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十疑论讲记(1990年)▪P2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名叫做陈瓘的,做智者大师后面的序文,因为他尊重智者大师是出家人,是大师级人物,所以序文不敢放在他前面,而放在他后面。

  【人心无常,法亦无定。】因为人的心是无常的,所说的法也是不定的;【心法万差,其本在此。信此则遍信,】把笔拿起来,信此则遍信,就在这个地方,遍信就是一切信。【《华严》所以说十信。】也就是十信位。《华严经》之所以说“十信位”。就是要令众生对佛门产生深信不疑,【疑此则遍疑,】你若是怀疑净土法门,你一切就怀疑。【智者所以说十疑,】智者大师所以说出这十种怀疑。【出疑入信,】出就是破除,出就是破除疑问,就能令入信心,【一入永入,不离于此,】你或是一入就深信,你就永远不会离开净土法门,你就不会修禅、修密,杂修乱进,或是修律……修其余法门。不离于此,【得究竟处。

  净土者,究竟处也。此处有说法之主,名无量寿。】就是极乐世界有一个讲经说法的主人就是阿弥陀佛。【此佛说法,未尝间断。】

  下面就是另外一段。把笔拿起来,【疑障其耳,则聋而不闻。】中间加两个字:疑“心者”障其耳。若是有怀疑心的人,他的耳朵就会有障碍,他就像哑巴、耳聋的人。下面再加一个,怀疑,有产生怀疑的人,就会障碍他的心,叫做【疑障其心,】第一个疑,怀疑就会障,若是怀疑,就会障碍自己的耳朵,不听净土法门,就像哑巴、耳聋的人,不最,听不到此法。若是怀疑的人,自然会障碍他的心,【则昧而不觉。】昧就是迷迷糊糊,而不觉悟。【不闻不觉,安住恶习,】他没有听到佛法,也没有听到净土,也没有觉悟,安住其恶习。恶习,把笔拿起来,恶习就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大习气不除,安住于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种恶的习惯。【赞叹不念,】就是说有的人,你告诉他极乐世界很好,对!对!极乐世界很好。不念,不肯念佛,他虽然赞叹却不肯念佛,这样也没有效。【随喜粗心。】虽然他随喜,太太要来拜佛,很好!很好!太太要来拜佛,我载她来,要叫他进来听经,他不要,他就偏不肯进来,你拿他有办法吗?太太就故意告诉他:先生你载我来,我自己不会骑摩托车。太太就是为了度先生来听经,载到外面时先生却说:你自己进去就好了。他就偏不进来你也拿他没办法。他随喜功德,却是粗心。粗心就是不了解佛法,不注意他太太为什么要如此精进拜佛、念佛?【妄指莲胞,以为虚诞。】他太太来拜佛时就说:佛是简单啦,送你来这里听经,总比你去跳舞、打麻将好;当然是送你来听经比较好了,若是说到极乐世界。不是真的啦,那一个看到了?是佛为了慈悲救度众生,就随便讲一个地方,讲那个又不是真的,也没有人看见,那一个往生了,你看到了吗?没有啊,你也没看见嘛!所以将佛陀说的话当作是骗子在说谎。这都是佛陀说的,他竟然说这是假的?自古以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人,都是闻到异香、佛来接引,火化出来又有舍利子,这又要如何解释呢?可怜!可怜!以为虚诞,【终不自念此分段身,】“终不自念”,把笔拿起来,自念这个“念”从来没有冷静地想一想,那个自念跟前面的自念不一样,前面的自念是自己不念佛;这里的“终不自念”是不冷静想想看,从来不冷静想想看。【从何而得,】我们这个身体有一段一段的生老病死,有分段,今生做人,来生做牛,或是来生做狗,再去做人,做天人,一段一段称为分段生,【自何而来?】从何而来?是从那里来的呢?【胎狱秽浊,】在母亲腹中、在母胎时,就像在监狱中,秽浊、肮脏,哪一个人敢说母亲腹中的东西是清净的?大家都知道是臭秽的,死后一、两天全身就腐烂,臭气冲天了,对不对?【真实安在?】哪有实在的东西呢?这个世间有实在的东西呢?样样都是虚妄之法,样样都是臭秽的、无常的。【信凭业识,自隔真际。】(信凭,就是任凭。)真际就是自己隔开本性,清净的本性菩提心,自己离开清净的本性,【于一幻境,】就是虚妄的境界,【非彼执此。】把笔拿起来,非就是攻击、诽谤,诽谤净土。执此就是说:娑婆世界是我看得见的,极乐世界不是真的,因为我没看见,叫做非彼执此。诽谤、攻击修净土法门的人。【生生不灵,】就是生生世世,不灵就是没有觉悟。那个“灵”不是灵魂,是觉悟。不灵就是不觉悟。【永绝圣路。】永远断绝圣路。没有机会学佛,他怎么有机会成佛呢?怎么有机会了生脱死呢?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。【以如是故,释迦如来起大慈悯,于秽浊中,发大音声,】作狮子吼,【赞彼净土上妙之乐。】赞叹极乐世界是最极快乐之处。【于生死中,为大船师,】在生死当中,他就像驾船的船舵,掌船舵的人。【载以法船,令趋彼岸。】要使我们达到极乐世界彼岸。【昼夜度生,无有休息。】白天度众生也好、晚上度众生也好,反正极乐世界没有分日夜,完全没有休息,你什么时候想往生极乐世界,都能够往生。

  【然而弥陀之岸,本无彼此。】但是弥陀之岸,本无彼此,【释迦之船,实非往来。】把笔拿起来,“弥陀之岸,本无彼此,释迦之船,实非往来”,把笔拿起来,这个地方就本性而言,没有来去,没有彼此。就本体、就本体、就理体来讲,就本性来说是不来不去;就事相来讲,那是有来有去。就事相来说,确确实实有一个娑婆世界,确确实实有一个极乐世界。所以说:“弥陀之岸,本无彼此,释迦之船,实非往来”,这就是无生之喻,指我们的本性。下面:【譬如一灯,分照八镜,】八个角度的镜子。【镜有东西,光影无二。】镜有分东和西,但光和影完全一样。【弥陀说法,遍光影中。】阿弥陀佛说法充满,遍就是充满一切光影当中。【而释迦方便,独指西镜。】西镜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,故,若是已经达到西方极乐世界者,【故已到彼岸者,乃可以忘彼此。】意思就是说:若是已经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才能放下娑婆与极乐,就是同一个地方,【未入法界者,】法界就是理性。一真法界就是空、无相、法性、法界。若是还未证得法界平等性来说,【何自而泯东西?】怎能一下子就如圣人一样,不分东方与西方呢?意思就是说:我们还未入法界的凡夫,就是要分东方与西方;就是要分有一个娑婆世界、有一个极乐世界。意思就是入法界后,就没有极乐世界、没有娑婆世界,若是尚未入法界的圣者,怎么能自除去;泯就是灭。怎么可以灭掉众生的空间的方位呢?意思就是说:往生极乐世界才没有有空间的观念;只要尚未入法界,怎么可以除掉空间的东西方的观念呢?【于此法中,若未究竟,】若未究竟,把笔拿起来,旁边写四个偈:若未究竟,当信佛语。应当要相信佛语;。应当要相信佛所说的话,【勿滞方隅,勿分彼此,】不要分彼此。勿滞就是停滞在这个东西南北的角度上面,不要分彼此,愈分就愈有障碍。滞就是障碍,不要障碍在这个方向里面,不要分彼此。【但当】就是你只要,只要。只要你【正念谛信】谛信就是深信而已,【而已。】你只要深信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。【此二圣之意,】释迦牟尼佛教你往生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教你:要来我的国土,让我接引你。听这两位圣人的话,【而智者之所以信也。】就是说有智慧的人他就能够相信。

  【信者万善之母,】能够相信,他一切善就能产生;【疑者众恶之根。】你若是怀疑释迦佛、怀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怀疑就是众恶,你不相信有极乐世界,不相信因果,你就会作恶多端,众恶之根。【能顺其母,能锄其根。】能顺其母,母就是指佛陀。能顺着佛陀的意思,就能除去众生生死之根。【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,聋可复闻,】就如耳聋的人可以再听到;迷迷糊糊的人,【昧可复觉。】如耳聋的人能够再听到,迷迷糊糊的人能觉醒,【未出生死,得出生死。未生净土,得生净土。】所以,【顺释迦之诲,】顺从释迦佛的教诲,【往面弥陀。】往就是前往。面就是面见。前往面见阿弥陀佛。【随弥陀之愿,来助释迦。】在世间,【在此而遍历十方,】回来后就神通广大了,我们生到极乐世界,再回来时就神通广大了。【即西而普入诸镜。】即西就是说你只要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就能普入十方,诸境就是十方,就是一切光影当中。

  【自二圣建立以来,】自从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,以及阿弥陀佛要发愿接引众生以来,【如是之人,如河沙数。】往生的人如同恒河沙数。【云何不信,】为什么你不相信呢?【云何而疑?】为什么你还怀疑呢?【能自信已,】能自己相信有一个极乐世界,我绝对要去极乐世界!【又作方便,】作种种方便,【令诸未信无不信者。】使不相信的人大家都能深信,【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。】

  【明智大师中立,】也了解智者大师的内容。把笔拿起来,这一句不容易懂。“明智大师中立”,意思就是说:“明”就是了解。“智”就是智者大师。“中”就是内容。“立”就是用意何在。这么样就可以了解智者大师,他讲《净土十疑论》的内容、用意何在了。叫做:“明智大师中立”。这句话很不容易了解,简化,太过简化了,这样就能了解智者大师,在《净土十疑论》中所说的道理和用意何在。【学智者之道,不顺其文,】把笔拿起来,道者是精神,文章是假相。当然要学习他的精神,学智者大师之道,要学有智慧的人,学智者大师之道,道就是精神。不顺其文,不能顺文章,文章是假相,当然是赞叹他的精神。【而顺其悲。】悲就是真心,佛陀的真心就是悲心。【所以又印此论,】印出此论,【冠以次公之序。】把笔拿起来,“冠”就是排在,“次”就是放在,“公”就是智者(大师)。排在智者大师后面的序,叫做“冠以次公之序”。 “冠”就是排在智者大师后面的序文,叫做“冠以次公之序”。【予乃申广其说,以助其传。】(“予”就是“我”。)我就是指陈瓘居士,“申”就是推广,来发扬光大,来帮助这流传,普度众生。

  所以我们…

《净土十疑论讲记(1990年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