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▪P2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显言之,谓如来之性,含藏其中,故曰如来藏。如来之性即佛性。佛性,含藏在众生心中,故诸大乘经皆云:“是心是佛,]我们的心就是佛。[是心作佛。]所以,在座诸位!你们就是佛,师父怎么可以看不起佛呢?我要恭恭敬敬的,恭恭敬敬地尊重你们,这一边是男众佛,另一边是佛母,女众佛,你们也是佛。所以说:是心作佛,[”若但知是心是佛,不知佛本是而须修,]不知道我们是佛本来就是了,又何必去修呢?那么,[未免流为狂慧。]这是狂妄了。意思是说:你如果知道是心是佛,还是要修行;你如果不修,一样显示不出来。所以说:不知佛本是而须修,意思是说:我们以为佛性本来就有,“而须修”,又何必去修行呢?那么,这样就难免落入流于……,“流为”就是落入,落入于狂慧,因为讲来讲去,是心是佛没错;但是,我们现在仍是凡夫。[若但知是心作佛,]如果[不知但向己求,]如果你不知道向我们自己的内心求,不要从别人的地方得到,[休从他觅,]这两句是连贯的,不知但向己求,休从他觅,如果你不知道向你的内心去求,而不必;“休”就是不必,从外而得;“觅”就是找寻;“休”就是停止,停止从外面去找寻。如果你不了解这八个字,如果你不了解:“不知”上在加两个字:如果你不知,但向己求,休从他觅,意思是说:如果你不知道从你的内心自己求,不必往外增追求、去寻觅,那么你就是[未免骑牛寻牛。]骑牛找牛,这是古代的一个故事,课本里面的讲到有一个小孩,是个愚痴人,他的父母亲叫他去放牛。有一天他又去放牛,家里牵了十只牛要他顾,他回程的时候很累,自己就骑着一只牛,听懂了吗?他骑着一只牛就开始数: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,每次算都是九只,再怎么算都少一只,他不知道他自己骑了一只牛,这叫做骑牛找牛,他不知道他骑的那一只也要算,说:奇怪!爸爸明明给我十只牛,为什么怎么算都只有九只,少一只呢?骑牛找牛。骑牛找牛的意思就是:我们本性就是佛,我们本来就是佛,而我们正在找佛。所以,不要轻视别人,在座诸位每一位都是佛,只是现在习气比较重而已,会大呼小叫的;没有那种大呼小叫佛的。我们现在也不算是佛,算未来佛;我们现在叫做什么呢?叫做乱乱闯菩萨,南无乱乱闯菩萨……,乱闯乱撞,闯不出一点消息,今天去这里参,明天去那里参,他不知道放下就是,喔!有一天放下就是,他多么地自在!对不对!这句台语不知道要怎么写?闯来闯去……,想要成佛作祖,他不知道放下就是佛,他不知道。所以,[以如来藏,具有不变随缘二义。]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。[若随染缘,]随这个污染,[从真起妄,遂成世间,六凡法界:]随染,恶劣的环境不要过去,若随染缘,污染的因缘,你明明知道去这个地方是在造业,就要尽量避开;这个地方会增长我们的生死、痛苦与烦恼,就要尽量避开,尽量避开。[若随净缘,]清净的因缘,[返妄归真,]返这个妄,归这个真,[便成出世间,四圣法界。虽成十界诸法,不出如来藏心之中。无起灭故,无知见故者:]也没有一个外来的知见。[此二句明空如来藏之义。]如来藏是本性具足,空如来藏是站在真谛里面讲的,不立一切法,名空如来藏,站在空一切法的角度来讲,叫做空如来藏。[以藏性用虽随缘,]藏性就是说:我们如来藏性的作用虽然随缘,[而成六凡法界,]六道众生的法界。[生死]污[染法,四圣法界,涅槃净法,而体本不变,染净诸法,无起无灭。]所以,[本经云:“生死涅槃(六凡生死,四圣涅槃),皆如昨梦。]昨梦。以前创造歌曲的人,写得很美:“昨日的梦中,你来到我的心中。”昨梦,昨日的梦。所以,作歌曲的人,都是用这个感情;但是,不能解决生死。如果说:有一个作曲的人,能够将歌词跟佛法配合起来,这个人必定是一个学佛的人。譬如他的词这样写:阮阿公讲极乐世界好康的都在那里,不去是傻子!他如果这样写词:好康的都在那里,极乐世界,好康的都在那里,不去是傻子!这样大家都要去极乐世界了;可是,没有人写这样的词啊,都是写:火车渐渐走,他就不写“莲花渐渐飞”啊,没人要写这个,每次不是写我爱你到死,就是你爱我到亡,都是写这个,增加束缚;以后我可以去作曲。[”梦时诸法无起,醒时诸法无灭,]做梦的时候诸法不起;醒的时候诸法无灭,[故曰无起灭故;诸法当体全空。]诸法当体就是空。[承上句,既无起灭,惟是一真心体,灵光独耀,]就是我们的本性光明显赫。“独耀”:独照。[迥脱根尘,]“迥脱根尘”就是摆脱六根、六尘的束缚,本性,六根、六尘束缚不了它。[所有知见,无从凑泊。]“凑”就是集合。“泊”就是停住。所有的知见都不可得。无从凑泊就是:凑泊就是无法集合、无法停止,无法安插的意思,不能加上,所有知见都无从安上去、安插上去。[即《楞严经》所谓:“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,无漏真净。]我们的本性的知见,就是没有凡夫知见,本性自有知见,当下不生不灭就是涅槃,无漏真净。[”故曰:无知见故。如法界性,究竟圆满,遍十方故:此三句明不空如来藏之义。]不空如来藏,站在俗谛讲,就是立一切法,不空如来藏,站在俗谛的角度,空如来藏,站在真谛的角度谈;不空如来藏,站在俗谛的角度讲。[法界性,与如来藏,体同义别。]体同义别,本体一样,道理不同。[别则有二:一者、在有情分中,名如来藏,]有情就是众生。[在非有情分中,名法界性。]叫做法性,非有情就如土、木、草、石,土石草木,非有情,所以,人生,在众生的角度来讲,是有情的众生;在宇宙的角度来讲,是非有情,人生,有情无情,同圆种智,有情叫做佛性,叫做如来藏;无情叫做法性,叫做法界性。[如《智论》明佛性法性之异。二者、谓法界性,则统摄有情无情,]法界就是宇宙,统摄有情无情,[包括佛性法性。若称如来藏,但语诸佛众生,清净本源心体,故指如来藏,如法界性。此法界性,即一真法界,具足十法界。]六凡四圣,加起来就是十法界,六凡就是六道的凡夫,四圣法界,六凡法界加四圣的法界,六凡就是天、人、阿修罗、畜生、地狱、饿鬼;四圣法界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跟佛,声闻法界、缘觉法界、菩萨法界、佛的法界,具足十法界。[所有十界,不离一真,故曰究竟圆满(万法皆备,]站在俗谛讲,[不空如来藏也),遍十方故。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者:此出其名也。]此出其名就是说:来显示这个名字,[上说因地,]上面说的这个因地,因地就是初发心,初发心的修行叫做因地,你发什么心?你初发心是发什么心?你初发心,是以圆满的智慧照圆满的道理,[以圆智照圆理,]我们今天所发的,并不是圆满的智慧,我们会执相,执相就不是圆满的智慧。照着圆满的道理。所以,[照空所幻身心之境,]照空所幻化出来的身心之境界。[照破能幻无明之惑,并将能空之智,亦复不存]在[,惟有如如照体独立,是则名为:如来本起清净,因地法行。一酬答初请竟。

  

  己二酬答次请

  【“菩萨因此于大乘中,发清净心;末世众生依此修行,不堕邪见。”】

  此如来酬答文殊次请。前文殊请说,菩萨于大乘中,发清净心,]能够[远离诸病;能使末世众生,求大乘者,不堕邪见?]现在就回答,[故酬答云:菩萨若能因(依也)此如来所修因地法行而修,]就是佛怎么修,我们就怎么修,佛怎么修,我们就怎么修。[自可圆成果觉,惟是大乘中,须发清净心。大乘者,以一心三大之义为乘。]三大就是: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不是火大、水大、地大,不是!是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体、相、用。[《起信论》云:“一切诸佛,本所乘故,一切菩萨,皆乘此法,到如来地故。”是以教发清净心,即直心正念真如,]直心,直接了当,不弯曲,直接了当。[可离种种颠倒之病。末世众生,依此修行,则为正行,得正住持,自然不堕邪见。一长行竟。]所以,在座诸位!你不要认为要只这部《圆觉经》很简单:要听这部《圆觉经》是非常难,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成佛的根本的因地之心,让你了解这是修行的枢纽,枢纽。我去过这么多的国家,我去新加坡,没有看过新加坡人在讲《圆觉经》;去马来西亚,也没有看过、听说他们在讲《圆觉经》;其他台湾省也很少讲这一部经典,有啦!有法师讲,但是,也很少,也很少。所以,这要修无量劫的人,才得以闻法,《圆觉经》,这太重要了!

  [戊二偈颂(分二)

  己一标颂

  【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】]再来就是偈颂,重宣,就是不离前面的这些长行的文章,然后重复地再宣讲一次。就是说:这个偈颂跟前面都有关联,叫做重宣,叫做重颂,重颂,用一句一句的偈语,这样比较好念。

  [尔时,乃佛说长行已竟之时。世尊欲重宣此中如来因地法行、菩萨发心离病、末世众生不堕邪见等义而说偈言。此三句是结集家所安。]结集经典的人叫做结集家,这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安排的。[偈,]就[是偈颂,有二分别:]分别,这里不能讲作分别心,应当讲作有两种差别,有两种差别。[一名伽陀,此云:讽颂;又云:孤起颂;]孤起颂就是不关前后,单独而起的,也不关前面,也不关后面,跟前面、后面都扯不上关系的偈颂。[又云直颂(不颂长行,故曰孤起,]没有所谓的长行,不颂长行就是不重复的,意义跟长行文完全不一样,所以说:不颂长行,就是不再重复一遍地宣说长行文里面的意义,单独而起的,叫做孤起。[直以偈说法,]用偈直接说法,[曰直颂)。]第一叫做伽陀。[二名祇夜,此云:应颂;亦云:重颂]重颂就是再一遍。[(应上]“应”就是前后对称叫做应。应上面的[长行之义,]按照上面长行文的道理,而再一次的发挥这个道理,[而为重颂)。]再一次地发挥这个道理。[此为十二分教之二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