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]这就是十二分教,三藏十二部,十二分教就是十二部,三藏十二部里面的第二,就是重颂。[今颂惟属第二,]因为它是再一遍,[重颂长行之义。]长行就是前面讲的,不拘小节,一直发挥的文章,叫做长行。
[古德于颂中,]古德于偈颂当中,[分超颂、追颂、广颂、略颂、补颂、义颂六种。超颂者:长行在后,超前而颂故;]先念四句偈,念一念,接着再讲长行文,四句偈。[追颂者:长行在前,更追而颂故;]追颂。[广颂者:文略颂广故;]长行文很短,文略,长行文很短,但是,偈颂很长。[略颂者:文广颂略故;]文章很长,颂很短。[补颂者:补长行之阙故;]补前面的长行文之阙。[义颂者:但取义而颂故。]取这个道理。所以,[经说重颂,佛有三意:一、应机施教,以应一类乐略之机也。]乐(yào)略:喜欢简单的。应机,就是有一类的众生很懒,你跟他讲那么长,他听了很痛苦;你简简单单跟他讲几句话,他反而容易记得住,适合懒惰的人。乐略之机,喜欢简单的,愈简单愈好![二、慈诲谆切,]慈悲谆谆地教诲。[恐乍听遗忘,]“乍”就是时间很短,恐怕突然听到,时间很短又忘记了,干脆[重说偈颂也。三、法益普及,]能够普及,能够普及。[令后至之众,得沾法味也。一标颂竟。
己二正颂
庚一酬答初请
辛一明真因有力
【“文殊汝当知:
一切诸如来,从于本因地,
皆以智慧觉,了达于无明。】]
这句话最重要的就是:“皆以智慧觉”。菩萨!提起智慧,不要再过痛苦、烦恼的日子,没有人给我们痛苦,没有人给我们烦恼,是我们自己转不过来。第一、要转智慧,一定要加强慈悲心、宽恕心,要记住师父的话,不能单单在般若里面下手,你只研究般若,会变成骄傲的,要记住师父的话;般若一定要带大慈大悲的心,你光是学智慧般若没用,一定要学慈悲心,你只有用慈悲心,才能增长你的般若。你说:我很有智慧!但是,遇到事情不宽恕众生,整天吵吵闹闹、争论,你哪里有……,要用慈悲心,把每一个众生当作是未来的佛;他是未来的佛,我要教他,我要原谅他,我要原谅他!不过,这是智慧人在讲的,你不要自己愚痴到家,还常常讲:我要原谅你!人家肯原谅你就很不错了,你要原谅谁?你自己是一个愚痴的人,常常讲说:我原谅你?对不对?这句话是智慧的人讲的,智慧的人讲的。了达于无明,你除非用智慧的觉。所以,同学们!拿出智慧来,用智慧稳住以后,再来加强我们的悲心、加强我们的慈悲,你做的符不符合慈悲心?你发的是不是慈悲心?
[重呼文殊,]再一次叫文殊,[诫以当知者:以文简意周,]文简单,道理都具备。[不可或忽也。此四句告以十方诸佛通修之法。]十方诸佛,通修之法,[诸佛从于根本,]下手,根本就是[最初因地发心,皆以(用也)圆觉体中,所起之智慧,时时觉照,照彻清净觉相,故能了达无明,无非颠倒,]一切无明都是颠倒,就是说:菩萨!你今天如果动一个“执”的念头,这样就是颠倒,这样我们临命终照样放不下!所以说:往生极乐世界是现在的事情,不是临命终的事情,由你现在的功夫,就可以论断你临命终的功夫。记住喔!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死亡的事情,是现在的功课,永远要记得师父这一句话!你要往生极乐世界,你这一念,现在、今天的功夫到家了没有?有一天,有个信徒的女儿来,很伤心地哭着,她妈妈现在还在长庚,她的女儿可能没有学佛,来就说:他们都有在听师父的录音带、看师父的录影带、第四台,都有!对不对?来这里做什么?求师父去长庚为她妈妈加持,她的父亲已经往生了。夫妻俩在旗山出车祸,在旗山往台南的那条路被砂石车撞上,竟然被拖行了一百多公尺,你看那砂石车开得有多快!她的父母亲都有来皈依师父,平常也念念佛,她爸爸常说:我五十五岁退休的时候,要好好地来念佛!今年正好五十四,明年五十五,说打算退休之后,要好好地用功!结果被砂石车撞上,拖行了一百多公尺,人卡在车底下拖不出来!所以说:我们今天说要修行,我告诉你们:如果不尽早,说要修行,根本就来不及,根本就来不及!所以,我才告诉诸位:今天所有的一切相,都是虚妄的,真的!往生是现在的功课,讲到现在,我还记得绕回主题,你们已经忘记我在讲什么了,对不对?我还记得是在讲:往生是现在的功课,现在就是要决定你往生的事情,你不能等待,不能等待,不浪费我们的生命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,无论如何,排除万难,你一定要来共修,一定要来共修,排除万难,尽量不要浪费我们的时间跟生命。所以,无非颠倒,[本无实体,犹如空华。无明有:生]就是生相无明,[、住]就是住相无明,[、异]就是异相无明,[、灭]就是灭相无明,[四相,]也就是说:无明有四种无明。[又名四种梦心。辗转相起,从细至粗。]好!我们今天简单讲三细六粗,生、住、异、灭就是三细六粗,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讲的三细六粗的浓缩。哪三细?哪六粗?我们来解释:第一个,[生相无明,即是最初一念不觉,故心动,]什么叫最初?无法穷尽的假设,叫做最初。我们无始劫最初一念不觉,所以心动,[即名为业(业相)。]三细之初就是业相,所以,“业相”的旁边写:三细的初相,叫做业相,就是生相无明。我们最初一念不觉,生相无明,三细之初、初相。[业,是起动义,]动的意思。动的意思,[转如来藏,而成藏诸。]转如来藏就是转清净心变为分别、执着之心,就是业。转清净的如来藏心,变作分别、执着的意识,成为藏识,生相无明就是最微细的,生相无明就是业相。[住相无明,依于动心,则能见(转相)、]我们的心如果动,就会制造能所,动心就是勇气叫做动,能所对立叫做动,我们有动到这个念头,就会对立,就像晚上,晚上如果我们不动念的话,晚上不做梦;但是,晚上我们睡觉,意识不停止的话,他会继续做梦,他有能所,有能梦的心、所梦的境界,能动就化作境界出来,能动就会化作境界出来,就像我们晚上睡觉,意识不动的话,晚上不做梦;意识在动,动,它就有能所,知道吗?我们现在就是动,就是有能所。依于动心,则能见,能见就是要转相,转相,有精神的作用,转相就是精神作用。[能现(现相)、]也就是开始有物质的作用,能现,现一切现象,也就是精神变成不空了,物质也不空了,那么,精神跟物质又开始分开来。住相无明,依于心动、动心,动心就是心动,依于动念,则能见、能现,能所。能见就是三细的第二相;能现就是三细的第三相。所以,三细: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又名业相、能见相、能现相,这个都是一样的,三细。六粗的初相是[能取境界(智相),]注意这个“智相”,这个“智相”不是智慧之相,是分别心相,完全不同。《大乘起信论》所讲的智相,完全不是智慧,这不是智慧之相,是指分别心的相,分别心,因为分别心,所以,能取境界,六粗的初、初相。三细,前面的: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三细;六粗是能取境界相(智相)。[起念相续不断(相续相);]这是六粗的第二相:相续相。因为你有分别心,然后连续的分别不断,相续性。所以,[三细后二,]三细后面二个,就是转相跟现相。[六粗前二、]六粗的前面二个就是智相、相续相。[皆住相摄。]统统叫做住相。也就是说:三细里面的转相、现相,就是所谓的能见相跟能现相;六粗里面的智相跟相续相,这四个相叫做住相,生、住、异、灭的住相,前面一个是生相,这四个是住相。底下再来看,[异相无明,于所缘境,]异相无明,对我们所攀缘的境界,[取著转深(执取相),]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我们众生都是一迷再迷,不肯回转。我们众生一旦迷了,譬如说你贪钱,他就一直迷了;你贪色、贪男女,就一直迷了,他不能自拔,他不能化一切顺逆的境界,为我们的经验,或者是我们的警惕,或我们的觉性,他没办法如此。圣人无境,唯智,圣人无心,唯智。圣人无心,他没有执着、没有分别,无心就无境,圣人没有一切境界,只有本性的东西,一切境界都是方便度众生而已。简单讲:大彻大悟的人,就是游戏人间,等于在演戏给你看一样,他早就知道这不是真实性的东西,在你看来,也许他是恶的;但是,在圣者的角度来讲,你并不了解他的心境是什么?像以前济公示现吃狗肉等等,他是圣者,你怎么知道他的心境是什么呢?所以,我说:要将每个人当作是菩萨。凡夫不同,凡夫取着转深,一旦陷下去,就很难爬起来了!凡夫要如何才能从迷中走出来呢?要经过磨练,告诉她:哎呀!菩萨,不要结婚!想当初年轻的时候,非君不嫁,宁愿去上吊自杀,父母亲讲的话都不听!后来怎么样?私奔,二个人就离家出走,结婚之后,生了三、四个,就开始动粗、拳打脚踢了,以前是:没有你,我活不下去;现在是:有你,我每天胆战心惊的!开始被揍得鼻青脸肿,变成熊猫的时候,她才开始有点觉悟了!凡夫就必需藉着这种境界,取着转深,这样她才不会执着,她才不会执着,才会知道:唉!结婚真的很痛苦!咦?有一种女人很奇怪,就算被揍得鼻青脸肿了,还是要嫁给他,很奇怪!被揍觉得很甜蜜,很奇怪,怎么揍都不开悟,就是有那种女人,真的!打死不变,怎么揍她、打她,就是要嫁给那个人,你有办法吗?你拿她没有办法,你拿她没有办法!所以,这种人没办法救!我们人在执着的时候,你劝他,他还毁谤你,我不骗你!所以,莎士比亚说:恋爱中的男女,你就当他是疯子!真的!很厉害,很厉害,因为我就是过来人,这是事实啊(法师笑);但是,我现在清醒了,醒了,醒了,很清醒了,很清醒了,知道这是在欺骗众生。[分别种种假名言相]六粗的第四,第四相,叫做[(计名字相);]分别种种的名字,分别心。[六粗中]的[二,属异相摄。]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