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理】這就道理叁種來比較何者是輕或重,意思就是說,輕重是不一定的,也不在時間的久或近,多或少。意思就是說:無始劫以來雖然所造的惡業很重,這是你說的;臨命終十念是輕,這也是你說的,他現在就說了,輕與重不可以這樣比較的。譬如一間房子很黑暗,一千年都不曾有光明,刹那之間點亮燈火,一下子就變得光明了;而不能說一千年當中,這間房子都不曾光亮,雖然現在點燃燈火,不過它已經暗了一千年,要經過一千年才會光明。不會這樣,燈一點燃即能現光明。這就是說我們心的問題,心的問題。所以下面就是要說,臨命終時,不論你有多大的惡業,臨命終十念決定往生的道理給你聽,要讓你有信心,所以我看了第八疑問,實在是佩服祖師的厲害,智者大師實在很厲害,很厲害!厲害到衆生所懷疑的他都問出來了,確實很厲害!從前我也有這樣疑問,剛好看到這段就解答了,並不是以造業之輕重來論。有些人稍微一些事情就自卑,不是慈悲哦,是自卑:我不能往生了,我過去惡業、壞事做太多了,佛不會接引我了,我做夢也不曾夢見佛。你來看看下面的答案,【叁種較量輕重不定,不在時節久近多少。】不在時間久近、多少。【雲何爲叁?一者在心,二者在緣,叁者在決定。】這句“決定”才是厲害!決定的意思就是絕對不懷疑,你百年之後臨命終時,你只要保持安詳,你要常常想:我不論有多大的惡業,佛都有說過(十念往生),我對佛有信心,我我決定能往生!所以在座諸位,你不要常常說:我惡業太多了,我不能往生了,我破戒、我犯戒;我過去玩了許多女人、又酗酒,我又殺過人,壞事做了很多。或是有些人會想:我家境貧窮不得已去接客,造了一些不清淨的業,我心裏覺得很罪惡,我不清淨,我都不敢見到師父。都不要這麼想,完全要放下!你不能因疑成障,因爲懷疑你的罪惡很重而變成障礙。這在很久以前祖師大德就有這樣說過,佛一直想要接引你,你自己卻一直拒絕。佛一手垂下來說:“上來啊!上來啊!”你就搖搖手:“佛啊!我的業障很重,你不用來接引我了!”佛說:“不要緊,不要緊!把你的手伸上來,只要把你的手給我,我就拉你上蓮花臺。”“不用了啦!不好意思啦!我從前都接日本客、美國客,我是很肮髒的。”佛說:“不管你接過多少客人,來到我的世界都能清淨,全都不要緊!”我們的手始終不願伸向佛,不肯啊,自己一直自卑地搖搖手:不要啦,我沒辦法,我自己的業障太重了。這樣豈會是佛的問題呢?根本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這樣,我們就具足了心、緣、決定。
下面:【在心者,造罪之時,從自虛妄顛倒生。】就是說你在造惡業時,是因爲無明顛倒所産生了貪、嗔、癡;念佛就不同了,【念佛者,】念佛是【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。】造業是虛妄的,念佛是實在的。【一虛一實豈得相比?】虛妄是無實體的,遇到實在的一擊就粉碎了,虛妄的東西遇到實在的一擊就粉碎了,佛號念念相續,虛妄之業就消失了,這怎麼能相比呢?意思就是說:我們造業是虛妄的,念佛是實在的,這才是我們本性的東西,你不要懷疑,這就是我們的心在造罪時是因爲虛妄;而念佛不是虛妄,念佛是清淨本性自性之佛,也是他方阿彌陀佛的加被力,這是實在的。所以業是虛妄顛倒而生,佛是實實在在自性的功德,一者是虛無,一者是真實的,怎可能無法消除呢?【譬如萬年暗室,日光暫至而暗頓滅,豈以久來之暗不肯滅耶?】意思就是說:一萬年的暗室,一萬年當中不曾有燈光,只要日光一照射,黑暗立刻就消失了,怎能說因爲它長時黑暗而無法光明呢?譬如說:太陽公公!這間暗室已經一萬年不曾見過陽光了。太陽說:不要緊!不要緊!只要我一照射它就變光明了。沒辦法啦!它一萬年都處于黑暗,你能把它照亮嗎?會有這種情形嗎?這個比喻聽懂了嗎?這個比喻就是說不論是多麼黑暗,只要陽光一照,光明立現!意思就是說:不論你造多少惡業,這是指過去哦,你可不要聽到這樣又繼續去造惡了。既然師父這樣說了,那沒關系,可以拼命造業了,臨命終才來念佛就行了。那是指沒聽到佛法的人不明白,既然聽到就不能再造業了。所以就是說:不因爲長時黑暗,陽光照射時就不肯滅,沒有這種事。
【在緣者,造罪之時,】也就是在造罪的時候,【從虛妄癡暗心,】癡暗就是愚癡,暗就是沒有智慧。虛妄愚癡、無智慧之心,攀【緣虛妄境界顛倒生。】背覺合塵。【念佛之心,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,緣無上菩提心生。】一心而生,所以【一真一僞】一者是真,一者是虛僞的,【豈得相比?】下面就回答了:【譬如有人被毒箭,中箭深毒滲傷肌破骨。】箭極深入,毒很淒慘,傷害肌膚,破壞骨頭,【一聞滅除藥鼓(喻本覺真境),】藥的蠱毒,中國大陸的藥是很厲害的。【即箭出毒除,】就是說把箭拔出來塗上藥物,汙穢之物就能除去,毒藥就能除去。意思就是說:衆生虛妄顛倒,就像中毒一樣,中了箭毒一樣,一聽到清淨的佛號,就像藥物滅除毒藥,得到靈藥,一刹那間毒藥就解除了。【豈以箭深毒滲】豈以箭射得深、毒藥之害很淒慘,【而不肯出也?】不可能!
第叁、【在決定者,造罪之時,以有間心】,有間斷,那個不是“閑”,那個“閑”是錯的,間斷。【有後心也。】有後心就是有空檔。你在造罪、造業時,是斷斷續續的,臨命終時就不同了,我們念佛時是以無間心,是沒有間斷的,臨命終十念往生。所以平時就要專、不間斷,無間心,無後心,就是說沒有間斷,沒有後心就是沒有想到其他的後面的念頭,只知道現在的一個念頭叫做阿彌陀佛,沒有想到一秒後的事情、明天的事情,統統沒有想叫做無後心。無後心就是沒有將來的妄想心;沒有將來的盼望心,就是當下這一念沒有間斷,念佛心!【念佛之時,以無間心無後心,】無後心就是沒有將來虛妄、盼望之心,也就是沒有第二個念頭。【遂即舍命,】臨命終時舍離身命,【善心猛利】因爲臨命終念佛之力太強,太有力量了,【是以即生。】這樣就決定往生了!下面說:【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製,童子揮劍須臾兩分。】這是什麼意思呢?譬如說有十層繩子,“十圍之索”,這個“索”就更繩索。把十條繩子打結綁在一起這樣算是很牢固了,“千夫不製”,叫一千人往左邊右邊拉,也拉不斷。這條繩索叫一千人來拉也拉不斷,因爲繩索有十層。在這裏就做比喻了:“童子揮劍,須臾兩分”,叫一個小孩子拿把劍來往中間一砍,刹那之間這條繩索就分成兩半了。意思就是說:不論你的業有多重,只要有方法,不論你多麻煩,只要你有方法,就是要有智慧心。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:要有本性的功夫。我們在八月十一;現在刊成八月初十,很奇怪,佛教新聞一下刊登八月十一,一下子刊登八月初十,我要講演《頓悟無生般若頌》。十月十九、二十、二十一,鳳山佛教蓮社煮雲法師往生的紀念,紀念煮雲法師舉辦演講,我要講演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。爲什麼要講本性的東西呢?因爲非常重要。從前專門講故事,現在要專門講本性了。因爲你們的根基漸漸成熟了,漸漸成熟了,所以要愈講愈有水准,愈有程度。我們高雄以後是臺灣省佛法最興盛、水准最高之處,我是希望這樣,所以要定本性的東西。不知道是八月初十或十一,我再問看看,不是初十就是十一。第一次是刊登十一號,我說星期六研討班要上課,這一期又刊登成初十,到底是初十或十一我也分不清楚,所以我還會再問看看。八月十號或者是十一號,要講《頓悟無生般若頌》,來聽聽看就知道功力到那裏。所以說要斷煩惱就在刹那之間而已,你無始劫以來會造惡業,就是因爲對本性不了解,否則貪嗔癡一刹那就化消了。過去與別人都合不來,聽經聞法一久,與大家都合得來了,那有學佛是愈學愈退步的呢?從前還未學佛前看大家都不好,學佛之後人人都好,這就是有進步。從前還沒有學佛是人人好,學佛之後認爲大家都不對,這樣愈學愈退步了。像我現在就是人人好,都是人人好——我現在看到信徒,不論信徒有沒有頂禮,我都會說:“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很好、很好!來吃飯,一起去吃飯!”我都對他們很好。衆生,沒辦法啊,你若是眼睛不看他,出去又會誹謗你了,說我架子大:現在是大法師了,飯煮好了也不會招呼我去吃飯。所以大家來我都請他們去吃飯,辛苦的是吳太太,又不是我,都是美慧和吳太太在煮的。我都對衆生很好,對他們很好就會拿紅包出來,我就負責收起來,也是拿去做功德啊,是拿去做功德的,我一個人怎麼花得完。對不對?又不是要嚇死人。所以我們現在學得很圓滿、有智慧、人人好,尤其我們道場有一個好處——不講是非、不聽是非、不傳是非,很平靜、很清涼。我們也不要去聽,別人要告訴我們,我們也不要去聽,別人要在這裏講是非,你就阻止他:師父不讓人講是非。所以來這裏修行的人,大家都很有歡喜心,來這裏很清淨、很安詳,就像一家人一樣,一起吃、一起住、一起睡(衆笑),大家在講堂,男衆睡一邊、女人睡一邊。所以說這算一個大家庭,這種氣氛很好,我很喜歡這種和平生活的日子,我很喜歡非常祥和的團體,我不喜歡分小黨派、小派系。所以我這裏的徒弟,我就規定他們:在我還未阖眼以前,所有皈依的徒弟都不屬于你們,都是寫慧律法師。你們不曉得,若是剃度之後就讓他們各自收徒弟,那就不得了了!我住過太多道場了,若是讓各人收徒弟,信徒若是拿一包水果來,就很怕人看見(師父學別人小聲說話的樣子):“師父你拿去吃,不要告訴別人哦!”只顧自己的師父,不顧別的師父。所以我這裏不能這樣,不會讓各人收徒弟,所有的徒弟都屬于慧律法師。聽懂了嗎?完全統一。再來,這裏的徒弟若是出去爲人誦經,譬如要爲人開光,那天要誦《普門品》、《大悲咒》,一出門叁個出家人,一個供養兩千元,錢都…
《淨土十疑論講記(1990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