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食道到胃,還沒有消化以前,叫做生髒。熟髒呢?就是消化了以後叫做熟髒。我們在胃的下面,腸子的上面,消化後叫做熟髒。【即是住處不淨。】我們住的地方,母親的子宮不淨。
【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,】因爲我們要營養呀!【即是食噉不淨。】吃得不幹淨。
【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産門,膿血俱出臭穢狼藉,】“狼藉”就是臭亂不堪。有一次,因爲我很喜歡看這個Discovery,我看這個Discovery,剛好Discovery在做這個動物的,剛好去攝影非洲大象的生産,我剛好看到這個,小象生出來,日月滿足,時間到了,頭向産門,膿血俱出,臭穢狼藉,臭亂不整齊,【即是初生不淨。】
【六者薄皮覆土,其內膿血遍一切處,】全身,只要你割到哪一個地方,血就跑出來,再不把它包紮,放著,就膿爛、就臭。我們的體內,膿血遍一切處,【即是舉體不淨。】全身都是不幹淨。
【七者乃至死後膨脹爛壞,】腫起來,我們的屍水流出來。【骨肉縱橫】骨頭散一邊,肉散一邊,【狐狼食噉,即是究竟不淨。】放在荒郊野外,老虎、獅子、狐狸、野狼,統統來吃,究竟不淨。
【自身既爾】我們這個色身既然是這樣,【他身亦然,】衆生、他身、別人的色身,也是這樣子,【所愛境界男女身等,深生厭離常觀不淨。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,淫欲煩惱漸漸滅少。又作十想等觀,廣如經說。】如果你喜歡廣學多聞,去查查資料就有。
【又發願,願我永離叁界雜食,臭穢膿血不淨,耽荒五欲男女等身,願得淨土法性生身。】我們到極樂世界去,我們這個色身痛苦一堪,我們到極樂世界去,就不是這樣的色身了。所以,看淡這個淫欲,是決定了生死重要的一個轉折,你什麼時候看得比較淡,你這個道業就會增強。【此謂厭離行。】厭惡這個色身。
【二明欣願行者,複有二種:
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,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。
欣心願求,明往生意者,所以求生淨土,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。即自思忖,】“忖”就是自己這樣思量;【我今無力,若在惡世煩惱境強,自爲業縛淪溺叁塗】——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只要一不小心,【動經劫數,】沒辦法解脫。【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,】從來沒有休息過。【何時能得救苦衆生?】什麼時候能夠有辦法救苦衆生呢?
【爲此求生淨生親近諸佛,若證無生忍,方能於惡世中救苦衆生。故《往生論》雲:“言發菩提心者,正是願作佛心。】發菩提心,發什麼菩提心?我想作佛,我一定要作佛,我一定可以成佛。【願作佛心者,則是度衆生心。度衆生心者,則是攝衆生生佛國心。”】攝取衆生,大家一起到極樂世界去。
【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:一者必須遠離叁種障菩提門法。二者須得叁種順菩提門法。】哪一個是障礙我們的菩提門?哪一個是順從我們的菩提門?障礙我們菩提門,不能成佛;順著菩提門,我們可以成佛。
【何者爲叁種障菩提法?】會障礙我們的,【一者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】第一個叫做遠離貪心,遠離。何者是遠離叁種障礙菩提法呢?第一個,要遠離貪念,依照智慧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己,什麼都爲自己想而已,不!我們要爲衆生想。【二者】就是遠離害心,【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苦,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】無安就一點安穩都沒有,衆生就不安,有害心,殘害衆生的心,心恐懼,安不下來。所以,我們要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的苦,遠離衆生無安,衆生無安,沒有安穩。對不對?恐懼啊!我們要救他。【叁者依方便門,當憐愍一切衆生欲與其樂,】想要給他快樂,好好地說法度他。【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
若能遠叁種菩提障,則得叁種順菩提法。】
哪叁種呢?【一者無染清淨心,不爲自身求諸樂故。菩提是無染清淨處,若爲自身求樂,即染身心障菩提門,】就是你執著這個身心、自我,什麼都是自私自利,就障礙了。【是故無染清淨心,是順菩提門。】順從覺悟之道,第一個就是要看破身心。
【二者安清淨心,爲拔衆生苦故。菩提心是安隱一切衆生清淨處,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,令離生死苦,即違菩提門。】所以說:若不說法度衆生,無以報佛恩。我們想要報佛恩嗎?你說:師父!我不會說法。很簡單!推廣正法就是報佛恩。你要報佛恩嗎?要報叁寶恩嗎?要報師父的恩、要報師長的恩,很簡單!你不會大轉*輪,就廣傳正法,也可以救度衆生嘛,不須要你講嘛!是不是?我比較辛苦一點,我來講嘛!你來刻錄、散播嘛,出錢出力嘛,一樣嘛!是不是?底下:如果不作心拔一切衆生,令離生死苦,就是違菩提門。【是故安清淨心,是順菩提門。
叁者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涅槃故。】這樣才能夠究竟快樂。【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,若不作心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,即遮菩提門。】“遮”就是障,遮就是停止我們覺悟。所以,只有推廣正法,能夠讓衆生覺悟。因此在座諸位,你語感爲聽經聞法,再把你聽到的心得告訴別人,自己不會講,拿VCD給他看,自己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。
【此菩提因何而得?】這個菩提是怎麼能得到呢?【要因生淨土】要生極樂世界,【常不離佛,得無生忍已,於生死國中救苦衆生。悲智內融】悲心、智慧裏面融合,【定而常用】“定”就是體。【自在無礙,即菩提心。此是願生之意。
二、明欣心願求者,】我們要發欣慕心,仰慕極樂世界,一定要去……每天這樣督促自己、鼓勵自己。【希心起想】好好地觀想,【緣彌陀佛若法身、若報身等。】乃至看佛像、念佛,觀想不出來,眼睛看著佛像念佛,一樣!把心定下來,【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,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,常照法界攝取念佛衆生。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,備如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經》十六觀等。】這個師父統統講過了。【常行念佛叁昧,】念佛念到有定,叫做念佛叁昧,【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,】只要你所修的,布施、持戒、修一切善,【悉已回施一切衆生,同生彼國,決定得生。此渭欣願門也。】
《淨土十疑論》講到這個地方,這個《淨土十疑論》後面有一個序,我用最簡單的時間、用最少的時間,非常快速、簡單地把它介紹一下就好,因爲我們重點已經講完了,加一個圓滿。
【淨土十疑論後序
宋左宣義郎陳瓘述
宋】就是宋朝,【左宣義郎】這是個官名,官的位子。叫做【陳瓘述】。我們快速地把它結束。
【人心無常,法亦無定。心法萬差,其本在此。】其本在心,就是在人心的無常。在此:就是人心無常。【信此則遍信,】“遍”就是全部。信這個心,就全部信了。【《華嚴》所以說十信。疑此則遍疑,】懷疑,就全部都懷疑。【智者】就是智者大師,【所以說十疑。】十種懷疑,【出疑入信,】破除疑問,讓你入這個淨土的深信。【一入永入。不離于此,得究竟處。淨土者,究竟處也。】十方諸佛是居淨土,我們一修,下手處就是淨土法門,【此處有說法之主,名無量壽。此佛說法,未嘗閑斷。
疑障其耳,】懷疑就會障礙,【則聾而不聞。】就像聾子聽不到。【疑障其心,則昧而不覺。】就是昏昧無明、不覺悟,【不聞】就是不聞正法,【不覺,】就是不覺清淨自性,【安住惡習,】惡劣的習性。【贊歎不念,】贊歎那一些不正念的衆生,邪知邪見的人,【隨喜粗心。】“粗心”就是凡夫,【妄指蓮胞,】虛妄地指責說:極樂世界的蓮花化生,叫做蓮胞。【以爲虛誕。】哎呀!那是騙人的,哪有什麼極樂世界?哪有什麼蓮花化生?虛妄地指責。【終不自念此分段身,】從來沒有想到說:分段,一段一段的,我們今生今世做人,下輩子做狗、做貓,一段一段的。從怎麼來的呢?【從何而得,自何而來?胎獄穢濁,】我們這個不清淨的胎獄穢濁,【真實安在?】哪有實在呀?臭穢不堪,【信憑業識,】就是任憑我們的妄想、顛倒,跑來跑去,【自隔真際。于一幻境,】我們不曉得,這個是虛幻出來的境界,【非彼執此。】“非”就是否定,否定對方,非彼;執著自己的見地是對的。【生生不靈,】生生世世,“不靈”就是從來不覺悟,【永絕聖路。以如是故,】因爲如此,【釋迦如來起大慈憫,于穢濁中,發大音聲,贊彼淨土上妙之樂。于生死中,爲大船師,載以法船,令趨彼岸。晝夜度生,無有休息。
然而彌陀之岸,本無彼此。釋迦之船,實非往來。】方便說有來去,【譬如一燈,分照八鏡,】燈光一點,八個鏡子一照,【鏡有東西,光影無二。】光現出來就是影,影子就是光所産生的。【彌陀說法,遍光影中。】一爲無量,無量爲一。【而釋迦方便,】獨指西方極樂世界,【獨指西鏡。故已到彼岸者,】如果已經到達極樂世界了生死。“彼岸”就是了生死。如果到了生死境界的人,【乃可以忘彼此。】沒有分別。【未入法界者,何自而泯東西?于此法中,】你還沒有達到清淨的平等空性,是沒有辦法說不執著西方極樂世界的,是沒辦法的,不得不要執著的,怎麼可以說:東方、西方都是平等呢?不求生極樂世界呢?不可以這樣子,還沒有入法界的平等性,一定要求生極樂世界,【若未究竟。勿滯方隅,】“方隅”就是角度。你還沒有達到究竟平等,千萬不要執著某一種角度,【勿分彼此,但當正念谛信而已。】你只要提起正念、正信,【此二聖之意,】二聖就是釋迦還有彌陀,釋迦佛、阿彌陀佛,【而智者】(智者)就是智者大師。而智者【之所以信也。】怎麼樣?
【信者萬善之母,】就是有智慧的人,所以信仰、有信心,信是什麼意思呢?萬善之母,智者就是有智慧的,萬善之母。【疑者衆惡之根。】沒有信心,亂造衆惡之根,【能順其母,能鋤其根。】意思就是:能夠順萬善,就是我們的母,就是根本。“鋤”就是除掉,除衆惡,能鋤,這個“鋤”跟那個除去的“除”意思是一樣的,就能夠除去衆惡之根。能順其母,能鋤其根,能順萬善爲其母,能鋤其衆惡之根,【則向之所謂障緣衆生,】就是剛剛,“向”就是剛剛,就是剛剛所講的有障礙的衆生。【聾可複聞,】聾子的人就可以再一次聽到,恢複原狀。【昧】就是昏暗不明的人,【可複覺。】也可以覺悟,【未出生死,得出生死。】最後叁、四行。【未生淨土,得生淨土。
順釋迦之】教【誨,往面彌陀。隨彌陀之願】力【,來助釋迦。在此而遍曆十方,】就能夠達到廣遍到十方世界,【即西而普入諸鏡。】你只要持阿彌陀佛的聖號,到往生極樂世界,這個西方就是一切境界了,跟一切鏡子一樣。【自二聖建立以來,】釋迦、孤兒院建立以來,【如是之人,】這樣的人,【如河沙數。】就像恒河沙這麼多。念佛的人、往生的人,極樂世界的人不計其數,【雲何不信?】爲什麼不相信呢?【雲何而疑?】爲什麼還懷疑呢?【能自信已,】自己相信,【又作方便,令諸未信無不信者。】令不相信的人沒有一個不相信,【此則智者之所以爲悲也。】就是智者大師,或者是有智慧的人。悲心。智者就是智者大師,所以是悲心。
【明智大師中立,】明智者大師,爲什麼在中間安立這個深信不疑的淨土學說?【學智者之道,】我們要學智者大師的正道、正法,【不順其文,】不拘泥于文字,【而順其悲。】就是悲心,我們順從智者大師的悲心,【所以又印此論,冠以次公之序。】“冠”就是加在哪裏,叫做“冠”。“次”:安排在後面。“公”是指智者大師。加在智者大師後面的序文,叫做:冠以次公之序。加在智者大師後面的序文,叫做:冠以次公之序。【予乃申廣其說,以助其傳。】就是申廣他的論述,來傳法救衆生。
(本輯圓滿)
祝大家法喜充滿!
人生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。讓佛法住世,普利有情,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,希望大家發心,成爲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,將手中的法寶,一化爲十,十化爲百,讓千千萬萬的衆生,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。
臺灣•高雄文殊講堂
回向
願以此功德。回向慧律法師,以及護持佛教的諸位法師及居士大德,以及法界衆生,
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。若有見聞者,
悉發菩提心。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
願生西方淨土中,上品蓮花爲父母。
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爲伴侶。
《淨土十疑論講記(2004年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