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臨命終時被切除器官嗎?你敢肯定臨命終解體時都不會痛苦嗎?那麼醫生捐贈器官的人有多少?真正有醫生簽名要把器官捐出來的,到底有幾個醫生?我今天不是說那個醫生對錯,而是說今天那一個醫生都不敢站出來證明:臨命終捐贈器官時不會痛苦,哪一個人敢出來證明呢?我們佛教是說,本著菩薩心腸舍身命,舍一切的、肉體上的一切都施舍,這是佛教贊歎的菩薩行。但是今天你要注意聽,我不是反對,我是叫你摸摸自己的良心,看看你有沒有這個能力?你知道嗎?你要摸摸你的良心,你有沒有這個能力?不要看別人捐贈你也跟著簽了。所以我兩叁地強調我不反對,但是你要摸摸你自己的良心,你到底有沒有那個能力?你再做決定,你再做決定。不要沖動,看別人簽你也跟著簽,到時候被解體知道痛苦時,想叫也叫不出來了!當然我這種理論會有許多人反對,但是有某一些衆生也會同意我的看法,所以這誰是誰非、誰對誰錯,這根本不必討論。簡單講就是:要捐的人你自己去,不捐贈器官的人也沒有人強迫你,由你自己去決定。
下面:【故《維摩經》】(《維摩诘經》)【雲:自疾不能救,而能救諸疾人?】意思就是說,你自己的病都不能救了,你如何救其他的病人呢?
【又《智度論》雲: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爲水所溺,】就是有人掉入水裏了,【一人情急】很著急,因爲看到親朋好友掉入水裏了,情急,【直入水救,】直接就跳入水裏想救他,【爲無方便力故,】因爲他沒有先去借來船只,沒有方便,或是拿繩索、救生圈來救他,他一下子就跳入水中了,自己又不會遊泳,【彼此俱沒。】兩人都被淹死了!意思就是說,我們今天發願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要來度衆生,但是你根本沒有定力,你根本是生不知從何來,死不曉得往那裏去?根本就迷迷糊糊,你要如何救度衆生呢?你自己都救不了,要如何救衆生呢?這就是兩人“彼此俱沒”。就像是有一人落水了,你很著急,要趕緊跳下去救他,結果兩人都被淹死了!另外一個人就比較有智慧了,【一人有方便,往取船筏,】也就是借用竹筏、船只。【乘之救接,悉皆得脫水溺之難。】劃著竹筏到溺水者身旁救他上來,兩人乘坐著竹筏,就能脫離被水溺斃之難,脫水溺之難。這就是告訴我們,下面說:【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,】初發心的菩薩也是同樣的意思,【如是未得忍力,】你根本還無法得到不生不滅的忍力,你【不能救衆生。】你無法救衆生。【爲此常須近佛,得無生忍已,方能救衆生,】所以你還未得到忍辱,你無法救衆生,爲此,就是因爲這樣,所以你必須跟佛學習,跟隨善知識,你若證得無生忍已,你才能救度衆生,【如得船者。】你若是有船就不怕沈沒了。
【又論雲:】又《(智度)論》這樣說了,就是指《大智度論》,又論雲就是指《大智度論》說:【譬如嬰兒】也就是新生兒,【不得離母,】不能離開母親,【若也離母,或墮坑井渴乳而死。】也就是說嬰幼兒、小孩他不能離開母親,他若是離開母親,他就有可能墮入坑洞、古井,掉進裏面就沒有母奶可吃,沒有吃奶就會死亡了。乳就表示法,法乳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說,你若是離開佛,你就沒有法;你若是離開善知識,你就沒有法,沒有這個法可以聽,那麼你就會迷失,你就會沒有法乳、沒有甘露,沒有法雨甘露,那麼你就會死亡,也就是不能成就的意思,又繼續造惡業,迷迷糊糊墮叁惡道。【又如鳥子翅羽未成,】就是翅膀還未長硬。翅膀還未長硬,【只得依樹傍枝,不能遠去。】只能局限在這樹木上,在各個樹枝之間跳過來、跳過去,在短短的距離間活動,只限于短短的距離,不能遠去,不能讓它飛得很遠。【翅翮成就,】翮那個念作hé,就是羽毛的莖,羽毛的根部粗的地方,那叫做翅翮成就。意思就是說這只鳥兒若是羽毛已豐,翅膀長齊全了,【方能飛空自在無礙。】這只鳥兒不能離開母鳥,鳥子若是離開母鳥就會死亡;學佛的人若是離開善知識,那麼它就找不到門路,就像鳥子不能離開母鳥一樣。所以【凡夫無力,】凡夫沒有這種力量,【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叁昧。】凡夫沒有這種能力來度衆生,所謂:“修行盡分,度衆隨緣”,像我今天也是沒有能力來度衆生,只是我將我看過的、我所明白的,譬如製作出錄音帶與大家結緣,這都是佛陀所說、祖師大德所說的,並不是我厲害,我也是看經典注解照著念給你們聽,所以我也是沒有能力度衆生。也必須要專念阿彌陀佛,使成叁昧。“叁昧”就是正定,翻譯成中文稱爲正定。什麼叫做正定呢?就是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均等,名爲叁昧。意思就是說: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平等,名爲叁昧。【以業成故,臨命終斂念得生,】斂念得生,意思就是說一心不亂。斂念就是收斂一切的念頭,收斂一切念頭,得生【決定不疑。】意思就是說你平時專念阿彌陀佛,使你的定慧産生叁昧,因爲你修淨業已經成就,每天都能念佛。所以要以念佛爲主,持咒排在第二。有些人剛好相反,持咒第一,念佛反而較少。這樣就顛倒了,這是不對的。要以念佛爲主,若是持咒就看自己的時間。念佛就像我們在吃飯,持咒好像配菜,我們的主食是飯不是菜。因爲臨命終時爲人助念,不可能人已經躺在那裏了,我還念《大悲咒》給他聽,一定是念四字佛號(——阿彌陀佛)。所以念佛是最重要的,持咒隨緣,隨你的時間,隨你的時間。所以說:以業成故,臨命終斂念得生,【決定不疑。】絕對不懷疑。【見彌陀佛,】見到阿彌陀佛,【證無生忍已,】再回來叁界,【還來叁界乘無生忍船救苦衆生,廣施佛事,】意思就是說,你已經證得無生法忍,佛事就是叁寶之事,或講經、或苦行、或證悟、或是開示弘法。你就完全有能力了!【任意自在。】任意自在,都能夠很自在了。
【故論雲:“遊戲地獄,行者,生彼國得無生忍已,還入生死國,教化地獄救苦衆生。”以是因緣求生淨土,願識其教。故《十住婆沙論》名易行道也。】所以“論”這樣說了:遊戲底下加兩個字:“神通”。遊戲神通就是表示他來去自如,想入地獄就入地獄;想上來就能上來。稱爲:遊戲地獄行者,這種行者旁邊寫著:大菩薩、大修行人。意思就是說他已經有神通叁昧,能夠在地獄來去自如,他也發願生彼國。生彼國就是說他也同樣發願往生,像這種有能力的人,地獄來去自如的人,他也同樣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證悟無生法忍。證悟無生法忍之後,還入生死國,也就是叁界內,再回來生死六道輪回的叁界內,來教化在地獄受苦的衆生。所以,“以是因緣,求生淨土”,所以他以這個因緣,以什麼因緣呢?因爲他也是要教化地獄受苦的衆生,雖然他具足神通能力,但是他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。簡單來說就是說:何況凡夫呢?何況凡夫?神通能力具足的菩薩,地獄來去自如,他都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了,證悟無生法忍,再回來六道輪回,教化地獄受苦的衆生。菩薩同樣求往生淨土,你想想看!何況凡夫呢?“願識其教”,“識”就是願深入地了解淨土的偉大。所以大神通的菩薩,他都想了解淨土法門不可思議的教法,何況凡夫還不肯好好念佛,是爲什麼呢?因爲你愚癡、沒有智慧。“故《十住婆沙論》”,這是一本“論”的名稱。“名爲易行道也”,意思就是說:這樣比較簡單修行,比較容易得道。
所以第一個疑問我簡單解釋一下,意思就是說:
(有人疑問:)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,這是先說疑問,若是想救度衆生,應該生生世世出生在叁界,在五濁惡世中來救苦衆生;豈能自私自利,念佛求往生淨土,到極樂世界,而舍離此界衆生?這樣就沒有慈悲心,這樣只有自利,是會障礙菩提道的。
智者大師就回答了:菩薩有兩種:一種是久修菩薩才有能力;第二種就是修行不夠的菩薩,修行不夠時,你生生世世會被欲望束縛,你會造業又墮入地獄,若是沒有遇到善知識,你會繼續造業,所以這稱爲難行道。易行道就是說你好好念佛,往生極樂世界,往生極樂世界之後,你證得無生法忍,之後再回來叁界度衆生,這樣你就無所障礙了!同樣是佛道,前者就比較困難,因爲你來生又有隔陰之迷;你若是生到極樂世界,你證悟了,事情就好辦了,你要回來度衆生就有能力了。
第一個疑問解釋到此爲止。
第二個疑問:
第二疑
疑【問:諸法體空,本來無生,平等寂滅。今乃舍此求彼,生西方彌陀淨土,豈不乖理哉?又經雲:“若求淨土,先淨其心,心淨故即佛土淨。”此雲何通?】這意思就是說:“諸法”,法就是一切事理的總稱,一切事相、理體的總稱名爲“法”。一切事物一切理體當下就是空性的,本來即是無生;本來就是平等寂滅。“今乃舍此求彼”,舍此,“此”就是娑婆世界,“彼”就是極樂世界。你爲什麼在無生平等法中,還要舍娑婆世界來求生極樂世界呢?生西方彌陀淨土,何必舍娑婆世界,求往生西方彌陀淨土呢?“豈不乖理哉?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一切法本來平等,一切法本來無生,娑婆、極樂不是一樣嗎?娑婆世界當下也是空,極樂世界當下也是空,諸法體空,本來無生,何必舍娑婆世界求往生極樂世界呢?又經典說:若是想求往生淨土,先淨其心,就是我們的心要先清淨,心淨故,即佛土淨,心若清淨,佛土就清淨,此雲何通,這怎麼說得通呢?心淨則國土淨,何必到西方極樂世界做什麼呢?
【答:釋有二義,】解釋有兩種意義:【一者總答,二者別答。
總答者,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,則是舍此求彼,不中理者。汝執住此,不求西方,則是舍彼著此,此還成病,不中理也。】意思就是說:你說我求往生西方彌陀極樂淨土,就是舍離娑婆世界來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樣不合理。因爲“諸法當下就是空,本來無生,平等寂滅”,何必舍此求彼呢?何必舍娑婆求極樂呢?這樣不合理,你說我這樣不合理。現在他就這樣…
《淨土十疑論講記(1990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