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十疑论讲记(2004年)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食道到胃,还没有消化以前,叫做生脏。熟脏呢?就是消化了以后叫做熟脏。我们在胃的下面,肠子的上面,消化后叫做熟脏。【即是住处不净。】我们住的地方,母亲的子宫不净。

  【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,】因为我们要营养呀!【即是食噉不净。】吃得不干净。

  【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,脓血俱出臭秽狼藉,】“狼藉”就是臭乱不堪。有一次,因为我很喜欢看这个Discovery,我看这个Discovery,刚好Discovery在做这个动物的,刚好去摄影非洲大象的生产,我刚好看到这个,小象生出来,日月满足,时间到了,头向产门,脓血俱出,臭秽狼藉,臭乱不整齐,【即是初生不净。】

  【六者薄皮覆土,其内脓血遍一切处,】全身,只要你割到哪一个地方,血就跑出来,再不把它包扎,放着,就脓烂、就臭。我们的体内,脓血遍一切处,【即是举体不净。】全身都是不干净。

  【七者乃至死后膨胀烂坏,】肿起来,我们的尸水流出来。【骨肉纵横】骨头散一边,肉散一边,【狐狼食噉,即是究竟不净。】放在荒郊野外,老虎、狮子、狐狸、野狼,统统来吃,究竟不净。

  【自身既尔】我们这个色身既然是这样,【他身亦然,】众生、他身、别人的色身,也是这样子,【所爱境界男女身等,深生厌离常观不净。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,淫欲烦恼渐渐灭少。又作十想等观,广如经说。】如果你喜欢广学多闻,去查查资料就有。

  【又发愿,愿我永离三界杂食,臭秽脓血不净,耽荒五欲男女等身,愿得净土法性生身。】我们到极乐世界去,我们这个色身痛苦一堪,我们到极乐世界去,就不是这样的色身了。所以,看淡这个淫欲,是决定了生死重要的一个转折,你什么时候看得比较淡,你这个道业就会增强。【此谓厌离行。】厌恶这个色身。

  【二明欣愿行者,复有二种:

  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,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。

  欣心愿求,明往生意者,所以求生净土,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。即自思忖,】“忖”就是自己这样思量;【我今无力,若在恶世烦恼境强,自为业缚沦溺三涂】——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只要一不小心,【动经劫数,】没办法解脱。【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,】从来没有休息过。【何时能得救苦众生?】什么时候能够有办法救苦众生呢?

  【为此求生净生亲近诸佛,若证无生忍,方能於恶世中救苦众生。故《往生论》云:“言发菩提心者,正是愿作佛心。】发菩提心,发什么菩提心?我想作佛,我一定要作佛,我一定可以成佛。【愿作佛心者,则是度众生心。度众生心者,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。”】摄取众生,大家一起到极乐世界去。

  【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: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。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。】哪一个是障碍我们的菩提门?哪一个是顺从我们的菩提门?障碍我们菩提门,不能成佛;顺着菩提门,我们可以成佛。

  【何者为三种障菩提法?】会障碍我们的,【一者依智慧门,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。】第一个叫做远离贪心,远离。何者是远离三种障碍菩提法呢?第一个,要远离贪念,依照智慧,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著自己,什么都为自己想而已,不!我们要为众生想。【二者】就是远离害心,【依慈悲门,拔一切众生苦,远离无安众生心故。】无安就一点安稳都没有,众生就不安,有害心,残害众生的心,心恐惧,安不下来。所以,我们要依慈悲门,拔一切众生的苦,远离众生无安,众生无安,没有安稳。对不对?恐惧啊!我们要救他。【三者依方便门,当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,】想要给他快乐,好好地说法度他。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。

 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,则得三种顺菩提法。】

  哪三种呢?【一者无染清净心,不为自身求诸乐故。菩提是无染清净处,若为自身求乐,即染身心障菩提门,】就是你执著这个身心、自我,什么都是自私自利,就障碍了。【是故无染清净心,是顺菩提门。】顺从觉悟之道,第一个就是要看破身心。

  【二者安清净心,为拔众生苦故。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,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,令离生死苦,即违菩提门。】所以说:若不说法度众生,无以报佛恩。我们想要报佛恩吗?你说:师父!我不会说法。很简单!推广正法就是报佛恩。你要报佛恩吗?要报三宝恩吗?要报师父的恩、要报师长的恩,很简单!你不会大转*轮,就广传正法,也可以救度众生嘛,不须要你讲嘛!是不是?我比较辛苦一点,我来讲嘛!你来刻录、散播嘛,出钱出力嘛,一样嘛!是不是?底下:如果不作心拔一切众生,令离生死苦,就是违菩提门。【是故安清净心,是顺菩提门。

  三者乐清净心,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。】这样才能够究竟快乐。【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,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,即遮菩提门。】“遮”就是障,遮就是停止我们觉悟。所以,只有推广正法,能够让众生觉悟。因此在座诸位,你语感为听经闻法,再把你听到的心得告诉别人,自己不会讲,拿VCD给他看,自己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。

  【此菩提因何而得?】这个菩提是怎么能得到呢?【要因生净土】要生极乐世界,【常不离佛,得无生忍已,於生死国中救苦众生。悲智内融】悲心、智慧里面融合,【定而常用】“定”就是体。【自在无碍,即菩提心。此是愿生之意。

  二、明欣心愿求者,】我们要发欣慕心,仰慕极乐世界,一定要去……每天这样督促自己、鼓励自己。【希心起想】好好地观想,【缘弥陀佛若法身、若报身等。】乃至看佛像、念佛,观想不出来,眼睛看着佛像念佛,一样!把心定下来,【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,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,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,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。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,备如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经》十六观等。】这个师父统统讲过了。【常行念佛三昧,】念佛念到有定,叫做念佛三昧,【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,】只要你所修的,布施、持戒、修一切善,【悉已回施一切众生,同生彼国,决定得生。此渭欣愿门也。】

  《净土十疑论》讲到这个地方,这个《净土十疑论》后面有一个序,我用最简单的时间、用最少的时间,非常快速、简单地把它介绍一下就好,因为我们重点已经讲完了,加一个圆满。

  【净土十疑论后序

  宋左宣义郎陈瓘述

  宋】就是宋朝,【左宣义郎】这是个官名,官的位子。叫做【陈瓘述】。我们快速地把它结束。

  【人心无常,法亦无定。心法万差,其本在此。】其本在心,就是在人心的无常。在此:就是人心无常。【信此则遍信,】“遍”就是全部。信这个心,就全部信了。【《华严》所以说十信。疑此则遍疑,】怀疑,就全部都怀疑。【智者】就是智者大师,【所以说十疑。】十种怀疑,【出疑入信,】破除疑问,让你入这个净土的深信。【一入永入。不离于此,得究竟处。净土者,究竟处也。】十方诸佛是居净土,我们一修,下手处就是净土法门,【此处有说法之主,名无量寿。此佛说法,未尝闲断。

  疑障其耳,】怀疑就会障碍,【则聋而不闻。】就像聋子听不到。【疑障其心,则昧而不觉。】就是昏昧无明、不觉悟,【不闻】就是不闻正法,【不觉,】就是不觉清净自性,【安住恶习,】恶劣的习性。【赞叹不念,】赞叹那一些不正念的众生,邪知邪见的人,【随喜粗心。】“粗心”就是凡夫,【妄指莲胞,】虚妄地指责说: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,叫做莲胞。【以为虚诞。】哎呀!那是骗人的,哪有什么极乐世界?哪有什么莲花化生?虚妄地指责。【终不自念此分段身,】从来没有想到说:分段,一段一段的,我们今生今世做人,下辈子做狗、做猫,一段一段的。从怎么来的呢?【从何而得,自何而来?胎狱秽浊,】我们这个不清净的胎狱秽浊,【真实安在?】哪有实在呀?臭秽不堪,【信凭业识,】就是任凭我们的妄想、颠倒,跑来跑去,【自隔真际。于一幻境,】我们不晓得,这个是虚幻出来的境界,【非彼执此。】“非”就是否定,否定对方,非彼;执著自己的见地是对的。【生生不灵,】生生世世,“不灵”就是从来不觉悟,【永绝圣路。以如是故,】因为如此,【释迦如来起大慈悯,于秽浊中,发大音声,赞彼净土上妙之乐。于生死中,为大船师,载以法船,令趋彼岸。昼夜度生,无有休息。

  然而弥陀之岸,本无彼此。释迦之船,实非往来。】方便说有来去,【譬如一灯,分照八镜,】灯光一点,八个镜子一照,【镜有东西,光影无二。】光现出来就是影,影子就是光所产生的。【弥陀说法,遍光影中。】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。【而释迦方便,】独指西方极乐世界,【独指西镜。故已到彼岸者,】如果已经到达极乐世界了生死。“彼岸”就是了生死。如果到了生死境界的人,【乃可以忘彼此。】没有分别。【未入法界者,何自而泯东西?于此法中,】你还没有达到清净的平等空性,是没有办法说不执著西方极乐世界的,是没办法的,不得不要执著的,怎么可以说:东方、西方都是平等呢?不求生极乐世界呢?不可以这样子,还没有入法界的平等性,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,【若未究竟。勿滞方隅,】“方隅”就是角度。你还没有达到究竟平等,千万不要执著某一种角度,【勿分彼此,但当正念谛信而已。】你只要提起正念、正信,【此二圣之意,】二圣就是释迦还有弥陀,释迦佛、阿弥陀佛,【而智者】(智者)就是智者大师。而智者【之所以信也。】怎么样?

  【信者万善之母,】就是有智慧的人,所以信仰、有信心,信是什么意思呢?万善之母,智者就是有智慧的,万善之母。【疑者众恶之根。】没有信心,乱造众恶之根,【能顺其母,能锄其根。】意思就是:能够顺万善,就是我们的母,就是根本。“锄”就是除掉,除众恶,能锄,这个“锄”跟那个除去的“除”意思是一样的,就能够除去众恶之根。能顺其母,能锄其根,能顺万善为其母,能锄其众恶之根,【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,】就是刚刚,“向”就是刚刚,就是刚刚所讲的有障碍的众生。【聋可复闻,】聋子的人就可以再一次听到,恢复原状。【昧】就是昏暗不明的人,【可复觉。】也可以觉悟,【未出生死,得出生死。】最后三、四行。【未生净土,得生净土。

  顺释迦之】教【诲,往面弥陀。随弥陀之愿】力【,来助释迦。在此而遍历十方,】就能够达到广遍到十方世界,【即西而普入诸镜。】你只要持阿弥陀佛的圣号,到往生极乐世界,这个西方就是一切境界了,跟一切镜子一样。【自二圣建立以来,】释迦、孤儿院建立以来,【如是之人,】这样的人,【如河沙数。】就像恒河沙这么多。念佛的人、往生的人,极乐世界的人不计其数,【云何不信?】为什么不相信呢?【云何而疑?】为什么还怀疑呢?【能自信已,】自己相信,【又作方便,令诸未信无不信者。】令不相信的人没有一个不相信,【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。】就是智者大师,或者是有智慧的人。悲心。智者就是智者大师,所以是悲心。

  【明智大师中立,】明智者大师,为什么在中间安立这个深信不疑的净土学说?【学智者之道,】我们要学智者大师的正道、正法,【不顺其文,】不拘泥于文字,【而顺其悲。】就是悲心,我们顺从智者大师的悲心,【所以又印此论,冠以次公之序。】“冠”就是加在哪里,叫做“冠”。“次”:安排在后面。“公”是指智者大师。加在智者大师后面的序文,叫做:冠以次公之序。加在智者大师后面的序文,叫做:冠以次公之序。【予乃申广其说,以助其传。】就是申广他的论述,来传法救众生。

  (本辑圆满)

  祝大家法喜充满!

  人生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。让佛法住世,普利有情,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,希望大家发心,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,将手中的法宝,一化为十,十化为百,让千千万万的众生,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。

  台湾•高雄文殊讲堂

  回向

  愿以此功德。回向慧律法师,以及护持佛教的诸位法师及居士大德,以及法界众生,

  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

  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  愿生西方净土中,上品莲花为父母。

  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

  

《净土十疑论讲记(2004年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