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虛妄的、幻化出來的塵,把它破除掉,就是你有這種智慧,也不能執著。所以,幻滅的智慧,有這種功夫,讓它滅的智慧,也不可以執著。[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,]非幻就是覺性,我們的本來的面目不滅,覺性不滅,[即是修行,]非幻不滅,非幻就是我們的覺性,我們一直放下,放下到無可再放,我們清淨的本性就顯現出來,因爲一切欲望都不能束縛你,一切習氣不能束縛你,無量的智慧、妙有便現前。非幻不滅,即是修行,[漸次深入,佛爲示修行漸次,故說此經。]這是講《圓覺經》的第叁個因緣。

  [四、爲示窮盡深疑故。金剛藏聞前章,]聽到前面那一章。[圓覺普照,]我們圓滿的覺性普照十方,[寂滅無二,始知衆生,本成佛道,遂起深疑,乃興叁問]因此向佛陀問叁個問題,[——一問:若諸衆生,]我們這個衆生,[本來成佛,何故複有一切無明?]也就是無明從哪裏來?我們說:我們本來就有佛性,爲什麼我們自無始劫以來,佛性沒有顯示出來?爲什麼還會産生無明呢?無明從哪裏來?這話的意思是說:我們本來是佛,那麼,無明是從何而來?要問一個開始:無明到底從哪個時間、從何而來?[二問:若諸無明,衆生本有,]如果無明是衆生本有的,[何因緣故,]爲什麼原因,[如來複說,本來成佛?]若諸無明,衆生本有,以什麼因緣,既然本來就有無明,爲什麼說本來成佛呢?這是第二個問題。[叁問:十方異生,]“異生”就是一切衆生。[本成佛道,後起無明;一切如來,何時複生,一切煩惱?]何時複生,又産生無明、煩惱呢?[然此皆根心之疑,]根心就是說:我們一般衆生的根本的心靈的疑問,一般心靈上的疑惑,都有這種疑問:我們今天本來是佛,後來又起無明,那麼,已經作佛、成佛作祖了,幾時還會再起無明呢?本成佛道,後起無明,那麼,釋迦牟尼佛您已經成佛,何時還會再起無明呢?所以,這部經講得很好,問題也問得很好![能障大乘正信。佛善說譬喻,]譬如什麼呢?[答以譬如銷金礦,]譬如深山裏蘊藏著金礦,我們把金礦開采出來,它已經存在多久了不曉得,我們把它開采出來,經過冶煉、煉爐,産生金子的本性,打造成黃金、金項鏈、金戒指,變成純金。這樣就不可能再恢複原本有雜質的金礦,因爲它已經冶煉成純金了。所以,金就是比喻我們的佛性,我們今天就是放在無明山中,如果沒有經過善知識開采,沒有經過一番的冶煉,我們的佛性就顯示不出來;既然佛性顯示出來了,就不可能再起無明。就像深山裏的金礦,把金礦加以冶煉、熔化,去掉雜質,變成999純金;我看人家在買黃金,都是999,有的則是寫千足,它就不可能再變回深山中還沒冶煉過的金礦。我們現在就是在無明山的,有一顆菩提金,菩提本性之金,還未開采出來,沒有經過冶煉;等到冶煉出來之後,就不會恢複以前的樣子,就不會恢複以前含有雜質的金礦了。而你也不能說你得到純金,因爲它本來就是純金的性質,只是把它開發出來而已,這部《圓覺經》就是這樣比喻。譬如銷金礦,[金非銷故有,]“銷”就是熔化、去雜質,去掉雜質,銷金礦。金非銷固有,金不是經過提煉以後才有,雖然是恢複金的本質,[雖複本來金,終以銷成就],但是,必須要經過銷成就。“銷”就是修行的意思,還是要經過修行才能成就。雖然你是佛,道理來說是如此,但是,要經過無量劫事相上的吃苦、修行。[雖複本來金,終以銷成就,一成真金體,不複重爲礦。若明此義,諸疑自釋。]諸種種的懷疑自然就釋懷。[佛爲示窮盡深疑,]佛爲了解釋我們更深的疑惑,[故說此經。]此爲其因緣。

  [五、爲示離障順覺故。]離障,離哪兩種障呢?事相上的障、理上的障,順這個覺性。[一切衆生,依事理二障,]理就是不悟無生;事就是習氣難斷。理就是我産無法悟到無生、不生不滅;事相就是習氣難斷,雖然知道一切法無生,但是,斷不了,知道歸知道。所以,事相就是指習氣難斷,理體就是不悟無生,這樣你就沒辦法修行。就算你開悟了,你必須要長養聖胎,悟後也是要起修,磨煉這個定力。所以,依事理二障,[而現淺]跟[深,遂有五性差別。] 以前我們有講過五性的差別。[故告彌勒:欲泛如來大圓覺海,]“欲泛”就是想要進入,你想要進入如來的大覺的圓滿的海。泛是指泛舟,要駕著船才能進入大海,泛舟的意思就是進入的意思。你想要進入如來大圓覺海,[先當發願,勤斷二障。]就是事相跟理障,事相就是:壞的習氣一定要趕快斷掉,譬如瞋心、嫉妒、一切執著、不好的、不良的習氣要斷掉。理呢,應當以無生的理,來作爲般若智慧的基礎性。[若能離障,隨順圓覺,根無大小,]沒有所謂的大根跟小根,[皆成佛果。]所以,《圓覺經》是成就一切衆生佛道,最重要的一部經典。[《清淨慧章》,亦是隨順覺性,覺與未覺,漸次差別,]覺悟與不覺悟,漸次就有差別。[故雲雖有多方便,皆名隨順智。]佛爲了示離障礙,順這個圓滿的覺性,[佛爲示離障順覺,故說此經。] 所以,我們如果不用本性修行,老實說,要修行很困難!在家人放得下的機會比較難,因爲有業,金錢、夫妻、兒女的業,所以,在家人若能從火爐裏面提煉出來,在家人的成就也是不得了,因爲有逆境、惡的環境讓我們修行。出家人比較單純,他沒有夫妻關系、沒有金錢的痛苦束縛、沒有一切感情的執著、不必爲了叁餐、兒女操勞,所以,出家人修行成就的機會比較大,因爲他的障礙比較小。總而言之,出家的先決條件還是要碰到善知識;如果沒有碰到善知識,還是沒用!你剃度二、叁十年,還是一樣沒用!因爲你不了解,什麼叫做入道,要怎麼入都不知道!所以,出家外緣少經外,最重要的就是師父的問題。那麼,在家人如果能親近善知識,于一切時間、空間的逆境觀照,這樣成道也不容易!在家人所要修的最重要的就是定,在家人比較沒有定力,我們觀照起來,在家人定的力量,整天算起來可以說沒有幾分鍾。她會生氣,看到她先生就氣,看到他太太就一肚子火,你叫他定,他定不下來。所以,在家人所要培養的就是那個定力,放下。你想想看:如果我明天就要往生了,我又能如何?放下!在家人的修持方式,般若的智慧支持的在定裏面,這樣我們的生死才有把握,簡單講就是放下的意思。佛爲示離障順覺,故說此經。

  [六、爲示修必依觀故。]開示修行必須要依照觀照。[大凡行人,]一般的修行人,[欲奮真修,]“奮”就是精進,如果想要精進,你想要精進的真正的修行,[須假禅觀,] 必須觀照。禅觀就是無生觀、圓覺觀,在這裏叫做圓覺的觀。[修不依觀,未免錯入歧途,故答威德所問,皆以悟淨圓覺,] 要悟到究竟的清淨圓滿的覺性。[依悟起修。]依悟起修,也就是長養聖胎的功夫,你悟到平等,但是,習氣難斷,煩惱難斷。所以,有一種人講話是無意識狀態,因爲他講習慣了,諷刺別人習慣了,他一講話就像刀在割,有!有這種人,他不講幾句諷刺別人的話,就很痛苦,覺得日子很難過,因爲他不曾講過好話,只要一開口,就是對人冷嘲熱諷的,他諷刺人家習慣了,這也不能怪他。沒辦法,這是他的習氣,所以,我們修行當中,對外境不必太重視。我們要認爲:每一個衆生都有習氣,他是無心的。這樣我們才不會太報怨,不要常常說:他講話傷害我!其實他是無心的,沒有這個意思,因爲他我慢慣了,講話不冷嘲熱諷就很難過,他前世賣刺刀習慣了,這輩子不諷刺別人就很難過。有一種人真的是這樣喔,講話不酸溜溜的,好象不能過日子,不能隨喜。悟道的人才不會說這些,悟道的人,誰要講這些話呢?[悟即慧觀,雖有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叁種分別,]奢摩他就是偏于慧、叁摩偏于定、禅那就是定慧均等,這後面會講到,叁種分別。[無非隨順覺性而修。佛爲示修必依觀,故說此經。

  七、爲示輪觀隨修故。圓覺清淨,本無所修習,]我們的本性本來清淨,無所謂“修行”這種名詞,[及能修習者。] 無所謂的修行,也無所謂的能修。[依于未覺,]按照這個不覺悟,[幻力修習,便有二十五輪。]二十五種情形,這後面會談到,因爲還沒講到,這個名詞看起來會比較陌生一點。[以能修之機不一,致所修之門亦多,故答辯音所問,或單修,或雙修,]單修一個慧、或單修一個定、或者是雙修這個定或者是慧;單修就是偏于慧,或者是偏于定;雙修,定也修,慧也修;圓修,兩種都平等。[或圓修,或先單後雙,或先雙後單,各隨根器。常持此輪,隨順修習,不久得證涅槃。佛爲示輪觀隨修,故說此經。

  八、爲示窮盡四相故。一切衆生,未除四相]《金剛經》說:[(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),]壽者相就是一期的生命,叫做壽者相;我相,執著有一個五蘊身的我;人相,執著一個外在的對方;衆生相,一切包括畜生的六道輪回的衆生。譬如壽者相,人執著人的生命,七十歲、八十歲一期的生命。[不成菩提。]著四相就不成菩提。[四相有二:(一)、迷識四相,]迷了四相,[依第六識,枝末無明所起,]枝末無明是依照根本無明,枝末無明叫做粗糙的無明,能夠爲二乘人所觀照,而到凡夫也可以了解的,譬如貪瞋癡。二乘人所修的,十二因緣法的開始——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那是指枝末無明,不是指根本無明,因爲十二因緣是小乘法。十二因緣的開始那個“無明”,是指枝末無明,不是指根本無明,這個要注意!枝末無明所起,[能障小乘涅槃,]斷不了十二因緣,[不出分段生死。]無法跳脫六道輪回分段的生死。[(二)、迷智四相,]迷于這個究竟的大智慧,無上的菩提。[依第八識,根本無明所起,]根本無明叫做微細無明;枝末無明叫做粗糙的無明。根本無明不爲凡夫、二乘人所知,名根本無明,二乘人也沒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