記憶上的殘影,叫做影像。消失了,因爲有時候人都會煩惱,有很多信徒都來找師父,今天也有一個人來:請問師父,我最近作了一個夢,夢到講堂的佛像大放光明,夢見師父全身閃閃發亮,師父正要教我結手印時,鄰居的狗突然叫,我就被吵醒了!師父!那個夢代表什麼啊?我說:依你看,代表什麼?我不知道。人生已經是假相了,更何況是討論夢這種妄中之妄?所以,我不討論夢境這種東西。夢見佛,你也不必太高興,有時候是魔現境來幹擾你的;不過,我們目前還不夠資格著魔,要著魔,也要有相當功夫的人。魔才會找他,不然魔找你做什麼?要著魔,也要有資格才著得成,不然想著魔也沒辦法!今天有一個父親帶女兒來,他女兒精神有點不太正常;也不知道他向誰打聽的,不曉得爲什麼現在都介紹到這裏來?他說:法師,我聽人家說,您只要端一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