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顯言之,謂如來之性,含藏其中,故曰如來藏。如來之性即佛性。佛性,含藏在衆生心中,故諸大乘經皆雲:“是心是佛,]我們的心就是佛。[是心作佛。]所以,在座諸位!你們就是佛,師父怎麼可以看不起佛呢?我要恭恭敬敬的,恭恭敬敬地尊重你們,這一邊是男衆佛,另一邊是佛母,女衆佛,你們也是佛。所以說:是心作佛,[”若但知是心是佛,不知佛本是而須修,]不知道我們是佛本來就是了,又何必去修呢?那麼,[未免流爲狂慧。]這是狂妄了。意思是說:你如果知道是心是佛,還是要修行;你如果不修,一樣顯示不出來。所以說:不知佛本是而須修,意思是說:我們以爲佛性本來就有,“而須修”,又何必去修行呢?那麼,這樣就難免落入流于……,“流爲”就是落入,落入于狂慧,因爲講來講去,是心是佛沒錯;但是,我們現在仍是凡夫。[若但知是心作佛,]如果[不知但向己求,]如果你不知道向我們自己的內心求,不要從別人的地方得到,[休從他覓,]這兩句是連貫的,不知但向己求,休從他覓,如果你不知道向你的內心去求,而不必;“休”就是不必,從外而得;“覓”就是找尋;“休”就是停止,停止從外面去找尋。如果你不了解這八個字,如果你不了解:“不知”上在加兩個字:如果你不知,但向己求,休從他覓,意思是說:如果你不知道從你的內心自己求,不必往外增追求、去尋覓,那麼你就是[未免騎牛尋牛。]騎牛找牛,這是古代的一個故事,課本裏面的講到有一個小孩,是個愚癡人,他的父母親叫他去放牛。有一天他又去放牛,家裏牽了十只牛要他顧,他回程的時候很累,自己就騎著一只牛,聽懂了嗎?他騎著一只牛就開始數: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,每次算都是九只,再怎麼算都少一只,他不知道他自己騎了一只牛,這叫做騎牛找牛,他不知道他騎的那一只也要算,說:奇怪!爸爸明明給我十只牛,爲什麼怎麼算都只有九只,少一只呢?騎牛找牛。騎牛找牛的意思就是:我們本性就是佛,我們本來就是佛,而我們正在找佛。所以,不要輕視別人,在座諸位每一位都是佛,只是現在習氣比較重而已,會大呼小叫的;沒有那種大呼小叫佛的。我們現在也不算是佛,算未來佛;我們現在叫做什麼呢?叫做亂亂闖菩薩,南無亂亂闖菩薩……,亂闖亂撞,闖不出一點消息,今天去這裏參,明天去那裏參,他不知道放下就是,喔!有一天放下就是,他多麼地自在!對不對!這句臺語不知道要怎麼寫?闖來闖去……,想要成佛作祖,他不知道放下就是佛,他不知道。所以,[以如來藏,具有不變隨緣二義。]如來藏具有不變隨緣。[若隨染緣,]隨這個汙染,[從真起妄,遂成世間,六凡法界:]隨染,惡劣的環境不要過去,若隨染緣,汙染的因緣,你明明知道去這個地方是在造業,就要盡量避開;這個地方會增長我們的生死、痛苦與煩惱,就要盡量避開,盡量避開。[若隨淨緣,]清淨的因緣,[返妄歸真,]返這個妄,歸這個真,[便成出世間,四聖法界。雖成十界諸法,不出如來藏心之中。無起滅故,無知見故者:]也沒有一個外來的知見。[此二句明空如來藏之義。]如來藏是本性具足,空如來藏是站在真谛裏面講的,不立一切法,名空如來藏,站在空一切法的角度來講,叫做空如來藏。[以藏性用雖隨緣,]藏性就是說:我們如來藏性的作用雖然隨緣,[而成六凡法界,]六道衆生的法界。[生死]汙[染法,四聖法界,涅槃淨法,而體本不變,染淨諸法,無起無滅。]所以,[本經雲:“生死涅槃(六凡生死,四聖涅槃),皆如昨夢。]昨夢。以前創造歌曲的人,寫得很美:“昨日的夢中,你來到我的心中。”昨夢,昨日的夢。所以,作歌曲的人,都是用這個感情;但是,不能解決生死。如果說:有一個作曲的人,能夠將歌詞跟佛法配合起來,這個人必定是一個學佛的人。譬如他的詞這樣寫:阮阿公講極樂世界好康的都在那裏,不去是傻子!他如果這樣寫詞:好康的都在那裏,極樂世界,好康的都在那裏,不去是傻子!這樣大家都要去極樂世界了;可是,沒有人寫這樣的詞啊,都是寫:火車漸漸走,他就不寫“蓮花漸漸飛”啊,沒人要寫這個,每次不是寫我愛你到死,就是你愛我到亡,都是寫這個,增加束縛;以後我可以去作曲。[”夢時諸法無起,醒時諸法無滅,]做夢的時候諸法不起;醒的時候諸法無滅,[故曰無起滅故;諸法當體全空。]諸法當體就是空。[承上句,既無起滅,惟是一真心體,靈光獨耀,]就是我們的本性光明顯赫。“獨耀”:獨照。[迥脫根塵,]“迥脫根塵”就是擺脫六根、六塵的束縛,本性,六根、六塵束縛不了它。[所有知見,無從湊泊。]“湊”就是集合。“泊”就是停住。所有的知見都不可得。無從湊泊就是:湊泊就是無法集合、無法停止,無法安插的意思,不能加上,所有知見都無從安上去、安插上去。[即《楞嚴經》所謂:“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,無漏真淨。]我們的本性的知見,就是沒有凡夫知見,本性自有知見,當下不生不滅就是涅槃,無漏真淨。[”故曰:無知見故。如法界性,究竟圓滿,遍十方故:此叁句明不空如來藏之義。]不空如來藏,站在俗谛講,就是立一切法,不空如來藏,站在俗谛的角度,空如來藏,站在真谛的角度談;不空如來藏,站在俗谛的角度講。[法界性,與如來藏,體同義別。]體同義別,本體一樣,道理不同。[別則有二:一者、在有情分中,名如來藏,]有情就是衆生。[在非有情分中,名法界性。]叫做法性,非有情就如土、木、草、石,土石草木,非有情,所以,人生,在衆生的角度來講,是有情的衆生;在宇宙的角度來講,是非有情,人生,有情無情,同圓種智,有情叫做佛性,叫做如來藏;無情叫做法性,叫做法界性。[如《智論》明佛性法性之異。二者、謂法界性,則統攝有情無情,]法界就是宇宙,統攝有情無情,[包括佛性法性。若稱如來藏,但語諸佛衆生,清淨本源心體,故指如來藏,如法界性。此法界性,即一真法界,具足十法界。]六凡四聖,加起來就是十法界,六凡就是六道的凡夫,四聖法界,六凡法界加四聖的法界,六凡就是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地獄、餓鬼;四聖法界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跟佛,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、菩薩法界、佛的法界,具足十法界。[所有十界,不離一真,故曰究竟圓滿(萬法皆備,]站在俗谛講,[不空如來藏也),遍十方故。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者:此出其名也。]此出其名就是說:來顯示這個名字,[上說因地,]上面說的這個因地,因地就是初發心,初發心的修行叫做因地,你發什麼心?你初發心是發什麼心?你初發心,是以圓滿的智慧照圓滿的道理,[以圓智照圓理,]我們今天所發的,並不是圓滿的智慧,我們會執相,執相就不是圓滿的智慧。照著圓滿的道理。所以,[照空所幻身心之境,]照空所幻化出來的身心之境界。[照破能幻無明之惑,並將能空之智,亦複不存]在[,惟有如如照體獨立,是則名爲:如來本起清淨,因地法行。一酬答初請竟。
己二酬答次請
【“菩薩因此于大乘中,發清淨心;末世衆生依此修行,不墮邪見。”】
此如來酬答文殊次請。前文殊請說,菩薩于大乘中,發清淨心,]能夠[遠離諸病;能使末世衆生,求大乘者,不墮邪見?]現在就回答,[故酬答雲:菩薩若能因(依也)此如來所修因地法行而修,]就是佛怎麼修,我們就怎麼修,佛怎麼修,我們就怎麼修。[自可圓成果覺,惟是大乘中,須發清淨心。大乘者,以一心叁大之義爲乘。]叁大就是: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不是火大、水大、地大,不是!是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體、相、用。[《起信論》雲:“一切諸佛,本所乘故,一切菩薩,皆乘此法,到如來地故。”是以教發清淨心,即直心正念真如,]直心,直接了當,不彎曲,直接了當。[可離種種顛倒之病。末世衆生,依此修行,則爲正行,得正住持,自然不墮邪見。一長行竟。]所以,在座諸位!你不要認爲要只這部《圓覺經》很簡單:要聽這部《圓覺經》是非常難,這部經是十方諸佛成佛的根本的因地之心,讓你了解這是修行的樞紐,樞紐。我去過這麼多的國家,我去新加坡,沒有看過新加坡人在講《圓覺經》;去馬來西亞,也沒有看過、聽說他們在講《圓覺經》;其他臺灣省也很少講這一部經典,有啦!有法師講,但是,也很少,也很少。所以,這要修無量劫的人,才得以聞法,《圓覺經》,這太重要了!
[戊二偈頌(分二)
己一標頌
【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】]再來就是偈頌,重宣,就是不離前面的這些長行的文章,然後重複地再宣講一次。就是說:這個偈頌跟前面都有關聯,叫做重宣,叫做重頌,重頌,用一句一句的偈語,這樣比較好念。
[爾時,乃佛說長行已竟之時。世尊欲重宣此中如來因地法行、菩薩發心離病、末世衆生不墮邪見等義而說偈言。此叁句是結集家所安。]結集經典的人叫做結集家,這是結集經典的人所安排的。[偈,]就[是偈頌,有二分別:]分別,這裏不能講作分別心,應當講作有兩種差別,有兩種差別。[一名伽陀,此雲:諷頌;又雲:孤起頌;]孤起頌就是不關前後,單獨而起的,也不關前面,也不關後面,跟前面、後面都扯不上關系的偈頌。[又雲直頌(不頌長行,故曰孤起,]沒有所謂的長行,不頌長行就是不重複的,意義跟長行文完全不一樣,所以說:不頌長行,就是不再重複一遍地宣說長行文裏面的意義,單獨而起的,叫做孤起。[直以偈說法,]用偈直接說法,[曰直頌)。]第一叫做伽陀。[二名祇夜,此雲:應頌;亦雲:重頌]重頌就是再一遍。[(應上]“應”就是前後對稱叫做應。應上面的[長行之義,]按照上面長行文的道理,而再一次的發揮這個道理,[而爲重頌)。]再一次地發揮這個道理。[此爲十二分教之二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