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]這就是十二分教,叁藏十二部,十二分教就是十二部,叁藏十二部裏面的第二,就是重頌。[今頌惟屬第二,]因爲它是再一遍,[重頌長行之義。]長行就是前面講的,不拘小節,一直發揮的文章,叫做長行。
[古德于頌中,]古德于偈頌當中,[分超頌、追頌、廣頌、略頌、補頌、義頌六種。超頌者:長行在後,超前而頌故;]先念四句偈,念一念,接著再講長行文,四句偈。[追頌者:長行在前,更追而頌故;]追頌。[廣頌者:文略頌廣故;]長行文很短,文略,長行文很短,但是,偈頌很長。[略頌者:文廣頌略故;]文章很長,頌很短。[補頌者:補長行之阙故;]補前面的長行文之阙。[義頌者:但取義而頌故。]取這個道理。所以,[經說重頌,佛有叁意:一、應機施教,以應一類樂略之機也。]樂(yào)略:喜歡簡單的。應機,就是有一類的衆生很懶,你跟他講那麼長,他聽了很痛苦;你簡簡單單跟他講幾句話,他反而容易記得住,適合懶惰的人。樂略之機,喜歡簡單的,愈簡單愈好![二、慈誨諄切,]慈悲諄諄地教誨。[恐乍聽遺忘,]“乍”就是時間很短,恐怕突然聽到,時間很短又忘記了,幹脆[重說偈頌也。叁、法益普及,]能夠普及,能夠普及。[令後至之衆,得沾法味也。一標頌竟。
己二正頌
庚一酬答初請
辛一明真因有力
【“文殊汝當知:
一切諸如來,從于本因地,
皆以智慧覺,了達于無明。】]
這句話最重要的就是:“皆以智慧覺”。菩薩!提起智慧,不要再過痛苦、煩惱的日子,沒有人給我們痛苦,沒有人給我們煩惱,是我們自己轉不過來。第一、要轉智慧,一定要加強慈悲心、寬恕心,要記住師父的話,不能單單在般若裏面下手,你只研究般若,會變成驕傲的,要記住師父的話;般若一定要帶大慈大悲的心,你光是學智慧般若沒用,一定要學慈悲心,你只有用慈悲心,才能增長你的般若。你說:我很有智慧!但是,遇到事情不寬恕衆生,整天吵吵鬧鬧、爭論,你哪裏有……,要用慈悲心,把每一個衆生當作是未來的佛;他是未來的佛,我要教他,我要原諒他,我要原諒他!不過,這是智慧人在講的,你不要自己愚癡到家,還常常講:我要原諒你!人家肯原諒你就很不錯了,你要原諒誰?你自己是一個愚癡的人,常常講說:我原諒你?對不對?這句話是智慧的人講的,智慧的人講的。了達于無明,你除非用智慧的覺。所以,同學們!拿出智慧來,用智慧穩住以後,再來加強我們的悲心、加強我們的慈悲,你做的符不符合慈悲心?你發的是不是慈悲心?
[重呼文殊,]再一次叫文殊,[誡以當知者:以文簡意周,]文簡單,道理都具備。[不可或忽也。此四句告以十方諸佛通修之法。]十方諸佛,通修之法,[諸佛從于根本,]下手,根本就是[最初因地發心,皆以(用也)圓覺體中,所起之智慧,時時覺照,照徹清淨覺相,故能了達無明,無非顛倒,]一切無明都是顛倒,就是說:菩薩!你今天如果動一個“執”的念頭,這樣就是顛倒,這樣我們臨命終照樣放不下!所以說:往生極樂世界是現在的事情,不是臨命終的事情,由你現在的功夫,就可以論斷你臨命終的功夫。記住喔!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死亡的事情,是現在的功課,永遠要記得師父這一句話!你要往生極樂世界,你這一念,現在、今天的功夫到家了沒有?有一天,有個信徒的女兒來,很傷心地哭著,她媽媽現在還在長庚,她的女兒可能沒有學佛,來就說:他們都有在聽師父的錄音帶、看師父的錄影帶、第四臺,都有!對不對?來這裏做什麼?求師父去長庚爲她媽媽加持,她的父親已經往生了。夫妻倆在旗山出車禍,在旗山往臺南的那條路被砂石車撞上,竟然被拖行了一百多公尺,你看那砂石車開得有多快!她的父母親都有來皈依師父,平常也念念佛,她爸爸常說:我五十五歲退休的時候,要好好地來念佛!今年正好五十四,明年五十五,說打算退休之後,要好好地用功!結果被砂石車撞上,拖行了一百多公尺,人卡在車底下拖不出來!所以說:我們今天說要修行,我告訴你們:如果不盡早,說要修行,根本就來不及,根本就來不及!所以,我才告訴諸位:今天所有的一切相,都是虛妄的,真的!往生是現在的功課,講到現在,我還記得繞回主題,你們已經忘記我在講什麼了,對不對?我還記得是在講:往生是現在的功課,現在就是要決定你往生的事情,你不能等待,不能等待,不浪費我們的生命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,無論如何,排除萬難,你一定要來共修,一定要來共修,排除萬難,盡量不要浪費我們的時間跟生命。所以,無非顛倒,[本無實體,猶如空華。無明有:生]就是生相無明,[、住]就是住相無明,[、異]就是異相無明,[、滅]就是滅相無明,[四相,]也就是說:無明有四種無明。[又名四種夢心。輾轉相起,從細至粗。]好!我們今天簡單講叁細六粗,生、住、異、滅就是叁細六粗,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講的叁細六粗的濃縮。哪叁細?哪六粗?我們來解釋:第一個,[生相無明,即是最初一念不覺,故心動,]什麼叫最初?無法窮盡的假設,叫做最初。我們無始劫最初一念不覺,所以心動,[即名爲業(業相)。]叁細之初就是業相,所以,“業相”的旁邊寫:叁細的初相,叫做業相,就是生相無明。我們最初一念不覺,生相無明,叁細之初、初相。[業,是起動義,]動的意思。動的意思,[轉如來藏,而成藏諸。]轉如來藏就是轉清淨心變爲分別、執著之心,就是業。轉清淨的如來藏心,變作分別、執著的意識,成爲藏識,生相無明就是最微細的,生相無明就是業相。[住相無明,依于動心,則能見(轉相)、]我們的心如果動,就會製造能所,動心就是勇氣叫做動,能所對立叫做動,我們有動到這個念頭,就會對立,就像晚上,晚上如果我們不動念的話,晚上不做夢;但是,晚上我們睡覺,意識不停止的話,他會繼續做夢,他有能所,有能夢的心、所夢的境界,能動就化作境界出來,能動就會化作境界出來,就像我們晚上睡覺,意識不動的話,晚上不做夢;意識在動,動,它就有能所,知道嗎?我們現在就是動,就是有能所。依于動心,則能見,能見就是要轉相,轉相,有精神的作用,轉相就是精神作用。[能現(現相)、]也就是開始有物質的作用,能現,現一切現象,也就是精神變成不空了,物質也不空了,那麼,精神跟物質又開始分開來。住相無明,依于心動、動心,動心就是心動,依于動念,則能見、能現,能所。能見就是叁細的第二相;能現就是叁細的第叁相。所以,叁細: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又名業相、能見相、能現相,這個都是一樣的,叁細。六粗的初相是[能取境界(智相),]注意這個“智相”,這個“智相”不是智慧之相,是分別心相,完全不同。《大乘起信論》所講的智相,完全不是智慧,這不是智慧之相,是指分別心的相,分別心,因爲分別心,所以,能取境界,六粗的初、初相。叁細,前面的: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叁細;六粗是能取境界相(智相)。[起念相續不斷(相續相);]這是六粗的第二相:相續相。因爲你有分別心,然後連續的分別不斷,相續性。所以,[叁細後二,]叁細後面二個,就是轉相跟現相。[六粗前二、]六粗的前面二個就是智相、相續相。[皆住相攝。]統統叫做住相。也就是說:叁細裏面的轉相、現相,就是所謂的能見相跟能現相;六粗裏面的智相跟相續相,這四個相叫做住相,生、住、異、滅的住相,前面一個是生相,這四個是住相。底下再來看,[異相無明,于所緣境,]異相無明,對我們所攀緣的境界,[取著轉深(執取相),]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我們衆生都是一迷再迷,不肯回轉。我們衆生一旦迷了,譬如說你貪錢,他就一直迷了;你貪色、貪男女,就一直迷了,他不能自拔,他不能化一切順逆的境界,爲我們的經驗,或者是我們的警惕,或我們的覺性,他沒辦法如此。聖人無境,唯智,聖人無心,唯智。聖人無心,他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無心就無境,聖人沒有一切境界,只有本性的東西,一切境界都是方便度衆生而已。簡單講:大徹大悟的人,就是遊戲人間,等于在演戲給你看一樣,他早就知道這不是真實性的東西,在你看來,也許他是惡的;但是,在聖者的角度來講,你並不了解他的心境是什麼?像以前濟公示現吃狗肉等等,他是聖者,你怎麼知道他的心境是什麼呢?所以,我說:要將每個人當作是菩薩。凡夫不同,凡夫取著轉深,一旦陷下去,就很難爬起來了!凡夫要如何才能從迷中走出來呢?要經過磨練,告訴她:哎呀!菩薩,不要結婚!想當初年輕的時候,非君不嫁,甯願去上吊自殺,父母親講的話都不聽!後來怎麼樣?私奔,二個人就離家出走,結婚之後,生了叁、四個,就開始動粗、拳打腳踢了,以前是:沒有你,我活不下去;現在是:有你,我每天膽戰心驚的!開始被揍得鼻青臉腫,變成熊貓的時候,她才開始有點覺悟了!凡夫就必需藉著這種境界,取著轉深,這樣她才不會執著,她才不會執著,才會知道:唉!結婚真的很痛苦!咦?有一種女人很奇怪,就算被揍得鼻青臉腫了,還是要嫁給他,很奇怪!被揍覺得很甜蜜,很奇怪,怎麼揍都不開悟,就是有那種女人,真的!打死不變,怎麼揍她、打她,就是要嫁給那個人,你有辦法嗎?你拿她沒有辦法,你拿她沒有辦法!所以,這種人沒辦法救!我們人在執著的時候,你勸他,他還毀謗你,我不騙你!所以,莎士比亞說:戀愛中的男女,你就當他是瘋子!真的!很厲害,很厲害,因爲我就是過來人,這是事實啊(法師笑);但是,我現在清醒了,醒了,醒了,很清醒了,很清醒了,知道這是在欺騙衆生。[分別種種假名言相]六粗的第四,第四相,叫做[(計名字相);]分別種種的名字,分別心。[六粗中]的[二,屬異相攝。]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