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]以幻化的東西除幻化的東西,[滅之使無。]我們了解是幻化的,沒關系,以幻除幻。[但以圓照清淨覺相,身心寂滅,本性自無,]本來就沒有,[故不隨生死輪轉;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也。
【“彼知覺者,猶如虛空,知虛空者即空華相,亦不可說無知覺性。有、無俱遣,是則名爲淨覺隨順。】]我先解釋一下:彼知覺者,就是我們清淨的覺性,妙用知的覺性,我們的本性,如同虛空,就是沒有對立性、沒有執著性,包容一切性,空一切法,我們的本性如同虛空。所以,知虛空者,即空華相,“知”就更了悟。了悟虛空就是空華相,就是不實在的相。虛空就是宇宙,既然了解整個宇宙就是等同空華,就是不實在的。亦不可說,無知覺性,無知覺性就是同于土木的無知,無知覺性,也不能說:我們的本性跟土木一樣的無知,也不能說:我們的本性跟土木一樣的無知覺性。有、無統統要放下,是則名爲,淨覺隨順,隨順就是進入圓覺的狀態,進入圓覺的領域,隨順而入,就是這樣就可以隨順著淨覺的功夫,而進入的圓覺的境界。
[此泯智合覺,]“泯”就是滅,在這裏,會合這個智跟覺,把這個智合這個覺,所以,[特顯覺體,靈靈不昧,]“靈靈”就是光明,清清楚楚的靈性、覺知。清清楚楚的圓覺的靈知不昧,“不昧”就是不可以否認它,中昧,清清楚楚,不可以去除它,不可以消滅它。[了了常知,]了了知,[不落有無,]不掉進去有,也不掉進去無,[方爲大徹大悟之真知也。上文所說,知是空華,即無輪轉,必須不存知相,若存知相,便是幻知。而非真知也。]我們不能存在有一個所謂的知的這個相;如果存在這個知的相,那麼,便是幻知,不是真知,不是如實知,是幻化出來的知,當然就不是真知。[彼知覺者:乃指知是空華之知,此知,乃稱覺體所起之真知,]“稱”就是合。這個知是合這個覺體,圓滿的覺性的體性所起的真知。[即圓照覺相之智光,本來離念,]既然離一切念,就不執著有跟無。所以,[不落有知,不落無知,]說有知,變成幻化的知;說無知,變成土木,沒有生命的東西。[故曰猶如虛空。以真知之體,猶如虛空,不可以有知論,]所以,不可以有知來論斷。[亦不可以無知論。]也不可以無知來論斷。所以,它太簡單了,所以,有時候看不懂,不可以有知論,不可以無知論,看到這個地方會很迷糊。意思就是說:不可以有知,有一個知來論斷;也不可以說:用一個無知來論斷它。[如《起信論》所雲:“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。]菩薩!我們要修行就是這句話:離一切分別心,離一切分別相,這樣我們 的心就如同虛空,虛空就是平等法。簡單講:離念相者,即是平等法,就是這樣,平等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觀念。[”性自神解,不落有無。
若存有知,知覺性如虛空,爲有知者,]認爲我們這個覺性有個知,[即是執藥成病,]藥本來是要治療你的,結果你執著這個藥,變成一種病,[同于凡夫之知,故曰:知虛空者,即空華相。如《楞嚴》所雲:“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。]注意聽!“立”就是加。知見,本性具足有知,本性無所不見,不要再加一個知,本性就有一個知,又有一個見,清淨的知,清淨的見,你爲了不了解,因爲不了解本性的任運自如的知跟見,立,還再加一個知,那麻煩了!就像一個人很聰明,他自己贊歎自己是聰明,反而人家會認爲他是驕傲,變成聰明裏面夾雜著驕傲,他的聰明變作有一個缺點。如果說:他的聰明受到大家認同,但是,他自己不驕傲,那麼,他的聰明就是本來的聰明。爲什麼?大家都認同他嘛!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,無所不知,無所不見,你不必安插任何的贊歎語、毀謗語,都沒有作用,爲什麼?本來就無所不知,無所不見,所以,這個就是無明的本,“本”就是開始,因爲你動念,想要去求一個本性的知,因爲你求,所以,轉本性清淨的知變成無明。[”是也。若存覺性無知,即是斬頭覓活,]假設說:存在有一個念頭,認爲覺性是如同草木的無知,這樣就是等于把頭斬掉,希望他活,覓活就是希望他能夠活,這是不可能的事,人被斬頭了,怎麼能活呢?對不對?[同時土木無知,故曰:亦不可說言,無知覺性。如古德雲:“死水不存龍。]死水不存龍,這意思就是說:我們如果悟到錯了,沒有所謂的成道的可能。“死水”表示無明;“不存龍”表示佛性,你永遠不可能找到龍,也就是你在無明裏面,你不悟,你永遠找不到本性,認錯嘛,認錯嘛,以爲無知無見就是本來的面目,那同于草木一樣的,以爲覺性是無知,那就等于死水,當然不可能找到本來的面目;“龍”就是我們的覺性,圓滿的覺性。[”趙州]趙州和尚,有一次,人家去問趙州和尚:禅師,禅師!什麼是佛?他說:你等一下?就跑去小便了!禅師!你去哪裏?我去小便啊!什麼是佛?連小便這麼簡單的事情,都要我自己去做,何況成佛?連小便這麼簡單的事,都要我自己去了,別人還代替不了,意思是說:成佛,別人如何能代替呢?原來什麼事情都是自己要處理。師父早就告訴你們了:心裏的煩惱是你要自己處理,誰都幫不上忙!趙州[雲:“知,是妄覺;]若認爲本性有個知,那是妄覺。[不知,是無記。”而此真知,不同妄識,]不同于虛妄的意識,藉著境界,托緣、爲緣,[仗境托緣,]依靠叫做讬,藉著這個境界,依靠著外緣,[作意之知;不同太虛,空廓曠蕩,]空廓曠蕩就是大到沒有邊際。[斷滅無知。]太虎是無知,虛空怎麼有知呢?[以真知無知,]真知就是不必加上一個知。真知,在這個字我解釋一遍:真如是本性任運自如的知,不是強加一個知。所以,真知裏面,沒有一個凡夫的所謂的知,因爲本來就具足有知。真知,沒有所謂加上一個凡夫的知,因爲真知是無所不知,就是這個意思。我們的本性[無所不知,不落有無二相。永嘉]大師[雲:“若以有知、無知爲知體,]如果以有知,或者是以無知作知體,[即是隨順無明,不名隨順淨覺;]“淨覺”就是清淨的覺性。[必須坐斷兩頭,]坐斷兩頭就是不二法門,放下對立,[有無俱遣,]有也要放下,無也要放下。[方是隨順清淨覺性。”
【“何以故?]爲什麼呢?[虛空性故,常不動故,]他這一段爲我們說明,說:爲什麼?虛空之性常不動故。[如來藏中]如來藏就是指我們的本性。我們的本性當中[無起滅故,]“起”就是生。它是本來就不生滅的,我們的本性當中,本來就沒有生滅。[無知見故,]不必強加一個知見,所以,無知見就是不強加任何的知見。[如法界性]法界就是如虛空,法界就是平等,無一相可得。如平等的法界性[究竟圓滿]爲什麼呢?[遍十方故,]是則名爲因地法行。】這樣我們學佛,菩薩!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境界進步了?學佛只有十個目的:第一、就是自在,自在叫做學佛;第二、叫做無礙。你用這四個字,檢視你的內心的功夫,你現在心地有沒有更自在?活得有沒有自在?你活到今天,有沒有更無礙?如果說:你還不能自在,還會因爲別人煩惱;還因爲一點小事放不下,這樣你離圓覺的性太遠!你學佛這幾年來,來文殊講堂,你每天跟自己考試:我是不是活得比較自在了?確確實實有進步了。我們活在這個世間,面對這個現實的社會,不是逃避喔,完成了責任跟義務當中,無量的麻煩,我們一樣“自在無礙”,學佛就是學這四個字,用這四個字,一直來檢視自己的境界,這才是真正的功夫。如果說:只有得到一點法喜,如果只有得到一點法喜,派不上用場。派不上用場就是說:內心計較心還放不下,計較心還放不下,還不能寬恕無量無邊的衆生,這樣離我們成佛作祖……,我告訴你:要往生極樂世界還很難!你想想看,師父這樣講不是沒有道理,你現在先學自在、無礙,臨命終,看哪一個礙得了你?礙得了你?所以說:我們今天要學佛,有學到真正的功夫嗎?問我們自己的良心看看,整天光是說在學佛學佛,你一、兩年來,每天在我這裏進出,駛這個摩托車來,駛來駛去,你駛到哪裏去啊?你每天駛摩托車來,駛回去,駛過來,駛回去……,你駛來駛去,境界真的沒有進步嗎?你駛什麼東西呢?對不對?我們應該要有進步,要有進步。喔!的確!師父講的有道理。回去之後要好好地觀照,境界來了、煩惱來了:自在無礙是佛法!稍微控製一下,這樣才是真正厲害的人,不要發揮你的無知,因爲本性沒有這一些。
[首句征,下釋。]“征”就是問。下句就是釋,“釋”就是答。[征雲]就問了[:何以故,必須有無俱遣,方爲隨順淨覺?下釋雲:真心絕待,]絕待就是不加任何地修飾,我們說:對待,對待是對立,對不對?絕待就是一真;絕待就是無相;絕待就是平等;絕待就是一合相,《金剛經》講的一合相,絕待就是一合相;絕待就是理事圓融;絕待就是圓光的覺性;絕待就是清淨心。[照體獨立,不但不曾迷,亦且不曾覺!以是常住寂滅相,喻如虛空性故;]底下這一句就要注意了:[一法了不可得,湛然清淨,常自不動故。]菩薩!修行不用看太多,這一句參一下:一法了可得,湛然清淨。“湛”就是光明顯赫叫做湛。光明的樣子叫做湛然。“湛”念zhàn。湛然清淨,常自不動。菩薩!我們學佛,如果要加就是這幾個字:學自在、學無礙,還是學如如不動,如如不動,有受影響,這樣就對了!要學如如不動,一定要離一切相,因爲一切相皆是虛妄,你要學如如, 不動,不離一切相不可能,你跑到哪裏學道都一樣,要離一切相,都一樣![如來藏中者:承上如虛空性,常自不動,乃是如來藏。此一句是法,下五句是義,末句]則名因地法行,這是[出名。]“出名”就是顯示名字,叫做因地的法行。[如來藏,即是圓覺真心之別名。]同一體,但是,名相不同。[《楞伽經》雲:“寂滅名爲一心,一心者名如來藏。”此經圓覺,即迷位衆生,如來藏心。淺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