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十疑論講記(1990年)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名叫做陳瓘的,做智者大師後面的序文,因爲他尊重智者大師是出家人,是大師級人物,所以序文不敢放在他前面,而放在他後面。

  【人心無常,法亦無定。】因爲人的心是無常的,所說的法也是不定的;【心法萬差,其本在此。信此則遍信,】把筆拿起來,信此則遍信,就在這個地方,遍信就是一切信。【《華嚴》所以說十信。】也就是十信位。《華嚴經》之所以說“十信位”。就是要令衆生對佛門産生深信不疑,【疑此則遍疑,】你若是懷疑淨土法門,你一切就懷疑。【智者所以說十疑,】智者大師所以說出這十種懷疑。【出疑入信,】出就是破除,出就是破除疑問,就能令入信心,【一入永入,不離于此,】你或是一入就深信,你就永遠不會離開淨土法門,你就不會修禅、修密,雜修亂進,或是修律……修其余法門。不離于此,【得究竟處。

  淨土者,究竟處也。此處有說法之主,名無量壽。】就是極樂世界有一個講經說法的主人就是阿彌陀佛。【此佛說法,未嘗間斷。】

  下面就是另外一段。把筆拿起來,【疑障其耳,則聾而不聞。】中間加兩個字:疑“心者”障其耳。若是有懷疑心的人,他的耳朵就會有障礙,他就像啞巴、耳聾的人。下面再加一個,懷疑,有産生懷疑的人,就會障礙他的心,叫做【疑障其心,】第一個疑,懷疑就會障,若是懷疑,就會障礙自己的耳朵,不聽淨土法門,就像啞巴、耳聾的人,不最,聽不到此法。若是懷疑的人,自然會障礙他的心,【則昧而不覺。】昧就是迷迷糊糊,而不覺悟。【不聞不覺,安住惡習,】他沒有聽到佛法,也沒有聽到淨土,也沒有覺悟,安住其惡習。惡習,把筆拿起來,惡習就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大習氣不除,安住于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種惡的習慣。【贊歎不念,】就是說有的人,你告訴他極樂世界很好,對!對!極樂世界很好。不念,不肯念佛,他雖然贊歎卻不肯念佛,這樣也沒有效。【隨喜粗心。】雖然他隨喜,太太要來拜佛,很好!很好!太太要來拜佛,我載她來,要叫他進來聽經,他不要,他就偏不肯進來,你拿他有辦法嗎?太太就故意告訴他:先生你載我來,我自己不會騎摩托車。太太就是爲了度先生來聽經,載到外面時先生卻說:你自己進去就好了。他就偏不進來你也拿他沒辦法。他隨喜功德,卻是粗心。粗心就是不了解佛法,不注意他太太爲什麼要如此精進拜佛、念佛?【妄指蓮胞,以爲虛誕。】他太太來拜佛時就說:佛是簡單啦,送你來這裏聽經,總比你去跳舞、打麻將好;當然是送你來聽經比較好了,若是說到極樂世界。不是真的啦,那一個看到了?是佛爲了慈悲救度衆生,就隨便講一個地方,講那個又不是真的,也沒有人看見,那一個往生了,你看到了嗎?沒有啊,你也沒看見嘛!所以將佛陀說的話當作是騙子在說謊。這都是佛陀說的,他竟然說這是假的?自古以來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都是聞到異香、佛來接引,火化出來又有舍利子,這又要如何解釋呢?可憐!可憐!以爲虛誕,【終不自念此分段身,】“終不自念”,把筆拿起來,自念這個“念”從來沒有冷靜地想一想,那個自念跟前面的自念不一樣,前面的自念是自己不念佛;這裏的“終不自念”是不冷靜想想看,從來不冷靜想想看。【從何而得,】我們這個身體有一段一段的生老病死,有分段,今生做人,來生做牛,或是來生做狗,再去做人,做天人,一段一段稱爲分段生,【自何而來?】從何而來?是從那裏來的呢?【胎獄穢濁,】在母親腹中、在母胎時,就像在監獄中,穢濁、肮髒,哪一個人敢說母親腹中的東西是清淨的?大家都知道是臭穢的,死後一、兩天全身就腐爛,臭氣沖天了,對不對?【真實安在?】哪有實在的東西呢?這個世間有實在的東西呢?樣樣都是虛妄之法,樣樣都是臭穢的、無常的。【信憑業識,自隔真際。】(信憑,就是任憑。)真際就是自己隔開本性,清淨的本性菩提心,自己離開清淨的本性,【于一幻境,】就是虛妄的境界,【非彼執此。】把筆拿起來,非就是攻擊、誹謗,誹謗淨土。執此就是說:娑婆世界是我看得見的,極樂世界不是真的,因爲我沒看見,叫做非彼執此。誹謗、攻擊修淨土法門的人。【生生不靈,】就是生生世世,不靈就是沒有覺悟。那個“靈”不是靈魂,是覺悟。不靈就是不覺悟。【永絕聖路。】永遠斷絕聖路。沒有機會學佛,他怎麼有機會成佛呢?怎麼有機會了生脫死呢?根本就沒有這個機會。【以如是故,釋迦如來起大慈憫,于穢濁中,發大音聲,】作獅子吼,【贊彼淨土上妙之樂。】贊歎極樂世界是最極快樂之處。【于生死中,爲大船師,】在生死當中,他就像駕船的船舵,掌船舵的人。【載以法船,令趨彼岸。】要使我們達到極樂世界彼岸。【晝夜度生,無有休息。】白天度衆生也好、晚上度衆生也好,反正極樂世界沒有分日夜,完全沒有休息,你什麼時候想往生極樂世界,都能夠往生。

  【然而彌陀之岸,本無彼此。】但是彌陀之岸,本無彼此,【釋迦之船,實非往來。】把筆拿起來,“彌陀之岸,本無彼此,釋迦之船,實非往來”,把筆拿起來,這個地方就本性而言,沒有來去,沒有彼此。就本體、就本體、就理體來講,就本性來說是不來不去;就事相來講,那是有來有去。就事相來說,確確實實有一個娑婆世界,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。所以說:“彌陀之岸,本無彼此,釋迦之船,實非往來”,這就是無生之喻,指我們的本性。下面:【譬如一燈,分照八鏡,】八個角度的鏡子。【鏡有東西,光影無二。】鏡有分東和西,但光和影完全一樣。【彌陀說法,遍光影中。】阿彌陀佛說法充滿,遍就是充滿一切光影當中。【而釋迦方便,獨指西鏡。】西鏡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,故,若是已經達到西方極樂世界者,【故已到彼岸者,乃可以忘彼此。】意思就是說:若是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才能放下娑婆與極樂,就是同一個地方,【未入法界者,】法界就是理性。一真法界就是空、無相、法性、法界。若是還未證得法界平等性來說,【何自而泯東西?】怎能一下子就如聖人一樣,不分東方與西方呢?意思就是說:我們還未入法界的凡夫,就是要分東方與西方;就是要分有一個娑婆世界、有一個極樂世界。意思就是入法界後,就沒有極樂世界、沒有娑婆世界,若是尚未入法界的聖者,怎麼能自除去;泯就是滅。怎麼可以滅掉衆生的空間的方位呢?意思就是說:往生極樂世界才沒有有空間的觀念;只要尚未入法界,怎麼可以除掉空間的東西方的觀念呢?【于此法中,若未究竟,】若未究竟,把筆拿起來,旁邊寫四個偈:若未究竟,當信佛語。應當要相信佛語;。應當要相信佛所說的話,【勿滯方隅,勿分彼此,】不要分彼此。勿滯就是停滯在這個東西南北的角度上面,不要分彼此,愈分就愈有障礙。滯就是障礙,不要障礙在這個方向裏面,不要分彼此。【但當】就是你只要,只要。只要你【正念谛信】谛信就是深信而已,【而已。】你只要深信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。【此二聖之意,】釋迦牟尼佛教你往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教你:要來我的國土,讓我接引你。聽這兩位聖人的話,【而智者之所以信也。】就是說有智慧的人他就能夠相信。

  【信者萬善之母,】能夠相信,他一切善就能産生;【疑者衆惡之根。】你若是懷疑釋迦佛、懷疑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懷疑就是衆惡,你不相信有極樂世界,不相信因果,你就會作惡多端,衆惡之根。【能順其母,能鋤其根。】能順其母,母就是指佛陀。能順著佛陀的意思,就能除去衆生生死之根。【則向之所謂障緣衆生,聾可複聞,】就如耳聾的人可以再聽到;迷迷糊糊的人,【昧可複覺。】如耳聾的人能夠再聽到,迷迷糊糊的人能覺醒,【未出生死,得出生死。未生淨土,得生淨土。】所以,【順釋迦之誨,】順從釋迦佛的教誨,【往面彌陀。】往就是前往。面就是面見。前往面見阿彌陀佛。【隨彌陀之願,來助釋迦。】在世間,【在此而遍曆十方,】回來後就神通廣大了,我們生到極樂世界,再回來時就神通廣大了。【即西而普入諸鏡。】即西就是說你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能普入十方,諸境就是十方,就是一切光影當中。

  【自二聖建立以來,】自從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,以及阿彌陀佛要發願接引衆生以來,【如是之人,如河沙數。】往生的人如同恒河沙數。【雲何不信,】爲什麼你不相信呢?【雲何而疑?】爲什麼你還懷疑呢?【能自信已,】能自己相信有一個極樂世界,我絕對要去極樂世界!【又作方便,】作種種方便,【令諸未信無不信者。】使不相信的人大家都能深信,【此則智者之所以爲悲也。】

  【明智大師中立,】也了解智者大師的內容。把筆拿起來,這一句不容易懂。“明智大師中立”,意思就是說:“明”就是了解。“智”就是智者大師。“中”就是內容。“立”就是用意何在。這麼樣就可以了解智者大師,他講《淨土十疑論》的內容、用意何在了。叫做:“明智大師中立”。這句話很不容易了解,簡化,太過簡化了,這樣就能了解智者大師,在《淨土十疑論》中所說的道理和用意何在。【學智者之道,不順其文,】把筆拿起來,道者是精神,文章是假相。當然要學習他的精神,學智者大師之道,要學有智慧的人,學智者大師之道,道就是精神。不順其文,不能順文章,文章是假相,當然是贊歎他的精神。【而順其悲。】悲就是真心,佛陀的真心就是悲心。【所以又印此論,】印出此論,【冠以次公之序。】把筆拿起來,“冠”就是排在,“次”就是放在,“公”就是智者(大師)。排在智者大師後面的序,叫做“冠以次公之序”。 “冠”就是排在智者大師後面的序文,叫做“冠以次公之序”。【予乃申廣其說,以助其傳。】(“予”就是“我”。)我就是指陳瓘居士,“申”就是推廣,來發揚光大,來幫助這流傳,普度衆生。

  所以我們…

《淨土十疑論講記(1990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