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執取相、計名字相,是屬于異相無明,執取相、計名字相,是屬于異相無明。最後一個:[滅相無明,]就是起業相、業系苦相。[第五粗起業相,]第五粗就是第五,叁細六粗的第五粗:起業相,[依惑起業;無明之功用,到此而止,故爲滅相。]最後一個是業系苦相,六粗的最後一個粗:業系苦,業;“系”就是捆綁著;苦,業把我們綁著,使我們一直痛苦,業系苦,你造什麼因,得到什麼苦,你造什麼因,得到什麼苦,所以,第五粗:起業相,就是依惑起業,無明之功用,到此爲止,這叫做滅相。[欲破四種無明,]生相無明、住相無明、異相無明、滅相無明。[但用智慧覺照,照破無明無性,則四相頓破矣。一真因曰有力竟。]在座諸位!哪一種人可以說他學佛有進步呢?很簡單!在團體當中,能夠把自己的我放下,融合整個僧團,無論在家、出家。我們在團體生活,或是在家庭生活,能夠融合每個人的意見,不會鬥爭,以無我的精神,那麼,這個人,第一個,做人成功;第二,煩惱就會少。如果說:一個人學佛,學到後來,變成奇奇怪怪的,奇奇怪怪,跟別人都不同,那這不是學佛,這要注意了,這要注意了!你學佛學到跟大家都不合,稀奇古怪,個性不一樣,跟這個合不來,跟那個合不來;跟這個也不合,跟那個也不合,那你就要自我檢討了!你注意聽!常常攻擊別人的人,不能算是在學佛,永遠要記住師父這句話。動不動就攻擊、傷害別人的人,這是仇恨心,這個離佛道太遠了,離佛道太遠了,佛道,就是不幹涉別人,寬恕別人,不攻擊、不惡意地傷害別人,不醜化他人,不幹涉別人的決定,這才是愈來愈接近佛道,愈來愈接近佛道。
[辛二明無明本空
【“知彼如空華, 即能免流轉;
又如夢中人, 醒時不可得。】]
知彼,這個“彼”就是無明;這個“知”不是分別心的知,是能夠覺照的本性。我們能夠用本性去照破無明,就像空中花。我們今天的無明從哪裏來?從知見立知;但是,知見立知,用一句比較實在的話,就是因爲我們有取舍。所以,禅宗說:不取不舍,即是本來的面目。這句話的重點就是四個字:不取不舍;但是,它包括了所有的修行,一切都包括在這四個字當中。我們如果取,就是著;我們如果舍,就是逃避,不取不舍,就是不執著,也不去逃避這個責任。那麼我們今天不取,在一切境界不取不舍,不取你就能夠空一切法,對一切法自在無礙,當處就寂滅。不是像外道,心外求法,或者像佛門的外道,亂亂闖菩薩,一直要找答案;但是,你不取就是答案啊!不舍就是不逃避我們的責任,不舍,沒有一個可以舍的東西,因爲當處就是寂滅、空性的東西。你如果不舍,就能面對現實;你如果不取,就能超越現實,也就是既現實又超越;既超越,又能夠面對這個現實,這是佛法根本的精神。你如果無法做到不取不舍,想要斷無明,可說是不可能!衆生對好的東西就取,不好的東西就要逃避,就趕快要把它排除掉,“舍”就是要趕快把它除掉。不!你要這樣想:不舍就是說:你面對一切順境、逆境,都不要動到念頭,任它來,如如不動,逆境、惡境,你都歡喜心接受,有這種不舍的功夫,心才能達到定。所以說:無明從哪裏來?從取舍之間來,你有取有舍,當然就是對立的東西。修行只有幾個字就可以解決:不取不舍,就是我們本性本來的面目。所以說:知彼知空華,你如果了解、覺悟到,無明就像竄的花,那樣不實在,那是自己眼睛有毛病,所以,産生了空華;我們的無明也是無自性,不實在。如果了解這一層,你就能夠免流轉,你就不會隨著這人錯誤的心、錯誤的境界,而團團轉。我們人就是把持不住自己,才變成六道輪回的衆生。所以,我們現在要學把持得住自己,把持得住自己,很簡單,你不要控製它,你要離一切相,要常常告訴自己:這些境界不是實在的,不值得我們這樣執著,不是實在的,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,你的念頭不要起心、不要動念,你就沒有生滅法,對你就沒有作用,生滅法它就停止,停止。我們人起心動念貪嗔癡,就製造生死的因緣;如果說:我們的心保持不取不舍,清淨妙用自然現前,清淨妙用。所以,困難就是在這個地方。沒有明心見性的凡夫,你告訴他:不取不舍,他同樣是取是舍,他會認爲不取不舍是一種東西,他也將本性當作是一種東西看待,以爲那是有個實在的東西,他不了解,妙用是無相的妙用,不是有相的妙用。我們的心當下清淨心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本性一樣沒有離開我們的六根;但是,凡夫今天六根攀緣六塵,會起貪嗔癡;但是,我們今天如果用無分別心,無執著心,同樣也是六根攀緣六塵,所以說: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,只是他用的心跟凡夫的心不同,凡夫是用分別心跟執著心;而佛陀一樣眼見色,六根也是要攀緣六塵,但是,六根、六塵對他沒有作用,他一切運用都是清淨。所以,這裏的困難就是說:沒有明心見性的人,他聽到不取不舍,以爲不取不舍就是一種東西;若是明心見性的人,聽到不取不舍,也不取不舍;聽到取舍,也不取不舍;聽到不取不舍,連不取不舍的觀念都沒有,就是這樣,困難就是在悟跟不悟,是天壤之別,是天壤之別!你現在如果說:我不取不舍!一般人遇到境界時說:我不執著、不取!那也不是見性的人。見性的人,連告訴自己“我不要執著”的念頭都沒有,他用畢竟空性的心,所散發出來任運自如的清淨性,那個叫做保任,保持任運,一切自在,根本就不要告訴自己說:我現在不要取;境界現前,我不舍,我面對這個現實!本性不需要告訴你這個:告訴你這個叫做無明。所以,同學愈聽愈是一一頭霧水;那到底該怎麼做?所以,凡夫變成由相似,然後進入證悟,簡單講:沒有勉強,就沒有真正的功夫,禅宗也是這樣講,剛開始一定要勉強自己不取不舍,久了才變成自然,熏習久了,熏習久了。譬如說眼睛不好,要慢慢治療,現在看到兩個影像,看到兩個影像還不錯,慢慢慢慢調整視線,就變成看到真實的人。所以,我們現在無法看到本性,要慢慢調整,慢慢調整那個焦距,慢慢去體悟,不取不舍的真正的道理是什麼。大家都會講不取不舍這句話,其實沒有一個做得到!爲什麼?告訴你自己說:我不取不舍!那就是有經過警惕作用;經過警惕作用,不是任運自如,那不是保任的功夫;不是保任的功夫,就不是隨緣的東西,不是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這樣又不是嚴嚴的面目了。所以,動一個念頭說:我要修行!那已經不是本性,脫離本性太遠了,那變成凡夫的念頭。本性就是說:他空一切相,但是,無量的妙有,都是驚天動地,大智慧二十四個小時隨時都在你面前,你如果很累,晚上睡覺時,暫時休息,醒來眼睛一睜開,完全是本性的作用,完全是本性的作用。所以,空一切相,證悟本性的人,就算外表再生氣,他一樣不會難過,因爲他已經沒有壓力了,他也不曾經執著過因緣的東西,他只是自然的反射,反射。禅師有時候對徒弟用打的、呵叱他:你這個愚癡的人!禅師啊!爲什麼?他已經清淨心了,怎麼還會去罵人呢?這個只是告訴衆生:我在反應,讓你要覺悟。所以,透過空性,它無所不在,一切流轉都停止,停止就妙用現前了。取舍若盡,等于不取不舍,取舍若盡,就是不取不舍。因此,知彼如空華,即即能免流轉,就像晚上做夢的人,醒的時候是了不可得。
[知,是能照覺智;彼,是無明。以真智照真理,惟一清淨本然之體,本無無明。以無明本空,但如空華,病眼妄見,如以淨眼觀空,惟一晴空,迥無所有,空華即滅。無明既滅,則不見身心之相,那有生死?故雲:即能免流轉。又如夢中人二句,喻無明無體。猶如做夢之人,正在夢時,非無做夢之人,及至醒時,夢人了不可得,惟是醒人;喻無明無體,體即圓覺,迷之,則成無明,悟之,無明即滅。迷悟只是一心。二無明本空竟。
辛叁明妄盡還覺
【“覺者如虛空,平等不動轉。】
覺者,乃能覺之真智,即自性之光明。自性廣大周遍,猶如虛空;此智稱體而周,故如虛空。]如同虛空。我們人要做到如虛空,沒那麼簡單!我們人遇到事情,往往不能包容,産生抱怨,他不能體悟緣生緣滅的東西,他放不下![泯智合覺,平等一相,]智跟覺是同一體的,泯智不是說除掉智慧,不是這個意思,智就是覺,覺就是智的意思,平等一相。[體既不動,智亦不動。]所以,不要受人影響,就是這樣。[叁際不能遷,諸法不能移,]我們的心若動,就待不住;我們的心若動,就安住不下來。[故曰:平等不動轉。]所以說:一個人要達到信心具足,不受動搖,佛《大智度論》講:要修很多劫、無量劫,他才會對一個善知識不動搖,沒那麼簡單,沒那麼簡單!因此,今天你如果是一個世間人,或是一個修行人,你內心要記住,不要對任何一個人,包括你最好的先生、老婆、朋友、親戚,不要有所求,否則你會很辛苦,不取不舍,重點就是在這裏。包括你最好的人,你一樣要保持這個不取不舍,你才能大大的解脫!因此不取不舍,修我自己的,人家講我們有修沒修,是別人的看法,他有權力替我們批評,對不對?但是,我們沒有權力批評別人,因爲佛性沒有批判的東西,佛性是大慈大悲,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,路遙知馬力,誰真正爲了佛教;誰真正在貢獻佛教;誰真正爲了衆生,需要時間來證明。
[【“覺遍十方界,即得成佛道。】
覺,即能覺之智,與所覺之理,能所不二,理智一如。]覺就是能覺的智慧、所覺的道理,能所不二,理智一如。[理隨事遍,]理體隨著事相遍十方。[事得理融,]事相因理而得以圓融,[證極圓滿覺性,故能遍滿十方,即成佛道。]所以說:覺遍十方界,即得成佛道。覺遍十方界,其實十方就是你當下這一念的心,你不取不舍,你就遍十方,你起到美國,在美國有定,你不取不舍;走到臺灣尾、走到基隆也定;你走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