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临命终时被切除器官吗?你敢肯定临命终解体时都不会痛苦吗?那么医生捐赠器官的人有多少?真正有医生签名要把器官捐出来的,到底有几个医生?我今天不是说那个医生对错,而是说今天那一个医生都不敢站出来证明:临命终捐赠器官时不会痛苦,哪一个人敢出来证明呢?我们佛教是说,本着菩萨心肠舍身命,舍一切的、肉体上的一切都施舍,这是佛教赞叹的菩萨行。但是今天你要注意听,我不是反对,我是叫你摸摸自己的良心,看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?你知道吗?你要摸摸你的良心,你有没有这个能力?不要看别人捐赠你也跟着签了。所以我两三地强调我不反对,但是你要摸摸你自己的良心,你到底有没有那个能力?你再做决定,你再做决定。不要冲动,看别人签你也跟着签,到时候被解体知道痛苦时,想叫也叫不出来了!当然我这种理论会有许多人反对,但是有某一些众生也会同意我的看法,所以这谁是谁非、谁对谁错,这根本不必讨论。简单讲就是:要捐的人你自己去,不捐赠器官的人也没有人强迫你,由你自己去决定。
下面:【故《维摩经》】(《维摩诘经》)【云:自疾不能救,而能救诸疾人?】意思就是说,你自己的病都不能救了,你如何救其他的病人呢?
【又《智度论》云: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,】就是有人掉入水里了,【一人情急】很着急,因为看到亲朋好友掉入水里了,情急,【直入水救,】直接就跳入水里想救他,【为无方便力故,】因为他没有先去借来船只,没有方便,或是拿绳索、救生圈来救他,他一下子就跳入水中了,自己又不会游泳,【彼此俱没。】两人都被淹死了!意思就是说,我们今天发愿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要来度众生,但是你根本没有定力,你根本是生不知从何来,死不晓得往那里去?根本就迷迷糊糊,你要如何救度众生呢?你自己都救不了,要如何救众生呢?这就是两人“彼此俱没”。就像是有一人落水了,你很着急,要赶紧跳下去救他,结果两人都被淹死了!另外一个人就比较有智慧了,【一人有方便,往取船筏,】也就是借用竹筏、船只。【乘之救接,悉皆得脱水溺之难。】划着竹筏到溺水者身旁救他上来,两人乘坐着竹筏,就能脱离被水溺毙之难,脱水溺之难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下面说:【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,】初发心的菩萨也是同样的意思,【如是未得忍力,】你根本还无法得到不生不灭的忍力,你【不能救众生。】你无法救众生。【为此常须近佛,得无生忍已,方能救众生,】所以你还未得到忍辱,你无法救众生,为此,就是因为这样,所以你必须跟佛学习,跟随善知识,你若证得无生忍已,你才能救度众生,【如得船者。】你若是有船就不怕沉没了。
【又论云:】又《(智度)论》这样说了,就是指《大智度论》,又论云就是指《大智度论》说:【譬如婴儿】也就是新生儿,【不得离母,】不能离开母亲,【若也离母,或堕坑井渴乳而死。】也就是说婴幼儿、小孩他不能离开母亲,他若是离开母亲,他就有可能堕入坑洞、古井,掉进里面就没有母奶可吃,没有吃奶就会死亡了。乳就表示法,法乳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说,你若是离开佛,你就没有法;你若是离开善知识,你就没有法,没有这个法可以听,那么你就会迷失,你就会没有法乳、没有甘露,没有法雨甘露,那么你就会死亡,也就是不能成就的意思,又继续造恶业,迷迷糊糊堕三恶道。【又如鸟子翅羽未成,】就是翅膀还未长硬。翅膀还未长硬,【只得依树傍枝,不能远去。】只能局限在这树木上,在各个树枝之间跳过来、跳过去,在短短的距离间活动,只限于短短的距离,不能远去,不能让它飞得很远。【翅翮成就,】翮那个念作hé,就是羽毛的茎,羽毛的根部粗的地方,那叫做翅翮成就。意思就是说这只鸟儿若是羽毛已丰,翅膀长齐全了,【方能飞空自在无碍。】这只鸟儿不能离开母鸟,鸟子若是离开母鸟就会死亡;学佛的人若是离开善知识,那么它就找不到门路,就像鸟子不能离开母鸟一样。所以【凡夫无力,】凡夫没有这种力量,【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。】凡夫没有这种能力来度众生,所谓:“修行尽分,度众随缘”,像我今天也是没有能力来度众生,只是我将我看过的、我所明白的,譬如制作出录音带与大家结缘,这都是佛陀所说、祖师大德所说的,并不是我厉害,我也是看经典注解照着念给你们听,所以我也是没有能力度众生。也必须要专念阿弥陀佛,使成三昧。“三昧”就是正定,翻译成中文称为正定。什么叫做正定呢?就是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均等,名为三昧。意思就是说: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平等,名为三昧。【以业成故,临命终敛念得生,】敛念得生,意思就是说一心不乱。敛念就是收敛一切的念头,收敛一切念头,得生【决定不疑。】意思就是说你平时专念阿弥陀佛,使你的定慧产生三昧,因为你修净业已经成就,每天都能念佛。所以要以念佛为主,持咒排在第二。有些人刚好相反,持咒第一,念佛反而较少。这样就颠倒了,这是不对的。要以念佛为主,若是持咒就看自己的时间。念佛就像我们在吃饭,持咒好像配菜,我们的主食是饭不是菜。因为临命终时为人助念,不可能人已经躺在那里了,我还念《大悲咒》给他听,一定是念四字佛号(——阿弥陀佛)。所以念佛是最重要的,持咒随缘,随你的时间,随你的时间。所以说:以业成故,临命终敛念得生,【决定不疑。】绝对不怀疑。【见弥陀佛,】见到阿弥陀佛,【证无生忍已,】再回来三界,【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,广施佛事,】意思就是说,你已经证得无生法忍,佛事就是三宝之事,或讲经、或苦行、或证悟、或是开示弘法。你就完全有能力了!【任意自在。】任意自在,都能够很自在了。
【故论云:“游戏地狱,行者,生彼国得无生忍已,还入生死国,教化地狱救苦众生。”以是因缘求生净土,愿识其教。故《十住婆沙论》名易行道也。】所以“论”这样说了:游戏底下加两个字:“神通”。游戏神通就是表示他来去自如,想入地狱就入地狱;想上来就能上来。称为:游戏地狱行者,这种行者旁边写着:大菩萨、大修行人。意思就是说他已经有神通三昧,能够在地狱来去自如,他也发愿生彼国。生彼国就是说他也同样发愿往生,像这种有能力的人,地狱来去自如的人,他也同样发愿往生极乐世界,证悟无生法忍。证悟无生法忍之后,还入生死国,也就是三界内,再回来生死六道轮回的三界内,来教化在地狱受苦的众生。所以,“以是因缘,求生净土”,所以他以这个因缘,以什么因缘呢?因为他也是要教化地狱受苦的众生,虽然他具足神通能力,但是他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。简单来说就是说:何况凡夫呢?何况凡夫?神通能力具足的菩萨,地狱来去自如,他都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了,证悟无生法忍,再回来六道轮回,教化地狱受苦的众生。菩萨同样求往生净土,你想想看!何况凡夫呢?“愿识其教”,“识”就是愿深入地了解净土的伟大。所以大神通的菩萨,他都想了解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教法,何况凡夫还不肯好好念佛,是为什么呢?因为你愚痴、没有智慧。“故《十住婆沙论》”,这是一本“论”的名称。“名为易行道也”,意思就是说:这样比较简单修行,比较容易得道。
所以第一个疑问我简单解释一下,意思就是说:
(有人疑问:)诸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的,这是先说疑问,若是想救度众生,应该生生世世出生在三界,在五浊恶世中来救苦众生;岂能自私自利,念佛求往生净土,到极乐世界,而舍离此界众生?这样就没有慈悲心,这样只有自利,是会障碍菩提道的。
智者大师就回答了:菩萨有两种:一种是久修菩萨才有能力;第二种就是修行不够的菩萨,修行不够时,你生生世世会被欲望束缚,你会造业又堕入地狱,若是没有遇到善知识,你会继续造业,所以这称为难行道。易行道就是说你好好念佛,往生极乐世界,往生极乐世界之后,你证得无生法忍,之后再回来三界度众生,这样你就无所障碍了!同样是佛道,前者就比较困难,因为你来生又有隔阴之迷;你若是生到极乐世界,你证悟了,事情就好办了,你要回来度众生就有能力了。
第一个疑问解释到此为止。
第二个疑问:
第二疑
疑【问:诸法体空,本来无生,平等寂灭。今乃舍此求彼,生西方弥陀净土,岂不乖理哉?又经云:“若求净土,先净其心,心净故即佛土净。”此云何通?】这意思就是说:“诸法”,法就是一切事理的总称,一切事相、理体的总称名为“法”。一切事物一切理体当下就是空性的,本来即是无生;本来就是平等寂灭。“今乃舍此求彼”,舍此,“此”就是娑婆世界,“彼”就是极乐世界。你为什么在无生平等法中,还要舍娑婆世界来求生极乐世界呢?生西方弥陀净土,何必舍娑婆世界,求往生西方弥陀净土呢?“岂不乖理哉?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一切法本来平等,一切法本来无生,娑婆、极乐不是一样吗?娑婆世界当下也是空,极乐世界当下也是空,诸法体空,本来无生,何必舍娑婆世界求往生极乐世界呢?又经典说:若是想求往生净土,先净其心,就是我们的心要先清净,心净故,即佛土净,心若清净,佛土就清净,此云何通,这怎么说得通呢?心净则国土净,何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做什么呢?
【答:释有二义,】解释有两种意义:【一者总答,二者别答。
总答者,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,则是舍此求彼,不中理者。汝执住此,不求西方,则是舍彼著此,此还成病,不中理也。】意思就是说:你说我求往生西方弥陀极乐净土,就是舍离娑婆世界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样不合理。因为“诸法当下就是空,本来无生,平等寂灭”,何必舍此求彼呢?何必舍娑婆求极乐呢?这样不合理,你说我这样不合理。现在他就这样…
《净土十疑论讲记(1990年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