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十疑論講記(1990年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反駁了:你執著此,不求西方,你執著住在娑婆世界,住此,執著住在娑婆世界,不求往生西方,即是舍彼著此,也就是舍極樂世界著娑婆世界,這樣你也同樣是執著,你也是執著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。爲什麼?既然娑婆世界是空,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空,那你爲什麼不去西方極樂世界呢?意思就是說:你說我求往生極樂世界是執著,舍此求彼;那麼你爲什麼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呢?你也是執著,你也是執著在娑婆世界,爲什麼要舍西方著娑婆世界呢?舍彼著此,舍彼,舍極樂世界著娑婆世界,此還成病,這也是有毛病,不中理也,這也沒有道理,不合道理啊!我上次曾經說過,有一個修禅的人,自稱已修到無男女相了,修到無男女相時,就跑來睡在大殿,隨便往地上一躺就要睡覺,說他是“無所著”。睡在大殿是無所著,意思是說不睡大殿的人就執著了?話再說回來,你爲什麼非得執著睡在大殿才算不執著呢?大殿是拜佛的地方,你就一定要睡在大殿,這也算是執著。意思就和此例一樣。所以簡單來說就是說:你若是說我求往生西方是舍此求彼,舍娑婆求極樂,說這樣不合道理;那麼你執著住在娑婆世界,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也是舍彼(舍極樂世界)執著娑婆世界,你也是執著一邊,你說我執著極樂世界,那你也是執著娑婆世界,都是一樣,同樣不合理啊,所以說不中理也,這也是不合理的。

  【又轉計雲:】他現在就又改口說了。有一種人口才是很好的。【我亦不求生彼,亦不求生此者,則斷滅見。】他又說:我既不求往生極樂世界,也不求住在娑婆世界,那麼你要住在那裏啊?他就說了:此是斷滅見,那麼你要住那裏?斷滅!這種根本是強詞奪理。衆生的業報重,若不是在娑婆世界,不然就是修行往生極樂世界,就是這兩個地方,對不對?難道不是這樣嗎?現在你既不住娑婆世界,也不住極樂世界,那麼你要住在哪裏呢?這樣就變成佛了,沒有業了。沒有業盡虛空、遍法界都是你的住處了。你不求生彼,不求生極樂世界;也不求生此,也不住在娑婆世界,不然你要住那裏?這就是斷見、斷滅見。

  故金剛般若上,【故《金剛般若經》雲:“須菩提,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菩提者,說諸法斷滅相。莫作是念,何以故?發菩提心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”】所以說現在就是要解釋不說斷滅,說到斷滅,《金剛經》有這樣說:“須菩提,汝若作是念”,你若是作這種念頭:“發阿耨”多羅叁藐叁“菩提者”,你若是發菩提心,“說諸法斷滅相”。就是說:菩提都是空的,空無一法,完全是空無一法,那就變成斷滅了。他不了解涅槃不生不滅,,還有一個妙有,以爲入涅槃什麼都沒有了,進入涅槃的階段茫茫渺渺的,什麼都不知道,就像空無所有。正好相反,樣樣都明了,清清楚楚,妙用現前,無量的歡喜,無量的受益,無量清淨莊嚴的報身全都映現出來。所以說諸法斷滅相,斷滅就是空無所有,斷滅。“莫作是念,何以故?”發菩提心這人,“于法不說斷滅相”,不能說斷滅相,空無所有。

  【二別答者,夫不生不滅者,於生緣中,諸法和合,不守自性。求于生體,亦不可得此生。生時無所從來,故名不生。不滅者,諸法散時,不守自性,言我散滅。此散滅時,去無所至,故言不滅。】這段很難解釋,沒有佛法基礎的人聽起來很吃力,但還是得解釋。諸位注意看!“夫不生不滅者,于生緣中,諸法和合”,生緣就是緣起,緣生的意思,緣起緣生的意思。生緣中就是生起的諸緣,在因緣和合産生時,就是于生緣中。“諸法和合”,法就是條件,假借著種種條件和合,譬如“我”就是藉著父親的因、母親的緣,藉著“我”的業識和合。“不守自性”,不守自性就是說,我們本來是清清淨淨的本性,不守自性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空性,結果我們不守自性,增加虛妄的執著。不守自性就是說不守我們清淨的本性,妄動、無明、動念、執著、分別。“求于生體”,本來就是空的東西,本來你就是安住于無所住之處,結果你現在想求一個生體,就是有一樣東西,也不可得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譬如這張桌子,這張桌子就是將山上的樹砍下來後經過加工,經過工廠、經過銷售買回來,買回來後請師傅裝潢組合。你要求一個生的體性,有一樣東西“生”,其實沒有,因爲這是因緣和合的東西。生體就是“有”,有自性的東西,是絕對不可能的。生出這一樣東西,有一個真正生出來的,其實都是因緣和合的。所以說:“求于生體,亦不可得”。意思就是說:在緣起法當中諸法和合,都是假借種種條件來和合。但是因爲衆生不守自性。不守自性有很多種解釋法:不守清淨的空性,虛妄執著。虛妄執著,執著什麼呢?還有一個生的東西,其實當下就是空,其實當下就是因緣性空之法,根本是生體不可得,不可得。所以說也不可得,“求于生體,亦不可得”。下面這一句:“此生生時,無所從來,故名不生”, “此生生時”,把筆拿起來,“此生體”,底下加一個“體”字,這個體性生出來的生體,不是身體,是出生的“生”, 底下加一個“體”字,這個出生的體,生生時,此生生體,就是說這個生出來的體性,剛生出來的時候,你要把它求一個“生”, “無所從來”根本就不可得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譬如我今天慧律法師,這是大家這麼稱呼我,我自己是要自稱慧律,我在此時離出生已經叁十六年,因爲我已經足叁十六歲了,我現在要在全身上下找出一個生的東西,卻都是緣起的;你看到的是一直生,但是也是一直滅。在叁十六年以前我沒有來到這個世間,今天我會在這個世間,是假借父母的因和我的業識,所以我想要找一個生體——生體就是有一個固定的東西在一直産生,無所從來,根本就沒有,故名不生。“無所從來”把它括弧寫四個字:“當體即空”——當下就是空。因爲當下就是空,所以無所從來;本來不來,又怎麼有去呢?“故名不生”,所以本來無生。故名不生的意思,旁邊寫:“衆生所謂生,即是妄生,妄想的生”。我們今天所執著的生,全是虛妄的分別與執著,所以你有感覺它生;本來就是空、就是不生,但是你執著它是生,所以《般若心經》上說:“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。”色法也是空,感受也是空,思想、行、識也是空,都是緣起法。緣起緣生緣滅的東西,不實在的,當下就是空;可是我們有妄想、執著,所以有色受想行識,結果我們一直解析緣生緣滅法,當下就是不生。所以煩惱是多余的、執著是多余的、分別也是多余的。所以在座諸位!以歡喜心來接受逆境,其實逆境也是心所生的;你若是不起心動念,當下就不生,順境、逆境都不動念頭,于順逆二境當中不動念處,是名自性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。所謂“識性寂滅,識心寂滅,無動念處”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。將我們的分別心停下來,不再分別、不再執著,當下這一念,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。所以我們因爲執著虛妄的生,就有虛妄的滅,虛妄生、虛妄滅,就是由業力一直鼓動;造作業因,又成就業果,業報就産生了;虛妄造業、虛妄受果報、虛妄地痛苦,所以我們今天冤枉六道輪回,冤枉六道輪回,非常冤枉!爲什麼非常冤枉?虛妄生執著生,虛妄死執著死,生時吃豬腳面線,死時就祭拜豬頭、傷心哭泣。其實你家多一個活人,也就等于多一個死人。多一個活人,就是多一個死人。所以生者不生,滅亦不滅。本來無生,哪裏有滅?佛法就是這麼偉大,讓你當下看破一切世間,透視一切。下一點功夫穩定我們的情緒,所以常常你要告誡自己:你若是痛苦煩惱時,你在牆壁上寫四個字:本來不生,哪裏有滅?本來沒有生滅,哪裏有什麼痛苦跟快樂?根本沒有痛苦與快樂,都是因爲虛妄執著。這樣寫很有效!男朋友要離開你時,你很傷心地哭泣,你就想:本來不來,哪裏有去?解脫!(衆鼓掌)鼓掌不是代表看開了,男朋友離開時,照常哭得很傷心,照樣傷心欲絕。(衆笑)沒有定力,沒有訓練過,哪常沒有辦法!雖然了解了,也還只是道理而已,不過了解道理就很不簡單了!聽法就是聽這個地方。所以佛法和電影、影歌星表演不一樣,影歌星若老是唱同一首歌,聽了也會厭煩。譬如《愛拼才會贏》很好聽,但是你天天都唱《愛拼才會贏》,觀衆會說:怎麼每天都唱這一首?佛法就不一樣了,佛法是聽不膩的。因爲你悟到這個道理,佛法是針對人生最重要的道理一直講,佛法絕對聽不累,你講到十二點,他就聽到十二點,絕對聽不膩的!(衆鼓掌)因爲佛法是關系每一個人身邊的一切的生活、身口意,二十四小時都要用到佛法,難道不是這樣嗎?從前不了解,總是常常聽歌,現在明白了,大家都改成聽講經錄影帶,誰還在聽歌?是不是這樣啊?(衆鼓掌)所以說,佛法是很不可思議的!所以有一個老板事業做得非常大,他來告訴我:“師父!我以前若是從高雄開車到臺北出差,所有音樂都聽遍了,到最後不知道要聽什麼?車上又裝了小型的閉路電視,看豬哥亮秀。我問:那現在看什麼?現在不看那些了,都改成看慧律法師了!”(衆笑)所以唱歌這類娛樂是短暫的,佛法才真正是我們的生命,聽到佛法的人他就了解這個才是真正的生命。我們因爲認識生命,才能得到生命;我們不認識生命,我們怎麼能夠得到真正的生命呢?不可能!我們若是悟到不生不滅,你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。本來就沒有煩惱,是你自己産生的。所以男衆脾氣不要太壞,女衆疑心不要太重,疑心不要太重。會聽經的人,至此已經差不多要開悟了,(衆笑)以後會痛苦的程度就已經很少了!下面又說:“不滅者,諸法散時,不守自性”,自性,把筆拿起來,就是空性,本來就空,自性本空,本來就是空,就是歸無所得。諸法散滅時不守空性,就是不了解這就是緣生緣滅,當下就是空。他就說:“言我散滅”。 此散滅時,去無所至,怎能說有散滅之去處呢?本來就是不滅的東西,“故言不滅”,譬如說我今…

《淨土十疑論講記(1990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