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:我現在開始悟了!其實無量劫來,本性本來就存在,怎麼說現在才開始悟呢?所以,用一個時間的假設,說有一個開始。所以,言下大悟,恢複本來的面目,就沒有時間、空間的束縛,無始無終。離一切幻化,就是如來圓覺妙心。所以,《圓覺經》說:知幻即離,非幻不滅。知幻,了解這個世間是幻化的,你就馬上放下。知幻即離,了解這世間是虛妄的,馬上你就放下,那就是本來面目。非幻不滅,就是說我們的本性,非幻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,不曾離開我們。因此皆生如來圓覺妙心,[猶如空華,從空而有。” ] 所以,會修行的人很快很快,他在聽經聞法一刹那之間,直接入涅槃,不生不滅的佛的境界,剩下來的,就是除掉那些不良的習氣,叫做長養聖胎的功夫,悟,開始起長養聖胎的功夫。我們雖然了解這個道理,可是我們的習氣、欲望,有時候,我們的誓言抵不過誘惑,我們雖然悟到本性,但是,定力不夠,不能不長養聖胎,習氣一樣斷不了。猶如空華,從空而有,[如是則一切諸法,不離圓覺。圓覺,即一心之別名;]一心就是圓覺,圓覺就是一心,[一心,爲諸法所依之體;諸法,乃一心之用。此心一法多名。《華嚴》則曰:一真法界。《楞嚴》則曰:如來藏性,《淨名》](《維摩诘經》)[則曰:不思議解脫;] 這都是在講我們的本性,[《法華》則曰:一乘實相。或雲真如實際,或謂寂滅一心。] 這都是在講同樣的東西。一真法界也好、如來藏性也好、不思議解脫也好、一乘實相也好、真如實際也好、寂滅一心也好,都是在講我們的佛性,平等清淨的佛性。[在有情分中,名爲佛性,在無情分中,稱爲法性。] 佛性法性本來不二性,所以名殊,“殊”就是有差別,名稱雖然有差別,但是,這個本體是一,叫做[名殊體一,無非圓覺一法也。圓覺一法,通因徹果,十法界不出圓覺一法,]A[本具圓覺,而迷背圓覺者,]是六道凡夫也,[六凡也;]這句話要這樣念:本具圓覺,而迷背圓覺者,是六道凡夫。B [雖聞圓覺,而不悟圓覺者,]是[二乘也;]C[分證圓覺,]分證就是說:尚未究竟圓滿,但是,分破分證,就像初十、十一、十二、十叁、十四的月亮,雖然還未圓滿,但是,已經有圓滿的氣氛出來了,叫做分證圓覺。[而未極圓覺者,]還未達到圓覺者,是[菩薩也;]D[滿證圓覺,而住持圓覺者,]是[如來也。]這就是所謂的如來。[離圓覺無十法界,離十法界,不成圓覺。]十法界就是事相,圓覺就是無生的理體,離開無生的理體,就沒有所謂的十法界,事相的十法界;離開了事相的十法界,就沒有所謂無生的圓覺體。[體周十界,用等恒沙,不即諸法,不離諸法,]不能講當下就是諸法,也不能說離開這些諸法,[是之謂無上心法。] 你如果說不即,即就是諸法,圓覺就是諸法,那圓覺變成生滅了;如果圓覺離開諸法,那圓覺就變成怎麼樣?另外一個獨體,所以說:不離諸法,這叫做無上心法。

  我們已經將“大方廣圓覺”五個字解釋完了,底下解釋修多羅。

  [修多羅,是梵語,此雲契經。謂契理契機之教,上契諸佛所說之後,下契衆生可度之機。是諸經之通名。]諸經就是說:很多經典都叫做修多羅,只要佛講的,或者是經過佛印證的,叁法印或者實相印,都叫做修多羅。[凡經藏,無論大小乘,同名修多羅。

  了義者,]究竟的實義,[大乘究竟顯了之義。]叫做了義,意思是小乘就是不了義。[徹法流之源底,謂之究竟。]也叫究竟,[談理至極,]最徹底的,[顯現明了,非同小乘,] 不是小乘,小乘怎麼樣呢?[權漸] 漸就是有次第,是[方便]法,而圓覺是怎麼樣?它是究竟的了義,直接頓。所以,權漸方便是小乘,方便是方便菩薩,所謂的方便道,不是究竟的實義[,隱密之談,] 隱密就是說:還有很多的道理沒有發揮出來,只要講到這個地方。他的根機僅止于此,所以,佛只能講這些話。[說不究竟也。]遇到根機利的,告訴他:你要大徹大悟!遇到懈怠的,告訴他:明天開始,你只要早晚課不缺就行了!跟他說早晚課不就行了,他會懷疑:出家人只要早晚課不缺就好了嗎?不是這樣就好了,那是師父方便,不然他待不下去啊,他懈怠慣了,做早晚課就做得很累了!有個媽媽養了一個笨兒子,成績很不好,每次考試總是名落孫山,不然就是考最後一名。他媽媽就告訴他:你下學期只要考倒數第二名,贏一個人就行!爲什麼?因爲他總是墊後,很慈悲,不敢贏別人,考最後一名。一般人就會:啊?做媽媽的居然這樣教兒子;考倒數第二名就好,沒辦法,他從來沒贏過別人啊,不得不這樣說!或是說:你只要考六十分就好了!這是不究竟的說法。所以,佛說小乘是方便而已,方便說。[昔順宗皇帝,問清涼國師雲:諸經中,何者了義,何者不了義?答曰:佛一代教,]如果就事相上來說,[若約唯爲一事,則八萬度門,莫非了義;若圓器受法,無法不圓,得之由人,亦皆了義。]圓器就是說:根器是屬于利根頓悟的人,這是比喻。圓器受法,就是大根器的人、頓悟根器的人,接受這個法,那麼,沒有一法不圓滿,直接透入實相的道理,無礙。所以,有得無得是由人,得之是由人,此亦皆了義。[此二皆不必揀,]都是不必分別,“揀”就是說把它選擇起來。[今約開方便門,]開方便門來講,[示真實相,有了不了。]有了義與不了義,[故《淨名》]就是《維摩诘經》[、《涅槃》、《寶積》等經,皆雲依了義經,不依不了義經。了義者,大乘教也,不了義者,小乘教也,此乃一往之分。]一往就是一向都是這樣子,把它分開來,一往就是一向都是這樣分。[若大乘中,雖然六度齊修,]一起修。智慧與慈悲並運,[智悲並運,定說叁乘不一,]叁乘,但是不合一。[亦非了義。]這不是究竟,一定說叁乘;“不一”就是不同。意思是:大乘當中,雖然六度一起修,智慧與慈悲並運,定說叁乘不同,但是,這也不是了義,要說圓融。[若會叁權歸一實,]會這個叁權,叁乘的方便,回歸到一實相的大乘法,也就是[以玄爐陶于群像,智海總乎萬流,]玄爐就是這個鑄器的爐,群像,無論你鑄造什麼像,都在這個爐中,離不開這個爐,統統它是這個爐做起來。所有的東西放進這個爐中,都一樣,陶于群像。若是做成以後呢?做成之後就不一樣了,各個像都不同;但是,本性、本質都一樣。譬如:用銅去做,銅的佛像本質都一樣;用木雕的,就同樣是木造的,但是,雕刻出來的像不同。是不是?所以,玄爐陶于群像,做出來的像雖然不同,卻是同一個爐出來的。智海總乎萬流,智海就是彙集一切的萬流。[無二無叁,無不成佛,方爲了義。]究竟的了義。

  [《大寶積經》]喔!《大寶積經》的份量很大,有幾百卷,我看大藏經的時候,《大寶積經》的份量很多,很久都看不完![:“佛告舍利弗:若諸經中,宜說世俗,名不了義,宣說勝義,]就是實相,[名爲了義。若諸經中,宣說作業煩惱,]也是生滅法,[名不了義;宣煩惱業盡,名爲了義。若諸經中,宣說厭離生死,趣求涅槃,名不了義,]有取舍的念頭。[宣說生死涅槃,無二無別,名爲了義。]所以叫不二門。[”此經如來住法性土]法性土就是說常[(寂光淨土),]法性土就是沒有真正這個土,一片光明,法性土就是理性土,理土,沒有真正這個土,這個土是通達我們圓覺的本性,所顯現出來的理性之境,叫做常寂光淨土,其實沒有這種土,理土,盡虛空、遍法界都叫做常寂光淨土,只要是佛;衆生是業報身,他看到的就是穢土。[現受用身(他受用報身),]自受用以及他受用,實報莊嚴土,或者是方便有余土。[凡聖同源,主伴俱會,] “主”就是佛,[伴]就是聲聞、緣覺、或菩薩,[爲十二法身大士,直指衆生,本來成佛。]我們每一個衆生,本來就是佛。[圓滿覺性,與佛無別,直截分明,]清清楚楚,[毫無隱覆,]一點都不隱瞞。[是契經中,了義之法,非不了義之法也。] 不是不了義之法,[上十字所诠之法義講竟。]所解釋的法講完了。所解釋的法就是說:上面所講的,“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”,這十個字講完了。

  [經之一字,是能诠文字,]是以文字而能夠解釋這個道理。[即契理契機之教。問:題中上有修多羅,譯爲契經,下經字,即契經之略稱。]爲什麼一個題目有兩個“經”字呢?雙舉就是兩個“經”字,修多羅也是“經”,底下最後一個字也是“經”,所以說[一題雙舉,豈不重複耶?]爲什麼講兩個“經”字出來呢?[答:上指諸經,下指本經,必須雙舉,方顯此經,爲諸經中了義經也。] 一切經典當中的了義的一部經典。[卷上者,上古之經,皆裝成卷,舒之]就是展開來[以便讀誦,]我們現在都排版印刷了。[卷之以便供奉。]古人也有供奉經典的。[後代易製,]易是改變,製就是排版,後來改變成排版了,[未易其名,] 但是不改它的名字,[故仍稱卷。]現在不用“卷”了,用“冊”,但是,不改變它的名字,所以,仍然用卷。[此經分爲上下兩卷,]上下兩卷,[今當上卷,故以卷上稱。一總釋名題竟。

  甲二 教起因緣

  如來教法,決不孤起,]“孤”就是單獨,沒有因緣,雙跟單,雙就是有因緣而生;孤起就是單獨而起,佛陀的教法,絕對不會無因緣而生。[起必有由。] “由”就是原因。一定有原因。[究其教起因緣,] “究”就是探討,探討它教起的因緣,[有總有別。]總因緣與別因緣不同,[總,即如來爲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一大事因緣者,就是如來要開示衆生,]開示衆生什麼呢?每一個人[本有佛之知見,要令衆生,悟入佛之知見,而得成佛是也。]本有佛之知見,也就是每一個人都能作佛,成佛作祖。所以,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,讓大家來聽經聞法、流通素食、流通經典,都能與衆生結善緣,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