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]以幻化的东西除幻化的东西,[灭之使无。]我们了解是幻化的,没关系,以幻除幻。[但以圆照清净觉相,身心寂灭,本性自无,]本来就没有,[故不随生死轮转;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也。

  【“彼知觉者,犹如虚空,知虚空者即空华相,亦不可说无知觉性。有、无俱遣,是则名为净觉随顺。】]我先解释一下:彼知觉者,就是我们清净的觉性,妙用知的觉性,我们的本性,如同虚空,就是没有对立性、没有执着性,包容一切性,空一切法,我们的本性如同虚空。所以,知虚空者,即空华相,“知”就更了悟。了悟虚空就是空华相,就是不实在的相。虚空就是宇宙,既然了解整个宇宙就是等同空华,就是不实在的。亦不可说,无知觉性,无知觉性就是同于土木的无知,无知觉性,也不能说:我们的本性跟土木一样的无知,也不能说:我们的本性跟土木一样的无知觉性。有、无统统要放下,是则名为,净觉随顺,随顺就是进入圆觉的状态,进入圆觉的领域,随顺而入,就是这样就可以随顺着净觉的功夫,而进入的圆觉的境界。

  [此泯智合觉,]“泯”就是灭,在这里,会合这个智跟觉,把这个智合这个觉,所以,[特显觉体,灵灵不昧,]“灵灵”就是光明,清清楚楚的灵性、觉知。清清楚楚的圆觉的灵知不昧,“不昧”就是不可以否认它,中昧,清清楚楚,不可以去除它,不可以消灭它。[了了常知,]了了知,[不落有无,]不掉进去有,也不掉进去无,[方为大彻大悟之真知也。上文所说,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,必须不存知相,若存知相,便是幻知。而非真知也。]我们不能存在有一个所谓的知的这个相;如果存在这个知的相,那么,便是幻知,不是真知,不是如实知,是幻化出来的知,当然就不是真知。[彼知觉者:乃指知是空华之知,此知,乃称觉体所起之真知,]“称”就是合。这个知是合这个觉体,圆满的觉性的体性所起的真知。[即圆照觉相之智光,本来离念,]既然离一切念,就不执着有跟无。所以,[不落有知,不落无知,]说有知,变成幻化的知;说无知,变成土木,没有生命的东西。[故曰犹如虚空。以真知之体,犹如虚空,不可以有知论,]所以,不可以有知来论断。[亦不可以无知论。]也不可以无知来论断。所以,它太简单了,所以,有时候看不懂,不可以有知论,不可以无知论,看到这个地方会很迷糊。意思就是说:不可以有知,有一个知来论断;也不可以说:用一个无知来论断它。[如《起信论》所云:“离念相者,等虚空界。]菩萨!我们要修行就是这句话:离一切分别心,离一切分别相,这样我们 的心就如同虚空,虚空就是平等法。简单讲:离念相者,即是平等法,就是这样,平等就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观念。[”性自神解,不落有无。

  若存有知,知觉性如虚空,为有知者,]认为我们这个觉性有个知,[即是执药成病,]药本来是要治疗你的,结果你执着这个药,变成一种病,[同于凡夫之知,故曰:知虚空者,即空华相。如《楞严》所云: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。]注意听!“立”就是加。知见,本性具足有知,本性无所不见,不要再加一个知,本性就有一个知,又有一个见,清净的知,清净的见,你为了不了解,因为不了解本性的任运自如的知跟见,立,还再加一个知,那麻烦了!就像一个人很聪明,他自己赞叹自己是聪明,反而人家会认为他是骄傲,变成聪明里面夹杂着骄傲,他的聪明变作有一个缺点。如果说:他的聪明受到大家认同,但是,他自己不骄傲,那么,他的聪明就是本来的聪明。为什么?大家都认同他嘛!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,无所不知,无所不见,你不必安插任何的赞叹语、毁谤语,都没有作用,为什么?本来就无所不知,无所不见,所以,这个就是无明的本,“本”就是开始,因为你动念,想要去求一个本性的知,因为你求,所以,转本性清净的知变成无明。[”是也。若存觉性无知,即是斩头觅活,]假设说:存在有一个念头,认为觉性是如同草木的无知,这样就是等于把头斩掉,希望他活,觅活就是希望他能够活,这是不可能的事,人被斩头了,怎么能活呢?对不对?[同时土木无知,故曰:亦不可说言,无知觉性。如古德云:“死水不存龙。]死水不存龙,这意思就是说:我们如果悟到错了,没有所谓的成道的可能。“死水”表示无明;“不存龙”表示佛性,你永远不可能找到龙,也就是你在无明里面,你不悟,你永远找不到本性,认错嘛,认错嘛,以为无知无见就是本来的面目,那同于草木一样的,以为觉性是无知,那就等于死水,当然不可能找到本来的面目;“龙”就是我们的觉性,圆满的觉性。[”赵州]赵州和尚,有一次,人家去问赵州和尚:禅师,禅师!什么是佛?他说:你等一下?就跑去小便了!禅师!你去哪里?我去小便啊!什么是佛?连小便这么简单的事情,都要我自己去做,何况成佛?连小便这么简单的事,都要我自己去了,别人还代替不了,意思是说:成佛,别人如何能代替呢?原来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要处理。师父早就告诉你们了:心里的烦恼是你要自己处理,谁都帮不上忙!赵州[云:“知,是妄觉;]若认为本性有个知,那是妄觉。[不知,是无记。”而此真知,不同妄识,]不同于虚妄的意识,藉着境界,托缘、为缘,[仗境托缘,]依靠叫做讬,藉着这个境界,依靠着外缘,[作意之知;不同太虚,空廓旷荡,]空廓旷荡就是大到没有边际。[断灭无知。]太虎是无知,虚空怎么有知呢?[以真知无知,]真知就是不必加上一个知。真知,在这个字我解释一遍:真如是本性任运自如的知,不是强加一个知。所以,真知里面,没有一个凡夫的所谓的知,因为本来就具足有知。真知,没有所谓加上一个凡夫的知,因为真知是无所不知,就是这个意思。我们的本性[无所不知,不落有无二相。永嘉]大师[云:“若以有知、无知为知体,]如果以有知,或者是以无知作知体,[即是随顺无明,不名随顺净觉;]“净觉”就是清净的觉性。[必须坐断两头,]坐断两头就是不二法门,放下对立,[有无俱遣,]有也要放下,无也要放下。[方是随顺清净觉性。”

  【“何以故?]为什么呢?[虚空性故,常不动故,]他这一段为我们说明,说:为什么?虚空之性常不动故。[如来藏中]如来藏就是指我们的本性。我们的本性当中[无起灭故,]“起”就是生。它是本来就不生灭的,我们的本性当中,本来就没有生灭。[无知见故,]不必强加一个知见,所以,无知见就是不强加任何的知见。[如法界性]法界就是如虚空,法界就是平等,无一相可得。如平等的法界性[究竟圆满]为什么呢?[遍十方故,]是则名为因地法行。】这样我们学佛,菩萨!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境界进步了?学佛只有十个目的:第一、就是自在,自在叫做学佛;第二、叫做无碍。你用这四个字,检视你的内心的功夫,你现在心地有没有更自在?活得有没有自在?你活到今天,有没有更无碍?如果说:你还不能自在,还会因为别人烦恼;还因为一点小事放不下,这样你离圆觉的性太远!你学佛这几年来,来文殊讲堂,你每天跟自己考试:我是不是活得比较自在了?确确实实有进步了。我们活在这个世间,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,不是逃避喔,完成了责任跟义务当中,无量的麻烦,我们一样“自在无碍”,学佛就是学这四个字,用这四个字,一直来检视自己的境界,这才是真正的功夫。如果说:只有得到一点法喜,如果只有得到一点法喜,派不上用场。派不上用场就是说:内心计较心还放不下,计较心还放不下,还不能宽恕无量无边的众生,这样离我们成佛作祖……,我告诉你:要往生极乐世界还很难!你想想看,师父这样讲不是没有道理,你现在先学自在、无碍,临命终,看哪一个碍得了你?碍得了你?所以说:我们今天要学佛,有学到真正的功夫吗?问我们自己的良心看看,整天光是说在学佛学佛,你一、两年来,每天在我这里进出,驶这个摩托车来,驶来驶去,你驶到哪里去啊?你每天驶摩托车来,驶回去,驶过来,驶回去……,你驶来驶去,境界真的没有进步吗?你驶什么东西呢?对不对?我们应该要有进步,要有进步。喔!的确!师父讲的有道理。回去之后要好好地观照,境界来了、烦恼来了:自在无碍是佛法!稍微控制一下,这样才是真正厉害的人,不要发挥你的无知,因为本性没有这一些。

  [首句征,下释。]“征”就是问。下句就是释,“释”就是答。[征云]就问了[:何以故,必须有无俱遣,方为随顺净觉?下释云:真心绝待,]绝待就是不加任何地修饰,我们说:对待,对待是对立,对不对?绝待就是一真;绝待就是无相;绝待就是平等;绝待就是一合相,《金刚经》讲的一合相,绝待就是一合相;绝待就是理事圆融;绝待就是圆光的觉性;绝待就是清净心。[照体独立,不但不曾迷,亦且不曾觉!以是常住寂灭相,喻如虚空性故;]底下这一句就要注意了:[一法了不可得,湛然清净,常自不动故。]菩萨!修行不用看太多,这一句参一下:一法了可得,湛然清净。“湛”就是光明显赫叫做湛。光明的样子叫做湛然。“湛”念zhàn。湛然清净,常自不动。菩萨!我们学佛,如果要加就是这几个字:学自在、学无碍,还是学如如不动,如如不动,有受影响,这样就对了!要学如如不动,一定要离一切相,因为一切相皆是虚妄,你要学如如, 不动,不离一切相不可能,你跑到哪里学道都一样,要离一切相,都一样![如来藏中者:承上如虚空性,常自不动,乃是如来藏。此一句是法,下五句是义,末句]则名因地法行,这是[出名。]“出名”就是显示名字,叫做因地的法行。[如来藏,即是圆觉真心之别名。]同一体,但是,名相不同。[《楞伽经》云:“寂灭名为一心,一心者名如来藏。”此经圆觉,即迷位众生,如来藏心。浅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